原文︰
陽動而行,陰止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而人。陽還終陰,陰極反陽。以陽動者,德相生也;以陰靜者,形相成也。以陽求陰,苞?以德也;以陰結陽,施以力也。陰陽相求,由捭闔也。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為萬事之先,是謂“圓方”之門戶。
注釋︰
陽還終陰,陰極反陽;指陰陽相生,事物之間相互轉化。苞通包,包容,容納。圓方指天地。陶弘景注“言既體天地、象陰陽,故其法可以說人也。天圓地方,君臣之義也。理盡開閉,然後生萬物,故為萬事先,君臣之道,因此出入,故曰圓方之門戶。
譯文︰
陽動而行,陰至而藏。陽動而出,陰隱藏入內。陽返歸初始為陰,陰到了極點為陽,兩者相互轉化。憑陽而動,道德就會產生;依陰而止,形體就會產生。從陽的方面去追求陰,要以道德包容對方;從陰的方面去追求陽,就要走出暗處實際去做。陰陽之間相互依賴,就是因為縱橫開闔、開啟閉合而形成。這是天地萬物運行之道,也是游說他人的方法。因此,可以說捭闔之道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是解決天地間所有問題的關鍵。
朕,劉祜,生于深宮,歿于權謀。若後世能以筆墨窺見朕這一生,或許能明白︰帝王之名,不過枷鎖。
朕這一生,始于深宮階前的一聲喟嘆,終于南巡車駕中的半幅血帷。若後世翻閱史冊時稍作停留,或能窺見「漢安帝」三字背後,不過是個被皇權碾碎的凡人。
永初元年公元106年)隆冬,十三歲的我跪在章德殿冰冷的金磚上,听著簾幕外鄧太後與群臣爭論該讓哪個宗室子繼位。先帝劉隆夭折的哀鐘猶在耳畔,他們已把玄色十二章服披在我單薄的肩頭。冊封那日,冕旒壓得脖頸生疼,鄧太後攥著我的手說︰"陛下需知,這天下終究是你的。"可她染著蔻丹的指甲掐進我掌心,像一道帶血的枷鎖。
此後十五載,朕的朱筆永遠追在長樂宮的墨跡之後。元初四年117年)冬獵,我引弓射中一頭麋鹿,馬蹄剛揚起便被鄧騭橫鞭攔下︰"陛下當以聖賢書為重。"他眼底的輕蔑刺痛了我——那種眼神,我在無數外戚臉上都見過。朝堂奏疏總先呈長樂宮批閱,太傅授課時屏風後永遠立著記錄的宦官,連寢殿燻香都混著鄧氏燻染的沉水香。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薨逝那夜,我在靈前盯著白幡突然發笑,嚇得宗正跌落了玉哀杖。可當真執掌朱筆時,才發現奏章里爬滿荊棘。延光元年122年)日食吞盡雒陽光芒,御史大夫楊震捧著《洪範五行傳》高呼︰"此乃女主干政余殃!"我砸碎青玉硯台的手在抖,卻不得不頒下罪己詔。那年羌亂如野火燎原,國庫空虛到要削減宗室用度,朕在宣德殿摔了十二盞宮燈,最終卻將私庫金銀熔作軍餉。
最錐心刺骨是永初二年108年)大疫。朕站在朱雀闕上,看著運尸車的木輪碾過積雪,車轍里滲出的血水把長街染成赤練。懷里三歲的太子劉保問我︰"父皇為何流淚?"我把他冰涼的小手按在胸口︰"你要記住,帝王二字是用萬民的血寫成的。"
後來閻皇後捧來鴆酒時,我聞到了苦杏仁味。她父親閻顯掌控著北軍五校,朕只能裝作不知。中常侍江京、樊豐之流愈發肆無忌憚,他們代批的奏章里藏著賣官蠰爵的勾當。某夜巡視尚書台,撞見小黃門正在絹帛上歪歪扭扭寫"準"字,朱砂順著筆尖滴落,像極了當年鄧太後掐進我掌心的血痕。
太尉李合臨終前死死扯著我的衣袖︰"陛下可知孝和皇帝舊事?"他渾濁的瞳孔里映著我慘白的臉。是啊,祖父章帝鴆殺竇憲,伯父和帝誅滅鄧氏,如今我又困在閻氏與宦官的泥潭里。延光三年124年)廢太子那日,劉保哭喊著"父皇"被拖出殿外,那聲音與二十年前跪在章德殿的自己重疊,震得梁柱上的金龍都在顫抖。
南巡途中咯血染紅車帷時,我忽然記起初即位時太史令說的星象︰"紫薇晦暗,客星犯帝座。"如今客星化作閻顯、江京、樊豐,而朕成了史書里"柔而未斷"的漢安帝。最後一絲力氣消散前,我望見行宮雕梁上盤繞的螭龍,恍惚又是永初元年那個冬日——鄧太後將玉璽按在我掌心,玄色袖口掠過御案,帶翻了那盞永遠溫不熱的參湯。
若有來世,但求生于隴畝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好過做這困于九重宮闕的囚徒。
注︰公元125年4月30日,漢安帝劉祜崩于葉縣,年三十二。閻氏旋即掌權,半年後宦官孫程等發動政變,東漢墜入更深的亂局。)
請听下回分解)
喜歡說書人︰講述小故事請大家收藏︰()說書人︰講述小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