甦格拉底痛苦論︰
如果把世界上每一個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讓你去選擇,你可能還是願意選擇自己原來的那一部分。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現實與我們理想難免有所差距,如果總是怨天尤人,苦悶煩躁,導致思想更加消極低落,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既然現實不可改變和不擺正態度,從內因著手改變從政阻礙我們發展的壞毛病,養成好習慣,以正確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一切。
咱們來講一個非常特別的皇帝,漢元帝劉爽,他特別在哪兒呢?從微觀上看啊,劉爽的人生經歷沒啥亮點,黑點倒是不少,他做的事兒說的話綜合起來會讓絕大多數吃瓜群眾血壓拉滿,從宏觀上來看呢,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節點也在劉爽執政的16年間,所以很多人對劉氏的態度啊都是略過很多書籍和紀錄片里啊,講完昭宣之日緊接著就跳跳到西漢末年的王莽篡漢,就好像西漢後期呀,這幾個皇帝不存在一樣,為啥呢?可能啊是因為沒有收視率,可能是因為觀眾對他們沒有好奇心,更可能啊是因為沒人喜歡走下坡路,畢竟啊沒人喜歡壞結局嘛,所以面對悲劇,面對讓人心情沉重,低落跟憤怒的東西,我們的第一反應啊都是回避,現在社會你是真沒地兒跑啊,他是真按在地上打你呀,所以與其被動挨打,咱還不如主動啊去了解悲劇,認真的研究研究中國古代王朝衰落的原因,從中啊總結出有用的東西用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所謂的前人的智慧,這才是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我知道寫後期史沒有什麼流量但還是得讓我了解前人的故事有句話說的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總結前人失敗的原因才會越走越遠。
理想與現實的撕裂︰
少時經歷︰儒術的浸染與父皇的警示
朕生于昭帝元鳳六年前75年),乃孝宣皇帝劉詢與皇後許平君之子。幼時居未央宮,耳濡目染皆經術文章。“朕天性柔仁,尤好儒術”,嘗從名儒蕭望之、周堪習《論語》《春秋》,深信"為政以德"之說。
然父皇宣帝以刑名法治國,任用文法吏,整飭吏治,朝綱肅然。朕嘗侍側,見其決獄嚴明,遂進言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寬以治國。"父皇聞言色變,厲聲斥朕︰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效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言罷嘆息,謂侍臣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彼時朕不解其意,反以為父皇苛察少恩。及至登基,方知治國非空談仁義所能濟。
即位之初︰儒術治國的理想
黃龍元年前49年),父皇崩,朕以太子繼位,改元初元。
朕欲革除前朝嚴苛之風,遂推行新政︰
1. 罷黜苛法︰減省律令,廢除"誹謗詆欺法",放寬言論。
2. 重用儒臣︰以蕭望之為前將軍、領尚書事,周堪為光祿大夫,共參朝政。
3. 輕徭薄賦︰減免田租,賑濟災民,欲效文景之治。
然朕之優柔,終致權柄旁落。
朝堂之爭︰儒臣、外戚與宦官的角力
朕本倚重蕭望之、周堪等儒臣,然外戚史高大司馬、車騎將軍)與宦官弘恭、石顯深諳權術,漸掌機要。
蕭望之性剛直,屢劾宦官專權,弘恭、石顯遂誣其"朋黨營私,毀謗天子"。朕一時糊涂,下詔收望之入獄。望之不堪受辱,飲鴆自盡。及聞其死,朕大悔,泣曰︰
"曩固疑其不就牢獄,果然殺吾賢傅!"
然悔之晚矣。自此,石顯權勢日盛,朕雖知其奸,卻因體弱多病,無力整肅,終使朝政漸腐。
匈奴與昭君︰和親之策與終身之憾
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求娶漢女以固盟好。朕不欲興兵,遂從和親之議。
宮女王嬙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畫像被丑化,朕未察其美,隨意點選。及至辭行,昭君盛裝覲見,"豐容靚飾,光明漢宮",朕驚愕失色,然天子一言,豈能反悔?
單于得昭君,大喜,上書願保塞安邊。朕雖得"邊境安寧"之名,然每思昭君遠嫁漠北,終身不得歸,未嘗不扼腕嘆息。
晚年反思︰守成之君的無奈
朕自知非雄主,亦無父皇之明斷。外戚史氏、許氏專權,宦官石顯弄政,而朕病體纏綿,無力制衡。
臨終前,朕憶及宣帝昔日之言——"亂我家者,太子也",不禁苦笑。
朕一生崇儒,然儒術未能安邦;朕欲行仁政,然仁弱反致權奸橫行。
後世或譏朕"優柔寡斷",朕亦不辯。
“若問朕此生何感?”
“唯有四字——力不從心。”
制度改革︰儒術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朕即位之初,深信"禮樂興而刑罰措",故欲以周政改制,然推行之際,方知世事艱難。
1. 選官制度的調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擴大"察舉制",令郡國舉"孝廉賢良方正",欲使天下儒生入仕。
然地方豪強操縱選舉,所薦者多沽名釣譽之輩,反不如父皇時"以功次遷"務實。
2. 律令寬弛之弊
朕廢"誹謗詆欺法",許臣民直言,然石顯等宦官借此羅織罪名,反使言路更塞。
減省刑獄,然地方官吏因循苟且,豪強橫行,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朕之改制,本欲復古聖賢之道,然漢家百年基業,豈能盡棄霸道?
經濟政策︰輕徭薄賦與財政危機
朕承孝宣之治,府庫尚盈,故即位後屢下詔︰
減免田租初元元年,詔減天下田租三十稅一)
罷黜鹽鐵官營因儒臣言"與民爭利",然實施後國庫歲入大減)
賑濟災荒關東大水、齊地饑饉,朕皆命開倉放糧)
然朕之仁政,反致財政日絀︰
1.鹽鐵私營後,豪強壟斷,物價騰貴,小民反受其苦。
2. 減免賦稅,卻未減皇室開支,加上匈奴賞賜、宮室修繕,國庫漸虛。
3. 地方官吏陽奉陰違,賑災錢糧多入豪強之手,饑民仍流離道路。
朕嘗問丞相于定國︰"何以惠政而民不懷?"
定國默然,朕亦無言。
文化興衰︰儒術獨尊與經學之爭
朕自幼崇儒,故即位後︰
增博士弟子員額從宣帝時的十二人增至五十人)
推崇《谷梁春秋》朕曾親臨石渠閣會議,裁定五經異同)
鼓勵民間講學,使儒風大盛
然儒術獨尊,亦生流弊︰
1. 經學淪為利祿之途,士人爭習章句,不求實用。
2. 今古文經之爭愈烈,博士們"黨同伐異",朝堂亦分派系。
3.真正通經致用者少,如蕭望之死後,儒臣多趨附石顯,毫無氣節。
朕曾問劉向宗室大儒)︰"儒者當以何為先?"
劉向答︰"正己而後正人。"
朕默然——滿朝儒生,幾人能正己?
邊疆經營︰妥協與收縮
朕不喜兵戈,故對外多取守勢︰
1. 西域︰
放棄車師屯田因耗費過大),致匈奴勢力復入。
西域都護鄭吉老邁,朕未及時更替,諸國漸生二心。
2.羌亂︰
西羌反叛,朕命馮奉世征討,雖平之,然耗費錢糧巨億。
3. 匈奴︰
呼韓邪單于內附,朕厚賜之賜錦繡珍寶,歲給米谷二萬斛)。
然郅支單于西遷,威脅烏孫,朕未能制,終成後患。
將軍陳湯曾上書請擊郅支,朕恐勞師遠征,未許。
後聞其矯詔發兵,斬郅支首,朕雖嘉其功,亦暗嘆︰若朕果于決斷,何須邊將擅行?
晚年反思︰盛世的幻滅
朕晚年常獨坐宣室,回顧一生︰
欲行仁政,而吏治日壞;
欲崇儒術,而士風虛偽;
欲輕徭薄賦,而國庫空虛;
欲懷柔四夷,而邊患不息。
《漢書》言朕"牽制文義,優游不斷",誠哉斯言!
然朕非不欲振作,實乃才具平庸,加之天不假年朕四十余歲即病重),終難挽頹勢。
臨終前,朕對太子劉驁漢成帝)嘆曰︰
"天下事重,汝宜慎之。若遇大議,當問蕭望之、周堪……"
言至此,忽憶二人已死,宦官外戚滿朝,遂愴然淚下。
後宮紛爭︰王政君的崛起與許氏的衰落
朕之後宮,本無大風浪,然因朕之優柔,終致外戚坐大,埋下王莽篡漢之禍根。
1.結發之妻——許皇後
許氏乃朕為太子時所娶,乃父皇宣帝許皇後許平君)族女。
朕即位後立為皇後,生太子劉驁。
然許氏體弱,加之朕漸寵傅昭儀生定陶王劉康)、馮昭儀生中山王劉興),許後郁郁而終。
2. 王政君——命運之轉折
許後崩,朕欲立傅昭儀為後,然礙于禮制,終選王政君太子劉驁之母)。
王氏性情溫順,朕不甚寵愛,然其家族——瑯琊王氏,自此步入漢廷權力中心。
朕未曾想,此一決定,竟使王莽王政君之佷)日後得以篡漢!
朕嘗觀王政君,覺其謹小慎微,不似傅昭儀聰慧機敏。然朕死後,傅昭儀之子劉康早逝,而王氏一族卻權傾天下——世事難料,莫過于此!子嗣之爭︰太子劉驁與定陶王劉康
朕有二子頗受關注︰
1. 太子劉驁漢成帝)
—許皇後所生,年少時"寬博恭慎",朕頗愛之。
—然長成後沉湎酒色,朕屢次訓誡,其不改。
—朕曾欲廢之,改立定陶王劉康傅昭儀之子),然外戚史丹泣諫,朕心軟作罷。
2.定陶王劉康
—聰慧有才,朕甚愛之,嘗嘆︰"康類我,驁不肖。"
—然朝臣多擁太子,朕終未易儲。
—劉康早逝,其子劉欣漢哀帝)日後繼位,亦無善終。
朕臨終前,已知劉驁非明君之選,然國本已定,無力更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後劉驁寵信趙飛燕姐妹,荒淫無度,漢室衰微愈甚——此皆朕之過也!
外戚與宦官︰權力的失控
朕之朝堂,實為外戚、宦官、儒臣三方角力之所,而朕未能制衡,終致大權旁落。
1. 外戚︰史氏、許氏、王氏
史高大司馬車騎將軍)︰父皇托孤之臣,然貪權專斷,與石顯勾結。
許嘉許皇後族兄)︰朕初年倚重,然許後崩後失勢。
王禁王政君之父)︰本無大才,然因女貴,家族漸掌權柄。
2.宦官︰石顯之禍
石顯本小黃門,因朕體弱,常代朕批閱奏章,漸掌機要。
讒殺蕭望之,排擠周堪,朝臣多畏之。
朕雖知其奸,然以其"勤謹"為由,未能早除。
朕嘗問侍中張猛︰"石顯可誅否?"
張猛答︰"陛下若欲誅之,當速決,否則必受其制。"
朕猶豫未行,後石顯權勢更固,朕亦無可奈何。
身後之名︰史家評說
朕崩于竟寧元年前33年),葬渭陵,謚曰"孝元皇帝"。
後世史家論朕,褒貶不一︰
1.班固《漢書》
2."牽制文義,優游不斷"——言朕過于儒雅,缺乏決斷。
"孝元之世,貢禹、薛廣德、韋玄成、匡衡等迭為宰相,然皆持祿保位,未有所匡革"——儒臣雖多,無益于治。
2. 司馬光《資治通鑒》
"甚矣,孝元之為君,易欺而難悟也!"——朕太易被蒙蔽。
"宣帝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果如其言"——父皇早有預見。
3. 民間傳說
因昭君出塞,後世多將朕塑造成"昏庸好色之君",然朕實未見過昭君真容,何談因色誤國?
若問朕如何自評?
——朕非昏君,亦非明主,不過一守成之君,生于盛世之末,無力回天。
一個失敗者︰
朕,劉𠺖,西漢第十一位皇帝,謚號"孝元"。
此刻,朕的靈魂徘徊在未央宮的廢墟之上,看著這個曾經強盛的帝國在朕死後數十年間土崩瓦解。朕知道,史書將永遠記載︰漢之衰,自元帝始。
朕的一生,錯在何處?
1. 錯信儒術,不諳權術
朕自幼讀聖賢書,以為仁義可以治國。
卻不知朝堂之上,儒生空談道德,權臣暗藏刀劍。
蕭望之死時,朕才明白——在這未央宮中,理想主義者活不長久。
2. 優柔寡斷,養虎為患
朕明知石顯奸詐,卻因"念其勤謹"而縱容;
朕看出太子劉驁不成器,卻因史丹一哭而妥協;
朕察覺王氏外戚坐大,卻因體弱多病而無心整頓。
一個不敢殺人的皇帝,最終會被豺狼分食。
3. 寬仁誤國,自毀根基
朕減賦稅,卻讓豪強兼並更甚;
朕廢嚴刑,卻使貪官污吏橫行;
朕和親匈奴,雖得一夕安寧,卻讓邊關將士心寒。
仁慈若無邊度,便是對蒼生的殘忍。
朕死後的世界︰
—朕的兒子劉驁漢成帝)沉迷酒色,讓趙飛燕姐妹禍亂宮闈;
—朕的皇後王政君,活得比所有仇敵都長,親手將漢室江山交給佷兒王莽;
—朕的孫子劉欣漢哀帝)竟與男寵董賢共臥同起,荒唐更勝其父。
而這一切的種子,都是朕親手種下的。
最後的頓悟
直到此刻,朕才真正听懂父皇那句話︰
"亂我家者,太子也。"
不是劉驁本身會亂漢家,而是朕這樣的皇帝——
一個不懂平衡仁與狠、儒與法的君主,注定會毀掉帝國。
給後世帝王的血淚教訓︰
1. 為君者,可以讀聖賢書,但絕不能只信聖賢書;
2. 朝堂之上,仁義要有,刀劍更要時刻在手;
3. 外戚、宦官、權臣,永遠在等待君主的軟弱時刻;
4. 當你發現危機時,通常已經來不及挽回了。
最後的嘆息︰
夕陽西下,朕的幽靈望著長安城。
這里即將經歷王莽篡漢、綠林赤眉、光武中興...
但這一切,都與朕無關了。
朕用一生證明了一個真理︰
最可怕的不是暴君,
而是一個心慈手軟的好人坐在龍椅上。
喜歡說書人︰講述小故事請大家收藏︰()說書人︰講述小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