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536章 為何不造爆炸彈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536章 為何不造爆炸彈

    明代基本長度單位為“尺”,1尺約合32厘米,即320毫米,其下細分單位為︰

    1尺= 10寸,1寸= 10 分,1分= 10厘,1厘= 10毫。

    換算成現代的毫米︰

    1寸= 32毫米,1分= 3.2毫米,1厘= 0.32毫米,1毫= 0.032毫米。

    可見,明代的“分”和“厘”雖不與毫米完全等同,但已屬于毫米級的細分單位。

    其中“分“略大于3毫米,更接近日常使用的毫米量級,可視為近似毫米的長度單位。

    在需要精細測量的場景,如木工、醫藥、天文儀器等中,這些單位可滿足毫米級的精度需求。

    實際上李國助說的“半分”和“一分半”都是圖方便說的近似數據。

    永明鎮的蒸汽銑床雖然原始,加工誤差卻已經可以控制在1毫米之內。

    而他說的半分,卻等于1.6毫米,算是把蒸汽銑床的加工精度說低了。

    至于“木模定位法”,加工精度雖不及蒸汽銑床,卻能把誤差控制在5毫米之內。

    而他說的一分半,則等于4.8毫米,算是把“木模定位法“的加工精度說高了。

    “那讓尾翼後掠15度,怎麼就能穩定彈道呢?“沈有容又問。

    “說到這尾翼後掠15度,里面有個門道。“

    李國助見袁可立和沈有容都眼巴巴地看著自己,便接著道,

    “您二位射箭都熟吧,箭羽要是直直地豎著,箭射出去遇著點風就容易打轉。”

    “可要是讓箭羽稍微往後斜一點,風一吹,反倒能把箭身穩住,飛得更直。”

    他頓了頓,指著桌上畫的尾翼圖樣,

    “這火箭的尾翼也是一個理。”

    “實心藥柱燒起來,勁兒難免有點偏,就像人走路稍不留神往一邊歪。”

    “原先那直愣愣的尾翼,遇著這點偏勁兒,火箭就容易打轉,”

    “飛歪的角度能有15度,說不定就偏出目標老遠。”

    “改成15度後掠尾翼呢?”沈有容追問。

    “這一後掠就不一樣了。”

    李國助笑道,

    “這後掠的尾翼像個小舵,火箭哪怕有點偏勁兒,氣流一吹到尾翼上,能自己往回找正,飛歪的角度能降到8度以內。”

    “您想,火箭飛出三四里地,彈道偏8度總比偏15度強得多,準頭肯定是前者更高。”

    袁可立看著圖樣,點頭道︰

    “原來是靠這角度幫著穩方向,倒像給火箭加了個‘自糾’的本事。”

    “正是這個意思。”

    李國助道,

    “實心藥柱穩當是穩當,可燒起來那點勁兒不均難免有,”

    “再加上木模定位法加工精度比用蒸汽銑床差了點。”

    “這兩樣加起來造成的彈道偏移,配上這後掠尾翼,正好能補回來。”

    “不用費更多功夫,就改個後掠角度,火箭飛得更直,這不是兩全其美?”

    袁可立點了點頭,卻又問道︰“上午攻城用的都是燃燒彈,為何不造爆炸彈?”

    李國助嘆了口氣︰

    “黑火藥威力不足,把一斤裝在陶罐里,爆炸的破片殺傷半徑也就兩三步寬;”

    “就算裝進鑄鐵殼,爆炸的破片殺傷半徑也超不過六七步。”

    “可飛車火箭彈打出去三里常偏離目標三十來步,這麼點破片殺傷半徑能踫著誰?”

    “所以我正打算將硝糖顆粒化,再改改硝糖配比,試試能不能提升爆炸威力。”

    徐光啟補充道︰“顆粒化硝糖需篩分顆粒,混合蜂蠟防潮,工藝雖復雜些,但值得一試。”

    袁可立突然起身走到地圖前,指著阿勒楚喀要塞的位置︰

    “阿勒楚喀要塞依托金代舊土城,遠非寧古塔城可比,正需此等利器攻堅。”

    “若是你們能造出飛車火箭爆炸彈,九月進軍時,定能一舉破城。”

    沈有容摩挲著火箭彈殘骸,忽然笑道︰

    “當年戚家軍靠鳥銃和虎蹲炮破倭寇,如今我等有了飛車火箭彈,何愁建奴不滅?”

    油燈的光暈里,圖紙上的尾翼與藥柱仿佛活了過來,正隨著眾人的呼吸輕輕顫動。

    窗外,寧古塔的殘火已熄,唯有牡丹江的江水仍在夜色中奔流,載著這簇新生的火種,奔向更遠的戰場。

    其實這些看似退回粗樸的改動里,藏著李國助作為穿越者獨有的秘密。

    在他上輩子那些關于加沙地帶的記憶里,那些難民窟工坊里誕生的卡桑火箭彈家族,正隔著時空為眼前的困境提供著答案。

    他太清楚哈馬斯是如何在封鎖中造出能呼嘯著飛向目標的武器︰

    不用追求實驗室級別的空心藥柱,反正作坊里的模具精度撐不起那圈均勻的內孔,

    不如老老實實做實心藥柱,讓硝糖從外到內一層層燃盡,

    哪怕推力稍緩,也勝在絕不炸膛;

    尾翼也不必用精密機床銑削,找塊硬木刻個模板,讓工匠照著鋸鐵皮,

    誤差大些無妨,只要角度統一,再後掠上15度,氣流自會推著火箭穩住方向。

    那些在加沙被證明有效的生存智慧,用簡單對抗精密,用批量覆蓋誤差,

    用“夠用就好“的哲學對抗資源匱乏,此刻正在被他逐漸嫁接到明末的戰場之上。

    蒸汽銑床確實能銑出誤差1毫米內的尾翼,可一兩台機器撐不起每月上萬枚的需求;

    空心藥柱的理論推力確實更強,可眼下的模具精度只會讓它變成炸膛和彈道不穩的隱患。

    就像哈馬斯從不用復雜的制導系統,只靠尾翼的簡單傾斜就能讓火箭彈穩定飛行,

    李國助也在學著向這個時代的技術天花板妥協︰

    讓實心藥柱接受稍慢的燃燒速度,換來了九成五的發射成功率;

    讓木模尾翼容忍5毫米內的對稱性誤差,換來了日增十倍的產量。

    這些改動里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發明,不過是把另一個時空里“窮人的武器哲學“搬到了明末的時空里。

    這不是說李國助窮,只是這個時代的科技天花板就在頭上壓著,想造另一個時空里“富人的武器”也造不來。

    李國助忽然想起卡桑火箭彈拖著白煙掠過加沙天際的畫面。

    他仿佛看到了未來某天,這些飛車火箭彈劃破盛京上空的軌跡。

    武器的終極意義從不是精密,而是在給定的條件里,穩穩地抵達該去的地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536章 為何不造爆炸彈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536章 為何不造爆炸彈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