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見動靜,李國助抬眼一看,見是徐光啟,便笑著招呼道
“玄扈先生回來啦!踏查的如何了?”
徐光啟將箱子往案邊一放,揀了把椅子坐下,順手拿起桌上的涼茶喝了一口,才慢悠悠開口
“三邑都跑遍了,情形各異,我跟你細細說。”
“先說濟州邑。”
徐光啟從箱子里翻出一卷麻紙,上面用墨筆勾勒著地形,
“土地分三類”
“王室的內莊田佔了城西百來頃平地,一水兒種的稻米,”
“莊官看得緊,佃戶收了糧,大半得繳上去當貢品。”
“剩下的多是官田,從街市往北一直鋪到海邊,”
“坡地多,土不厚,種的都是大麥、粟米。”
“去年秋旱,不少地都荒了,佃戶家里能揭鍋的沒幾家。”
“再就是些私田,在城東,歸本地的兩班和觀音寺,”
“種點豆子、麻,還有幾棵果樹,夠自家嚼用便罷。”
他指了指麻紙上標著的幾條細線
“水脈還行,城西有三條溪,內莊田能引水澆地,官田就只能靠天。”
“說到咱們帶來的新糧種,”
“玉米在城南的荒坡上準能活,那土雖薄,卻松快,玉米根淺,耐旱。”
“土豆可種在城東私田邊上的陰溝里,那兒潮潤,見不著多少日頭,正合它的性子。”
“至于甜菜,怕是得等些時候,它要肥田,內莊田踫不得,官田又養不起。”
李國助听得認真,指尖在冊子上敲了敲
“大靜邑呢?南邊靠海,听說以前是養馬的地方?”
“正是。”
徐光啟又拿出一卷紙,
“大靜在島西南,海邊灘涂多,往後退些是矮山。”
“原先是朝廷的官牧地,養軍馬的,這幾年沒怎麼管,荒了大半,只剩幾個佃戶種粟米、放牛羊。”
“私田少得可憐,都在山坳里,歸漁村的頭人,種的大麥耐鹽堿,味道卻差得很。”
他頓了頓,補充道,
“水是個問題,近海的地滲了咸水,溪流短,雨季漲水,旱季就斷流。”
“但山坳里有山泉,要是築個塘子存水,能澆不少地。”
“那幾樣作物能種嗎?”李國助問道。
“土豆最合適。”
徐光啟肯定道,
“那些荒了的牧地多是沙壤,不存水,土豆最怕爛根,種在那兒正好。”
“我看山坳背風,冬天凍不著,夏天曬不透,產量指定比永樂大帝灣沿岸高。”
“玉米也能種,往灘涂里頭退個幾里地,避開咸水就行。”
“甜菜就別想了,改那灘涂費工太大,不值當。”
最後,他拿起最厚的一卷紙
“旌義邑在島東南,挨著漢拿山,盡是高坡。”
“七成地是官荒,沒人種;三成官田在河谷里,種的粟米、蕎麥,收成全島最差。”
“山上冷,霜期比別處長半個月,種啥都得看天臉色。”
李國助眉峰動了動“這麼說來,旌義邑沒什麼指望?”
“也不盡然。”
徐光啟從箱子里拿出塊土疙瘩,捏碎了看,
“你看這土,雖瘦,卻陰涼。土豆就愛這冷乎勁兒,漢拿山北麓的山谷里,背陰,潮潤,種土豆再合適不過。”
“玉米也能種,找向陽的坡地,收少點,但總比荒著強。”
“甜菜就別想了,天冷,長不夠日子。”
他將三卷紙歸在一處,總結道
“總的來說,濟州邑種玉米,解決口糧;大靜、旌義種土豆,能存能運;”
“甜菜得往後放放,等濟州這邊穩住了,找塊好地試種。”
“那糖在漢城金貴得很,真種成了,是樁好買賣。”
李國助听完徐光啟的話,指尖無意識地在案上敲了敲,先前眼里的光淡了大半。
他走到窗邊,望著外面剛翻過的土地。
三月中旬試種的玉米已冒出嫩芽,嫩黃的尖兒在海風里輕輕晃,
可這終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甜菜。
“我原想著,”
他聲音沉了沉,帶著少年人那點藏不住的沮喪,
“永樂大帝灣沿岸太苦寒,無霜期就那麼一百二三十天,”
“入秋早霜一落,甜菜剛把塊根鼓起來就被凍得蔫頭耷腦,糖分也攢不起來。”
“濟州島冬暖夏涼,霜期短不說,光照也足,”
“原以為能讓它們把根扎得深些、長得瓷實些,哪知竟還不如永樂大帝灣……”
徐光啟看著他的背影,拿起案上一塊剛采的濟州黏土,在指間捻碎了
“你看重這的氣候是對的,只是作物各有性子,強扭不得。”
“不過這島的好處,不止在氣候溫和。”
他走到李國助身邊,聲音里帶著幾分過來人的篤定,
“我這幾日在三邑轉,倒瞧出幾樣能成氣候的東西。”
李國助轉過身,眉峰還蹙著,卻多了些盼頭“先生說說看。”
“先說最易上手的。”
徐光啟屈起手指,
“濟州邑城南那些荒坡,種麻最合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苧麻、大麻都行,耐旱,不用費心思管,收了縴維能織布,種子能榨油。”
“朝鮮本土缺這個,運去漢城,比運糧食金貴。”
他頓了頓,又道,
“還有藍草,你該知道,染布離不得靛藍,這島上海風潮氣重,藍草長得旺。”
“我在觀音寺後牆見了幾叢野生的,比北方的肥實,收了葉子就能發酵提藍,穩賺不賠。”
李國助的眉頭松了些“這些倒是穩妥,只是……”
“只是不如糖金貴?”
徐光啟笑了,
“那再說說能換真金白銀的。”
他指向窗外的海岸線,
“你瞧這海,濟州邑的灘涂,曬鹽最是方便。”
“日光足,風又大,築幾道鹽田,引海水進來,不出十日就能收白鹽。”
“朝鮮的官鹽又苦又糙,你這鹽雪白,運去慶尚道、全羅道,兩班們怕是要搶著要。”
他又想起一事,補充道
“還有漢拿山腳下的柑橘,我嘗了個落地的,酸甜帶勁。”
“這島的氣候,別處比不了,若用心侍弄,結的果子定比朝鮮本土的好。”
“做成蜜餞,裝在瓷罐里運去日本,那些武士怕是要當寶貝。”
李國助的指尖在窗台上輕輕劃著,心里的失落漸漸被這些具體的盤算取代。
他想起永明城初建時,也是靠著土豆、玉米一點點站穩腳跟,
或許濟州島的路,本就不在甜菜上。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