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在156步上由12磅野戰炮首射,在94步時由6磅野戰炮接替,到50步時再由12磅野戰炮收尾呢?”
李國助說罷歪頭一笑,頗有深意地看著林福,等待他的回答。
“啊這……”
遲疑了半晌,林福還是搖了搖頭,
“如果沒遭到輕騎兵的騷擾,或有七成可能做到,如果有輕騎兵騷擾,便只有三成可能。”
“但肯定比你之前說的所有野戰炮在這三個距離上齊射霰彈的可能性高。”
李國助微微點了點頭,沉吟道︰
“那你認為如何發射霰彈才能最大化對沖鋒騎兵的殺傷效果?”
“讓我想想……”
林福抬手示意其他人不要打擾,沉吟良久後,說道,
“面對沖鋒的騎兵,我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三次霰彈打擊的。”
“但我能保證七成以上實現兩次霰彈射擊……”
“怎麼做?”
李國助忍不住催問,其實他完全沒必要如此,林福下一句肯定會說答案。
還是他太期待切實可行的炮兵戰術了,他自己也明白,他說的那種三層霰彈射擊確實太理想化了。
“94步時由6磅野戰炮齊射第一輪霰彈,50步時由12磅野戰炮齊射第二輪霰彈,”
林福立即回答,頓了頓又補充道,
“火槍手也可以在50步時發動第一輪齊射,最大化火力。”
“因為我注意到這次的野戰中,四排火槍手只有三排成功齊射了。”
“第三排還是堪堪在十步以內齊射的,此後連撤退到長矛手之後都沒能來得及。”
“就這我覺得他們還是超常發揮了,一般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做到。”
“但如果讓第一排火槍手與12磅野戰炮在50步時一起射擊,則四排火槍手就有可能在十步之內完成一次輪射。”
“很好!記住這個戰術,以後一定要勤加演練,”
李國助眼中一亮,興奮地說道,
“說不定在下次與建奴的野戰中,我們就能靠它取得更大的戰果呢。”
他之所以如此,可不僅僅是因為這種戰術听起來更合理。
而是因為它就是古斯塔夫二世在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使用過的炮兵戰術。
當時面對帝國騎兵的沖鋒,古斯塔夫二世采用了12磅6磅野戰炮混編的三層火力。
300~200米,12磅野戰炮發射實心彈擾亂帝國軍騎兵的沖鋒隊形。
150~100米,6磅野戰炮發射霰彈殺傷沖鋒騎兵。
80米,預備隊12磅野戰炮霰彈齊射。
其關鍵戰術動作包括以下三步。
一是炮兵的機動射擊。
6磅炮在步兵線前150米開火後,立即由炮組拖回步兵方陣後方裝填,避免被騎兵沖擊。
呂岑會戰記錄描述說“其炮如蜂群忽前忽後,賊騎莫能追及”。
二是步炮協同。
瑞典旅的火槍手在炮兵兩側組成“倒v字”隊形,用排槍壓制試圖迂回的帝國騎兵。
當帝國軍華倫斯坦的重騎兵突破瑞典左翼時,古斯塔夫親率預備12磅炮抵近80米霰彈齊射,記錄顯示“一擊糜爛數十騎,賊勢遂沮”。
三是地形利用。
呂岑戰場多沼澤,瑞典軍故意將炮兵陣地設在干燥高地,迫使帝國騎兵沿狹窄通道沖鋒,成為霰彈理想靶標。
林福口述的炮兵戰術與古斯塔夫二世相比只少了一步,即300~200米的12磅野戰炮的實心彈射擊。
但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距離上發射實心彈的12磅野戰炮與80米上發射霰彈的12磅野戰炮並非同一組。
後者是別的早就裝填好霰彈筒的預備炮組。
按照這個思路,李國助所說的200米12磅野戰炮首射,150米6磅野戰炮接替,80米12磅野戰炮收尾的戰術也能以較高的概率實現。
只是需要有更多的12磅野戰炮分成兩個炮組罷了。
這對一支兩千人的軍隊來說後勤壓力還是太大了些。
“這听起來很合理,但你為何還是只有七成把握呢?”
雷耶斯突然饒有興趣地問林福道。
李國助立馬坐直了身子,用充滿期待的目光看著林福。
他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只是剛才因一時興奮忽略掉了。
“還是輕騎兵騷擾啊。”
林福無奈地攤手道,
“除非放棄遠程的實心彈打擊,早早裝好霰彈,就等著重騎兵沖上來。”
“否則輕騎兵的輕箭拋射肯定會干擾到炮兵的裝填操作。”
“我承認長矛手的盾牌、炮兵的線膛卡賓槍,甚至是炮兵的盔甲都能有效抵御輕騎兵的輕箭拋射騷擾。”
“但你不得不承認,鋪天蓋地的箭雨對很多人都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再精銳的炮兵也難以避免。”
議事堂中頓時陷入了一陣沉寂,李國助、雷耶斯、範迪門對此都是微微點頭表示認可,但似乎又都在尋找著對策。
“可是今天的這場野戰,建奴全程都是正面沖陣,並沒有出現輕騎兵迂回到兩翼拋射輕箭騷擾的情況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雷耶斯突然開口說道。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伏兵。”
範迪門的神情顯得很自信,但說話的措辭和語氣卻顯得並不是很自信,這是他會做人的表現,
“我們的獵兵和夜不收的狙擊可能極大震懾了建奴的輕騎兵。”
“此外重騎兵和龍騎兵的突襲也可能擾亂了他們的心神,以至在慌亂中忘記了迂回。”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
李國助突然抬手豎起食指,擲地有聲地道,
“就是我們的步兵陣的右翼是臨河的!”
“這使得建奴輕騎兵的左翼無法向我們的右翼迂回包抄。”
“只有等右翼的輕騎兵向我們的左翼迂回包抄時,才能跟著向我們的左翼迂回包抄。”
“但我們的伏擊卻使他們的右翼輕騎兵難以向我們的左翼迂回,”
“導致他們的左翼輕騎兵也沒法跟著向我們的左翼迂回,只能繼續正面沖鋒。”
其余三人都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看來少東家提出的伏兵之策才是我們這次取勝的關鍵因素呀。”
片刻之後,範迪門突然感慨地說道。
“其實兩門12磅野戰炮也極大增加了我們的贏面,盡管是拖慢了我們的行軍……”
“報——!”
不等李國助說完,堂外忽然傳來高亢的通報之聲。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