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334章 戰後總結,論應對騎兵沖鋒的炮兵戰術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334章 戰後總結,論應對騎兵沖鋒的炮兵戰術

    明代的156步約等于250米,94步約等于150米,50步約等于80米。

    在與明代同時期的歐洲,也存在“步”這種距離單位。

    特別是英、德等國的“步”約等于1.48~1.55米,明代的步約等于1.551.6米,兩者的長度十分接近。

    甚至它們還跟明代一樣,采用“5尺=1步”的進制,可能源于古羅馬測量傳統。

    所以李國助說的“步”,雷耶斯和範迪門都能理解,沒有任何溝通障礙。

    “按你說的數據,在進入白刃戰以前,僅兩門12磅野戰炮便可擊殺290~450人!”

    一陣沉默之後,林福終于說出了自己的心算結果,旋即就倒吸了一口涼氣,

    “兩門6磅炮會少一些,但也能擊殺174~280人……”

    “在進入白刃戰前,四門野戰炮總共可以擊殺464~730人!”

    說到這里,他又倒吸了一口涼氣,還忍不住拍了拍胸口,

    “四門野戰炮若真能按你說的齊射三輪霰彈,像今天這兩千建奴騎兵根本就沖不到白刃戰距離。”

    “最遲在五十步的時候,他們就會崩潰,停止沖鋒而掉頭逃跑。”

    “沒錯!”

    李國助深以為然地點頭道,

    “而且建奴的輕箭拋射是從80步左右的距離開始的。”

    “在發動重箭抵近射擊前,可以完成兩三輪射擊。”

    “但在他們發動輕箭拋射前,我們至少能對他們發動四輪炮擊,”

    “包括兩輪實心彈齊射和兩輪霰彈齊射,造成至少160~250人的傷亡。”

    “這只是算的兩輪霰彈射擊的殺傷數據,實心彈和兩門12磅臼炮的殺傷還沒算進去呢。”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若還敢繼續沖鋒到80步發動輕箭拋射,我就必須佩服他們的勇氣了。”

    “就算忽略這幾輪炮擊給他們造成的震懾,讓他們完成兩三輪輕箭拋射,對我們裝備著盾牌的步兵又能如何呢?”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要遭受我們50步的一次炮擊和30步的一次火槍齊射呢。”

    “我估計到時他們已經沒幾個人有勇氣發動三十步的抵近射擊了。”

    雷耶斯和範迪門對視了一眼,臉上都有震驚之色。

    雖然拿騷莫里斯的軍事改革大約起始于1590年,距今已有32年。

    但6磅野戰炮和12磅野戰炮的威力迄今為止卻還沒有得到檢驗。

    畢竟對野戰炮的改革可是由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戰爭中發起的,最初還是以3磅野戰炮為主。

    何況他們都不是職業軍人,

    雷耶斯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雇佣軍統帥罷了,

    範迪門干脆還是個會計,盡管在擔任巴城總督以後在軍事上頗有建樹,終究也不是職業軍人。

    加上遠涉重洋來到東方,對歐洲戰場的信息接收相對滯後。

    所以他們會有如此反應都在情理之中。

    有關6磅12磅野戰炮發射霰彈的殺傷數據最早出現于三十年戰爭中後期的炮兵手冊和殺傷記錄。

    如1630年代的《瑞典炮兵操典》記載了古斯塔夫二世對6磅12磅炮霰彈的射程和殺傷測試。

    1632年的呂岑會戰中瑞典炮兵對帝國騎兵的霰彈殺傷記錄。

    1690年代的法國《瓦邦元帥炮兵條例》明確標注12磅炮霰彈在“100步可糜爛一個騎兵中隊”。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法國的“步”比明、英、德的“步”都小,約等于0.81米。

    所以《瓦邦元帥炮兵條例》中提到的100步僅約等于80米。

    1709年的波爾塔瓦戰役,俄軍炮兵日志中提到的“每炮一發,賊騎數十墜”。

    茅元儀的《武備志》中關于“西洋大銃”的記載有“一發放彈百枚,五十步內人馬俱碎”之語。

    這個倒是比較早的記錄,畢竟《武備志》成書于1621年,就可惜表述的比較模糊。

    何況說的也不是野戰炮,因為明軍的西洋大銃是仿制的英國艦炮,長徑比在20以上,不是野戰炮那種15左右的長徑比。

    現代實驗也能一定程度上證實這些記錄的可靠性。

    英國皇家軍械庫和瑞典軍事檔案館曾用復原的17世紀火炮進行霰彈射擊測試,關鍵結論︰

    12磅炮霰彈在80米可穿透4層松木板;

    6磅炮霰彈在150米擴散直徑達35米,與歷史記載的“寬覆賊陣”吻合。

    美國西點軍校19世紀測試古董12磅炮的霰彈射擊顯示,80米距離彈丸散布面積約60x20米。

    軍事史學家的研究也能提供旁證。

    杰弗里•帕克的《早期現代戰爭革命》引用西班牙檔案指出“12磅炮霰彈百步內可斃五十騎”。

    理查德•布熱津斯基的《古斯塔夫二世的軍隊》通過瑞典軍需清單推算,單發12磅炮霰彈含150枚彈丸。

    伯特•s•霍爾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武器與戰爭》基于火藥殘渣分析,驗證17世紀霰彈的裝藥量與射程關系。

    而李國助提到的數據基本上都是出自上面提到的三大來源。

    “如果建奴騎兵的沖鋒隊形是歐洲重騎兵那種密集隊形的話,少東家說的數據倒是還有可能。”

    與範迪門交流了一陣眼神後,雷耶斯突然扭頭對李國助說道,

    “但據我觀察,他們的沖鋒隊形相對于歐洲的重騎兵是比較松散的。”

    “所以我覺得你說的三種距離上火炮單發霰彈的殺傷數據總體上是偏高的。”

    李國助想了想,點頭道︰

    “嗯,沒錯,你觀察的很仔細,對于松散的騎兵沖鋒隊形,我剛才說的數據確實是偏高的。”

    “對于今天這場野戰中建奴的騎兵沖鋒隊形,”

    “在156步的距離上,12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15~26人,6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9~17人。”

    “在94步的距離上,12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20~35人,6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13~23人。”

    “在50步的距離上,12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35~55人,6磅野戰炮的單發霰彈可殺傷28~42人。”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334章 戰後總結,論應對騎兵沖鋒的炮兵戰術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334章 戰後總結,論應對騎兵沖鋒的炮兵戰術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