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248章 此物後必大行于世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248章 此物後必大行于世

    第248章 此物後必大行于世

    因為朝鮮的棉花一般最早也要到9月中下旬才開始進入吐絮收獲期,

    所以從1618年10月開始,莊桂每年都會定期送棉花過來給紡織廠,

    順便還會從朝鮮帶來若干願意過來務工的年輕女性。

    他運來的棉花不止出自黃昭在平安道的棉花種植園,

    還有出自李英在黃海道的棉花種植園,及楊經在京畿道的棉花種植園。

    年輕女性也是這三個地方的都有。

    當然其他時候,莊桂也有可能會過來,

    拉一些棉布、成衣、毛皮、生絲、藥材、橡子酒等商品回去朝鮮販賣。

    這次8月底過來,就是為了收購商品。

    海藻灣一帶也開闢一些蠶場,所以如今的生絲產量可以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了。

    去年發生在農歷二三月間的薩爾滸之戰,因為劉一路離朝鮮最近,

    李國助又很敬佩這位將軍,便想通過黃昭夫婦送一些3磅團炮給他,

    期望能幫他扭轉戰局,在薩爾滸之戰中活下來。

    但是當征求董事會的意見時,卻遭到了一致反對。

    因為3磅團炮對明軍是個新鮮事物,要熟練使用還需要時間訓練,

    臨時抱佛腳似的送到他們手里,其實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

    還可能被建奴八旗繳獲仿造,使公司失去火器上的優勢。

    至于出兵就更不可能了,就一千人的火器營,萬一全折在遼東怎麼辦?

    再說也是師出無名,就算打了勝仗也未必能落下什麼好處。

    李國助想想也確實在理,便只好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

    最後只好傳信給黃昭,讓他想辦法給劉提個醒,

    希望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能有所警覺,從而能逃過一劫。

    黃昭當時已經考上了朝鮮的科舉,還他媽是狀元,已在朝鮮擔任了要職。

    他在回信里,說自己確實也向劉進言了,後者似乎也听進去了他的話。

    可惜後來,劉還是難逃一死,依舊在阿布達里岡遇伏身亡,全軍覆滅。

    李國助對這個結果,只能是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可能是老將軍還是太自信了,又覺得自己即使活下來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吧。

    戰死了反而能留下身後名,子孫也能得到蔭庇和撫恤。

    何況李國助讓黃昭提醒劉,也不可能真的告訴黃昭將會發生什麼,

    只能是讓黃昭提醒劉小心埋伏之類的話,最多再把可能的危險地段給他標注一下。

    指望這樣能救人一命,實在也是希望渺茫。

    此外,據李德從咸鏡道傳來的消息,康霖和康國泰父子也參加了姜弘立率領的朝鮮軍。

    雖然最終姜弘立在接到光海君的旨意後選擇投降,但朝鮮軍還是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康霖也戰死了,只有康國泰逃過了一劫,可惜家道從此中落。

    李德初到咸鏡道時,得到過康國泰不少幫助,所以在康家遭難後也給予了不少回饋。

    且說歐華宇听了李國助的話,也覺得在理,兩人便向雅蘭城走去。

    雅蘭城如今已基本完工,作為二期工程的三層金字塔式銃台已聳立在雅蘭河口西岸的海邊,足有七丈二尺,也即24米之高,十分巍峨壯觀。

    一根旗桿高聳在頂層銃台的中央,上黑下黃雙色條紋玄武盾徽旗在桿頂迎風招展。

    這是雅蘭城的外城。

    為了更好地利用水力,永明紡織廠、槍炮廠、蒸汽機廠都已經搬遷到了雅蘭城的內城。

    其緊靠雅蘭河的一側,有一排巨大的水車在轉動,為城上的工廠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只有在冬季河面冰封之時,這些工廠才會改用蒸汽機為動力,確保不會停產。

    最初施工隊只有三百人,陳勛當時假設施工隊人數固定的情況下,需要五年才能完工。

    但過去兩年,永明城的人口一直都在穩步增長,

    使得施工隊的人數也水漲船高,至今已達到上千人,致使工期直接縮短了一半還多。

    與此同時,永明城的城牆改造工程也即將完工,如今的城牆已是堅固的夯土包磚城了。

    胸牆也由半米厚的木牆改成了兩米厚的磚牆,防炮擊性能大大提升。

    不過城磚用的是紅磚,不是中國傳統城池用的青磚。

    優點是建造工期短,且城牆看起來漂亮,缺點是不如青磚城牆堅固,

    但應對這個時代的火炮完全夠用。

    歐洲的很多稜堡,尤其是荷蘭的稜堡都是用紅磚建造的。

    紅磚是用敞口窯燒制,利于大量快速生產,青磚的質量則更勝一籌。

    倘若堅持用青磚,則兩個項目的工期都會大大延長,得不償失。

    陳衷紀和張弘每年都要去一趟山東,從諸城招募災民過來。

    諸城的饑荒持續了好幾年,尤其1618年九月實行遼餉加派以後,災情急轉直下。

    在孫元昌的幫助下,陳衷紀和張弘居然一次運來了400人,還是男女各半。

    這一下就使公司的人手增加到了2100。

    還有1618年公司在平戶和長崎發售股票以後,下半年陸續有許多股東前來參觀,

    有些人也會留下親信在這里,在結冰期到來之前,居然也有300多人。

    除過里面的日本人、朝鮮人、荷蘭人、英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

    華人還有200多,從而又使公司的人手增加到了2300人。

    因為股東基本都是海商,所以他們留下來的親信不是賬房,便是工匠一類的人物,

    總之都是有文化有技能的,倒是給永明學會增加了不少可招募的成員。

    這些人之中,尤其是工匠對主要研究格物之學的永明學會都頗為感興趣,

    加上東家又讓他們常駐在此,便都紛紛加入了永明學會。

    在此基礎上,永明學會又新成立了幾個委員會,

    包括煉鋼委員會、煉丹委員會、石油委員會等。

    石油委員會是李國助力主建立的,

    理由當然是沈括《夢溪筆談》里那句“此物後必大行于世”的話。

    反正有了充裕的人手,理事會也不反對了。

    理事會也是永明學會新成立的一個委員會,

    但並不研究自然科學,而是為管理永明學會而存在。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248章 此物後必大行于世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248章 此物後必大行于世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