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228章 可以讓機械委員會幫你研制縫制機械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228章 可以讓機械委員會幫你研制縫制機械

    “好,我盡快安排人去種。”虞明珠立即應道。

    “既然如此,剩下那86個女人,你是不是也可以都雇了做長工?”

    “可以!”虞明珠干脆地笑道。

    “其實,你也不必擔心她們沒事做。”

    顏思齊突然插話說道,

    “至少今年除了紡織廠的工人,別的女人都得跟我做衣服不是。”

    “我還尋思著,要不要在永明城開個成衣鋪呢。”

    “誒,這個主意好啊!”李國助頓時眼中一亮,“這也是一項很賺錢的產業嘛。”

    他這話並非虛言。

    明朝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成衣市場已相當成熟,

    出現了很多有名的成衣品牌和大型的成衣店鋪,

    集中在北京、南京、甦州等大城市的商業街區。

    它們生產的成衣不僅款式多樣、做工精細,還有比較完善的尺碼體系,

    能滿足不同審美、身材人群的大量需求,

    不僅面向本地市場,還通過長途販運等方式銷往全國各地,

    甚至出口海外,市場規模相當可觀。

    顏思齊卻嘆息道︰

    “哎,要是在大明自是不愁銷路,可咱們就這1700人,”

    “一年做七八千套還行,做上萬套,便不知該賣給誰了。”

    “所以我這鋪子也不敢用太多人,最多只能再安頓30個女人做長工。”

    他這說得也不是沒道理,雖然明朝成衣市場已遠遠超過了服裝定制市場,

    但還沒有出現如現代服裝廠一般,動輒雇佣成百上千工人的情況。

    大型成衣鋪的伙計數量一般也就是15到30人,超過30人的也有,但非常少。

    而這其中,真正負責制衣的裁剪師傅一般只有5到8人,縫制伙計10到15人,

    剩下的就是負責采購面料、管理倉庫、送貨上門、銷售等事務的伙計,

    分工雖然不可謂不細致,但用工人數著實有限,遠遠比不上現代的服裝廠。

    而且這些工種也不是全都適合女人做,如采購、倉管、物流等一般還是得靠男人,

    便是裁剪師傅、縫制伙計,其實一般用的還是男人。

    “誒,顏叔,你這眼界可就小了啊。”

    李國助卻不以為然地道,

    “只要布匹夠用,你只管多招人,多做衣服就是了。”

    “不用愁賣不出去,朝鮮、日本多的是需要成衣的人。”

    “只要咱們把人家的審美,還有體型特征搞清楚,”

    “針對朝鮮和日本市場建立相應的尺碼體系,就不愁產品賣不出去。”

    “日本人的審美和體型,顏叔你應該是很熟悉的。”

    “至于朝鮮那邊,可以去信給李德他們,讓他們仔細調查一下,”

    “咱們根據他們的調查報告,設計款式,建立尺碼體系即可,”

    “這樣做出來的衣服一準賣得出去,完全不必擔心會滯銷。”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又道,

    “還有,給公司的人做衣服也不是白做,公司會按市價收購,”

    “今年公司的人至少也會漲到2000,再加上1000套軍服,”

    “你們至少得做9000套衣服,”

    “叫我說,能多做的話,你們就奔著上萬套做吧,”

    “反正以後每年,公司的人數都會穩步增長的。”

    “多出來的也可以賣到大明去,楊大哥不是每年都要去一趟山東嘛。”

    顏思齊想了想,重重地點頭道︰

    “行!那86個女人我便都要了,今年新來的女人也都安排到我鋪子里好了!”

    “天吶,要按去年的情況,今年少說還有150個女人要過來。”

    虞明珠突然吃驚地道,

    “你那鋪子豈不是得有236個長工了。”

    “這個用工規模的紡織作坊我倒是見過,成衣鋪子,我卻是聞所未聞啊。”

    “誒,這就不能叫鋪子了!”

    李國助突然插嘴道,

    “到了這種用工規模,就該叫成衣廠,或者服裝廠了。”

    “你看那造船廠,可不就是成百上千的人在工作嘛。”

    虞明珠噗嗤一笑,說道︰

    “我就說小當家為何要把我那紡織作坊叫紡織廠呢,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嗯嗯。”李國助含笑點了點頭。

    “怎麼,你現在該不是又覺得100個人不夠了?”

    顏思齊略帶調侃地笑問虞明珠道,

    “想把紡織廠的用工規模擴大到200人以上?”

    虞明珠好似沒有察覺到顏思齊的調侃,反而一本正經地分析起來︰

    “嗯……反正棉花和亞麻不管有多少,都一定要做成布匹才能賣的上價錢。”

    “若是原材料足夠多的話,100個人還真不一定夠用呢。”

    “誒,我看未必。”

    顏思齊不以為然地擺了擺手,

    “你那可是有水力紡車和織機的,”

    “除了提花布還需要人工外,別的基本都不用人工了吧。”

    “我那服裝廠可就不行了,裁剪、縫制可都是要人手工完成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顏叔要是需要的話,也可以讓機械委員會幫你研制縫制機械。”

    李國助突然說道。

    “哦!世上竟然還能有這種機械嗎?”顏思齊震驚了。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李國助胸有成竹地道,

    “理論上人能做的事情,應該都能用機器代替。”

    “即使不能完全代替,機械也一定可以幫助人更高效地工作。”

    他當然胸有成竹,因為他說的根本就是縫紉機。

    世界上第一台實用型縫紉機,是1841年法國裁縫蒂莫尼耶制造的鏈式線跡縫紉機。

    李國助本來是不指望這東西能提前兩百年出現的。

    但當得知林翌和李俊臣合作,已經研究出了水力織機的時候,

    他就有信心讓縫紉機提前兩百年出現了。

    因為世界上第一台水力織機,是18世紀末才出現的。

    1785年,英國教士埃德蒙?卡特萊特發明了第一台水力驅動的動力織機,

    采用水力作為動力源,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生產布料,

    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推動了紡織業的發展。

    因為當時已經有了瓦特蒸汽機,所以這種織機也可以用蒸汽機驅動。

    林翌和李俊臣可以說是把動力織機提前166年搞出來了。

    那麼讓他們提前223年把縫紉機搞出來,又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呢?

    說穿了,這都是因為缺人給逼出來的呀。

    如果沒有機械和機器,僅憑永明要塞現在的人口,是不可能創造出如今的產值的。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228章 可以讓機械委員會幫你研制縫制機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228章 可以讓機械委員會幫你研制縫制機械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