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托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托

    “誒,小國助。”

    顏思齊有事要叮囑李國助,奈何一直搭不上話,

    此刻趁廉司南跟考克斯說話,趕忙湊過去,蹲在李國助面前說道,

    “我走了以後,你務必要安排人去把東邊的山蠶場打理好。”

    “一定要確保我一回來就能放養山蠶啊!”

    原來去年夏秋兩季,在砍伐木材建設永明要塞的同時,

    顏思齊就選定了一些條件合適的伐木場,準備改造成柞蠶場。

    這些未來的柞蠶場主要位于永明要塞的東邊。

    那一帶遍布低矮的丘陵,其上的原始森林主要是由松樹和柞樹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

    為了能盡快把顏思齊選定的伐木場改造成柞蠶場,他們去年優先砍伐了其中可用于建築和造船的高大樹木。

    所以今年就可以開始著手將這些伐木場改造成柞蠶場了。

    改造至少需要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進行資源調查,包括調查樹種資源,分析土壤特性,研究林地地形地貌。

    對野生針闊葉混交林進行詳細調查,明確柞樹的分布、數量、樹齡、生長狀況等。<x10的樣方,

    統計樣方內柞樹的株數、平均胸徑、樹高,以此推算整個林地的柞樹資源。

    同時,記錄其他伴生樹種的情況。

    分析土壤類型、肥力、酸堿度等土壤特性。

    可以采集土壤樣本,送到專業實驗室進行檢測,了解土壤的養分含量,如氮、磷、鉀的水平,以及土壤的質地。

    這對後續改造和柞蠶飼養很重要。

    不過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便也只能省去這一步,听天由命了。

    研究林地的地形地貌,包括坡度、坡向、海拔等因素。

    一般來說,坡度較緩,特別是小于30度的南坡或東南坡,光照和溫度條件更適合柞蠶生長,且便于管理和作業。

    第二步是進行區域劃分。

    根據調查結果,合理劃分柞蠶場區域。

    將柞樹分布相對集中、生長狀況良好的區域優先劃分為核心飼養區,保證有足夠的柞葉供應。

    同時,劃分出附屬區域,如蠶種孵化區、蠶繭收獲和加工區等。

    在區域之間規劃好通道,通道寬度以方便人員和小型設備通行為宜,

    一般是1~1.5米,確保各個區域能夠有效連接,便于日常管理和操作。

    第三步是改造實施階段,包括植被調整、土壤改良,及場地設施建設。

    對于混交林中的針葉樹,根據其分布和對柞樹生長的影響程度進行適當疏伐。

    如果針葉樹過于密集,會影響柞樹的光照和空間,此時可以選擇性地伐除部分針葉樹。

    但要注意保留一定比例的針葉樹,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保留下來的針葉樹只要不超過樹木總數的30即可。

    清理一些與柞樹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的非柞樹闊葉樹種。

    但一些對生態環境有重要價值或者能夠改善土壤肥力的闊葉樹,可以適當保留。

    比如蜜源植物、鳥類棲息地植物等。

    對柞樹進行樹形改造,培養有利于柞蠶生長的樹形。

    修剪掉過密的枝條、病枝和弱枝,使柞樹樹冠開闊,通風透光良好。

    一般在冬季或早春柞樹休眠期進行修剪。

    修剪後的柞樹樹形可以是傘形或分層形,便于柞蠶棲息和采食。

    根據土壤檢測結果進行施肥。

    如果土壤肥力較低,可以施加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家肥、堆肥等。

    每畝可施有機肥1000 ~2000千克,均勻撒施在林地表面。

    然後通過翻耕使其與土壤充分混合。

    翻耕深度在20 ~30厘米左右,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

    翻耕時間可以選擇在秋季或春季,避免在雨季翻耕,防止水土流失。

    以古代的技術條件,雖然沒法對土壤成分做出準確的檢測,

    但施肥和翻耕卻是可以做到並做好的,做了肯定強過不做百倍。

    在柞蠶場周圍設置防護圍欄,防止野生動物進入,破壞柞蠶和柞樹。

    圍欄可以采用鐵絲網或木質柵欄,高度在1~1.2米左右。

    這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都是可以做到的。

    特別是鐵絲網,因為可以克制騎兵,所以非常值得花些力氣研究出成熟的生產技術。

    建設一些簡易的遮陽避雨設施。

    在高溫或暴雨天氣,為柞蠶提供適宜的小環境。

    在明末的技術條件下,這些設施可以用竹木搭建框架,覆蓋上遮陽布或油紙。

    設施的面積和分布根據柞蠶場的布局和實際需求確定。

    第四步是後期管理階段,包括病蟲害防治,柞樹養護等。

    建立病蟲害監測體系,定期巡查柞蠶場,觀察柞樹和柞蠶的健康狀況。

    重點檢查柞樹葉片是否有病蟲害跡象,如葉片發黃、卷曲、有蟲洞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的方法。

    物理防治可以安裝黑光燈誘捕害蟲,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殺。

    明末沒有電燈,可以用篝火代替。

    古人其實很早就懂得利用趨光性捕殺害蟲了。

    《詩經》里就有“秉被蟊賊,以付炎火”的詩句,

    說明在先秦時期,祖先們就已經懂得利用趨光性,用火捕殺蝗蟲了。

    唐開元三四年間,山東大蝗,宰相姚崇推行夜間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埋之法,有效控制了蝗災。

    明代甚至還有結構精巧的吸蚊燈,由燈座、燈芯、燈身與把手組成,

    燈身一側為把手,另一側為呈喇叭狀的吸口,燈身頂部還有一小口。

    點燃燭火,利用蚊蟲趨光性的原理,用燭光吸引蚊子靠近。

    而後燈內的熱氣流開始發揮作用,把蚊蟲輕松地吸進燈里燒死。

    利用吸蚊燈的原理,做出足夠大的捕蟲燈,未必不能用于防治柞蠶場的害蟲。

    李國助已經把研制這種燈的任務交給了永明學會。

    生物防治可以引入害蟲天敵,如寄生蜂、瓢蟲等,控制害蟲數量。

    定期對柞樹進行修剪和撫育,促進柞樹的生長和更新。

    修剪下來的枝條可以合理利用,如作為燃料或堆肥材料。

    根據柞樹的生長情況和柞蠶的飼養需求,適時進行追肥。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托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143章 顏思齊的囑托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