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126章 在實心鑄件上鑽炮膛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126章 在實心鑄件上鑽炮膛

    剛出爐的鐵水流速很快,一眨眼就到了鐵渣分離區。

    進入鐵渣分離區後,流速有所減緩,大約在1~3米秒。

    李國助可以清楚地看到,表面漂浮著爐渣的鐵水流過撇渣器,

    然後從其另一邊流出的,便是是表面純淨了一些的紅熱鐵水。

    每經過一個撇渣器,鐵水就會純淨些許。

    三五秒後,當鐵水在分岔部位脫離鐵渣分離區,流進三條導流槽後,表面看起來已是十分純淨了。

    這個時候的鐵水流速大約是一兩米每秒,不到三秒就流出了兩米多長的導流槽。

    在倒流槽出口,紅熱而純淨的鐵水均勻地流入模具的澆口。

    澆鑄過程看到這里,其實已經沒什麼意思了。

    李國助更感興趣的,是翁翊皇是如何用砂箱造型鑄造出炮膛的。

    在他前世看過的那個砂型鑄造的視頻里,拍攝者采用的是整體鑄造,

    型腔構造非常簡單,只能鑄造出沒有炮膛的實心火炮形鑄件。

    至于炮膛,是用鏜床在實心火炮形鑄件上鑽出來的。

    但是在這個連紐科門蒸汽機都沒有的時代,想要在實心鑄件上鑽出炮膛是不可能的。

    即便他現在能發明出水力炮筒鏜床也還是做不到。

    1774年,英國人威爾金森發明了較精密的水力炮筒鏜床。

    1776 年,他又制造了水力汽缸鏜床。

    瓦特在改進蒸汽機時,就因為這種機床的出現,而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李國助曾經以為這種水力鏜床出現以後,英國人就開始用它從實心鑄件上鑽炮膛了。

    後來,他才知道從實心鑄件上直接鑽出炮膛的工藝,還得30多年才能出現。

    1807年,法國炮兵專家前往波斯,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一個大炮鑄造廠。

    在這里,所有火炮開始采用砂模鑄造實心炮體,再鑽出炮膛。

    當時,瓦特蒸汽機已經成熟,這個鑄炮廠很可能是采用蒸汽動力驅動炮筒鏜床的。

    其實是否能直接在實心鑄件上鑽出炮膛,並不只是取決于動力,還有一些其它因素。

    威爾金森的炮筒鏜床是利用水輪使炮筒旋轉,並使其對準中心固定的刀具推進,

    刀具與炮筒之間有相對運動,從而鏜出光滑度和精確度很高的炮膛。

    這種加工方式更適合對已經鑄造成型的炮膛進行進一步的鏜削加工,

    以提高炮膛的精度和光潔度,而不是從無到有地鑽出炮膛。

    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直接在沒有炮膛的鑄件上鑽出炮膛面臨諸多困難。

    在實心鑄件上開始鑽孔時,難以保證鑽頭的初始定位精度,容易導致鑽孔偏移。

    沒有炮膛的鑄件整體結構完整,鑽孔過程中刀具需要切削大量金屬。

    這對刀具的硬度和動力要求頗高。

    以當時水力鏜床的動力和刀具材料等條件,很難實現高效、精確的鑽孔。

    所以在當時的火炮制造中,通常是先通過鑄造工藝鑄出帶有初步炮膛形狀的鑄件。

    鑄造可以形成大致的炮膛輪廓,但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較差,

    需要水力鏜床進行後續的精加工,以達到火炮使用要求的精度和光滑度。

    在威爾金森發明水力炮筒鏜床以前,鏜削炮膛主要還是靠人力和畜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鑄造炮膛的工藝要求,就要比水力鏜床出現以後更加嚴格。

    鑄造形成的炮膛表面越光滑,尺寸精度越高,後續的加工難度就越低,火炮性能就越有保障。

    所以李國助前世還專門了解過用砂型鑄造炮膛的方法。

    首先要制作炮膛型芯,一般是用特殊的芯砂制成。

    芯砂要有較高的強度和透氣性,以承受金屬液的沖擊和填充,並且讓氣體能夠順利排出。

    常采用油砂作為芯砂,因為油砂經過烘烤後有較好的強度。

    在制作型芯時,要根據炮膛的設計尺寸制作相應的芯盒,將芯砂填充到芯盒中,經過緊實、脫模等工序,制成炮膛型芯。

    在砂型鑄炮的鑄型制作過程中,將制作好的炮膛型芯準確地放置在砂型的相應位置。

    型芯的固定非常關鍵,要保證其在澆注金屬液時不會移位。

    通常會采用一些定位裝置,如芯頭和芯座的配合,讓型芯能夠穩定地處于砂型內部,以確保炮膛的位置精度。

    當型芯放置好後,就可以進行澆注。

    鐵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砂型與型芯之間的空隙,圍繞型芯填充,

    冷卻凝固後,去除砂型和型芯,就能得到帶有炮膛的火炮鑄件。

    在古代鑄造火炮時,會將熔化的青銅或鐵水倒入已經裝配好型芯的砂型中,

    待其凝固後,敲碎外層砂型,取出型芯,得到炮身,

    炮膛就是由型芯預留出來的空間形成的。

    在這種方法中,型芯是可以重復利用的。

    但這也只是文字描述,李國助並沒有親眼見過,包括相關的視頻也沒看到過。

    所以李國助很想翁翊皇能給他演示一下砂型型芯的制造和固定過程。

    這其實也怪他自己,要是他足夠關注翁翊皇的實驗進程的話,就不會錯過這幾個鑄炮模具的制作過程。

    現在再想讓翁翊皇專門給他演示,可就沒那麼好開口了。

    除了砂型型芯的制作和固定工藝,李國助對鐵模的制造技術也很感興趣,盡管他知道這種技術用于鑄炮並不ok。

    不過鐵模是可以重復使用的,等里面的鑄件冷卻以後,他可以來參觀一下脫模過程,

    至少可以了解到鐵模是如何組裝和固定型芯的。

    總之,對于砂型鑄炮的疑問,他現在還不便開口詢問翁翊皇。

    畢竟火炮的澆鑄現在還沒有完成,翁翊皇需要聚精會神地關注冒口的鐵水狀態。

    冒口是鑄型中用于儲存多余鐵水的部分,其作用是在鑄件凝固過程中提供補縮。

    當冒口被鐵水完全充滿,並且有鐵水開始從冒口頂部溢出時,說明型腔已經填滿,

    並且有足夠的鐵水用于補償鑄件凝固時的收縮,此時應立即停止澆鑄。

    如果在這個時候走神,鐵水就會大量溢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甚至出現安全事故。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126章 在實心鑄件上鑽炮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126章 在實心鑄件上鑽炮膛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