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

第47章 請問福建那邊是怎麼種番麥的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眼魔的秋波 本章︰第47章 請問福建那邊是怎麼種番麥的

    “這不能怪顏先生,是我們自己要求幫忙的。”

    三浦按針連忙替顏思齊辯解道。

    “沒錯,我們乘船泛海幾萬里來到東方,航程中什麼苦沒吃過。”

    考克斯也連忙幫腔道,

    “這點力氣活真不算什麼。”

    顏思齊卻是什麼也沒說,只是朝李旦咧嘴笑了笑,顯得甚是憨態可掬。

    李旦無奈地嘆了口氣,對三浦按針和考克斯拱手道︰“那就有勞二位了。”

    然後,他伸手對顏思齊道︰“土豆給我。”

    顏思齊一怔,旋即反應過來,連忙把那株土豆給了李旦。

    李旦將那株土豆高高舉起,同時伸出左手指向土豆田,對跟顏思齊來的眾人朗聲道︰

    “兒郎們,都看好了!這就是土豆,都種在那塊地里。”

    “這東西能吃的部位跟番薯一樣,都在地底下。”

    “你們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道,千萬不要損壞它的表皮。”

    “否則就會跟表皮受損的番薯一樣,沒法長期儲存了。”

    “都記住了嗎?”

    “記住了!”眾人齊聲高喊。

    “好,那就開始干活。”李旦朗聲道,“早點干完,我們早點回去吃飯。”

    “好!”眾人吶一聲喊,便一擁而上,涌進田里開始收獲了。

    這群人似乎很有默契,也不用別人安排,便自行分配到了五塊田地里。

    不過這顯然跟他們攜帶的收割工具有些關系,

    有的人只帶了鐮刀,便只好去收割玉米和煙草。

    有的人不僅帶了鐮刀,還帶了鋤頭、鐵鍬、糞叉、修枝剪等工具,

    自然就去收割番薯、土豆、甜菜等根睫類作物去了。

    無論是攜帶工具的種類,還是數量,都體現了這些人考慮的很周到。

    總之,每塊地里不多不少,都恰好有十個人干活。

    這反而讓毛遂自薦來的三浦按針和考克斯顯得有些多余了。

    不過他倆很快就在甜菜地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根甜菜對當時的明朝人來說,也是陌生的植物,如果沒有懂的人指導,

    收獲的時候就難免對甜菜根的表皮造成損傷,導致其在儲存過程中腐爛變質。

    李旦沒有提醒眾人,收獲甜菜的注意事項,是因為他還沒來得及看過它們。

    作為常年跑海的水手,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人居然也都是干農活的好手。

    僅僅用了一個時辰左右,5畝地就全部收割完了。

    眼看這5畝地的收成裝滿了幾十個大籮筐,

    眾人便對這五種作物的畝產量有了一個大概的預估,無不感到驚喜。

    玉米棒子總共裝滿了5個大籮筐。

    鑒于數量不多,李國助便讓人把每個籮筐都稱一下,以求得到精準的產量。

    若是裝了十幾個籮筐,他肯定不會這麼干,稱一個然後乘以裝滿的籮筐數了事。

    這樣雖然不夠精準,但肯定也不會差太多,最重要的是比較省事。

    “我這個100斤。”

    顏思齊提著一桿秤,其下掛著一個裝滿玉米棒子的大籮筐,扭頭看向楊天生,

    “你那個多少斤?”

    “99斤15兩8錢。”

    楊天生早就放下了秤,現在說的是記憶中的結果。

    作為財副,他對稱量結果的要求是盡可能精確。

    如果這桿秤能精確到分,甚至是厘,他肯定也會報出分數,甚至是厘數的。

    “嗨!你就說100斤得了,還報什麼幾兩幾錢,這能差多少?”

    陳衷紀哭笑不得地調侃了一句,突然把秤一松,任由下面的籮筐重重地落在地上,

    “我這也不到100斤,但也差不了幾錢,就算100斤吧。”

    “那俺這也算100斤。”

    旁邊突然傳來張弘的聲音。

    眾人齊看向他,只見他輕松地單手提著秤,下面那裝滿玉米棒子的大籮筐仿如無物。

    見自己突然成了焦點,他反而緊張起來,弱弱地道︰“其實還多了幾錢。”

    楊天生眉頭一跳,沒好氣地道︰“才多幾錢,你他娘的就不能給報個準數!”

    張弘嚇得一縮脖子,又把秤提高一些,湊上去細看︰

    “我、我剛才沒看清,就看多了幾錢,我再仔細看看。”

    “好了,好了,幾個錢有什麼好計較的,我也多了幾錢,只是沒說而已。”

    顏思齊連忙打圓場,朝林福努了努嘴,

    “你那是多少斤?”

    “我這也差不多100斤。”

    林福咧嘴一笑,他早就放下了秤。

    “500斤!這一畝番麥竟然收獲了500斤!我的老天,這還是番麥嗎?”

    李國助循聲看去,只見剛才吃驚大叫的人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

    他于是饒有興趣地問道︰“番麥畝產500斤很多嗎?至于讓你吃驚成這樣嗎?”

    “當然很多!福建那邊番麥畝產100斤都算多的了,大部分土地只能畝產幾十斤。”

    那少年見是李國助,一點也不害怕,反而不卑不亢地說道,

    “小少爺在日本長大,又是金枝玉葉,不了解咱們福建那邊的農事也屬自然。”

    李國助前世是在城市里長大,今生又是個富二代,可謂是一點農活都沒干過。

    但這卻不代表他完全不懂農業知識,甚至他前世還研究過明代的農業。

    一些資料顯示,明代玉米的畝產量確實只有幾十斤到一百多斤。

    資料上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是,當時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還不長,品種基本未經改良。

    二是,人們缺乏種植經驗,不敢種的過密,一畝地也就大概種植500~800株。

    三是,不舍得把玉米種在平原,多是種在較高的山地之上。

    這少年的話,算是證實了現代人研究的結果。

    至于原因是不是現代人分析的那樣,就得靠李國助去求證了。

    于是他客氣地問那少年道︰“既然如此,請問福建那邊是怎麼種番麥的?”

    那少年見李國助如此客氣,好像還挺受用,馬上揚眉答道︰

    “一般是種在山區里,但其中的低地一般不會種番麥,那是留給番薯的。”

    “更高的山地才種番麥,因為這東西比番薯耐旱。”

    看來現代人分析的還是有道理的……

    李國助這樣想著,又問道︰“那一畝地一般種多少株番麥呢?”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方便以後閱讀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47章 請問福建那邊是怎麼種番麥的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第47章 請問福建那邊是怎麼種番麥的並對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