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冷哼一聲。
幫助?無非是想用技術輸出控制中國市場罷了。
但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只要日本人放松警惕,就給了中國更多發展時間。
當天下午,沈良重新召集各項目組開會。
“同志們,我們的真正工作現在才開始。”他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大字︰三年趕超計劃。
“我們要在三年內,讓那些看不起我們的外國人刮目相看!”
會議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每個人眼中都燃起了斗志。
沈良知道,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技術攻堅戰。但他有信心,憑借對未來技術路線的了解,加上團隊的拼搏精神,一定能創造奇跡。
夜深人靜,沈良獨自一人回到實驗室。他走到被封存的真正核心設備前,輕撫著那些精密的儀器。
“等著吧。”他自言自語道,“很快就輪到我們surprise他們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工廠里表面上風平浪靜,暗地里卻暗流涌動。
沈良把真正的核心技術資料全部鎖進了保險櫃。白天,他帶著團隊繼續研發那些看似落後的設備,晚上則秘密召集幾個心腹,在地下室里攻關真正的尖端技術。
“沈工,咱們這樣藏著掖著,真的有必要嗎?”年輕工程師小劉忍不住問道。
“當然有必要。”沈良停下手中的計算,轉身看著幾個年輕人,“你們以為那些外國人是來做慈善的?他們巴不得我們永遠落後,好壟斷高端市場。”
小王點點頭,若有所思。他想起了日本人參觀時那種高高在上的神態,心里涌起一股不服氣的勁兒。
“那我們什麼時候才能亮劍?”機械專家老陳搓搓手,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再等等。”沈良重新埋頭計算,“至少要讓他們放松半年。我們需要這個時間窗口。”
果然,接下來幾個月,日本企業在華的投資動作頻頻。他們帶著落後幾代的技術設備進入中國市場,擺出一副“技術援助”的姿態。
更過分的是,他們還在國際會議上公開表示,中國的重工業技術“至少落後日本十年”,短期內不會形成任何競爭威脅。
這話傳到國內,氣得不少工程師拍桌子罵娘。
“太狂妄了!”小王把報紙拍在桌上,“落後十年?簡直是睜眼說瞎話!”
沈良卻笑了。他合上手中的技術資料,站起身來。
“同志們,我覺得現在時機成熟了。”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頭的工作,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沈良。
“該讓他們見識見識什麼叫中國速度了。”沈良的聲音不大,但透著一股堅定不移的力量。
第二天,沈良直接找到了李主任。
“李主任,我申請啟動秘密項目的公開展示。”
李主任愣了一下,隨即明白過來。“你確定時機合適?”
“非常合適。”沈良把一份詳細的技術報告放在李主任面前,“我們的技術儲備已經足夠震撼業界了。”
李主任翻開報告,眉頭越皺越緊。不是因為技術有問題,而是因為技術太超前了。
“這個連鑄機的精度...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不止是先進水平。”沈良自信地說,“在某些關鍵指標上,我們已經超越了目前的國際標準。”
李主任深吸一口氣。如果這份報告屬實,那意義就太重大了。
“需要多長時間準備?”
“一個月。”沈良伸出一根手指,“一個月後,我要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外國人大吃一驚。”
消息很快傳到了上級部門。經過激烈的討論和反復的技術論證,最終決定支持沈良的計劃。
“這次不再是演戲了。”部里的老領導語重心長地對沈良說,“成功了,我們揚眉吐氣。失敗了...”
“不會失敗的。”沈良打斷了他的話,“我對我們的技術有絕對的信心。”
接下來的一個月,整個工廠都陷入了緊張的準備之中。
白天,工人們按照沈良的圖紙加工零件,每一個尺寸都要求精確到毫米。
晚上,技術人員反復調試設備參數,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完美無缺。
“這個控制系統也太復雜了。”小劉看著密密麻麻的電路圖,頭都大了。
“復雜才好。”老陳在一旁說道,“越復雜說明技術含量越高。那些外國人想抄都抄不了。”
沈良在各個車間之間奔走,既要監督生產進度,又要解決技術難題。
他心里很清楚,這一戰的意義不僅僅是證明中國的技術實力。更重要的是要打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為中國工業的全面崛起奠定基礎。
“沈工,日本人又來消息了。”小王拿著一份傳真件跑過來,“他們想再次派代表團參觀我們的最新成果。”
沈良接過傳真,看了看,嘴角浮現出一絲玩味的笑容。
“回復他們,歡迎再次光臨。”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告訴他們,這次的參觀內容會讓他們印象深刻的。”
小王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沈良的意思,興奮地點點頭。
是啊,這次真的會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深刻到永遠忘不掉的那種。三天後,日本代表團如期而至。
這次來的陣容比上回更加豪華。領頭的依然是田中康夫,但身邊多了兩個新面孔——一個是三菱重工的首席技術官山本正雄,另一個是川崎重工的研發總監佐藤久志。
“沈桑,听說你們又有新的技術突破?”田中康夫剛一下車,就迫不及待地詢問。
沈良點點頭,臉上掛著職業化的笑容。“確實有些小進展,不敢說突破。”
山本正雄掃視著工廠的廠房,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這些建築看起來還是那麼簡陋,設備也沒什麼變化。
“中國人總是喜歡夸大其詞。”他用日語小聲對佐藤久志說道。
佐藤久志微微點頭表示贊同。上次參觀後,他們對中國的技術水平已經有了基本判斷——至少落後日本十五年。
李主任親自接待了代表團。“歡迎各位專家再次蒞臨指導!”
田中康夫客套地回應著,心里卻想著另一件事。最近幾個月,他們在華投資的幾個項目進展順利,中方對日本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這正是他想要的局面。
“今天參觀的設備和上次有什麼不同嗎?”山本正雄直截了當地問道。
“當然有不同。”沈良的語氣很平靜,“而且差別很大。”
一行人走向生產車間。遠遠望去,廠房里確實有些變化——多了幾台不認識的設備,工人們忙碌地調試著什麼。
“這是什麼機器?”佐藤久志指著一台龐大的設備問道。
“連鑄機。”沈良簡潔地回答。
田中康夫愣了一下。連鑄機?中國人竟然在搞連鑄技術?
“什麼型號?”山本正雄追問道。
“自主研發型號。”沈良說得雲淡風輕。
三個日本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疑惑。自主研發?中國人有這個能力?
走近一看,山本正雄的表情逐漸嚴肅起來。
這台連鑄機的結構設計確實有些門道。雖然整體還是比較粗糙,但某些關鍵部件的設計思路很新穎。
“精度能達到多少?”他忍不住問道。
“±0.5毫米。”小王在旁邊自豪地報出數據。
山本正雄心中一跳。這個精度已經接近日本主流連鑄機的水平了。
不可能!一定是虛報數據!
“能現場演示一下嗎?”佐藤久志提出要求。
“當然可以。”沈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設備啟動的那一刻,整個車間都安靜了下來。
鋼水緩緩流入結晶器,液態金屬在精密的冷卻控制下快速凝固。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任何停頓。
田中康夫緊盯著操作面板上的參數顯示。溫度控制精確到度,拉坯速度穩定在每分鐘1.2米,表面質量...
他揉了揉眼楮,以為自己看錯了。
鋼坯表面光潔如鏡,沒有任何氣泡和夾雜物!
山本正雄拿出隨身的測量工具,仔細檢查剛出爐的鋼坯截面。數據讓他震驚——厚度偏差僅僅0.3毫米!
“這...這怎麼可能?”佐藤久志失聲叫道。
沈良淡淡一笑。“還有更讓你們意外的。”
他帶著代表團繼續往里走。下一台設備更加龐大,佔據了整整半個車間。
“這是什麼?”田中康夫的聲音有些顫抖。
“板坯連鑄機,寬度2.3米。”沈良報出參數時,語氣依然很平靜。
三個日本人同時倒吸一口氣。
2.3米寬度的板坯連鑄機,這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就連日本國內,能生產這種設備的企業也屈指可數!
“產能如何?”山本正雄強壓內心的震驚問道。
“年產200萬噸。”
這次沒人說話了。
年產200萬噸的板坯,這個數字足以改變整個亞洲鋼鐵工業的格局!
田中康夫感覺頭有些暈。三個月前,他還在國際會議上信誓旦旦地說中國重工業技術落後十年。現在看來,這個判斷完全錯誤!
“這些技術...都是你們自主開發的?”佐藤久志的聲音有些干澀。
“百分之百自主知識產權。”沈良語氣堅定,“從設計到制造,沒有用過任何外國技術。”
山本正雄快步走到設備旁邊,仔細觀察控制系統。
復雜的電氣控制櫃,先進的pc程序,精密的傳感器網絡...這套控制系統的技術水平,甚至超過了他們公司正在使用的產品!
“控制系統也是自主開發?”他顫聲問道。
“當然。”小劉在旁邊驕傲地說,“從硬件到軟件,全部都是我們自己搞的。”
田中康夫徹底懵了。
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中國在重工業技術方面不僅沒有落後,反而在某些領域已經實現了領先!
更可怕的是,他們一直以為中國人還在為基礎的軋鋼技術發愁,結果人家已經悄悄搞出了世界一流的連鑄設備!
“還有其他設備嗎?”山本正雄的聲音有些沙啞。
沈良笑了笑。“還有一些,不過今天時間有限,只能參觀到這里了。”
什麼叫殺人誅心?這就是。
佐藤久志感覺自己的世界觀正在崩塌。三個月前,他們還在為向中國輸出落後技術而沾沾自喜,現在卻發現對方的技術水平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這些設備什麼時候投產?”田中康夫勉強保持著鎮定。
“下個月就開始批量生產。”沈良看了看手表,“預計年底之前,我們會有十條這樣的生產線投入使用。”
十條生產線!
三個日本人臉色同時變得煞白。
如果中國真的擁有十條這樣的生產線,那他們在亞洲鋼鐵市場的壟斷地位將徹底動搖!
參觀結束後,代表團匆匆告辭。
在回賓館的車上,三個人都沒有說話。
田中康夫呆呆地望著車窗外,心里五味雜陳。
“我們必須立即向總部匯報。”山本正雄率先打破沉默。
“匯報什麼?說我們之前的判斷全錯了?”佐藤久志苦笑道,“說中國人的技術實力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強大得多?”
田中康夫閉上眼楮,深深嘆了一口氣。
他現在終于明白,沈良為什麼之前總是那麼淡定了。人家根本就不把他們放在眼里!
那些看似落後的技術展示,完全就是在演戲!
“中國人太狡猾了。”山本正雄咬牙切齒地說,“他們一直在裝弱!”
裝弱?這何止是裝弱,簡直是在釣魚!
而他們這些所謂的技術專家,就像三條愚蠢的魚,乖乖地上了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