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

第407章 先投資最關鍵的結晶器改造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獅城布衣 本章︰第407章 先投資最關鍵的結晶器改造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到了上午九點。

    沈良提著文件夾走進了三樓的會議室。

    偌大的房間里已經坐滿了人,廠長劉建國坐在主席台中央,左右兩側是幾位副廠長和總工程師。

    下面密密麻麻坐著各個車間的技術骨干。

    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煙草味,幾十雙眼楮齊刷刷盯著沈良。

    “各位同志,今天我們召開這個技術匯報會,主要是听听沈良同志對連鑄工藝改進的想法。”劉建國敲了敲桌子,“時間寶貴,我們直接開始。”

    沈良走到黑板前,將準備好的圖紙一張張貼上去。

    第一張是現有連鑄機的結構圖,標注了各個部件的技術參數。第二張是改進後的設計方案,關鍵部位用紅筆圈出,旁邊寫著詳細的說明。

    “同志們,我們現在使用的連鑄機存在幾個關鍵問題。”沈良用教鞭指著圖紙,“首先是結晶器的冷卻效率不高,導致鋼坯表面質量不穩定。”

    台下有人小聲議論。一個戴眼鏡的中年工程師舉手發言︰“沈良同志,結晶器的設計已經相當成熟了,你憑什麼說效率不高?”

    這是車間的王副主任,搞了十幾年連鑄,在廠里頗有威望。

    沈良早就料到會有質疑。他在黑板上快速畫出幾個公式,然後轉身面對大家。

    “根據傳熱學原理,現有的冷卻水道設計存在死角,這些地方的熱量無法有效帶走。”他用粉筆在圖紙上畫出幾條曲線,“我計算過,如果改變冷卻水道的布局,可以將傳熱系數提高百分之二十。”

    王副主任皺起眉頭,仔細看著黑板上的計算過程。

    沈良繼續說道︰“第二個問題是拉坯機的速度控制不夠精確。鋼水的凝固過程需要恆定的速度,但現在的電機調速系統響應太慢,容易造成鋼坯內部缺陷。”

    這時候坐在前排的老李師傅站了起來。

    “小沈啊,你說得倒是頭頭是道,可這些改進能行得通嗎?光說不練可不行。”

    老李是煉鋼車間的技術員,干了三十多年,見過太多紙上談兵的年輕人。

    沈良點點頭︰“李師傅說得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翻到下一張圖紙,“所以我不僅設計了理論方案,還制作了縮比例模型。”

    會議室里頓時安靜下來。

    劉建國眼楮一亮︰“你做了模型?”

    “是的。”沈良從文件夾里取出一疊照片,遞給劉建國,“這是我用廢料制作的110縮比例模型,各個部件都能正常工作。”

    照片傳遞到各個與會人員手中,大家都睜大了眼楮。

    模型做工相當精細,每個零件都按比例縮放,焊接工藝也很專業。最關鍵的是,照片顯示這個模型確實在運轉,鋼水從結晶器流出,形成了完整的鋼坯。

    王副主任接過照片仔細端詳,臉色漸漸凝重起來。

    這不是隨便拼湊的玩具,而是一個真正能工作的連鑄機縮比例模型。要做到這種程度,需要對連鑄工藝有極其深入的理解。

    “沈良同志,這個模型是你一個人完成的?”總工程師張明華開口了。

    “基本上是的。”沈良回答得很平靜,“部分機械加工得到了車間師傅們的幫助。”

    張明華翻看著照片,心中暗暗吃驚。

    他從事冶金工作二十多年,見過不少所謂的技術改進方案,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像沈良這樣能夠制作出實物模型的,實在少見。

    更讓人震驚的是,從照片上看,這個模型運行得相當穩定,產出的鋼坯截面整齊,沒有明顯缺陷。

    “那麼,你認為這套改進方案的實施難度如何?”劉建國問道。

    沈良在黑板上寫下幾個數字。

    “根據我的估算,主要的改造成本集中在三個方面。”他逐一分析,“結晶器改造需要15萬元,拉坯機電控系統升級需要8萬元,輔助設備完善需要5萬元,總共28萬元。”

    “28萬?”王副主任倒抽一口氣,“這可不是小數目。”

    確實,對于現在的鋼鐵廠來說,28萬元已經是很大一筆投資了。

    但沈良早有準備。他翻到最後一張圖紙,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各種數據。

    “我做過詳細的經濟效益分析。”他指著圖表說道,“改造完成後,連鑄機的生產效率可以提高35,廢品率降低到2以下,鋼坯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按照現在的生產規模計算,每年可以增加產值180萬元,減少廢料損失50萬元,節約能耗30萬元。”

    沈良停頓了一下,讓大家消化這些數字。

    “也就是說,投資28萬元,每年可以創造260萬元的經濟效益,不到三個月就能收回成本。”

    會議室里鴉雀無聲。

    這個回報率實在太誘人了。如果沈良的計算沒有水分,這筆投資簡直是穩賺不賠。

    但問題是,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技術員,能有這麼高的水平嗎?

    張明華心中疑慮重重。他見過太多滿嘴跑火車的年輕人,畫幾張圖紙,編幾個數據,就敢夸海口說能創造多少效益。

    可是這個沈良不一樣。

    他不僅有完整的理論方案,還做出了實物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對連鑄工藝的理解確實很深入,提出的改進點都擊中要害。

    “小沈,你的方案我們會認真考慮的。”劉建國合上文件夾,“不過這麼大的投資,需要慎重決定。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沈良收拾好圖紙和照片,準備離開。

    就在這時,坐在角落里的一個人站了起來。

    是林雪梅。

    “廠長,我有個建議。”她的聲音清脆而堅定,“既然沈工已經做出了模型,不如讓他當場演示一下,這樣更有說服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林雪梅。

    沈良心中一緊。他確實制作了模型,但那是在宿舍里偷偷做的,現在要當眾演示,風險很大。

    萬一出了什麼差錯,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費了。

    可是林雪梅的建議很合理,在場的人都想看看這個模型到底能不能正常工作。

    劉建國想了想,點頭同意︰“這個建議不錯。小沈,你覺得怎麼樣?”

    沈良深深吸了一口氣。

    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就沒有退路了。

    “沒問題。”他的聲音很平靜,“模型就在我的宿舍里,現在就可以搬過來演示。”沈良點了點頭,轉身走出會議室。

    剛一出門,他就感受到了身後傳來的竊竊私語聲。有人在議論,有人在質疑,還有人在等著看好戲。

    “這小子膽子夠大的,敢在這麼多領導面前吹牛。”

    “模型能工作是一回事,實際應用又是另一回事。”

    沈良充耳不聞,快步走向宿舍樓。

    十五分鐘後,他推著一輛平板車回來了。車上放著一個用帆布蓋著的物體,看起來有一米多長,半米多寬。

    會議室的人都好奇地看著他。

    沈良把平板車推到會議室中央,掀開帆布。

    一台精密的金屬裝置出現在眾人面前。

    這就是他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制作的連鑄機模型。雖然體積不大,但每一個細節都按照實際設備的比例縮小制作。

    結晶器、拉坯機、冷卻系統、電控裝置,一應俱全。

    張明華走近仔細觀察。

    模型的做工讓他吃了一驚。

    焊縫平整,接口嚴密,各個部件的配合非常精確。這絕不是隨便敲敲打打就能做出來的東西。

    “這個模型是你自己做的?”王副主任問道。

    “是的。”沈良開始連接電源線,“材料都是從廢料堆里撿的,加工是在車間夜班的時候偷偷做的。”

    林雪梅眼中閃過一絲佩服。

    能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制作出如此精密的模型,說明這個人確實有真本事。

    “那就開始吧。”劉建國說道。

    沈良接通電源,調試各個系統。

    模型開始運轉。

    電機發出輕微的嗡嗡聲,結晶器開始緩慢擺動。沈良從一旁的保溫瓶里倒出一些熔化的石蠟,模擬鋼水。

    石蠟液體順著澆注口流入結晶器。

    在結晶器的作用下,外層迅速凝固,形成坯殼。隨著拉坯機的牽引,一根完整的石蠟坯料慢慢從結晶器底部拉出。

    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任何卡頓。

    會議室里靜得只能听到模型運轉的聲音。

    所有人都屏息凝視著這個小小的裝置。

    石蠟坯料越拉越長,表面光滑平整,沒有裂紋和氣泡。當沈良切斷電源時,已經拉出了將近兩米長的坯料。

    “這...”張明華拿起一段石蠟坯料仔細查看。

    橫截面規整,內部組織均勻,幾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如果這是真正的鋼坯,質量絕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王副主任也拿起一段查看,臉上的表情從懷疑變成了震驚。

    “小沈,你這個模型的冷卻系統是怎麼設計的?”一個技術科的工程師問道。

    沈良指著結晶器側面的幾排小孔︰“這是強制冷卻通道,用水泵循環冷卻水,確保石蠟能夠快速凝固。實際應用中,這里應該是高壓水噴淋系統。”

    “拉坯速度怎麼控制?”

    “通過變頻器調節電機轉速,可以根據不同鋼種調整最合適的拉坯速度。”沈良答道,“模型上這個小小的變頻器是我自己組裝的,雖然功能簡單,但原理是一樣的。”

    眾人圍著模型議論紛紛。

    從技術角度看,這套設計確實很先進。不僅考慮了工藝流程,還兼顧了設備的可靠性和維護便利性。

    最關鍵的是,模型運行穩定,證明設計方案是可行的。

    劉建國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

    28萬元的投資確實不小,但如果真能創造260萬元的年收益,這筆賬太好算了。

    “小沈,你有把握把這個模型放大到實際設備嗎?”他問道。

    “當然有把握。”沈良的回答斬釘截鐵,“實際上,放大後的設備會比模型更穩定。因為大設備的熱容量大,溫度波動小,控制起來反而更容易。”

    張明華還是有些不放心︰“你之前有沒有類似的設計經驗?”

    這個問題有點尖銳。

    沈良當然有經驗,但不是在這個時代,而是在幾十年後的未來。他參與過無數次連鑄機的設計和改造,對這套工藝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

    但這些他沒法說出口。

    “我研究了大量國外的技術資料。”沈良選擇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答案,“雖然沒有實際操作經驗,但理論基礎很扎實。而且這套方案我已經反復驗證過,不會有問題。”

    林雪梅忽然開口︰“廠長,我有個建議。”

    所有人都看向她。

    “既然大家都覺得這個方案有潛力,不如分步實施。”她思路清晰地說道,“先投資最關鍵的結晶器改造,花費15萬元。如果效果好,再進行後續的升級。”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方便以後閱讀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7章 先投資最關鍵的結晶器改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第407章 先投資最關鍵的結晶器改造並對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