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京城的寒冬仿佛比往年來得更加凜冽。
一大早,劉墉就來到了南書房。屋內炭火熊熊,卻仍難掩寒意。剛坐下不久,一同當值的翰林院掌院學士、太子少保英和便湊了過來,滿臉笑意地說︰“劉公,您昨兒那番對政務的見解,實在是鞭闢入里,皇上對您可是贊賞有加啊!”劉墉捋了捋胡須,笑著擺擺手︰“不過是些分內之事,當為朝廷盡心,可不敢居功。”正說著,又有滿德坤拿著一份文書前來請教,劉墉便認真地與之探討起來,聲音洪亮,思路清晰,絲毫不見疲態。
忙碌了一天,劉墉回到了驢市胡同的家中。晚間,有兩位老友來訪,他命人設宴招待賓客。廳內燈火通明,菜肴豐盛。一位老友端起酒杯,感慨道︰“崇如兄,這官場波譎雲詭,也只有你能一直堅守本心,實在令人欽佩。”劉墉哈哈一笑,舉起酒杯回應︰“這世間紛紛擾擾,唯有秉持清正,方能無愧于心。來,干了這杯!”眾人推杯換盞,歡聲笑語回蕩在屋內。
誰也不曾料到,這般談笑風生的場景竟是最後的相聚。夜幕降臨,賓客散去,劉墉回到房內。不一會兒,家人察覺屋內沒了動靜,進去查看時,卻發現他已端坐而逝。這位歷經乾隆、嘉慶兩朝,以剛正不阿、智慧過人聞名的老臣,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無疾而終 。他仿佛只是在這世間短暫停留,卻留下了無盡的傳奇。
我得知消息,眼中含淚,匆忙備轎,朝著紫禁城而去。我身負著向嘉慶皇帝報喪的重任,一路上寒風如刀割面,卻割不斷我心中的悲痛與焦急。轎夫踩著陣陣雪花,在昏暗的街道上留下一路凌亂的印記。
當我趕到紫禁城,守門的侍衛見我神色匆忙、滿臉淚痕,不敢阻攔,趕忙引我進宮。我三步並作兩步,穿過重重宮門,氣喘吁吁地來到嘉慶面前。撲通一聲跪地,聲音顫抖地稟報道︰“皇上,我三哥劉墉劉大人,于今日晚間……端坐而逝……”
嘉慶皇帝听聞此言,手中正批閱的奏折“啪嗒”一聲掉落于地。他滿臉的震驚與悲痛,緩緩站起身來,眼中瞬間涌上一層霧氣,喃喃道︰“劉愛卿……竟走得如此突然……”
這位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老臣,為大清鞠躬盡瘁,嘉慶皇帝對他敬重有加。片刻後,嘉慶皇帝平復情緒,即刻下旨︰“追贈劉墉太子太保餃,謚號文清,入祀賢良祠,厚葬之,以彰其一生功績。”
與此同時,劉墉離世的消息如一陣狂風,迅速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傳開。街頭巷尾,朝中文武、滿城百姓們無不唉聲嘆氣,言語間滿是對劉墉的惋惜與不舍。“劉大人這一走,咱京城就少了個為百姓說話的好官吶!”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拄著拐杖,眼中含淚說道。“是啊,劉大人在世時,不知為咱解決了多少冤屈,這以後可怎麼辦喲!”旁邊一位年輕的商販也附和著,神情悲痛。
第二日清晨,劉府門前素幡高懸,一片縞素。滿朝文武紛紛身著素服,懷著沉痛的心情前來吊唁。
阿桂作為朝中元老,步履沉重地走進靈堂。他顫抖著雙手,獻上祭品,而後長跪不起,老淚縱橫︰“崇如啊,你我同朝為官數十載,諸多往事還歷歷在目,你怎麼就這麼走了……”言罷,泣不成聲。
王杰隨後而至,他走到靈柩前,深深鞠躬,聲音哽咽︰“劉公一生剛正,為朝廷社稷殫精竭慮,如今駕鶴西去,實乃朝廷之巨大損失。”
慶桂神色悲戚,上了香後,退到一旁,感慨道︰“劉大人清正廉潔,在朝時直言敢諫,往後朝堂之上,再難有如此忠直之臣了。”
董誥走進靈堂,凝視著劉墉的靈位,眼眶泛紅︰“劉公一生磊落,心懷天下,他的風骨,是我等為官之人的楷模 。”
紀曉嵐來得稍晚,他一進靈堂,便放聲大哭︰“崇如兄,你我多年情誼,如今你先行一步,叫我如何不悲痛!”哭罷,他緩緩走到靈柩旁,輕撫棺木︰“想當初,你我邂逅相遇,一同游山玩水、吟詩作畫,仿佛歷歷在目。後者一同在這京城為官,那些談詩論道、共商國事的日子就在昨日。你智慧過人,屢屢化解朝廷危機,如今你這一走,朝堂之上少了主心骨,我紀曉嵐也少了個知心摯友啊。”
阿桂擦了擦眼淚,說道︰“紀公,劉公一生光明磊落,雖已離去,但他的功績和品德,必將名垂青史。”
王杰點頭贊同︰“是啊,劉公的剛正不阿,激勵著我等繼續為朝廷效力,為百姓謀福。”
眾人在靈堂內久久佇立,回憶著與劉墉相處的點點滴滴,對這位老臣的離去充滿了不舍與敬意。靈堂內彌漫著沉重的哀傷,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那繚繞的香煙,仿佛是人們對劉墉無盡的思念與緬懷 。
很快,劉墉的府邸前便圍滿了自發前來吊唁的百姓。他們身著白衣,排著長長的隊伍,緩緩走進劉府,只為送劉墉最後一程。這場景,仿佛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白色的哀傷之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等到京城吊唁結束,我便攜帶一家老小,帶著劉墉的靈柩,緩緩地踏上了回山東老家的路。
靈柩抵達山東老家那天,陰雲密布,天空仿佛也在為劉墉的離去而哀傷。劉墉的家鄉,處處張掛著白色的挽聯,自發前來迎接的鄉親們早早就在村口等候,一眼望去,人頭攢動,皆是身著素服之人。
剛至村口,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悲泣聲。一位曾經受過劉墉救助的老婦,在家人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走到靈柩前,淚如雨下︰“劉大人吶,您可是俺們全家的大恩人,俺還盼著您回來看看,怎麼就……”說著,幾近昏厥。周圍的鄉親們紛紛落淚安慰,現場哭聲一片。
運送靈柩的隊伍在人群簇擁下緩緩前行,前往劉家祖祠。一路上,不斷有百姓加入,隊伍越來越長。路邊的孩童們也懂事地安靜站立,眼中滿是懵懂與哀傷。
到了祖祠,族中長輩們早已等候多時。按照當地的喪葬習俗,舉行了莊重肅穆的入祠儀式。族中最年長的老者,聲音顫抖著宣讀祭文,歷數劉墉一生功績,從年少苦讀考取功名,到為官清廉公正,為家鄉修路、辦學堂,樁樁件件,都銘記在鄉親們心中。念到動情處,老者泣不成聲,周圍眾人也紛紛跪地痛哭。
隨後幾日,前來吊唁的人依舊絡繹不絕。有鄰村的百姓听聞劉墉歸葬,不辭辛勞趕來;有曾經受過劉墉教誨的學子,身著素衣,在靈前長跪不起,感恩他的培育之恩;還有周邊郡縣的官員,也送來挽聯和祭品,表達對這位清正廉潔官員的敬重。
幾日後,鄒全,不知從哪兒得到劉墉去世的消息。如今,恩師已逝,鄒全心中悲痛萬分,同時也涌起一股強烈的念頭︰一定要為劉墉做點什麼。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鄒全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他決定連夜創作一場戲,名為《劉墉救難》,講述當年劉墉是如何救助自己、如何將自己帶進京城的故事。
鄒全這時已經有了自己的戲班子,他知道劉墉離世後,立刻召集戲班的眾人,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他們。眾人听後,無不被鄒全的情義所感動,紛紛表示願意全力支持。于是,大家連夜忙碌起來,寫劇本的寫劇本,排練的排練,整個戲班沉浸在一種既悲痛又激昂的氛圍之中。
經過數日的緊張籌備,《劉墉救難》終于排練完成。在劉墉的喪期,鄒全帶領戲班來到劉墉府邸,我乍一見到鄒全,險些沒認出他來,如今的鄒全身上根本看不出以前和 的半點影子。
鄒全來到劉墉靈柩前,放聲大哭。他一邊哭一邊敘述劉墉一生的功績,哭訴了劉墉給他帶來了二次重生,並決定給劉墉披麻戴孝,守靈三日。然後命他的戲班,在逄戈莊劉府門前搭了戲台,給劉墉唱戲七日。
劉府門前上早已圍滿了前來吊唁的百姓,他們听說鄒全要為劉墉演一場特別的戲,都紛紛駐足觀看。
幾日來鄒全白天親自扮演當年的自己,生動地演繹著那段艱難的歲月。當演到劉墉救助自己的情節時,鄒全聲淚俱下,將劉墉的善良與大義展現得淋灕盡致。台下的觀眾們也都被深深打動,許多人不禁想起劉墉生前為百姓做的諸多好事,紛紛落淚。這場戲,不僅是鄒全對劉墉的感恩與懷念,更是對劉墉一生功績的歌頌。
七日的憑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接下來就要下葬。下葬這日,天空澄澈如洗,暖陽傾灑而下,卻未能驅散人們心頭的哀傷。整個逄戈莊沉浸在一片肅穆悲痛的氛圍之中。
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綿延數里。最前方,我招呼著幾個大漢抬著巨大的靈幡,在日光下穩步前行,靈幡上的白色飄帶隨風輕輕飄動。劉墉的兒孫們身著重孝,哭聲震天。劉希鵬走在靈柩旁,悲痛欲絕,眼神空洞而哀傷,緊緊盯著靈柩,似不敢相信這最後的離別。
族中男丁們自發組成了護靈隊伍,神色凝重,他們手舉白色燈籠,日光灑在他們的衣衫上,卻無人在意。道路兩旁,擠滿了前來送行的鄉親,他們有的手持白花,默默流淚;有的放聲大哭,呼喊著劉墉的名字,聲音在空氣中回蕩,揪扯著每個人的心。
曾經受過劉墉救濟的貧苦人家,帶著年幼的孩子,早早地跪在路邊。一個孩子手中緊握著一朵自制的小白花,稚嫩的臉上掛著淚水。一位中年婦女,泣不成聲,她的丈夫曾在困境中得到劉墉的幫助,一家人才得以渡過難關,如今恩人離去,她悲痛萬分,不斷地念叨著︰“劉大人,您是我們的大恩人吶,一路走好啊!”
運送靈柩的棺木由村里精壯的漢子們抬著,他們步伐沉穩而緩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驚擾了棺中的劉墉。日光灑在他們的肩膀上,可他們咬著牙,穩穩地前行。
當靈柩抵達墓穴時,現場哭聲愈發悲戚。族中長輩們神色凝重,按照祖制進行最後的儀式。一位老者手捧祭文,聲音顫抖地再次誦讀,祭文聲在空氣中時斷時續,訴說著劉墉一生的豐功偉績和對家鄉的深厚情誼。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隨著棺木緩緩放入墓穴,眾人紛紛跪地,抓起一仸仸黃土,灑向棺木。劉希鵬顫抖著雙手,將第一捧土灑下,淚水奪眶而出,滴落在泥土上。隨後,鄉親們也依次上前,用最質樸的方式,與劉墉做最後的告別。
很快,一座新墳在日光下隆起。墳前擺滿了鄉親們獻上的鮮花、祭品,寄托著他們無盡的哀思。陽光依舊照耀著這片土地,卻暖不了每一個人的心。劉墉,這位深受愛戴的賢臣,永遠地長眠在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之下,可他的故事和精神,將在這片土地上世代流傳 。
由于《劉墉救難》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諸城引起了轟動。鄒全深知劉墉一生,其事跡不應僅僅停留在一場戲中。于是,鄒全和戲班的眾人商議,決定繼續創作以劉墉為主題的戲曲。經過一番思考與討論,他們決定創作《劉羅鍋子訪山東》和《劉羅鍋子下江南》。
為了創作這兩部戲,鄒全知道我的手中有很多資料,一邊向我詢問一邊四處走訪,收集劉墉在山東和江南的事跡。他拜訪了許多曾經與劉墉有過交集的人,從他們口中了解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加深了鄒全對劉墉的敬佩之情。
經過數月的精心創作與排練,《劉羅鍋子訪山東》和《劉羅鍋子下江南》終于與觀眾見面。這兩部戲一經上演,便受到了山東百姓的熱烈追捧。每場演出,戲台下都人山人海,觀眾們沉浸在劉墉的傳奇故事中,時而為劉墉的智慧拍手叫好,時而為貪官的惡行咬牙切齒。
隨著這幾部戲曲的廣泛傳播,劉墉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更加深入人心。鄒全和他的戲班,也成為了山東備受尊敬的團體。
鄒全和戲班眾人經過精心籌備,決定在濟南府最大的戲園子——悅來戲園,舉辦一場名為“劉墉傳奇盛典”的演出。這場演出將集中展示《劉墉救難》《劉羅鍋子訪山東》和《劉羅鍋子下江南》三部戲曲的精華片段。
為確保演出順利進行,我提前聯系濟南府,請求他們加強安保措施。濟南府也深知劉墉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以及此次演出對于弘揚正氣的重要意義,便答應了我的請求。
演出當天,悅來戲園門口人山人海,百姓們紛紛趕來,想要一睹這場傳奇演出。鄒全站在戲園門口,看著熱情的觀眾,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這場演出不僅關乎戲班的生死存亡,更關乎劉墉精神的傳承。
隨著一聲響亮的鑼聲,演出正式開始。演員們身著華麗的戲服,在舞台上盡情演繹著劉墉的傳奇故事。鄒全扮演的劉墉,神態自若,將劉墉的智慧、正義展現得淋灕盡致。台下的觀眾們沉浸在精彩的劇情中,時而為劉墉的妙計喝彩,時而為貪官的惡行憤怒。
每當演出結束後,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百姓們對鄒全和戲班的支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鄒全和他的戲班,憑借著這場絕地反擊的演出,不僅重新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與喜愛,更讓劉墉的精神在山東乃至整個大清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