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交站台,她彎腰撿起被風吹落的公交卡,卡套上印著個笑眼彎彎的小姑娘。等了兩站,終于在擁擠的車廂里看到那個急得泛紅眼眶的老太太。“阿姨,這是您掉的吧?”老太太攥著卡連聲道謝,臨下車前塞給她一顆水果糖,玻璃糖紙在陽光下閃著細碎的光。
中午去便利店,她把糖紙扔進分類垃圾桶時,瞥見保潔阿姨正費力夠著高處的空瓶。“我來吧。”她踮腳取下遞過去,阿姨接過時順手多給了她一張濕紙巾︰“剛拖完地,當心滑。”
傍晚加班到天黑,她發現樓下保安師傅在給凍得瑟瑟發抖的流浪貓喂熱水。“這貓跟著我好幾天了,”師傅搓著手笑,“明天帶點舊棉絮給它搭個窩。”她想起辦公室有沒用完的紙箱,第二天特意抱下來,師傅眼里的光比路燈還暖。
周末去公園,她看到個小男孩蹲在地上哭,手里的風箏線斷了,風箏掛在高高的樹枝上。她剛想幫忙,旁邊一個戴紅領巾的小姑娘已經跑去找來園丁的長桿,兩人踮著腳舉了半天,終于把風箏夠下來。小男孩破涕為笑,把口袋里的小餅干分了她們一半。
風把餅干的碎屑吹向草地,有只小螞蟻正拖著比自己大兩倍的面包屑艱難挪動。小姑娘蹲下身,輕輕把面包屑挪到螞蟻洞附近,然後拉著她的手跑向遠處——那邊,一群孩子正圍著老爺爺學放風箏,風箏線在夕陽里拉出長長的金線,像一串被拉長的山意,一頭連著過去,一頭奔向將來。
續寫善意
那串在夕陽里閃著光的風箏線,像一根無形的引線,把善意的漣漪一圈圈蕩開去。
小姑娘叫林溪,剛上三年級。那天幫小男孩夠下風箏後,她把分來的小餅干仔細包好,塞進書包最里層。放學時路過小區傳達室,她想起張爺爺總說自己牙口不好,便踮著腳把餅干放在了窗台,壓上一張畫著笑臉的便利貼。張爺爺守傳達室三十年,每天清晨把報紙按樓棟分好,傍晚幫晚歸的住戶留門,看見誰家門口的快遞歪了,總會順手擺整齊。此刻他正戴著老花鏡核對包裹單,瞥見窗台上的餅干,嘴角的皺紋頓時堆成了花。
林溪的媽媽是社區醫院的護士,這天值夜班時遇到個特殊的病人。老太太半夜突發心絞痛,被鄰居扶著來急診,掏遍口袋卻沒找到醫保卡。“先看病!”護士長當機立斷,安排做心電圖、吸氧,等家屬趕來時,病情已經穩住了。家屬要補掛號費,護士長擺擺手︰“老太太平安就好,下次記得帶卡。”凌晨換班時,護士長發現護士站多了一籃剛摘的草莓,沾著晨露,籃子里壓著張紙條︰“感謝救命之恩,自家種的,甜。”
送草莓的是老太太的兒子,姓王,開著家修車鋪。這天上午,一個騎電動車的姑娘來補胎,急著趕去面試,掏錢包時發現手機不見了。“姑娘別急,”老王遞過自己的手機,“先用我的打個電話,車胎我給你加急補。”姑娘借手機打通了自己的號碼,是早餐攤的阿姨接的,說剛才收攤時撿到個手機,正等著失主來領。等姑娘取回手機趕回來,老王已經把車胎補好,還免費給車鏈條上了油︰“面試順利,路上慢點。”
姑娘叫甦曉,是家設計公司的實習生。面試結束路過街角,看到個環衛工蹲在地上揉膝蓋,掃帚斜靠在垃圾桶邊。最近降溫,老人手上裂了好多口子,沾著泥土的手套磨出了洞。甦曉想起包里有媽媽給的護手霜,趕緊掏出來遞過去︰“大爺,這個您試試,能潤點。”老人愣了愣,接過時手都在抖︰“姑娘,這太金貴了……”甦曉笑了笑︰“不貴,您每天把街道掃這麼干淨,才是真的辛苦。”
環衛工姓劉,負責這片街區已經十五年。下午清掃時,他看到個背著畫板的學生蹲在路邊哭,畫夾掉在地上,里面的素描紙散了一地,最上面那張畫的是街角的老槐樹,卻被雨水打濕了一半。劉大爺把自己的塑料布遞過去︰“孩子,先把畫蓋好,我這兒有干淨的塑料袋。”他幫著撿畫紙時,發現學生的顏料盒摔裂了,紅顏料順著指縫往下滴。“前面文具店的老李人好,”劉大爺指了指路口,“你去說是我讓來的,他準能便宜點給你換個新盒子。”
學生叫周舟,是美術學院的新生。換了顏料盒回到畫室,發現同桌正對著一幅畫發愁——那是幅參賽作品,剛才不小心被打翻的墨汁污了角。周舟想起老師教的補救方法,取來金色顏料,在污漬處畫了只展翅的蝴蝶,墨色的底襯著金色的翅膀,反倒成了畫里最亮眼的一筆。同桌驚喜地抱住她︰“周舟,你太厲害了!等作品獲獎,我請你吃大餐!”周舟笑著擺手︰“不用,能幫上忙就好。”
後來那幅畫真的得了獎,同桌把獎金分了一半給周舟,周舟卻用這筆錢買了些畫具,寄給了山區的希望小學。她在包裹里放了張紙條,說自己曾經得到過很多幫助,現在想把這份善意傳下去。負責收發包裹的老師叫趙靜,在山里教書快十年了。收到畫具時,她正給孩子們上美術課,黑板上用粉筆畫的太陽歪歪扭扭,孩子們手里只有半截鉛筆頭。
趙老師把畫具分給孩子們,最小的那個女孩拿著蠟筆,在紙上畫了一串手拉手的小人,每個小人頭頂都頂著個太陽。女孩叫丫丫,父母在外打工,跟著奶奶生活。這天放學,她看到奶奶在給鄰居縫補衣服,老花鏡滑到了鼻尖上,穿針穿了半天也沒穿進去。丫丫跑過去,踮著腳幫奶奶把線穿好︰“奶奶,我幫您扶著,您慢慢縫。”鄰居阿姨笑著往丫丫兜里塞了顆糖︰“這孩子真乖,跟她奶奶一樣心善。”
丫丫的奶奶姓陳,是村里出了名的熱心腸。這天傍晚,她去村口接從縣城回來的年輕人,那人背著大包小包,手里還拎著個保溫桶,說是給村里的張奶奶帶的藥。張奶奶腿腳不便,兒子在外地工作,陳奶奶每天都會去幫著燒壺熱水、掃掃地。兩人走到張奶奶家院外,就听到里面傳來咳嗽聲。推門進去,看到張奶奶正坐在炕頭織毛衣,毛線球滾到了地上。“嬸子,該吃藥了。”年輕人把保溫桶遞過去,陳奶奶則拿起毛線球,幫著把散開的線頭接好︰“天涼了,這毛衣織得正好,穿在身上暖和。”
張奶奶的兒子叫馬強,在縣城開了家小超市。每次回村,他都會給村里的老人帶些常用藥和營養品。這天在超市理貨時,他看到個媽媽抱著發燒的孩子急得團團轉,手里的錢不夠買退燒藥。馬強趕緊把藥遞過去︰“先給孩子吃,錢不夠下次再說。”他還找了個保溫杯,幫著把藥沖好︰“孩子多喝點熱水,很快就會好的。”媽媽感動得眼圈都紅了,第二天特意把錢送過來,還帶了袋自家種的小米︰“馬老板,這是一點心意,您千萬別嫌棄。”
小米被馬強熬成了粥,分給了超市里加班的員工。其中有個員工叫李娟,下班時發現電動車沒電了,正站在路邊犯愁。這時旁邊停下輛三輪車,開車的大叔探出頭︰“姑娘,去哪兒?我捎你一段。”李娟認得他,是市場里賣菜的王大叔,每天天不亮就去進貨,總把最新鮮的菜留給老主顧。“大叔,會不會太麻煩您?”王大叔笑了︰“不麻煩,我正好順路,上來吧。”
三輪車慢悠悠地在夜色里穿行,路過廣場時,看到一群大媽在跳廣場舞,領頭的阿姨正幫著個新來的調整動作。路燈下,有個賣氣球的老爺爺在給哭鬧的小孩變魔術,把長氣球擰成小狗的樣子。街角的燒烤攤前,老板多給了等待的顧客兩串烤翅,說天氣冷,讓暖暖手。
李娟坐在三輪車上,看著這一幕幕,突然想起馬老板常說的話︰善意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你不知道它會飄向哪里,卻總能在不經意間,看到它開出新的花。
王大叔把李娟送到小區門口時,她看到門衛室的燈還亮著,張大爺正幫晚歸的住戶登記信息,桌上放著杯冒著熱氣的茶,是剛才送快遞的小伙子留下的。而在小區花園里,幾個孩子正圍著林溪看她放風箏,那只風箏在夜空中閃著熒光,線軸握在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寶寶手里,旁邊的媽媽小心翼翼扶著,眼里的笑意像揉碎了的星光。
風箏越飛越高,熒光在黑夜里劃出溫柔的弧線,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白天與黑夜、城市與鄉村、陌生人與陌生人,都輕輕連在了一起。而那些散落在時光里的善意,就像一顆顆飽滿的種子,在經過的每一寸土地上,悄悄生根、發芽,終有一天,會連成一片茂密的森林,為所有路過的人,遮風擋雨,帶來暖陽。
續寫善意
那片在夜色里閃著熒光的風箏,像一顆會發光的種子,把善意的藤蔓悄悄延伸到更多角落。
林溪放完風箏回家時,發現樓道里的聲控燈壞了。她摸黑上到三樓,突然听見樓下傳來“咚”的一聲,緊接著是老奶奶的呻吟。她趕緊掏出手機打開手電筒,跑下去看見住在二樓的陳奶奶正扶著樓梯扶手揉腳踝——老人晚上起夜,沒燈看不清台階,差點摔倒。“奶奶,您沒事吧?”林溪扶著她往屋里走,“我明天就找物業來修燈。”
第二天一早,林溪去物業登記時,踫到了電工王師傅。王師傅听完二話不說,背著工具箱就往單元樓趕,修燈時發現線路老化,干脆把整棟樓的聲控燈都檢查了一遍,換了新的節能燈泡。陳奶奶端來熱水時,看到他額頭上的汗珠子順著臉頰往下淌,非要塞給他兩個剛蒸的包子︰“小王,趁熱吃,辛苦你了。”王師傅擺擺手︰“應該的,您老住著安全,我們才放心。”
王師傅修完燈去下一個小區,路過菜市場時,看到賣豆腐的李嬸正對著秤發愁。秤砣不小心掉地上摔裂了,早上來買豆腐的人多,沒秤怎麼賣?“李嬸,我這兒有備用的小秤,先給你用著。”王師傅從工具箱里翻出個彈簧秤,“等下午我幫你把秤砣焊好。”李嬸感激地往他手里塞了塊熱豆腐︰“剛出鍋的,給孩子嘗嘗。”
這塊豆腐被王師傅帶回家,兒子小宇看到後眼楮一亮——他最愛吃麻婆豆腐。中午做飯時,小宇主動幫媽媽摘菜,看到垃圾桶里有個易拉罐,特意沖洗干淨放進陽台的回收袋里。“媽媽,張奶奶說攢夠一袋子瓶子,就能換作業本給山區小朋友。”小宇仰著小臉說。張奶奶是社區的退休教師,退休後總組織孩子們做公益,小宇是她的“小幫手”。
下午張奶奶帶著孩子們去養老院送溫暖,小宇把自己畫的畫送給了獨居的劉爺爺。劉爺爺年輕時是木匠,看小宇對他工具箱里的刨子感興趣,便教他怎麼用木頭做小勺子。“這手藝啊,現在學的人少嘍。”劉爺爺摩挲著刨刀上的木紋,“你要是喜歡,爺爺下次教你做木梳。”小宇舉著剛做好的小勺子,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
養老院的護工陳姐看到這一幕,悄悄給劉爺爺的茶杯續滿了水。她剛來時總被老人的脾氣弄得手忙腳亂,是劉爺爺教她︰“老人就像小孩,得哄著,還得有耐心。”現在陳姐成了院里的“老人通”,哪個老人愛吃軟飯,哪個老人愛听評劇,她都記得清清楚楚。這天給李奶奶擦身時,發現老人襪子破了個洞,晚上回家就找了雙新襪子,縫上朵小花送過去︰“奶奶,這雙軟和,穿著舒服。”
李奶奶的女兒每周都來探望,這天帶來些剛摘的橘子,分給護工們吃時,看到門口有個快遞員在寒風里跺腳。“小伙子,進來暖和會兒,吃個橘子。”她把橘子塞到快遞員手里,“這麼冷的天,跑一趟不容易。”快遞員叫小馬,剛送完一車貨,凍得手指都蜷不攏,剝開橘子時汁水流到手上,暖得他眼眶發燙︰“謝謝阿姨,這橘子真甜。”
小馬送下一個快遞時,收件人是位盲人阿姨。他知道老人不方便下樓,每次都把快遞送到家門口,還會幫忙拆開包裝,告訴她里面是什麼。“今天是您女兒寄的羽絨服,說是鵝絨的,特別輕。”小馬幫著把衣服從袋子里取出來,“我幫您掛在門後掛鉤上?”阿姨摸索著遞過顆糖︰“孩子,謝謝你總這麼細心,這糖你拿著。”
這位盲人阿姨姓趙,是位退休的按摩師。以前她總去社區服務中心給老人免費按摩,現在腿腳不便,就教鄰居家的小姑娘認穴位。小姑娘叫甜甜,媽媽是外賣員,總擔心女兒放學後沒人管。趙阿姨便讓甜甜每天來家里寫作業,還教她簡單的按摩手法︰“等你媽媽累了,就給她按按肩膀。”甜甜學得認真,周末真給媽媽按了肩,媽媽抱著她哭了好久,說女兒長大了。
甜甜的媽媽送外賣時,遇到個冒雨送餐的同行。對方電動車沒電了,急得在路邊轉圈,手里的餐盒眼看就要超時。“我幫你送吧,正好順路。”她接過餐盒,把自己的雨衣分了一半過去,“你先找地方充電,別淋感冒了。”等她把餐送到顧客手里,對方看著她淋濕的頭發,非要多給二十塊錢︰“姑娘,辛苦了,買杯熱飲暖暖。”她笑著退回錢︰“這是我們該做的,您滿意就好。”
顧客是位程序員,加班到深夜才點餐。他看著外賣員消失在雨里的背影,想起自己剛工作時,也總被陌生人的善意打動。有次加班到凌晨,便利店店員多給了他個加熱的包子,說“年輕人別熬壞了身子”;有次趕項目忘了接孩子,鄰居阿姨主動把孩子接回家,還做了晚飯。他打開電腦,把剛寫好的代碼開源了——那是個幫助殘障人士便捷使用手機的小程序,他想讓更多人感受到科技里的溫暖。
這個小程序被一家公益機構注意到,負責人聯系程序員,想合作推廣。負責人姓鄭,多年來一直幫困境兒童找助學名額。這天她去鄉下走訪,看到個小女孩在山坡上放牛羊,手里卻攥著半截鉛筆,在石頭上寫寫畫畫。“你想上學嗎?”鄭姐蹲下來問。女孩怯生生點頭,說爸爸病了,媽媽要種地,家里沒錢供她讀書。鄭姐掏出筆記本記下信息︰“姐姐幫你找學校,以後你就能坐在教室里寫字了。”
女孩叫朵朵,後來真的被安排進了鎮上的小學。開學那天,她背著新書包,手里攥著鄭姐送的字典,走到校門口時,看到個小男孩正蹲在地上哭——他的新球鞋被泥水泡濕了,怕被媽媽罵。朵朵想起鄭姐說的“要互相幫忙”,便把自己的塑料鞋套拿出來︰“給你,套上就不會濕了,我家離得近,不用穿。”小男孩擦干眼淚,把口袋里的彈珠分了她一顆︰“這個給你,是我最寶貝的。”
小男孩的爸爸是校車司機,每天接送孩子們上下學。他總記得兒子說的“那個送鞋套的小姑娘”,每次看到朵朵在站台等車,都會多等兩分鐘,怕她走得慢趕不上。有次下大雪,路不好走,他特意繞路把住在山腳下的朵朵送回家,看到朵朵家的窗戶紙破了,第二天就從家里帶了塊塑料布,幫著糊好︰“這樣冬天就不冷了。”
朵朵的媽媽看著糊好的窗戶,心里暖烘烘的。她把家里種的南瓜摘了幾個,送到司機家里,卻發現司機的妻子正對著一堆沒剝的玉米發愁——丈夫出車禍腿傷了,家里的農活沒人干。朵朵媽媽挽起袖子︰“妹子,我幫你剝,人多快。”她還叫了村里幾個婦女來幫忙,一下午就把玉米剝完了。司機妻子拉著她的手說︰“姐,你真是救了我們家啊。”
司機妻子是村里的小學老師,腿傷的丈夫恢復後,想做點小生意補貼家用,卻沒本錢。學校校長知道後,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你先拿去用,等賺了錢再還。”校長還幫著聯系了鎮上的超市,讓他們收司機家種的蔬菜。司機每次送菜去超市,都會多帶些新鮮的給校長︰“哥,這菜沒打農藥,給孩子吃放心。”
校長的女兒在縣城讀高中,有次考試失利,躲在操場角落哭,是同桌默默遞來張紙條,上面寫著︰“我上次考砸了,你給我講的題幫了我大忙,這次我給你講吧。”同桌是個農村來的女孩,成績好卻總舍不得買輔導書,校長的女兒便把自己的書都整理出來,寫上筆記送給她︰“這些你用得上,咱們一起加油。”
兩個女孩後來都考上了大學,一個學了醫,一個學了教育。學醫的那個總記得,小時候發燒,村里的赤腳醫生背著藥箱走了十幾里山路來給她看病;學教育的那個忘不了,冬天沒有手套,老師把自己的毛線手套摘下來給她戴。她們在大學里成立了支教團,暑假去偏遠山區支教,教孩子們讀書,給他們檢查身體,把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善意,一點點播撒在更廣闊的土地上。
支教團在山區遇到個老獵人,獵人看到孩子們沒見過山外的世界,便每天清晨帶著他們看日出,講山里的故事。他還把自己打的野味分給孩子們,卻堅決不收支教團給的錢︰“我年輕的時候,迷路困在山里,是個過路的學生給了我半個饅頭,不然我早沒了。現在該我報恩了。”
那天的日出特別美,金色的陽光漫過山頂,照亮了孩子們的笑臉,也照亮了老獵人鬢角的白發。有個孩子指著天上的雲說︰“老師,你看那雲像不像風箏?”大家抬頭望去,那朵雲真的像只展翅的風箏,在藍天上慢慢飄著,像在追尋著什麼,又像在守護著什麼。
其實它追尋的,是散落在人間的善意;它守護的,是那些被善意溫暖過的心房。就像山間的清泉總會匯入江河,江河終會奔向大海,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也在不知不覺中匯聚成河,流淌過城市與鄉村,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讓每一個走過的日子,都帶著暖暖的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