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斯•雅各布先生!”
影院里,有眼尖的游客和路人很快就發現了這位電影節主席的到來。
看到老人走進了《入殮師》的影廳,不少原本對華語片沒有興趣的觀眾和影評人也都走了過來。
大家都想看看,到底是什麼電影,能讓這位老人親自到場。
林凡和張毅謀一起,陪著這位老人進了影院。
期間,他還暗暗朝張毅謀豎起了拇指,這份人情,還真不小。
300人的大廳,原本能坐個70,林凡都要偷著笑了,但在雅各布的帶領下,上座率直接100。
還有一堆沒買到票的觀眾,只能等在外頭,向工作人員購買下一場的門票。
人都有群聚觀念,看到外頭的長隊購買一部華語電影的門票,不少人也都半信半疑的加入其中。一時間,倒是讓《入殮師》的放映現場營造出了一種一票難求的樣子。
電影開始~
激昂的民樂演奏,倒霉的男主~
“加油加油!但這份加油,總覺得讓人悲傷,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明明不用那麼辛苦也可以吧。
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
“我第一次看到入殮,我想自己死時一定要讓他來幫忙入殮,怎麼說呢,那個人和別人完全不一樣。”
“我只想讓你做普通的工作。”
“普通是什麼啊,誰都會死的吧,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
“經過不懈努力, 我終于通過了殯儀館的面試,成為一名入殮師。 明天將是我, 正式入職的第一天自然馬虎不得。
為此我特地把鬧鐘調快了一個小時, 以便留有充足的時間站在鏡子前, 好好整理自己的<遺容>!”
生,死。
和愛情一樣,不管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都是永恆的主題。
現場的外國觀眾或許不明白電影里那些帶著東方哲學意味的台詞,但他們卻能看懂,這是一個為別人操辦葬禮的職業,這是一個不斷送走逝者的故事。
主角從送走了一個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到熟悉的澡堂老板,最終他親手送走了自己的父親。
同時,他的血脈又在妻子腹中孕育,死亡和新生在電影里形成了閉環。
電影結束,字幕亮起。
一部分人起身,離開,卻也有很多人意猶未盡的看著屏幕,似乎在思考著什麼。
林凡眼角余光掃視著周圍,忐忑,不安,就是他此刻的心情。
原時間線,這部電影拿下了那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卻沒有獲得歐洲三大的獎項。他不知道是導演沒有報名嘗試,還是嘗試後失敗了。
未知帶來的不安,讓他的心跳不由的加快,直到一聲厚重的掌聲響起。
突兀的掌聲瞬間吸引了現場人的注意,尤其是這掌聲還來自最佳的觀影位置,當看到帶頭鼓掌的是那位老人時,其他人也停下了思考,熱烈的鼓起了掌。
掌聲持續了2分鐘,才停止,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觀眾們有序的離開。
等人走的差不多了,雅各布才看向了林凡,問道︰“林,你拍了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尤其是影片中間的那場葬禮。
那個逝者家屬在送別父親時,眼含淚花對父親遺體說的那句話<感謝你為這個家的付出>。
生活中,大多數人通常都對外人彬彬有禮,一點小事都會當成是一種恩惠,但卻很少對親人表達自己的謝意,甚至有些人覺得親人做的事情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或許就像你電影里的一樣,只有當長輩一方走到生命的盡頭,做子女的才會醒悟。”
“是啊。”
張毅謀也是一臉的回憶之色,附和道︰“這對親人真的很不公平。尤其是在我們含蓄內斂的亞洲文化里,向親人吐露情感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軟弱。”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自己遠在美國念書的女兒,國師眼里也有了一抹唏噓之色。
感慨完,雅各布又看向了林凡,好奇問道︰“林,你們國家的葬禮,都是這樣的嗎?”
“不,先生。
我電影里展示的僅僅是一部分漢族的葬禮。你知道的,華夏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禮形式。
比如水葬,火葬,懸棺,還有天葬。葬禮儀式雖然不同,但大多都帶著期望離世長輩能夠升入天堂的美好願望。”
接下來的數分鐘,林凡介紹起了華夏各式各樣的殯葬傳統。
為了拍攝入殮師,他之前也積累了不少相關知識。所以說起這個,那也是頭頭是道。
放在國內,大概沒有一個74歲的老人會願意和人討論死亡這種話題。但雅各布不同~
西方人對死亡並不像儒家文化體系下的亞洲一樣的保守,在一些虔誠的天竺教徒看來,死亡就是回歸上帝的懷抱,然後享受永恆的幸福。
死亡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它是一種救贖。
所以在很多西方的影視作品里,觀眾有時甚至能看到那些金發碧眼的白人參加親友葬禮時,並不會顯的如何的悲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他們會語氣輕松的一起回憶著死者生前的事跡,聊到有趣的事情,他們甚至幽默的調侃打趣,亦或者放聲大笑。
《入殮師》中<向死而生>的含義,某種意義上也正好契合了這種西式的豁達。
“很棒的電影。他對死亡的詮釋,是我最近幾年見到最好的。”
“這題材也很稀少,我很少看到有東方人會涉獵這個話題。”
“不,朋友。你說的還是保守了,事實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東方導演拍這種電影。”
“很難想象,他才20出頭的年紀,就對死亡有了這麼深刻的感受。”
“朋友,如果你只看到了死亡,那說明你還沒有看懂這部電影。”
新穎的題材,嚴肅卻不刻板的故事,《入殮師》的首映迎來了一致的好評。第二天的場刊也給出了3.1的高分。
這分數在已經放映的主競賽單元里,位居第3。
對林凡來說,第三就是個很棒的名次。
電影節場刊評分是場刊評審團給出,這個團體一般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媒體的影評人組成。
評分低了,肯定不行,縱觀歷屆戛納,低分最後得獎的電影並不是沒有,但卻少的可憐。而且評分低,也意味著這部電影並不受媒體看好。
很大程度會影響之後的版權交易。
而評分高了也不好,尤其是評分第一。
場刊評分第一,對主競賽單元電影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道理也很簡單,決定最後哪部電影能得獎的是電影評委會。
如果評委會照著場刊評分來發獎,那評委會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
為了維護評委會的權威,他們往往會直接忽視評分第一的電影。不光是戛納,柏林和威尼斯的評委會也是這麼操作。
林凡這場刊第三的排名,真就是恰到好處了。
分數出來後,韓三坪和張毅謀等關注著戛納的華夏電影人都給他發去了祝賀。
喜歡重生當導演︰開場橫掃戛納電影節請大家收藏︰()重生當導演︰開場橫掃戛納電影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