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寶典

第69章 中西信仰觀的差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蓮子心 本章︰第69章 中西信仰觀的差異

    最近宗教界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大丑聞,這件事在網絡上引發了人們的廣泛討論和熱議。盡管宗教界和修煉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體系,我們主要關注的是修煉方面的內容,與宗教界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關于信仰和世界觀這個話題,還是有必要在這里提一下。

    在西方以“唯一真神”為核心的信仰體系中,神被描繪成宇宙的絕對主宰。這樣的神明被賦予了創造萬物、統御人類的絕對權力和權威,其“愛”的表現常常與暴力相伴。例如,在《聖經》中記載的大洪水滅世、出埃及記的十災等故事,還有啟示錄中的世界末日等等,都展示了神權的不可違抗和至高無上。

    在這種信仰體系下,信徒們通過“神的選民”的邏輯來接受這種權威。他們認為,既然整個世界都是由神創造的,那麼掠奪他人的行為就被賦予了神聖的性質。這種觀念在歷史上有很多體現,比如以色列軍隊的領土擴張,以及中世紀宗教戰爭的血腥歷史,都充分證明了這種神權邏輯對現實世界的深遠影響和滲透。

    說說西方宗教教義核心內容神宣布他愛世人,人也得愛神,這可是最重要的。至于說神如何愛世人,那是因為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人擁有的一切都是神給的。所以,你們得听神的話。要是有人不听神的話,你們要維護神的權威把他除掉。所以在這個系統里,你們能看到他的神話,包括經文中講的唯一真神的故事,就會覺得太血腥了。神做啥都是理所當然的,毀滅人類也沒啥大不了的。他還一個勁兒地說神愛世人,雖然已經毀滅了人類。毀滅人類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些人並非他的信徒!不是信徒就不能得救,應當毀滅,這種說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在他的眼中,只有信仰他的人才能被救贖,而其他人則被視為無價值的存在,注定要遭受毀滅的命運。然而,他卻又宣稱自己的愛是無私的,中國人不理解為什麼神要區分信徒和非信徒,而不是按照道德標準救贖。

    神還宣布會將信徒們所渴望的一切都賜予他們。那麼,這種賜予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是通過奇跡般的顯現,還是以一種更為微妙的方式呢?這無疑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在這個世界中,一切都被認為是由神所創造的。因此,當神說所有的一切都屬于神的選民時,這意味著信徒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獲取它們。對于信徒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去追求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且通過搶奪來獲得它們。一旦他們成功搶到了這些東西,他們就會感恩他們的神,認為是神賜予了他們這些東西。

    然而,這種對神的理解實際上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神的愛似乎只是一個口頭的搶劫許可,讓人們覺得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必承擔後果。這種信仰體系存在著明顯的結構性悖論。一方面,神被宣稱是全知全能的,他應該知道信徒的需求並主動給予;另一方面,信徒卻需要通過禱告來與神溝通,仿佛神並不了解他們的內心。

    此外,神既強調無條件的愛,卻又設置了嚴苛的救贖條件。這種矛盾使得信徒在信仰中產生了雙重認知。他們既敬畏神的毀滅力量,害怕違背神的旨意會帶來懲罰;同時又依賴神的賜福承諾,希望通過遵循神的教導來獲得幸福和救贖。

    這種獨特的信仰張力在以色列軍隊搶劫土地的行為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並不覺得羞恥,因為他們將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神,認為是神賜予了他們這些土地。這種對神的錯誤解讀和濫用,使得他們能夠心安理得地進行不道德的行為。

    相較之下,中國神仙體系呈現出鮮明的世俗化特質。神位並非血統繼承,而是通過功德考核獲得龍王若降雨失準將遭鞭尸,城隍需定期述職,媽祖從凡人到海神的歷程更彰顯功德成聖的成神邏輯。這種責任制體系催生出獨特的神明形象。各神明有清晰職能邊界,如土地神管田畝、財神司商貿,絕不越權。信徒與神明構成隱性契約關系,求雨成功則香火鼎盛,反之則被人拋棄。而且神仙必須道德高尚,犯了錯就會被貶下界成為凡人。所以凡人可能是犯了錯的神仙,神仙則是有功德的凡人,凡人與神仙生而平等了。

    這種體系下,神仙既是道德標桿又是維護自然兼為人民服務者,其地位完全建立在現實效用之上。佛教傳入後,本土化改造使其從四大皆空轉向救苦救難,送子觀音的出現正是這種世俗化邏輯的典型例證——宗教必須與民生需求深度綁定,方能獲得生存空間。

    按中國這個神仙系統,神是不能掌控凡人的,神仙只是天道安排的工作崗位。龍王下錯雨造成災害,會被殺頭,說明責任很重。神仙還都有不同任務,黑白無常去抓游魂野鬼,如果沒抓到,可能就代其受罰。所以在中國做神仙必須非常自律。自古以來,求雨都是找龍王爺。他的任務就是降雨。如果出現了大旱,很多人會到龍王廟求雨。但是如果求完了之後,第三天都不下雨,對不起,就要拆了你的龍王廟,把你拉出來鞭尸。這是個真事,解放前軍閥張宗昌在龍王廟寫的詩《求雨》。全詩內容為“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宗昌?三天之內不下雨,先扒龍王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這首詩源于1927年濟南大旱,百姓請身為地方官的張宗昌祈雨。他到龍王廟後,不僅不燒香跪拜,還扇了龍王神像耳光並大罵。因求雨無果,還下令用大炮轟龍王廟。結果炮響後,老龍王還真給面子,下了大雨。你說龍王老實干活是不是可以免一頓打。

    從中可以總結出一件事情,就是中國的這個神仙不好當,實在是一個辛苦活。中國的神仙是一個責任制的,就是因為這個這麼苦的一個活兒,他得堅持不懈的一直做下去,做不好就會被貶下凡來。要不然古有雲“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想一想,神仙一百年、一千年老要干這項工作,要兢兢業業,要為人排憂解難,還沒啥好處,最多收到磕頭燒香還願,確實換普通人很難撐下去。所以講神仙都是有大功德之人。

    佛教也是到了中國才講功德,原始佛教不講功德,只講因果,佛教到了中國,經過中國人的改造,也變得本土化,連送子觀音都出來了。原先佛教這個系統和我們傳統的神仙系統不一樣,原教旨的佛教系統,主張的是四大皆空,眾生皆苦,諸行無常。什麼都放下、不要在乎,就解脫了。

    然而,到了末法時期,佛法逐漸衰敗,一些僧人卻趁機斂財,導致佛教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滅佛運動,那些喜歡借機斂財的佛教徒也因此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懲罰。

    不過佛教徒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們不斷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良。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佛教。

    在如今的佛教體系中,大菩薩們都被描繪成救苦救難的形象,其中送子觀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觀音原本是佛教中的一個神只,但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中,她被賦予了送子的功能,成為了許多人祈求子嗣的對象。

    此外,觀自在菩薩的《心經》強調要放下我執,看破紅塵。然而,在寺廟里的觀音形象卻不僅送子,還能滿足人們各種各樣的願望。這顯然與佛教原本的教義相悖,因為出家人已經戒除了男女關系,卻還能送子,這無疑是對佛教教義的一種大改造。

    可以說漢地佛教是由漢人創造出來的,它在傳播過程中融入了許多本土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這些特點正是中國的神所獨有的,與西方的神有著天壤之別。在中國的神話體系中,神並非生來就具備神性,而是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修行,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成神。

    所謂的成神標準,並非僅僅取決于外在的力量或血統,而是更注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如思想境界、道德修養以及胸懷寬廣等。只有當這些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才有可能成為神。

    相比之下,在西方神話中,神人、半神則更多地依賴于神力、神體、神血和神格的繼承。這種傳承方式使得神的地位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家族背景和血統,而非個人的品德和修行。

    在中國的宗教觀念中人都以功德成聖、封神,佛也是如此。要想成佛,必須經歷長時間的修行和覺悟,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和道德水平。而不是像西方宗教那樣,僅僅憑借血統或出身就可以被認定為神和天使。

    這種本質上的差異,反映了中國宗教對于個人內在成長和道德提升的重視,強調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修行來實現精神上的升華。而西方宗教則更注重外在的力量和血統傳承,將神的地位和能力與家族背景緊密相連。

    東西兩種體系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雙方在根本認知上的巨大分歧。在西方的神權體系中,世界被視為神的私有財產,神擁有絕對的權力和統治地位。而在中國的體系中,天地被看作是可供人類與眾生共同治理的公共資源。

    西方的神權體系強調神諭的繼承,即神的旨意通過特定的方式傳遞給人類,人類需要絕對服從神的指示。而在中國的體系中,則遵循著“以人為本,敬天法祖”的原則,認為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遵循祖先的教誨,並以人類自身的利益和福祉為出發點。

    此外,西方的神權體系非常注重信仰的忠誠度,信徒們需要對神保持絕對的忠誠和信仰。而在中國的體系中,更側重于實際的治理效果,即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這種差異在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西方世界里,宗教的影響力可謂是無處不在。它不僅僅是一種信仰體系,更是一種社會力量,常常通過對教義的闡釋和解讀來干預社會事務。這種干預往往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西方宗教的教義通常被視為絕對真理,不容置疑。然而,不同的宗教派別對于教義的理解和解釋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各種宗教之間的分歧和沖突,進而成為了種族間矛盾的根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宗教的派別越來越多,每一個派別都有其獨特的信仰和實踐方式。這種多元化的宗教格局使得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愈發復雜和尖銳。不同宗教派別的信徒們往往會因為對教義的不同理解而產生爭執和對立,甚至引發暴力沖突。

    此外,西方宗教還常常與政治、經濟等領域相互交織,進一步加劇了種族間的矛盾。一些宗教勢力會利用政治手段來推行自己的教義和價值觀,而另一些則會通過經濟手段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宗教與政治、經濟的緊密聯系使得種族間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

    總之,西方宗教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了種族間矛盾的根源。宗教派別的多樣性和教義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種族之間的沖突和對立,而宗教與政治、經濟的交織則使得這種矛盾更加復雜和深刻。而在中國,民間信仰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文化符號和精神撫慰工具,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

    因此,理解這種差異對于我們把握中西文明在處理人神關系、構建價值體系方面的根本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深入了解雙方的差異,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修行寶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修行寶典》,方便以後閱讀修行寶典第69章 中西信仰觀的差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修行寶典第69章 中西信仰觀的差異並對修行寶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