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寶典

第46章 中國人的定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蓮子心 本章︰第46章 中國人的定義

    “中國”二字,對我們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生命誕生的故土,是法律確認的國籍,是浸潤靈魂的文化標識,還是跨越千年時空的價值共鳴?

    “中國”一詞最早鐫刻于周代青銅器之上,這不僅是文字與青銅的交融,更深深烙印在周人的精神世界中。盡管周朝既非中華文明最早形成國家形態的朝代,也不是最早掌握文字、建造城市、發展冶金技術的文明,但它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佔據著無可撼動的獨特地位。為何是周朝奠定了“最早的中國”,而非更早的夏朝或商朝?為何“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朝青銅器“何尊”之上,卻未見于更早的甲骨文中?若將“最早的中國”視為一道命題,其核心答案蘊藏在“中”“國”“最早”這三個關鍵要素之中,而何尊銘文恰好對此作出了精妙解答。

    其一,“中”——空間與文明的雙重中心。中國之“中”,絕非單純的地理坐標,而是天命所歸之處、禮樂發源之地。據《周禮》記載,周人運用“土圭測影”之法,將夏至日正午時分日影與圭等長之地,定為“地中”,而河南洛陽正處于這片天地之中,位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天文意義上的“中”,疊加治理層面的“中”,最終升華為政治層面的“中”。“擇中建都,居中而治”,這不僅是地理區位的選擇,更是一種深刻的文明理念——以中央為核心,向四方輻射禮儀秩序。由此,“中國”成為了文明坐標軸上的核心原點,是王權與制度秩序的策源地。

    其二,“國”——制度與認同構建的共同體。在西周語境下,“國”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而是一種開創性的統治秩序。武王伐紂成功後,成王選擇在天下之中建都,旨在為全新的制度模式奠定根基。周朝的禮樂制度以“德”立國,以“禮”治民,最終形成了以天命為核心、以文化為載體的治國之道。這一制度架構成為後世歷朝歷代政治體系的雛形,使“國家”超越了單純區域中心的直接統治範疇,演變為一個文化共識網絡。這不僅是王朝的更迭交替,更是治理自覺與文明認同的開端。自此,“國”成為了一個可治理、可認同、可傳承的政治共同體。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國家,其國家體系的建立要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與此同時,中國也孕育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群不僅規模龐大,而且人口密集、經濟繁榮。它們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相比之下,西方在那個時期與我們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他們尚未形成明確的國家觀念,也不存在大規模的城市群。相反,他們的社會結構主要以部落為核心,圍繞這些部落建立起一些集市。這些集市僅僅是人們進行簡單交易和交流的場所,缺乏穩定的組織和管理。

    由于沒有常駐的軍隊,西方在那個時代難以實現有效的統一和治理。部落之間的聯系相對松散,各自為政,缺乏共同的目標和合作機制。這種分散的狀態使得他們難以形成強大的力量,更難以孕育出偉大的文明。

    其三,“最早”——文明自我命名的偉大開端。周朝的建立,標志著中華文明開始自覺地以“中國”之名進行自我界定。“定鼎中原”不再只是史書中的記載,而是成為了真實的歷史實踐。從此,“中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擁有確切名稱、地理方位與歷史傳承的文明。“最早的中國”的真正內涵,不在于疆域最為遼闊,也不在于文明最為古老,而在于它開啟了文明自覺之路——首次以“中國”之名治理民眾,構建文化秩序與政治認同。這正是周朝最偉大的歷史意義,它為中華文明奠定了萬世之基。

    周人在武王伐紂後建立的,並非一個簡單的新王朝,而是一套基于“德、禮、法”三重邏輯的全新秩序。“華夏”並非單純的血統標識,而是一種文化歸屬,凡是尊崇禮儀、道德;使用漢字,認同中華文化;遵守國法,依法入籍中國之人,皆可稱為“中國人”。這是一種基于文明認同的界定,而非地理邊界劃分,更與當今部分人強調的血緣認同截然不同。周朝建國時,融合了眾多血緣各異的部落,然而這些部落皆以“中國人”自居。周人那場“擇地建都”的偉大實踐,不僅確立了王朝的地理,更開創了一套完整的文明敘事體系,關于中國的空間觀、政治觀、文明觀由此確立,成為“中國”概念的源頭。

    盡管周朝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在數千年的歲月里,中華文明歷經無數劫難五胡亂華、安史之亂,以及近代列強的侵略,一次次徘徊在存亡邊緣。然而,在這些動蕩與危機之中,中華文明始終未曾真正斷裂。它不斷自我重構,回溯文明源頭,尋找最初的精神根基。正如古語所言,初心決定前行的方向,一個文明最初的信念,決定了它面對分崩與復興、衰敗與重生時的姿態。而這份“初心”,最早便源于周天子“定都天下之中,以治萬民”的宏願。“中國”,是中華文明在自我構建之初,對天地、萬民與後世許下的三重承諾順應天時地利,“擇中而居”,將山川大地升華為治理圖騰;以治國安邦為己任,“益民于治”,將王權統治轉化為文化共識;注重文明傳承,將“中國”之名代代相傳。政權可以更迭,地域可以變遷,但只要這套價值體系存續,中華文明的根脈便永不凋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歷史見證著“中國”從最初的幾省之地出發,穿越春秋戰國的紛爭,歷經漢唐宋明的興衰,雖幾度瀕臨傾覆,卻又一次次浴火重生,文明認同的脈絡從未真正斷絕。“中國”早已超越了出生地、護照與地理疆域的簡單定義,它是我們骨子里的文化身份,是鐫刻在靈魂深處的價值認同。它意味著我們堅信秩序勝于混亂,禮儀重于強權;意味著我們篤信人與人之間能夠以道德構建秩序,以制度維系信任;意味著我們認可一個共同體能夠憑借文字、歷史與情感,而非種族、利益與暴力緊密相連。這便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啟示,是那份源自“最早的中國”的永恆信念。

    如今,有一部分人熱衷于將中國的歷史敘事定在漢朝,這種做法無疑是將漢人與其他民族硬生生地割裂開來,過分強調血緣的重要性。他們借此鼓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粹思想,試圖制造民族之間的對立和隔閡。

    然而,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中國文明的一種矮化,使其與西方文明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事實上,中國思想體系中最為崇高的人物當屬老子,他所著的《道德經》早已將中華民族的文明高度提升到了與天道相契合的境界。在天道無親的視角下,根本不存在血脈和民族的區分。

    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人,有善良正直的好人,也有品行不端的敗類。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僅僅因為某些個別人的行為而對整個民族產生偏見和歧視。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傳統,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念,以開放和友善的態度去了解和接納其他民族中善良的那部分人。

    當我們遭遇某一民族中的敗類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些人終將被天道所摒棄。我們應當明白,惡人的惡行僅僅是個體的所作所為,絕不能代表整個民族的品性。我們切不可因少數人的過錯而對整個民族橫加指責和攻擊,如此行事,不僅有失公允,更會激化民族間的矛盾與對立。恰似中國既有精忠報國的義士,亦有賣國求榮的公知買辦,即便他們皆為漢人血脈。

    相反,我們應該通過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多元的社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中華文明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大同社會,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超越狹隘的民族觀念,摒棄過度強調民族分別的做法。因為任何形式的分裂和對立都只會阻礙國家的發展,成為拖後腿的因素。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修行寶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修行寶典》,方便以後閱讀修行寶典第46章 中國人的定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修行寶典第46章 中國人的定義並對修行寶典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