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長期以來通過北約、五眼聯盟等一系列機制,構建起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伙伴網絡,其影響力輻射至全球各個角落。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美國卻開始戰略退縮,采取加征關稅等手段,逐漸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漸行漸遠。
    不僅如此,美國賴以掠奪其他國家財富的美元貿易體系,也面臨著崩潰的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原本在全球範圍內布局的一些“暗棋”,終于到了可以發揮關鍵作用的時候。畢竟,貿易活動不可能因為美國的衰落而停止,當美國倒下時,中國自然需要挺身而出,接過這一重任。
    如今中國的生產力和貿易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外匯儲備也常年穩居全球首位,甚至連軍事力量在近兩年都成功躋身全球第一的行列,但中國卻始終未能像西方國家那樣,形成一個所謂的“盟友圈”。
    這種現象的根源其實並不難理解。中國的崛起速度實在太快,以至于很多國家還沒有來得及充分認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這一事實。此外,中國與現行國際秩序的主導力量在意識形態、立國根基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這也使得中國難以融入傳統的西方盟友體系。
    中國的國家建構始于對“人民主體性”的深刻覺醒。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權力歸人民。形成了以“人民利益至上”為核心的治理邏輯。這種邏輯強調打破舊有的階級壓迫體系,通過土地改革、基礎教育普及,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例如,2020年完成的脫貧攻堅戰,本質上是“人民史觀”的當代實踐——8年時間讓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其核心驅動力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多數國家的特權統治模式。中東的“王爺國”如沙特、阿聯酋)以血緣貴族為權力核心,王室通過石油財富分配和宗教權威維系統治,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底層民眾缺乏實質政治參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則奉行“資本治國”,美國的政治獻金制度、歐盟的“旋轉門”現象政商高管頻繁互換身份),本質上是資本權力對公共政策的深度滲透。這種意識形態的對立,使得西方特權階層對中國倡導的“反對特權階層”天然敏感,美國資本集團對中國“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充滿警惕——他們擔心中國模式的傳播會動搖其統治合法性的根基。
    中國的立國根基是“人民民主專政”,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種理念體現在制度設計中重大政策通過基層調研、民意征集形成),以及對“共同富裕”的持續追求如三次分配制度改革、反壟斷法修訂)。中國的外交政策也深深植根于此——2023年,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疫苗援助超過22億劑,遠超其他大國,其背後邏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而非“選邊站”的零和博弈。
    反觀全球多數國家,其立國理念本質上是血緣世襲或資本壟斷特權︰無論是東南亞威權政體下的軍方財閥聯盟,還是拉美“民粹寡頭”循環中的政治精英,其國家機器的核心功能是維護少數群體的利益。這種差異導致中國難以通過“利益輸送”或“意識形態輸出”建立依附性同盟。例如,美國可以通過軍事保護、經濟援助迫使中東國家選邊站。中國與這類國家的合作,只能建立在“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上,這是因為中東國家統治者都是特權階層,是中國國內打倒的對象。這就決定了雙方關系難以達到西方盟友間的“戰略綁定”程度。
    所以中國只能選擇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道路——通過“國家社會主義”實踐推動全球漸進改造。
    如經濟合作中的“發展賦能”︰在與資源國如非洲、拉美)的合作中,中國不搞“新殖民主義”式的資源掠奪,而是以“基礎設施換資源”模式建立平等契約。例如,中企在安哥拉建設的本格拉鐵路,不僅改善了當地交通網絡,更帶動沿線農業、制造業發展;作為交換,安哥拉以原油供應抵扣項目款項,這種“建設發展共享”的模式,既滿足中國資源需求,又提升當地民生水平,避免了西方“貸款陷阱”的負面效應。
    理念傳播的“潤物細無聲”︰中國在海外投資中嵌入社會公益項目,如在巴基斯坦建設的瓜達爾港配套醫院、在埃塞俄比亞援建的職業技術學校,這些設施不僅服務當地民眾,更潛移默化地傳遞“勞動創造價值”“集體協作”等理念。2019年,中國在非洲啟動“萬村通”工程,為1萬個村莊接入衛星電視,其中80的節目是中文教學、農業技術和中國文化紀錄片,這種“民生+理念”的輸出,比直接的政治宣傳更易被接受。
    中國通過支持當地“公有化實踐”擴大影響力。在東南亞,中企與印尼合作社合作推廣“共享稻田”模式,幫助農民集體采購農資、統一銷售農產品,提升議價能力;在拉美,中國資助的“社區銀行”項目,為底層民眾提供小額信貸,削弱當地寡頭資本的金融壟斷。還有對亞非留學生的資助。這種“自下而上”的賦能,雖不直接動搖所在國特權階級統治,但逐步培育了親華的社會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中國的“不結盟”方式,並非沒有代價。當前,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仍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西方媒體持續炒作“中國威脅論”,將“一帶一路”污蔑為“債務外交”,對中國扶貧成就、抗疫經驗選擇性忽視。
    這種困境的根源在于︰中國的“人民史觀”“集體主義”理念,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社會難以引發共鳴;對“階級”“剝削”等概念的表述,易被誤解為“意識形態輸出”。例如,中國在海外媒體宣傳“共同富裕”,西方受眾卻解讀為“政府干預市場”,忽視了其縮小貧富差距的本質。中國長期秉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對別國內部的社會矛盾保持克制,這使得中國難以像美國那樣通過“人權干預”塑造道德制高點,也無法利用他國社會危機擴大影響力。
    中國沒有盟友,本質上是拒絕復制西方“霸權附庸”模式的結果。從“人民史觀”出發的全球治理實踐,注定了中國更傾向于建立平等伙伴關系而非等級化同盟。當前的挑戰在于,如何在保持理念獨立性的同時,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方案”的理解與共鳴——這既需要通過“一帶一路”項目持續積累信任,也需要創新話語體系,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全球通用的發展敘事。
    當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開始認識到“中國模式能夠更有效地促進發展”這一事實時,一場全球性的人民運動將會轟轟烈烈的發動起來。這場運動將不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地區或群體,而是跨越國界、種族和文化的界限,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影響力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它將不再僅僅被視為一個經濟大國或軍事強國,而是被公認為一個具有獨特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的引領者。這種影響力的超越,不僅僅是對傳統霸權邏輯的挑戰,更是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中國模式所倡導的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將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共鳴。人們將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國際關系模式,探索一種更加公平、和諧的國際秩序。在這個新的秩序中,各國之間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相互依存、互利共贏。
    同時,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也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獨特的哲學思想,將為世界帶來新的啟示和思考。人們將從中國的經驗中汲取智慧,共同探索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修行寶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