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際局勢已然進入到了一個異常激烈的相持階段。中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稅大戰愈演愈烈,雙方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竭盡全力地施展著自己的實力,猶如武林高手過招一般,比拼的是深厚的內力。
    在如此動蕩的亂世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軍事和經濟這兩大方面的凝聚力。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對自身祖先的認同和歸屬感。正因如此,《左傳•成公十三年》中那句經典的表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才顯得尤為重要。
    其中,“戎”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行動,更涵蓋了軍隊、戰爭以及國防等諸多方面。它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暴力手段,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軍事力量的強大與否,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而“祀”則包含了對天地、祖先的祭祀禮儀。這種祭祀活動,其本質是通過紀念天地對人類的滋養以及祖先所立下的赫赫功績,來強化整個社會的凝聚力,鞏固統治的合法性。同時,這也是人們表達對自然和傳統敬畏之情的一種方式。
    古人普遍認為,若想讓外敵對自己心生敬畏之情,那麼自身就必須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如此方能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目標。為此,古人通過舉行祭祀儀式來確立傳承文化的認同感,以此消除民眾內部的矛盾,避免社會產生分裂的局面。同時,這種祭祀儀式也能夠向外界展示出國家的強大國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祭祀活動並不僅僅局限于文化層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種政治工具。帝王作為“天子”,往往會親自主持祭祀儀式,將自身的權力與天道緊密地綁定在一起。通過這種方式,帝王借助儀式來強化“天命所歸”的合法性,從而鞏固其統治地位。
    此外,當國家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時,通常會以祭祀的形式來告慰祖先例如“獻捷于祖廟”)。這樣一來,便形成了一種“以武立國,以禮治國”的循環模式,即通過武力來保衛國家,再以禮儀來治理國家。
    孔子對“禮”的重視程度極高,他曾言︰“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祭祀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而孟子雖然更為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重施行仁政,但他同樣認為軍事力量是國家的重要保障。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共同構建了“文武並用,德刑相濟”的治國理念,這一理念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都始終遵循著這樣一個傳統︰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親自巡視天下,遍歷遠方。他不僅在各地刻石記功,以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同時也借此機會進行祭祀活動,展示自己的權威,並對潛在的敵對勢力形成軍事威懾。
    到了唐代,這種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唐代專門設立了“太常寺”來負責祭祀事務,同時設立“兵部”來統轄軍事,從而形成了一種制度性的分工。這種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管理模式,使得國家在軍事和祭祀兩個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障。
    古代中國對于國家存續條件有著深刻的總結︰軍事是國家生存的底線,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穩定的重要力量;而祭祀則是國家的精神紐帶,通過祭祀活動,可以凝聚民心,傳承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者分別對應著“力”與“德”,共同構成了政權穩定的基礎。
    即使在現代社會,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國防建設仍然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文化認同則是國家凝聚力的重要來源。例如,民族精神的弘揚、價值觀的傳承等,都是文化認同的重要體現。只有同時重視國防建設和文化認同,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可以說,中國人對于天道的領悟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沉澱和實踐總結。未來的世界要想變得更加美好,離不開中國人的領導和智慧。而中國人也應當秉持著誠心為天下人謀福利的信念,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人若能以誠心對待天下,那將不僅是中國之幸,更是整個人類的福祉。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在我們內部也存在著一些缺乏赤子之心的人。這些人如果不加以糾正和改造,恐怕會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絆腳石。
    如今的中國社會,確實存在一些令人憂心的不良現象。其中一部分人過度注重形式,卻忽略了真誠的重要性,這種行為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大相徑庭。
    在社交場合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類人。他們對敬酒時的稱謂規矩、排座位的順序等細節可謂是了如指掌,仿佛這些“社交法則”就是他們處世的金科玉律。然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權力服從實驗早已揭示出,當人們過度執著于這些外在的規訓時,比如在敬酒時過度拿捏分寸,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奴性文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在這種文化中,人們心中沒有真正的誠意,只有對利益的追逐。他們將這種被扭曲的生存智慧視為成熟的標志,卻忽略了平等交往的重要性。面對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他們會表現出頤指氣使的態度;而一旦遇到權威,他們又會立刻切換成卑躬屈膝的模式。在這樣的世界里,平等交往似乎成為了一種奢望。
    這些人就像是戴著社交面具的提線木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我的本真。他們的行為不僅反映了個人的問題,更折射出當代人對權力和地位的集體焦慮。
    這種異化現象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儀式行為中也同樣有所顯現。每到清明時節,人們紛紛前往祖墳前磕頭跪拜,場面可謂壯觀。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人民烈士陵園里,誠心駐足的人卻寥寥無幾。
    同樣都是儀式,一個是對祖先的緬懷,一個是對烈士的敬仰,但兩者所蘊含的意義和人們對待它們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前者往往只是一種循規蹈矩的形式主義,人們更多地是在遵循傳統習俗,而非真正地表達內心的敬意。而後者本應是心靈深處的精神致敬,是對那些為國家和人民付出巨大犧牲的英雄們的崇高敬意,但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這意味著民族的凝聚力還會進一步喪失。
    這一現象恰恰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真相︰當外在的禮節逐漸淪為一種表演的道具,當社交應酬變成了一場場身份的博弈,我們早已在功利的計較中迷失了自我,遺忘了生命最本真的訴求。那些被人們奉為圭臬的所謂“處世哲學”,以及那些精心設計的社交套路,終究不過是浮于水面的泡沫,看似華麗卻不堪一擊。能讓我們過上好日子的根本是國家的凝聚力,是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
    真正值得我們堅守的,是內心那份不被扭曲的真誠。無論面對強者還是弱者,我們都應該保持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每一次的交往都成為靈魂的真實踫撞,而非僅僅是利益的計算和權衡。當我們掙脫外在規訓的枷鎖,以赤子之心擁抱世界,便會發現︰比起那些僵化的社交陋習,真誠的自我才是生命最動人的底色。畢竟,一個人最成熟的標志,不是學會了迎合世俗的生存技巧,而是在復雜世界中守住了內心的澄明。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修行寶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