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古代印度,邪教如蔓草般滋生蔓延,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那神秘莫測的拜火教。這個教派的信徒中有許多曾是婆羅門教的成員,他們原本屬于當地的貴族階層,身份尊貴無比。然而,當這些婆羅門教徒投身于拜火教之後,拜火教的聲譽也隨之水漲船高,日益顯赫起來。
    然而,拜火教所行之事卻充滿了極端的二元對立思想。他們堅信世間萬物皆非黑即白,人亦有善惡之分、貴賤之別。于是,他們將人類劃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善與惡、貴與賤。這種觀念如同世界被光明與黑暗所割裂一般,有的人選擇走向光明,而有的人則陷入黑暗之中無法自拔。
    更為甚者,拜火教認為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是“不可接觸者”,他們對這些人的存在持否定態度,並支持婆羅門教所推崇的種姓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社會被嚴格地劃分為不同等級,每個等級都有著特定的權利和義務。而最低等的“賤民”則被視為不潔之物,甚至不應該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
    在這樣的氛圍下,印度社會陷入了深深的分裂與不平等之中。富人與窮人、高貴者與低賤者之間的差距愈發懸殊,矛盾也日益激化。而拜火教作為這一切的支持者和推動者,無疑成為了加劇社會矛盾的罪魁禍首之一。
    種姓制度將人們分為五個等級,其中最低等的是賤民階層。這個階層的人地位卑微至極,任何人只要比他們高一等,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對他們進行毆打甚至殺害。此外,賤民們還被禁止進入城市居住,無法從事正常的職業,也不允許與其他四個種姓之間有任何婚姻關系。這種殘酷的現狀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無數的賤民因此遭受虐待而死,數量之多令人震驚。
    然而,拜火教卻宣揚一種特殊的教義——善行。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謂的“善行”並非指我們通常理解的善良行為,而是根據他們自己的宗教標準來界定的。在印度,類似的邪教組織還有很多,但它們中的大多數並不主張暴力和殺戮。相反,那些信仰迦梨女神的婆羅門隱藏教派則更加邪惡,他們主張通過殺人、搶劫等手段來獲取財富。與這些極端的邪教相比,哪佳所遭遇的邪教可謂是最為惡劣的,因為它竟然公然主張殺人越貨。
    現在這個邪教的教徒居然邀請哪佳加入。哪佳知道,如果不加入,這些人絕對不會安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把他給殺了。雖然哪佳自己學過一些武術,反殺這三個人是沒有問題。不過他既然修善,就不能這樣做。而且他深知邪教的危害,如果任邪教發展的話,這個地區很快將變得混亂、貧窮,人人自危。
    于是哪佳表示願意加入他們教派,並請這三個人把邪教中的其他成員都帶到這里來,因為這里有足夠的糧食和土地可以供應他們生存。哪佳認為只有在他親自的看護下才能阻止邪教發展。
    下面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婆羅門教的發展歷程了。婆羅門教早期所信奉的是“梵”,梵被視為造物主,與中國人所說的道相似,但它卻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在那個時候,原始的信仰還是相當質樸純真的,仍然屬于正統的宗教範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教的高層人士意識到,由于梵的抽象性,人們難以理解和接受這種信仰,對傳教工作造成了阻礙。因此,宗教領袖們決定創造一個具有人類形象的神明——“梵天”。通過編造關于梵天大神的故事,他們試圖讓更多人了解並信仰這個新的神只。
    盡管如此,代表創造力量的“梵天”大神並沒有足夠的威懾力,無法令人們心生敬畏之情,更難以讓他們陷入痴迷和堅定的信仰之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又創造出了“濕婆”大神,象征著毀滅與重生。這樣一來,濕婆大神的威嚴形象使得人們對其產生了恐懼心理,從而更容易接受他的存在。
    此外,為了緩解濕婆和梵天之間因二元對立而導致的教派內部矛盾,他們進一步創造出了“毗濕奴”大神作為調和者。毗濕奴大神以其溫和、寬容的形象,試圖在不同教派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
    從此之後“梵天”作為造物主“梵”的化身在人間的地位也是逐年下降。現在印度教已經沒有多少人信仰梵天了,更不知道什麼是梵。所以婆羅門教也逐漸變成了印度教,其中信仰“濕婆”的人最多。濕婆的妻子“迦梨”更是暴怒的化身,一手拿著刀,一手提著人頭,就是她的形象,身上的裝飾都是用人頭和人手臂,她是“濕婆”手上的刀,斬殺異教徒就是她的任務。這也使印度其他的宗教,慢慢的遠離印度教,例如佛教和伊斯蘭教就被印度教排擠離開印度的中心,向東方和北方發展。
    這種明顯邪教教義為什麼被人們接受呢?這是因為從小進行的宗教洗腦教育,首先要讓人們恐懼神,他們講神懲罰人類的故事,讓你相信神是喜怒無常的,常使用懲罰手段,神的愛是小範圍的,只有他的信徒配得到他的愛,凡是否定他的人,將被神打入地獄,永遠受苦。如此控制信徒不能脫教,達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哪佳知道自己也曾經是邪教的受害者,因心魔的教唆,而作了不可饒恕的罪惡,現在正在償還業債。現在遇到的事,也是修行中的磨難考驗。躲避是沒有用的,只能憑智慧來化解。也就是說,必須迎難而上。
    未完待續……
    喜歡修行寶典請大家收藏︰()修行寶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