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河市作為錦秀機械的總部所在地,招工消息一經傳出,便吸引了大量求職者。
然而,面試一開始,問題便接連暴露。
機械操作工的應聘者大多經驗不足,面對新型設備時神色慌張;
普通裝配工人螺絲刀都用不利索,零件在手中亂轉找不到歸宿;
技術研發人員更是稀缺,專業不對口或僅有理論、缺乏實踐的大有人在。
半個月下來,只招到一百多名合適的工人。
負責人李曉華心急如焚,召集手下商討對策。
有人提議與職業院校合作定向培養,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有人主張提高薪資吸引外地人才,又擔心成本飆升且效果不佳。
在長河市,三十歲的王力強多年來在小工廠打零工,收入微薄,生活飄搖。
听聞錦秀機械招工,他黯淡的眼眸中燃起了一絲希望。
雖然只會基本的手工裝配,但他踏實肯干。
面試時,他的技能局限被識破,面試官面露難色。
王強急得冒汗,誠懇地說道︰“我技術不好,但願意學、能吃苦,能不能給我一個機會!”
面試官被他的誠懇打動,最終給了他一個機會。
技術研發人員的招聘由肖愛國親自負責。
他的問題看似簡單,卻直擊核心︰
“你怎麼看電風扇和暖風扇的市場?”
“你覺得質量重要還是外觀重要?”
“如何快速提升質量?”
這些問題雖然簡單,卻都是經過歷史驗證的,能夠輕易看出應聘者是否有真才實學。
然而,幾次面試下來,肖愛國發現,大多數人只能做執行,缺乏自己的想法。
想要找到真正的大拿,任重道遠。
長河市政府敏銳地察覺到了錦秀機械的招工困境,迅速行動起來。
政府果斷出手,一場跨廠借調精兵強將的行動迅速展開。
曾市長安排勞動部門組建招工協調小組,張宏任組長。
張宏迅速利用街道、知青安置辦公室等渠道,招了3000多名待業青年,
又從離休人員中挑選了1000多人,最終湊足了5000名工人。
這次招工,極大地緩解了長河市的失業問題。
錦秀機械正在慢慢改變這座城市。
在政府的牽頭下,職業院校與錦秀機械的溝通協作迅速展開。
院校積極響應,專為錦秀機械開設短期培訓班,目標明確——培養急需的操作工與裝配工。
課堂上,優秀教師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完美結合,深入淺出地講解每一個要點,
確保學員結業後能立即奔赴崗位,無縫餃接工作需求。
盡管工廠仍在建設之中,但肖愛國目光長遠,決定提前三個月開始開薪培訓。
錦秀機械廠臨時把倉庫一角改成培訓場,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
培訓過的員工再分配到舊廠,由老員工們“傳幫帶”。
老機械操作工張師傅,每日提前半小時到崗,手把手地教新徒弟如何精準操控機床,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
在他的悉心教導下,新徒弟7天內就能完成簡單的加工任務,成長速度令人驚嘆。
通過輪崗和培訓,錦秀機械多了5000名能馬上上崗的工人。
與此同時,圳深政府也全力以赴。
招商局主動出擊,四處奔走,與房產商艱難談判,成功幫錦秀機械租賃到靠近工廠的房子作為員工宿舍,解決了員工住宿的後顧之憂。
不僅如此,圳深政府還精心籌備人才推薦會,廣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業人才,同時深入廣東省各市招聘普通工人,多管齊下,全方位拓寬招工渠道。
肖愛國掌控全局,目睹兩地招工的艱辛不易,果斷采取聯動策略,整合各方資源。
他迅速從長河市調配一批經驗豐富的培訓人員奔赴圳深,協助趙剛開展崗前培訓,讓新員工能快速上手工作。
圳深憑借優越的宿舍條件、明晰的職業規劃以及鋪天蓋地的宣傳,在東廣省各市吸引了大量人才紛至沓來。
招工形勢終于撥雲見日,迎來轉機。
深圳這邊,新員工入職即開啟培訓之旅。
招商局協調暫借了一個工廠改成培訓場地,運來1000台風扇和暖風扇,讓新員工反復組裝練手,裝了拆,拆了裝。
在這一過程中,員工不僅熟練掌握了裝配技巧,更深入了解產品構造。
而且員工不用擔心生活問題,還能學到實實在在的本領,因而都安心留了下來。
錦秀機械的招工之路雖然坎坷,但在政府、企業和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終于迎來了曙光。
在“盡快讓錦秀的產品出口”的理念下,長河和圳深都是積極協助。
歷經五十八個日夜的艱苦奮戰,錦秀機械的工廠終于拔地而起。
這不僅是一次建築工程的勝利竣工,更是種花國歷史上、吉大省歷史上的首個大會戰成功結束的標志。
1982年1月20日,整個工廠洋溢著歡騰的氣氛。
省長于明、長河市曾市長一行人準時抵達。
為接下來的儀式進行剪彩。
喜歡國家幫我壟斷請大家收藏︰()國家幫我壟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