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呢!這金瓜子是仿造的。”忽然,楚健話鋒一轉。
“假的?不可能吧?是真金,我以前拿過一枚去金店賣,人家也說是真的。”婦女一愣,隨即語氣激烈地反駁道。
楚健用手虛壓兩下︰“大姐,先听我說完好嗎?我說的仿造,不是說它是假金。
就拿這金瓜子來說,我沒看錯的話,它是道光年間制造的金瓜子。那時候,皇宮的金瓜子把控非常嚴格,必須在20到30克這個範圍內。”
說著,楚健用手捏起一枚,接著說道︰“就比如這一枚,它肯定不足20克。”
據傳,有一回,三顆金瓜子超重了0.5克,結果負責的太監直接挨了三十大板。在皇帝看來,這不光是做工的問題,更是在挑戰皇家的權威,連稱重這種小事都敢馬虎。
在金瓜子的底部,工匠們用微雕技術刻上了年號和編號。
而嘉慶年間查獲的私鑄案里,那些匠人就是因為模仿不了內務府特有的\"冰紋\"才露餡的。那種紋路是金水倒進冰水里淬火形成的,跟指紋一樣,誰也別想造出一模一樣的來。
“另外,它的冰紋也不對。所以,我說它是仿造的。
不過,這並不影響它是真金,甚至也是古董,價值雖然比不上真正的清代金瓜子,但也比黃金本身要貴。
明白嗎?”楚健跟她說道。
听完之後,婦女的情緒沒有那麼激動了,冷靜下來。
“在清代,尤其是中後期,金瓜子屬于皇帝的賞賜物,不能隨便交易,只能當吉祥物供著。”沈世杰插嘴道。
“賣掉會怎麼樣?”
沈世杰瞥了眼嚴華︰“人頭落地咯!”
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雍正那會兒,張廷玉可是大紅人,退休回家帶了滿滿一匣子金瓜子,結果乾隆一上台,這事兒就成了他的把柄。
還有更離譜的,光緒年間有個縣官,為了給老娘治病,偷偷把金瓜子熔了換藥錢,最後全家都遭了殃,被砍了腦袋。
“那這仿造的金瓜子,值多少錢?”大姐急聲問道。
她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這一枚,大概四五萬吧!可惜不是內務府出品的,否則四五十萬都不止。”楚健淡然道。
而大姐就不淡定了。
“四五萬?”
兩三年前,她拿了一枚去金店賣,金店只按照當時的金價收,一枚只賣了一萬塊錢左右。
可現在有人告訴她,這種金瓜子,一枚就值四五萬那麼多。想到自己賣出去的那枚,她心里滴血。
旁邊的青年又一次吃驚︰“四五十萬那麼多?”
“很多嗎?四五十萬都是保守估價。去年,港島港甦富比春季拍賣會上,一套12枚的金瓜子拍出了3680萬港元的天價,平均一枚金瓜子三百萬左右。
當然了,那是成套的,價值倍增。而且拍賣會上的拍品,成交價普遍也虛高,才能拍出那麼離譜的價格。”楚健補充道。
此話一出,在場的人除了楚健,其他人全倒吸一口涼氣。
平均一枚金瓜子三百萬左右,嚇死個人,難以想象。
這遠遠超過黃金本身的價值了呀!
“那我家這金子都賣給老板你。”大姐立即做出決定。
主要是楚健和沈世杰出價高,比金店厚道得多,加上兩人也禮貌,一口一個大姐喊她,誰不迷糊呀?
楚健跟沈世杰說道︰“你收吧!”
沈世杰也不客氣︰“好,一枚金瓜子算五萬好了,那塊金錁子,我出三十五萬。”
金瓜子一共四枚,也就是二十萬,再加上金錁子的三十五萬,一共五十五萬。雖然距離百萬還有一定差距,但也算是暴富了,足以讓很多人羨慕。
大姐給沈世杰一個收款賬號,很快就收到了那五十五萬。
沈世杰賺了,所以心情很不錯。
倒不是說那金錁子和金瓜子,而是裝它們的盒子,盒子是紫檀做的,看上面的花紋雕琢,感覺這盒子的價值就比那些金錁子和金瓜子高。
“到我了,到我了。”
“排隊啦!不要仗著自己靚仔又有才華,就以為不用排隊。”
“小雅先,讓一讓她。”
……
楚健和沈世杰分開鑒定,可以加快速度。
其中,那位靚女來到楚健這邊,也就是剛才某人口中的小雅,長得好看。不得不說,湖南女孩的皮膚是白一點。
“帥哥,你看看我家這東西值不值錢,什麼時候的我不知道,但我爸說,他小時候就有了的。”小雅把那巴掌大的銅器遞給楚健。
楚健看到那銅器,也是微微一驚。
可能很多人見過,這是一件青銅日晷,古代的計時器,能隨身攜帶。
日晷見多了,但這麼小巧玲瓏的,還是頭一回踫到。
日晷本義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陽陰影的指標、承受指標投影的投影面和晷面上的刻度線組成。
最常見的設計,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謂的庭園日晷,讓日影投射在一個標有時刻的平面上,當太陽移動時,影子所指示的時間也將跟著變動。
其實,日晷可以設計在任何物體的表面上,讓固定的指針產生陰影來測量時間。
“這東西叫日晷,古代的計時器。你這一件……”楚健沉吟起來。
“怎麼樣?假的嗎?”
“倒也不是假的,我看它歷史還蠻久的,應該是漢代的計時器。這麼老的東西,能保存到現在,十分不易。”楚健說道。
看它保管得也很完美,包漿厚重。
漢代,雖然鐵器逐漸普及,但在禮儀器物減少的同時,青銅器在生活實用器、裝飾品以及明器中崛起, 風格趨于寫實和靈動。
在這個時期,青銅器的藝術風格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再局限于商周時期的神秘威嚴,而是轉向了更為寫實、貼近生活的方向,同時 融入了神仙思想和世俗享樂的元素。
小雅沒好意思說,這東西其實也是盜墓盜出來的。
民國時期,他們村幾乎有三分之二參與了盜墓,也不止她們一兩家。
這個消息,還是她爸跟她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