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3年冬,陳莊公媯林病逝,其弟宣公媯杵臼嗣位。
陳宣公即媯杵臼,為春秋諸侯國陳國君主之一,他為陳莊公胞弟,承襲陳莊公擔任該國君主。
公元前692年,宋莊公病逝,其子子捷繼位,史稱“宋閔公”。
魯莊公派公子慶父攻打余丘,滅其國。
公元前691年,齊襄公聯合魯莊公,開始進攻衛國,但是半路上公子慶父勸諫魯莊公,齊魯早晚翻臉,不要去幫助齊襄公,自己的殺父仇人討伐衛國,于是魯國撤兵,齊襄公也不敢單獨討伐衛國,將軍隊撤回齊國。
公元前691年,羅國國君迎娶了隨國公主季姬,想要和隨國聯手,楚武王感覺到了一股反楚勢力在形成,于是暗地調集軍隊,準備對羅國和隨國動手。
果不其然,周莊王突然召見隨侯前去雒邑朝覲,周莊王責備隨侯,自己作為姬姓諸侯,竟然奉楚國為王,要求隨國立即和楚國劃清界限。
隨侯只得听令,回國後頻頻與羅國交往,楚武王大怒,當即起兵先行滅掉羅國,替自己兒子屈瑕報仇。
公元前 690 年春天,陽光明媚,萬物復甦,但楚國卻籠罩著一片緊張的氣氛。
楚武王決定再次對隨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以擴大楚國的勢力範圍。
這次,楚武王運用了一種名為荊尸的神秘軍陣,這種陣法充滿了變化和策略,讓士兵們能夠更好地協同作戰。
他還將戟分發給士兵們,這些武器閃爍著寒光,仿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戰斗。
然而,就在武王出征前,他感到內心的不安。
他走進宮殿齋戒,告訴夫人鄧曼自己心神動蕩。鄧曼嘆了口氣,她深知命運的無常,她說︰“君王的福祿已經到了盡頭。滿了就會動蕩,這是自然的道理。
也許先君早已預見到這一點,所以每當面臨重大決策或戰爭時,都會讓您感到心跳加速。
如果此次出征能保證軍隊不受太大損失,即使君王不幸戰死在行軍途中,那也算是國家的福氣吧!”
武王听後,默默地點點頭,他深知鄧曼的智慧和洞察力。于是,他毅然踏上征程,帶領著楚軍向隨國進發。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出人意料。在行軍途中,楚武王突然去世,享年約七十二歲,一代雄主離世。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展現出非凡的冷靜和果斷。
他們決定秘不發喪,以免引起恐慌和混亂。同時,他們迅速采取行動,開通新路,在𨰰I 現 鵯帕海 員憔 鈾忱 ㄐ小 br />
此外,他們還在隨國境外建築了堅固的營壘,展示出楚軍的強大實力,威懾隨國。
隨國人感受到了楚軍的壓力和決心,他們開始對楚國產生恐懼。最終,隨國人選擇與楚軍議和,避免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這場戰役不僅彰顯了楚國的軍事力量,更體現了楚武王及大臣們的智謀和決斷力。
盡管武王已逝,但他的精神和影響力依然深深地銘刻在楚國的歷史長河中。
屈重以楚王的名義進入隨國,和隨侯結盟,而且邀請隨侯在漢水轉灣處會見,然後退兵。渡過漢水以後公布喪事。楚武王死後,其子熊貲繼位,史稱“楚文王”。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熊貲決定將楚國的首都從丹陽現湖北秭歸)遷移至郢現湖北江陵)。
這一舉措是為了鞏固楚國的基礎,同時也是對楚武王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這天楚武王外出視察,看到城門口有一個乞丐模樣的人,雙腿被砍,趴在一塊石頭上哭泣。
楚文王看到他雙腿砍去,就知道一定是犯罪之人,但是發現那個人哭的特別傷心,于是楚文王就過去問道。
既然犯了法,砍去雙腿那是罪有應得,天下人沒有雙腿的多的是,為何你哭的如此傷心。
此人正是楚國采玉人卞和,原來他發現了一塊璞玉,先後獻給了楚霄敖和楚武王,都被認定為石頭,欺騙國君,于是砍了兩次雙腳,成了殘疾人。
卞和哭道,我也不是為了失去雙腳而哭泣,而是因為我手中這塊寶玉,我即便失去兩只腳,也不能使它展現出自己應有的光芒,著實可惜啊!
楚文王于是覺得卞和如此執著,于是連人帶玉帶到皇宮,命匠人切割這塊石頭,打開之後,只見里面一半白雲,一半碧海,果真是一塊絕世美玉。
周文王大喜,于是命人將此玉打磨成一塊玉璧,因為這是卞和發現的,就命名為“和氏璧”,成為楚國寶器。
公元前689年秋,魯莊公在母親文姜的施壓下,再派出軍隊配合齊國,齊襄公聯合齊,魯,宋,陳,蔡五國聯軍,攻打衛國。
周天子派兵幫助衛君黔牟,但是衛君黔牟仍舊被擊敗,逃亡洛伊。
齊襄公攻入朝歌,殺了左右公子,重新讓衛惠公回國繼位,衛國開始尊齊國為霸主。
公元前688年夏,楚文王開始了自己上任後第一件大事,那就是繼承楚武王的遺願,楚國準備正式開始入主中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要想中原逐鹿,就得打通北上通道,如今局勢不同,當初想著東線進軍中原,是因為西線有強大的鄭國阻擋。
如今不同了,鄭國內亂已經勢弱,那麼西線距離雒邑很近,並且現在齊魯正在強勢,所以楚文王放棄東線,把目光重新回歸西線。
西線除了鄭國,申國是最大的障礙,楚文王希望先要消滅申國、于是滅申,打通前往中原的要道提上重要日程。
楚國和申國之間隔著鄧國,想要滅掉申國就需經過鄧國,而鄧祁侯是楚文王的母舅,借道並不困難。
于是楚文王先行知會舅舅鄧侯,希望鄧國支持他伐申,借道鄧國。
楚文王隨後帶領精銳部隊前往鄧國,鄧祁侯听說外甥要前往中原發展事業,覺得也算是給自己添了光彩。
當楚文王外甥的軍隊到達國都時,他一大早就親自候在郊外。看到楚軍兵臨城下,鄧祁侯喜出望外,還得意洋洋地向大臣們吹噓外甥如何了得,接著讓人鑼鼓喧天地將外甥迎進都城,晚上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歡迎宴會。
其間,鄧祁侯親自把盞,不停地為外甥勸酒,稱今後的天下霸主非外甥莫屬 ,希望鄧國靠著楚國這棵大樹好乘涼。
然而,在這場歡迎宴會上,並不是所有鄧國大臣都像鄧祁侯一樣盲目樂觀。
騅甥、聃甥和養甥三位大臣就異常冷靜,他們注視著胡言亂語的鄧祁侯,以及暗暗觀察遠道而來的楚文王。
三人偷偷勸說鄧侯,楚國乃是蠻夷之人,毫無信義可言,斷不能借道楚國伐申,一旦楚國摸清鄧國兵力部署,早晚會順手滅了鄧國。
然後鄧侯卻不以為然,認為楚文王乃是自己外甥,斷不會對鄧國動手。
楚文王在借道鄧國之後,成功攻打了申國今河南南陽)。但後來在回師途中,他發現鄧國太弱了,沒有存在價值,于是楚文王卻趁機進攻了鄧國,鄧國正式滅亡。
鄧祁侯當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借道給楚國,最終導致了鄧國被楚國進攻,出現亡國危機。
鄧侯後悔莫及,此事件衍生出了“噬臍莫及”這個成語。
它的典故是,楚文王借道鄧國滅申國後回師攻鄧,鄧祁侯後悔不已。該成語意思是,鄧侯後悔的像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是“噬臍莫及、後悔莫及”典故由來。
歡迎閱讀下一章,杞人憂天。
喜歡歷史雲盤之周王朝請大家收藏︰()歷史雲盤之周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