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言甚是!”
王德彪深表認同地點了點頭,旋即眉頭卻微微皺起,憂心忡忡地說道︰“只是......對于成立多個集團公司,並將產品對外出口一事,我心中仍存些許顧慮啊。”
坐在一旁的何韜听聞此言,也輕輕點了下頭,表示理解王德彪的擔憂。
要知道,近年來隨著 5712 所出口的各類兵器在國際市場上大獲成功,賺取了巨額的外匯收入,這無疑使得組織內部的一些人開始蠢蠢欲動,心思愈發活絡起來。
然而,話到此處,說話之人卻戛然而止,不敢再繼續往下說了。
畢竟,這個話題實在太過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軒然大波。
但即便如此,在場的高曉光和王德彪二人又何嘗不明白其中深意呢?
他們彼此交換了一個心領神會的眼神,一時之間,車內里陷入了一片凝重而壓抑的沉默之中。
“老師、書記,事情往往都是具有兩面性。
就拿組織成立集團公司這件事來說吧。如果我們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去分析。
肯定是利遠遠大于弊的!
您想,如果是以公有制來成立這個集團公司,好處可太多啦!
首先呢,這能夠幫助我們賺取大量的外匯哦,畢竟國際市場那麼大,機會多得很!
同時,還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崗位喲,這樣一來就能解決不少人的就業問題了,這可是一件大好事兒對吧!
另外呢,咱們還可以借助組織的力量,鼓勵各個農村去創辦屬于他們自己的集體產業。
比如說,可以生產像紡織品、陶瓷還有茶葉等等這些特色產品。
然後再通過咱們的集團公司把這些優質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而實現出口創匯的目標。
不過這里面可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哦,那就是必須要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內循環體系才行呢!”
听到這兒,王德彪和何韜兩個人不約而同地齊聲追問道︰“到底啥子才叫內循環體系?”
高曉光用通俗易懂的話,向兩人解釋。
經濟內循環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來支撐。
在經濟內循環的模式下,國內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循環,通過國產替代和完善技術和產業供應鏈……
此外,通過激發和做大內需,彌補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減輕外部需求波動對國內宏觀經濟的沖擊,提升經濟運行效率……
“曉光你的意思是,說以公有制帶動集體制,並以政策手段調控市場?”何韜追問。
“是的,這樣不僅能解決廣大農村貧困問題,並且還能大大提高農村生活質量。
農民手里有了余錢,更是帶動消費……這一套組合拳下來,發展幾年便能形成內循環體系。
那時,老禿鷲在經濟上無論是陽謀還是陰謀對咱們都無效。”
聞言!
何韜,王德彪兩人陷入沉思,兩人雖然學者型領導,但兩人並不懂得市場經濟。
因為,高曉光沒敢講,想要達到真正的內循環,私有企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高曉光沒想到,他的一番言論,隔天就擺到內閣領導桌面。
內閣領導為此召開連續多個會議。
直到洲際導彈試射時候都沒有一個明確結論。
……
時間飛逝,轉眼間已是64年2月份。
洲際導彈在宗思銘親自監督下,進展神速,此刻彈體已經初步完成。
“院長,我們對兩軸聯動加工中心進行一次全面升級。
可……可是加工精度只提升到0.159毫米。”
高曉光听著設備研究中心任智禮話,眉頭緊蹙。
不應該啊!
這個優化升級方案,可是按照空間石碑給出的最優升級方案。
按理來說,升級後的二軸聯動機床,加工精度即便達不到亞微米級別。<級。
可結果怎麼只提升了0.04毫米?!
“任工,你親自帶領八級工師傅,將渦扇轉子重新加工一次。”
“好!”
任智禮旋即招呼八級鉗工,車工,銑工,按照渦扇轉子生產工藝進行零部件加工。
不知過了多久,隨著機器共鳴聲停止,一件精美的渦扇轉子部件被加工出來。
高曉光迫不及待的拿起卡尺進行測量。
“0.095”
看到這個數值,高大院長清楚,他耗費將近兩個月時間,春節都泡在設備研究中心。
而現實告訴他,此次提升二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精度失敗。
“院長……”
高曉光揮手打斷任智禮的話,將剛才加工過程,通過意念導入空間石碑進行復盤。
很快,隨著石碑散發出一道乳白色光芒,一組組數據呈現在他面前。<!
臥槽!
問題竟然出現在加工過程熱變形,和切削速度、進給量、切削深度等?
這豈不是說,人為因素大于機械因素?
“看來……不僅要成立研究院附屬大學,同時也要建立技工學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高曉光回想起,前世作為設備工程師,一位優秀的機床操作工,不僅需要足夠的經驗。
同時需要具備對機床、刀具和工藝的深入了解,以及精細的操作能力。
念至此!
高大院長見任工,以及其他幾位八級工師傅情緒低落。<級加工精度的問題,我找到了。”
“院長!您快說說。”任智禮迫不及待追問。
一旁的八級工師傅們也豎起耳朵。
“主要問題是,咱們的工人師傅們,對數控機床,刀具以及精細操作掌握度不夠所導致。”
聞言!
任智禮回想起,在自己帶領幾位八級工師傅加工的工件,的確是提高了0.4毫米精度。
高曉光又補充道,“這樣……這台二軸聯動數控機床,就用于工人師傅們培訓使用。
同時,今後鉗工,銑工等工種提升等級,都必須以數據機床加工精度為考核標準。”
任智禮掉頭,一旁幾位八級工師傅們卻陷入沉思。
沒錯!
他們是為各自的徒弟擔憂。
要知道,火紅年代中的傳統就是傳幫帶。
這些工人師傅們並未系統的學習過,而師傅們以是依靠各自經驗教徒弟。
就在這時,勤務兵小郭急匆匆走了進來。
“院長,李科長有急事找您。”
喜歡火紅年代︰手搓戰機到院士請大家收藏︰()火紅年代︰手搓戰機到院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