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硯慢吞吞啃著烙饃,含糊不清地說著︰“先生,我有問題要問。”
孔長秋豎起一根手指,放在嘴邊,淡淡道︰“君子當寢不言,食不語,一切問題咽回肚子里去,吃完再問。”
聞硯點點頭,默默啃著烙饃。
孔長秋看著埋頭啃烙饃的學生,忽然有點心疼,但又想到這個小豬崽子將自家的白菜給拱了,心中僅剩的那點心疼,便蕩然無存了。
孔長秋仰頭看著天邊明月,忽然說道︰“聞硯,你還記得當年你和青兒的那場入學考試嗎?”
聞硯停止啃烙饃,抬頭看著先生,一臉迷惑,不明白先生為什麼突然提起這件事。
當年自己第一次來到書院求學,便與師妹一起參加入學考試,也是先生的收徒測試,結果師妹文章第一,自己排在第二。
孔長秋回憶起往事,自顧自在地說著︰“當年考試,就以文章之錦秀來說,青兒是第一,你是第二,我記得當時你還很不服氣,來找我爭辯。”
提及年少時的荒唐事,聞硯尷尬地笑了笑,自己都忘了,沒想到先生還記得。
孔長秋平日不苟言笑的臉上,忽然有些笑意,繼續說道︰“當時考試,為了公正,所有考生的文章都是書童不帶署名,謄抄一遍之後,再拿給我過目批卷的。”
聞硯咽下口中烙饃,問道︰“然後呢,先生?”
“當時我就發現,其中兩份文章特別好,有那錦繡才華。仔細比較一番後,我將一份更好的文章,排在榜首,書者欽定為我之首徒。”
孔長秋看著聞硯,輕笑道︰“但我覺得這份錦繡文章,行文特別像青兒寫的,為了避嫌,也為了消磨一下青兒的銳氣,我刻意將這篇文章排在第二名。”
聞硯也跟著笑了,困擾自己少時多年的疑惑終于解開了。
孔長秋手撫長須,眉眼含笑︰“等到書院放榜之時,我才發現原來全都錯了,青兒高排榜首,你聞硯屈居第二,那份錦繡文章,原來是你聞硯所書。”
“清白書院自古以來便以能者為先,不然你真以為就憑著比青兒大一歲,就能當她的師兄?”
孔長秋無奈搖頭︰“這丫頭性子倔的很,知道你是師兄,她是師妹後,跟你一樣不服氣,又跑來在我跟前鬧。”
“不過,當我拿出你倆的文章對比後,這丫頭便心服口服了,心甘情願的當了師妹。”
聞硯吃著烙饃,想著師妹,靜靜听著,輕輕笑著。
先生斜睨著自己的學生,問道︰“讓你失去了榜首的位置,你不怪先生?”
聞硯吃完烙饃,唆了唆手上的面粉,笑容燦爛︰“天底下沒有這樣的道理,學生怎麼會,怎麼能怪先生呢?”
孔長秋笑了笑,不再多說,抬頭看著天邊夜幕的一輪明月。
聞硯陪著自家先生賞月,也不說話。
先生與學生,各自不言語,二人同看天底下的一輪明月。
年少求學之時,先生常常帶兩位學生遠游研學,看遍了萬水千山。
一輪明月,萬水千山,先生帶著學生,總也看不夠。
先生孔長秋看著一輪明月,忽然問道︰“聞硯,你明白了嗎?”
聞硯知道先生在說什麼,輕輕點頭︰“學生明白先生的意思。”
孔長秋眼中略有欣慰,淡淡道︰“既然明白了,那便說說看。”
聞硯轉頭看向先生,認真說道︰“先生給學生講曾經的事,是想告訴學生,人人都會有私心,先生也不例外。”
孔長秋點著頭,自嘲道︰“人才一事,本該選賢舉能而不避親仇,而我卻在乎自身之清白,有避嫌之舉,最終弄巧成拙。”
學生站起身,恭敬行禮,恭聲道︰“學生聞硯,請先生賜教。”
先生自整衣衫,正襟危坐,坦然受之。
深沉夜幕天邊,白虹劃過明月。
君子玉,浩然氣,兩袖飄搖起清風。
學生跪坐在書案前,先生站立在講台上。
先生與學生,開始傳道,授業,解惑。
孔長秋看著台下學生,言道︰“人人皆有利己心,這並無錯。但若先有私心,再生利己心,因損他人之利益,這便犯了錯。”
學生點頭,靜靜思索。
片刻,聞硯抬頭看向台上先生,問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乎?”
孔長秋微微搖頭,反問學生︰“聖賢就一定不會犯錯嗎?”
聞硯搖頭,言道︰“且有聖賢書,聖賢書上即真正道理!”
孔長秋手撫長須,略微思索,再言道︰“天底下哪有什麼真正道理,道理隨世道而不斷變化,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因人而異,能夠蘊養且裨益這個世道的,能夠深入並教化人心的,才是道理。”
聞硯認真看著先生,想了想後,又用力點頭。
孔長秋又言道︰“如此這般,那麼道理隨這個世道而不斷變化,而聖賢書上的道理卻不會變化,所以……”
先生故作停頓,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聞硯答道︰“所以,聖賢也有犯錯時,人人皆有犯錯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孔長秋欣慰點頭,言道︰“既然包括聖賢,人人都會犯錯,那麼自家先生又如何呢?”
“換而言之,先生告訴學生的道理,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聞硯听到這個問題,呆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孔長秋繼續言道︰“先生與學生,雖身處同一個世道,但所讀的聖賢書不同,自身的閱歷也不同,那麼學生又該如何去相信先生的所說道理呢?”
聞硯低頭沉思,小聲喃喃自語︰“這也恰恰印證了道理因人而異。”
孔長秋看著沉思的學生,笑了笑︰“所以,便要學生于這個世道人心中,去驗證先生的道理。”
聞硯抬頭,眼中閃著光亮︰“先生坐而論道,學生起而行之。”
孔長秋點頭,言道︰“先生有先生的道理,學生也有學生的道理,既然都有道理,那便要看看誰的道理,于這個世道人心而言更有作用了。”
“我行之事,即為我道。”
“我心所想,即為我理。”
孔長秋神情溫和,但眼中卻露著肅穆的光︰“先生的道理,學生不妨先听著,再去世道人心中,去尋找自己的道理。”
聞硯突然問道︰“如果到頭來,先生的道理是錯的,而學生的道理是對的呢?”
孔長秋笑著反問︰“學生說呢?”
聞硯看著先生,自問道︰“學問之爭,當如何?”
先生笑著不回答,等待著學生的回答。
許久,學生心中終于有了答案,神情難掩激動,正視著自家先生。
“學生心中有了答案,不知對錯。”
“且說來听听。”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學生猛地站了起來,大聲答道。
先生撫須長笑,贊嘆道︰“善!”
喜歡生老有命請大家收藏︰()生老有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