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讀侍講有資格參加經筵,他們在經筵上有一個重要的差遣,喚作展書官,顧名思義,是給皇帝遞書翻書送筆墨的。翰林平時就指著這個差遣積累功勞。
大明王朝人才濟濟,皇帝選拔侍讀侍講以上的翰林的標準非常苛刻,講官一般是學士以上,要求“問學貫通、言行端正、老成厚重、識達大體”,展書官必須容貌端莊,步止雍肅,口舌生香。長得不俊秀、口齒不清晰、聲音不清朗、有體味口臭者,都止步于修撰,被打發出翰林院調去其他部門。
今天是楊植任侍講後第一次參加經筵。他特地早上沐浴更衣佩兩個香囊,又照照鏡子感覺自己臉色白皙豐潤不少,是一個容姿修偉的美少年,唯一可惜的是嘴邊只有一圈絨毛。
楊植和所有的御前大臣一樣,為了不便溺及口氣清新,早上只吃了一碗清水面就來到文華殿,打袖子里拿出雞舌香含于口中,卻看到楊慎等好幾名展書官並沒有侍立在文華殿御座下兩側,殿內只有學士級別的翰林。
張璁、桂萼、方獻夫雖然被征召入翰林院為學士,超擢之下三人肯定要上疏推辭,所以他們沒有出現在文華殿。
內閣、羅老師、六部站在殿中台階下。中樞現在大動蕩,內閣楊廷和、蔣冕走了,來了石 、賈詠。禮部尚書缺位,朝臣嚴厲拒絕南京兵部侍郎席書接任,隔三差五就有幾十名朝臣聯署奏疏把張璁席書等人罵得痛快淋灕。
嘉靖御殿後,掃一眼殿內後,不動聲色令閣老毛紀開講,今日經筵主題是西北邊事,貼近時局。
毛紀慣于給軍事奏疏寫票擬,對三邊頗有發言權,他從漢朝征伐甘肅張腋四郡講起,唐、宋、本朝一連串下來,旁征博引,隨口背誦漢書唐書宋書的相關段落,當真是博聞強識,記憶力驚人。
每當毛紀講到哪本書哪一章時,楊植等侍讀侍講就翻開該書的該章節遞了上去,用玉鎮紙壓好,供嘉靖觀覽。
毛紀講解完畢,到了自由討論的時間。嘉靖感到還是對當前西北邊防兵變頻繁不知所措,遂玉音放送曰︰“毛先生辛苦了!漢、唐均在甘州肅州有駐軍,為何不見兵變?那張議潮能在與大唐音訊斷絕五十年的情況下心向朝廷收復河西,為何皇明哪怕派巡撫、鎮守太監都制止不了三邊頻發兵變?”
毛紀不慌不忙道︰“自古以來得國之正者,未如本朝!但漢朝以來,下層民眾的風俗越來越不醇粹,所以才需要士人教化!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聖上安居宮中但修仁德,為天下表率;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則民好學、力行、知恥,庶幾可解!”
如果換了孝宗可能就認可這個解決辦法,不問政事由得大臣去教化民眾,但十七歲的嘉靖不會天真地認為只要自己認孝宗為父親,認張太後為母親,繼承孝宗的路線則西北就不會兵變。
台階下是大明王朝最有權勢的眾臣,嘉靖問計道︰“諸先生對三邊還有什麼看法?”
兵部尚書金獻民稟道︰“微臣以為,前段時間青黃不接,西北邊陲米價騰貴,是湖廣之兩倍,所以軍士苦不堪言!現立夏即到,麥收季節糧價回落。三邊糧價自然會下跌,可安軍士之心。
由此可知,朝廷宜未雨綢繆,今後及早在張家灣、西安府備好江南、湖廣米糧,伺機運往邊關。”
這個建議沒有問題,嘉靖點頭曰可,剩下就是戶部兵部協調了。
寥寥無幾的展書官中,楊植身材最高,嘉靖想起楊植兩次去大同,而且听羅掌院說楊植還要再去,便問道︰“楊侍講,這里只有你平過大同兵亂,你怎麼看?”
楊植出列躬身施禮道︰“冊籍上,大同鎮有八萬軍兵,屯田四萬頃,通常應有粒籽八百萬石。
但實際上,大同鎮三府實有軍屯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二頃。依年成不同,屯糧在百又五十萬石左右。大同朔州等府八萬將卒月糧,再加行糧,一年需餉逾三百萬石。”
說到這里,楊植停了一下,給眾人以消化的時間。“按大明糧價,一兩銀子該買到三四石糧食。到了大同,一兩銀子只買得到兩石多。長此以往,一兩銀子只值一石五糧亦未可知。
朝廷不可能加倍往大同調銀子。何況朝廷調銀越多,糧價越高,肥了山西糧商,苦了朝廷和大同軍民而已!”
數字居然張口就來!甭管對不對,敢說就是對的!
吏部尚書喬宇上前一步道︰“楊侍講勤于事功學以致用,未第之前就立下數件軍功,其于南京國子監在讀期間,出監歷事東征日本表現卓異,迄今未賞。”
嘉靖想了一下,似笑非笑地看著楊植道︰“給你報功的東征主帥,現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李充嗣是你的另一個岳父?”
楊植連忙解釋道︰“微臣一身兼祧兩家。”
嘉靖听到楊植有一亡父一繼父,立刻有不好的聯想,撇下家長里短話題,問道︰“楊侍講說說你的建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同之痛點,在于風寒水冷,地瘠土薄,所以人口不蕃,開國以來幾無增長!
微臣設想是雙管齊下,大同府懷仁縣有一大湖曰鎮子海,周四十里,湖邊耕地頗為肥沃,可惜為士紳將官所佔!
今年微臣在太原、遼東試種朝鮮寒帶水稻,若有成效,則可于兩三年後在大同鋪開!
至于大同其他的薄田,微臣依然是想遍訪海外,尋找耐寒耐旱不挑土質的作物,只要產量高于小米即可!
只是將官士紳如今佔有一半軍屯,還望都察院兵部派出清軍御史,依賬冊收回。”
听起來遍尋天下的耐寒作物,反而比收回軍屯容易,搞不好清軍御史在路上就會突發惡疾。
嘉靖先把這個麻煩事放一邊,又問道︰“楊侍講欲在大同開礦乎?”
“微臣已向大司馬、大司空打過報告,衛所之地不能僅限于耕種,亦可以開礦搞工業!當年微臣在鳳陽縣就是于苗山開礦建琉璃工業園區,篳路藍縷,歷經艱辛,如今搞得風生水起,琉璃遠銷東南,經福建、廣東鎮守太監、甦杭織造太監之手遠銷海外,不但充裕大內府庫,而且使鳳陽水旱之年有錢買糧。
喬大冢宰?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時助力頗多,微臣不敢居功。”
內庫的錢有楊植掙的!嘉靖驚訝地睜大眼楮,仔細打量了楊植幾眼,問羅欽順道︰“羅先生,這都是你教出來的?”
羅老師實心眼,誠懇說道︰“楊植天生熱衷事功,以唯物之道與氣學相契合,他拜微臣為師前就做下大事,微臣實不敢居功!”
這大概就是一見如故心心相印,很多書中都有這種橋段,如六祖慧能身為土蠻 獠文盲,听到別人念金剛經即開悟。
反正是學術探討暢所欲言的經筵,嘉靖又問道︰“楊侍講,听說當初王陽明欲收你為弟子,你卻三顧南京吏部,一心拜羅先生為師,卻是為何?
拜王陽明為師的人如過江之鯽,你的行為令人費解呀!莫不是瞧不上心學不成?”
這是一道送命題!羅欽順立刻緊張起來。
只听楊植慷慨道︰“氣學心學理學,皆是孔門儒學!所謂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正如紅花綠葉白藕,儒道釋三教本是一家!佛本是道,儒本是道!”
羅老師有不好的預感,弟子逮住機會要語出驚人,大放厥詞了!
可一可二不可三!這是在聖上面前,不能胡說八道的!你靠這個套路考上舉人又點為一甲進士,形成路徑,啊,路徑依賴了!
不要作死!文華殿內有錦衣衛的!被拖出去杖責是小事,聖上把你趕出翰林院發配廣西大瑤嶺,你哭都哭不出來!
嘉靖果然吃了一驚,問道︰“老子化胡,世人皆知。但你為什麼說儒本是道?”
楊植不慌不忙說︰“天下道統不絕如縷,自三皇五帝始,從軒轅黃帝到堯舜禹,夏商周秦漢唐宋傳諸大明!”
這個說法沒有問題,凡是大明讀書人沒有不認可的,王陽明湛若水等大儒的著作也是反復提起的。
楊植接著說道︰“想那軒轅黃帝堯舜禹等,莫不是道家之神!神者,聰明正直謂之神也!
凡諸子百家,儒法墨、農兵醫等,莫不出自道家!儒家核心,禮也!孔聖人全靠向老子求道問禮,才有儒家!
微臣本經為禮經,所以追根溯源,微臣對道家知之頗深!”
聖上問東你答西。而且這個弟子總能把眾所周知的史料解讀出與眾不同的意思!他顯然居心叵測,想干什麼?
“道家所求者,唯物也!若道家不唯物,華夏何來天文歷法、何來醫學數學,何來機械火藥?
江西人出門在外三大職業︰做官經商當道士!微臣出身江西,所以對道家之士自幼心生仰慕!那道家高深莫測,非常人可以窺視門徑!聖上不妨探究一下道家精義,令人留戀忘返,目眩神迷!”
這是孔門弟子該說的話?勸皇上求仙問道,簡直就是圖窮匕見!
嘉靖好道,曾經被朝臣多次勸諫,沒想到楊植居然為嘉靖沉迷道術而說出一番無懈可擊卻令人別扭的大道理!
這就是一個佞臣!與張璁桂萼一樣佞!不過佞也說不上佞,反正就是在佞與不佞之間瘋狂踩線!
殿下都是飽學鴻儒,一時不知道如何評價楊植的觀點。
他是在迎合嘉靖麼?卻又不像!似乎楊植本來如此,經常把江西人出門在外三大職業掛在嘴邊。
嘉靖臉有喜色,問道︰“你什麼時候再去大同?
兵部工部,你們拿出一個章程,看看如何在大同開礦!
司禮監,不用另外派礦監,叫大同鎮守太監兼!”
似乎為了大明,討好聖上也沒有什麼不對?
眾人心思剛轉了幾道彎,听嘉靖又說道︰“楊侍講,令你參與修訂、校錄憲宗實錄,完工後再去大同!”
臥槽!這是要馬上升從五品侍講學士!從此楊植就可以全稱楊侍講學士,含糊自稱楊學士了!
不過想想張璁這個上一科二甲進士靠喪盡天良當上正五品翰林學士,方獻夫這個奸佞小丑居然一步登天從七品芝麻官成為從五品侍讀學士,楊植正途一甲翰林又有這麼多事功傍身,比其他翰林提前十七年升為侍講學士,似乎還虧大了?
喜歡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請大家收藏︰()我在錦衣衛跟大儒辯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