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一臉笑意的看著朱高熾,眼中好像是在說︰你們文官就是麻煩,做個詩文開頭而已,磨磨唧唧,這麼長時間都還沒有進入正題。
陳羽之所以站出來,全然是受不了座位上,那充滿火藥味的氛圍。
只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站出來之後,充滿火藥味的氛圍沒有了,迎接他的是充滿尷尬的氛圍。
他是真的沒有注意大殿前排的情況,此時他話都說了,而且整個人都已經站在了大殿中央,退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接下來該如何進行。
呃……
他相信朱哥能將事情處理妥當。
朱高熾尷尬了一會,旋即擺出笑臉,笑嘻嘻的說道︰
“陳狀元原來在這,我剛剛就在找你的位置,想著你來為大家做一首詩,助助興,原來你自己站出來了,那你開始展示吧。”
說完,朱高熾便挪動著他那肥胖的身軀,重新坐了下去。
話落,大殿內的眾人,目瞪口呆的看著太子朱高熾。
開什麼玩笑。
你當我們的眼楮是擺設?
你這次明明想著給文官機會,在翰林院中選一個主事出來做開頭詩。
畢竟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想著給你留面子。
可以讓這一場晚宴進行的更加精彩。
以為我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晚宴,不懂規矩?
但是沒想到,你人都站起來,結果在陳羽一句自我舉薦之下,又特麼坐下了。
沒錯,就是這麼水靈靈的坐下了。
出乎眾人意料的坐下來。
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早先就听說過陳羽雖然是市井之人,可是在朝中擁有大背景。
可是這背景在這麼大,頂了天也就正二品吧。
但是你丫的是當今天子儲君啊。
皇帝之下第一人。
結果就是這樣的身份對比,在面對陳羽不講規矩時,選擇了避讓。
看不懂。
不理解。
疑惑是一回事,更多的則是默默的在心中,將陳羽的不可招惹的等級,又接連提升了數個檔次。
至于為什麼沒有一下子提到頂點,那是因為經過短暫的震驚,眾人的腦子又重新開始了運轉。
太子朱高熾沒有降罪于陳羽,還有一種可能︰太子仁厚。
不忍心對于永樂一朝的新科狀元降罪。
“老大,你咋就坐下了,爹娘不是經常夸你,在詩文一道上造詣頗高,你咋就不敢跟陳兄弟比劃比劃?”
朱高煦在朱高熾身旁,幸災樂禍的小聲說道。
陳羽見到朱哥坐下後,對著朱高熾拱了拱手,說道︰
“太子殿下,在下獻丑來個提詩頭彩,待會還望您點評。”
朱高熾點了點頭,滿臉堆笑的說道︰
“好說,好說。你是我大明永樂朝開科取士的首屆狀元郎,在詩文一道上必然有著不俗的造詣,今日只管開口作詩便是,無需拘謹。”
朱棣笑了笑,打算緩和一下大殿上剛剛尷尬的氣氛,
“陳主事,太子在私下里提及你時,對你的才學見識頗為欣賞。你不必有顧慮,放手作詩就好。”
陳羽想了想,朗聲道︰
“天意從人放暖晴,鰲山燈燦夜風輕。”
“笙歌遠隔窮�淑,春色偏從閑處生。”
“好,好一個天意從人。”
朱高熾听後直接拍手叫好。
畢竟這首詩他好像也只能這樣點評。
上天似乎順應人意,在元宵這天放晴,天氣溫暖,夜風輕柔。
天意從人四字,暗合傳統天人感應的觀念。古人認為,聖人出則天下治,天現祥瑞,此處天意順應人心降下暖晴,實則是對當時社會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隱晦贊頌。連上天都為人間佳節助興,側面烘托出明代元宵的盛世底色。
總的來說,就是在大明永樂的盛世面前,任何事情都得讓路。
鰲山燈則是元宵佳節的一大特色,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象征著穩固、吉祥和長壽。
後突然意境一轉,從帝城核心轉向偏遠之地。
帝城的笙歌,代表京師在元宵佳節中的狂歡、歌舞不絕;窮�則指偏遠的山崖、肅殺的邊疆,是遠離帝城繁華的僻靜之地。遠隔二字,清晰劃分出熱鬧與幽靜的空間界限,帝城的笙歌再響亮,也傳不到邊疆之上,直白地展現出城鄉、中心與邊疆的差異。
既不貶低邊疆的幽靜,也不沉溺帝城的喧鬧,提醒當權者應當保持清醒的姿態。
前部分歌頌盛世,後部分歌頌邊疆的現狀,面對這樣的情況,朱高熾認為他好像也只能往好的說。
等到太子朱高熾說完了意見之後,大殿下的眾官員一眾拍手叫好。
沒辦法,他們也想要在陳羽做出的詩中挑刺。
但人家太子朱高熾都已經發言了,挑刺的話不僅可是讓陳羽難堪,也間接打了朱高熾的臉。
說到底還是不敢。
朱棣听到眾人給陳羽的詩文鼓掌,笑了笑,對著朱高煦說道︰
“不錯,陳狀元已經做出了一首詩,那麼接下來該你漢王了。”
朱高煦︰“???”
什麼情況,我是武將啊!
爹,你就這麼喜歡折騰兒子嗎。
我不就是在給你傳遞消息中,擠眉弄眼,外加大拇哥嗎?
陳羽听著也是有些懵,跟朱老二認識這麼久了,也沒有听說過他會作詩啊。
難不成這漢王就跟張飛畫美人圖一樣,深藏不露。
那自己可是很期待啊。
朱高煦想了想,對著陳羽說道︰
“陳狀元,我听著你做的詩像是只有一半,不知道還有沒有下文?”
讓朱高煦作詩,肯定做不出。
只不過在這種場合中,他要是說不行,那可太丟面了。
干脆讓陳兄弟解救我于水火之中,事後請你喝酒。
陳羽看著朱高煦對他投來求助的眼神,點了點頭說道︰
“漢王殿下才思敏捷,我這首詩確實只做到一半。”
朱棣一愣,隨後開懷大笑道︰
“作詩在于助興,既然朕的狀元郎沒有盡心,那麼繼續即可。”
眾人懵逼,說說而已,你玩真的?
陳羽醞釀了一番,拱手道︰
“那下官便繼續獻丑了。”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邊境柝還聲。”
“阿誰桃李門牆盛,歲歲春風次第迎。”
話落,全場寂靜。
陳羽等待著像做前半部分一樣,眾人的點評,可是等待他的卻是寂靜。
“咳∼”
陳羽見眾人沒有反應,當即清了清嗓子,將眾人的思緒拉回來。
通常而言,官員在類似情境下創作詩歌,多會圍繞國泰民安的主題展開,以筆墨迎合、頌揚君主。
陳羽此詩的前兩句,確實貼合了這一常見取向,初步達成了稱頌盛世的效果。
然而,詩句後半部分的轉折,卻並未讓這份吹捧停留在空泛的頌揚層面,而是將其拉回了現實場景;
直至結尾兩句,更是讓這份對時代的肯定落到了具體而扎實的實處,盡顯構思之巧。
五夜帝城天不禁,遐方邊境柝還聲。
不同地區同節不同景。
在帝城,元宵節期間整夜都可以盡情歡樂,不受限制,一片繁華熱鬧;而在偏遠的邊境地區,卻依然能听到打更的聲音,顯得格外冷清。
尾聯中桃李門牆,指代學生眾多,此句意思是誰的學生像桃李一樣滿園盛開,每年都能依次迎接春風的吹拂。
這一聯與前文的元宵節景象看似關聯不大,但實際上是由元宵節的歡樂氛圍,再次轉折到了到了教育事業。
表達了陳羽之前提出的教育強國的構想。
詩文好,更加好在全部貼合當下的場景所做,就會好上加好。
再看尾聯,桃李門牆一句以桃李喻指眾多弟子,詩句之意是︰哪位賢士的門下弟子如滿園桃李般蓬勃生長,每年都能循著時節,迎接春風的滋養。
這一聯看似與前文描繪的元宵節景象關聯不深,實則是從節日的歡樂氛圍中自然轉折,將目光投向了教育事業。
通過這一巧妙過渡,既延續了詩歌的情感脈絡,又含蓄表達了陳羽此前提出的教育強國的構想。
讓詩歌的立意從寫景抒情升華到了家國發展的深層思考。
這首詩的精妙之處,不僅在于文字本身的凝練與意境的深遠,更在于全詩始終緊密貼合當下的場景創作。
從節日景象的描摹,到地域差異的對比,再到教育理想的抒發,每一處都扎根于現實情境,無半分虛浮之感。
正是這種“景、情、志”與當下場景的高度契合,讓此詩在藝術價值之外,更添了一份打動人心的真實力量,真正做到了好上加好。
徐妙錦听了之後,理解到了詩中所富含的情感與寄托,感覺眼楮紅紅的,心中一酸。
老師年紀不大,卻能始終做到憂國憂民。
朱棣也是听出來詩文中的含義。
若是這種前半聯歌頌盛世,後半聯描繪現世的詩,出現在其他皇帝的宮廷晚宴上,或許有著掃興之嫌。
可永樂帝不是一個流于表面的皇帝,而是實事求是的皇帝。
雖然他登基之後,頒布了一系列重大功績的建設,但每一樣所能產生的好處,都對當代乃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再者,不久之後,他就要御駕親征,去肅清邊疆的韃靼。
所以,這種居安思危的意境,非常符合朱棣的心意。
“好!”朱棣一聲暴喝,打破了現場安靜的氣氛。
也是這一聲爆喝,將大殿上的眾人拉回到了現實。
“今日若不是在這殿中,親耳听陳狀元吟出這般詩文,朕竟要以為是哪位飽經滄桑的老儒所作!這般心境,實在難得。”
陳羽微微欠身,頷首作答︰
“回陛下,臣備下三首詩文,方才所吟,不過是其一。”
“哦?”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意外,隨即大手一揮︰
“既如此,便將余下兩首一同誦來,讓朕與諸位愛卿一同品鑒!”
陳羽恭敬應了聲遵旨,而後緩緩抬首,清了清嗓子道︰
“暮靄初收火樹懸,銀河萬丈遙相連。”
“繁星麗千門,明月當華筵。”
“高堂簇綺羅,寶炬開金蓮。”
“鰲山掩映城不夜,昆侖頂上人如仙。”
“忽憶窮谷之元元,不知今夕何為然?”
“願得君恩如燈月,一時照耀來九天。”
眾人還在品味之際,只見陳羽稍作停頓,便繼續朗聲道︰
“燕京此鐘高十丈,虯龍盤頂雲霞壯。”
“鑄時巧匠千余人,成後懸之廣寒上。”
“有道同羲皇,欲憑佛力安八荒。”
“鐘鳴一下震百里,群生鼓舞沾天光。”
“憶昔中原初定後,四夷君長皆稽首。”
“梯航萬里入京師,天威近在黃金 。”
“下官作的三首詩,分別為《永樂元宵應宴》《元宵宴上懷民》《頌永樂大鐘》,希望諸位大人指點。”
陳羽為了省事,直接一次吟誦了三首詩。
那邊桌前,徐妙錦與李蘭芷雙雙支著下頜,手肘輕抵桌面,雙手托腮,滿眼放光的看著他。
禮部尚書李志剛與工部尚書宋禮端坐椅中,神情一派高深,唇邊噙著若有似無的淺笑。
每當陳羽吟出句段,二人便會默契地點點頭,吟誦完畢後,二人隨即側過臉低聲交談。
“陳羽這魁星之名,果然名不虛傳!”
李志剛率先開口,語氣中滿是贊嘆,
“第一首《永樂元宵應宴》,開篇便以濃墨重彩歌頌永樂盛世的繁華,可轉瞬間筆鋒陡變,竟提及邊疆的防務情形,暗勸當權者莫耽于安樂,需常存居安思危之心;到了後半段,更明確道出‘教育強國’的理念,格局之廣,實在難得。”
宋禮聞言頷首附和︰
“第二首《永樂元宵宴上懷民》更見其仁心。先寫民間元宵夜的盛景,火樹銀花映夜空,銀河星光與人間燈火交相輝映,高堂之內衣香鬢影,寶炬燃起時宛如金蓮朵朵綻放,何等熱鬧!可他筆鋒一轉,卻想起了那些困居貧困山谷中的百姓,盼著君王的恩澤能如這燈月一般,無差別地照耀天下每一處角落,這份心系萬民的情懷,著實令人敬佩。”
“至于第三首《頌永樂大鐘》,更是將器物、功績與時代氣象融于一體。”李志剛接過話頭,“詩中以永樂大鐘為核心,既細致描摹了鐘體的雄渾莊嚴,又暗贊永樂年間國勢昌隆的盛況,字里行間既有傳統文人對‘有道明君’的期許,也藏著對‘太平盛世’的向往,那份雄渾壯闊的時代氣魄與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幾乎要從詩句中溢出來。”
不得不說,能在朝堂之上站穩腳跟的大臣,果然沒有一個是徒有虛名之輩。
陳羽不過將詩作念了一遍,詩中的深層意蘊、情感脈絡與核心思想,便被二人精準拆解剖析。
這份洞察力與文學功底,著實令人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