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听陳羽要給自己當保護傘,短暫的錯愕之後,當即哈哈大笑起來。
隨後便連連附和。
陳羽則擺出一副互訴衷腸的樣子,繼續洽談起來,
一時間,
本來還有些板正的談話,突然就充滿了輕松的氛圍!
一陣說笑之後,
陳羽喝了一口茶,淡淡的說道
“老朱,針對開啟恩科的好處,我剛才只說了三點,而且也是最為淺顯的三點。”
“後面的好處,當然可能說。只不過相較于前三點更加深入,我說了你不一定能夠听的懂。”
“但反正說都說了,老朱你要是感興趣,那我就接著講;若感覺沒意思,咱們也可以聊些別的。”
朱棣听後一愣,臉上的笑容漸漸收了起來。
還有更深層次的好處?
甚至深層次到自己都不一定听得懂。
陳羽這樣說,倒是勾起了朱棣的好奇心。
他打起來十二分的精神,開口道
“陳兄弟,你接著說就行,雖然我听不懂,但我長長見識也行。”
听見老朱的答復,陳羽意料之中的點了點頭。
在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畢竟這段時間陳羽對老朱已經相當了解了。
會不會沒關系,能不能听的懂依舊無傷大雅。
只要是關于朝政、是關于國家大事方面,那都是好奇心拉滿,想要刨根問底。
美其名曰
過過‘耳’癮。
陳羽都已經習慣了,他想了想,站起身來到窗戶跟前。
打開,向著外面瞅了瞅。
好家伙,
這些伙計在尊重東家隱私方面,一直都做的很到位。閑暇之余,只要沒有自己吩咐,那麼絕對不在自己附近晃悠。
就像現在,外面一個人都沒有。
那自己說起來,也沒那麼多顧忌了。
陳羽將窗戶關上之後,重新坐回到座位上,淡淡的說道
“老朱,就猜到你這家伙對國事方面喜歡刨根問底。”
“我可以給你好好說說,只不過,我接下來的話牽扯甚大,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行,千萬不要大嘴巴到處宣揚。”
朱棣點了點頭,他雖然能治國,但若讓他去參與恩科,還真不一定有信心高中。
陳羽在腦海中醞釀了一番後,緩緩開口說道
“這一次恩科,乃是減弱甚至消除程朱理學的最佳機會!”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使得朱棣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他當即坐不住了,豁然站起身來,聲音也不由自主的加大幾分,
“陳兄弟,那可是程朱理學啊!”
“程朱理學建立百年,發展至今若是推翻……可是代表著與天下讀書人為敵!”
“而且當年強勢的洪武帝嘗試對抗過,但都以失敗告終!”
陳羽點了點頭,確實是強如老朱也沒能成功。
程朱理學可以簡單的總結為
存天理,去人欲!
而就是這簡簡單單六個字,卻成為了文官拿捏皇帝的手段之一。
站著天理的角度,對皇帝指手畫腳。
皇帝反駁,那就是與上天作對。
皇帝自秦朝始皇帝時期,就被象征為上天的使者。
所以與程朱理學作對,即是與天作對。
但皇帝不可能喜歡有一個人站在身後,告訴皇帝什麼叫做踏馬的天理,什麼叫做按照天理的意思皇帝應該要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甚至貴妃要立誰,皇後誰來當……
這種在思想中存在反抗皇權的做法,尤其對于強勢的朱元璋來說,是最不能容忍的。
對此朱元璋采取了反擊。
但是這個反擊過程,讓老朱感到了莫大的阻力。
畢竟程朱理學經過百多年的傳播,無論是在思想界還是在基層社會,影響都已經很大了;
最終洪武帝選擇了柔和的方式,如刪減《孟子》中“民貴君輕”等蔑視君權的言論。
哪怕強如朱元璋,做到這一步後,也要給程朱理學一些甜棗。
事後立馬肯定了理學家們,長期以來推動社會自治的努力,還動用國家權力,在全國推廣理學家的做法。
比如他下令,對于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宗族,經常予以表彰,給予很高的政治榮譽。
在浙江金華下面有個縣叫浦江縣,當地有一戶姓鄭的人家,人稱“浦江鄭氏”,治家有方,在當地很有聲望。
朱元璋賜予鄭家“江南第一家”的稱號,還給他們題寫了匾額。
朱棣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有些激動,做了幾個深呼吸之後,立馬調整了過來。
但身為久居高位的帝王,他如今罕見的有些失態,也是情有可原。
畢竟針對程朱理學,可比實施攤丁入畝難度還要大,簡直不可能完成。
再者,他感覺沒有必要去做這件事情。
朱棣沉吟了片刻之後,繼續說道
“陳兄弟,程朱理學中的民貴君輕等蔑視君權的言論,已經過刪減。”
“如此對待皇權沒有什麼影響。那麼程朱理學說到底也還在皇權的掌控範圍之內,既然這樣,怎麼可能會成為亡國根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陳羽見老朱一副打死都不相信的樣子,沒有立馬反駁。
畢竟當下,程朱理學儼然已成為華夏的信仰。
而這個信仰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滲透到了天下的各個階層。
之所以將其定義為華夏的信仰,那就要跟程朱理學的誕生有關了。
唐宋時期,隨著門閥制度瓦解、科舉制興起,新興士大夫階層崛起,而傳統儒學在佛道思想沖擊下陷入信仰危機,亟待革新。
在此背景下,北宋程顥、程頤兄弟率先提出“理”為宇宙本源,將儒家倫理上升到本體論高度,奠定理學框架;
南宋朱熹則進一步構建理一分殊的宇宙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觀,並通過《四書章句集注》重構經學體系。
程朱理學融合佛道思辨成果,兼具哲學化、倫理化、世俗化特征,既以嚴密的理論論證封建秩序合理性,又通過教育與科舉滲透民間,最終在元代被確立為官方哲學。
至此,
華夏本土誕生了集儒、釋、道三教于一體的龐大信仰體系。
這一股信仰,影響華夏社會近七百年。
並擴散至東亞形成“朱子學”文化圈。
但陳羽明白,後世之所以覺得明朝滅亡得不同尋常,是因為這個王朝將諸多禍端匯聚于一身,實在難以避免亡國的命運。
其中土地制度上有藩王制的弊端,而在思想層面則有程朱理學的影響。
陳羽神色平靜,淡淡的說道
“刪除了就不用亡國?”
“老朱,有沒有可能,自程朱理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存在的“弊端”就是奔著亡國去的。”
“所以哪怕後人對此如何進行修改,都是換湯不換藥,因為它思想禍端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陳羽的這一番話,使得朱棣的臉色不由自主的凝重起來。
甚至剛剛坐下的屁股,又有些坐不住想要重新站起來。
雖然朱棣對程朱理學並不怎麼精通,但自大明王朝建立起來的那一刻,這種思想就時刻出現在他的周圍。
朱標、姚廣孝等,都對他講解過這方面的知識。
可以說,程朱理學早已成為貫穿社會各階層的思想脈絡,無論是皇室宗親,還是市井百姓,都無法脫離其影響。
只不過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更多的只能被動接受這套思想體系罷了。
但陳兄弟竟然斷言,這套自上而下滲透整個王朝的思想體系,從誕生之初便暗藏禍端。
這听起來著實有點像是……天方夜譚。
甚是荒謬!
可他轉念一想,此前陳羽剖析藩王制度的弊端時,自己最初也覺得對方夸大其詞,滿心懷疑。
但隨著陳羽抽絲剝繭般的深入闡釋,才驚覺所言不虛,其中確有深刻道理。
想到這,
朱棣略微激動的情緒,漸漸緩和下來。
應該是了,
陳兄弟擁有的才識,能夠使他比常人看的更遠。
這一點,哪怕妖僧姚廣孝都不如。
但哪怕知道程朱理學有問題,朱棣也下不了根治的決心。
畢竟之前面對藩王制度的時候,姚廣孝好歹還站在朱棣的同一立場。
但面對程朱理學的時候,姚廣孝會選擇站在哪一邊,朱棣都有些不確定。
因為三教精通的姚廣孝大師,也是程朱理學的堅定支持者!
針對土地政策可以讓姚廣孝執行。
但針對程朱理學的問題,又該讓何人執行?
又有何人可以去執行?
嚴格來說,又有何人配去執行!
此人在能力方面,怎麼說也要與姚廣孝不相上下……
畢竟姚廣孝都能被影響。
可姚廣孝的能力朱棣是最清楚的,在這一點上挑選人選實在太難。
哪怕相近的,都不好找……
朱棣看著坐在自己面前悠閑喝茶的陳羽,雙眸一亮。
他猛的一拍自己大腿。
真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會遇到燈下黑!
這不就是一個現成的妖孽嗎?
不要說姚廣孝了,哪怕是當初的劉伯溫都不及吧?
當人遭遇自身難以抵御的巨大困境時,本能地會選擇回避,即便如朱棣這般人物也不例外。
盡管他在面對重大危機時的承受力遠超常人,但要對抗一個在華夏大地深耕數百年、且以自下而上之勢蔓延的思想體系,尤其還是在洪武帝嘗試革新未果的背景下,朱棣內心深處,也下意識地不願正視這一思想可能存在的癥結。
然而,
如今得知有能破解這一困局之人。
他心中積壓的煩悶瞬間消散,胸口也隨之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暢快。
朱棣急忙問道“陳兄弟,這程朱理學的思想,真能讓偌大的的大明亡國?”
“這我有些理解不了,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
陳羽點了點頭,喝了兩口茶之後,先給朱棣也一並倒了一杯,想著讓老朱去去火,省得一驚一乍的,這才緩和開口說道
“首先,程朱理學主張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去人欲”,但這個思想的本質是扼殺情感,甚至是人的天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面更精彩!
“如果真要按照理學所說的天道,一人的成長或許就有些不完美了,甚至不能成為一個人。”
“若任由這種思想主導發展,底層的百姓大概率會淪為沒有自主思想的行尸走肉。”
“百姓的思想本就大多源自上層階級的灌輸,即便他們成為‘提線木偶’,但對王朝而言尚不致命。”
“但倘若皇帝也深陷其中呢?當帝王被程朱理學的框架禁錮,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即便手握兵權、看似並非傀儡,國家的走向也必然扭曲,最終只會成為朝中那些抱持程朱理學的學者們,謀取私利的工具!”
陳羽這可不是假設,而是歷史正常軌跡。
明朝的士大夫集團,在洪武一朝與永樂一朝,雖然也可以打著程朱理學,要求皇帝們這個應該怎麼做,那個應該怎麼做。
但畢竟不敢做的太過火。
畢竟,雖然程朱理學有問題,但洪武帝與永樂帝還沒有覺察出來亡國的味道,一時間也下不了很大的決心,將程朱理學徹底推翻。
可若是讓這兩位馬上皇帝覺察出來,那可就要血流成河了。
所以這兩個時代的士大夫們很安穩。
但後面的幾位皇帝就慘了,幾乎都是被士大夫們指揮著走的。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文官政權的轉折點。
此戰役之後,
文官開始凌駕武官之上,又再次回到了宋朝時期文治武功的情況。
皇帝們每天被學習理學的翰林們教導天理,要做仁義的君主,不能貪圖享樂。
但輪到用理來約束自身,卻似乎少有執行。
說白了,就是一群偽君子,想要去打造一位真君子。
明朝最嚴重的土地兼並,在末期最為甚之。
但是觀察那些背後的獲利者,無外乎這些士大夫們。
所謂的愛民,不過只是口號。
明朝著名的東林黨,也是這些理學家們最真實的寫照,在利益和儒學中的“忠君愛國”面前,還是利益要重要。
哪怕在國亡面前,也依舊如此。
那個時候,
皇帝要是想要出面,他們就會搬出程朱理學中的理進行限制。
所以明朝末年,在沒有馬上皇帝的條件下,很難有翻盤的可能,甚至是一個必死的局。
喜歡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大明我的絕世才學震驚朱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