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造型從之前的樸實無華,變得更加厚重、可靠,散發出一股堅不可摧的氣息。
新的圓騎兵盾無疑能在戰場上承受更猛烈的沖擊。
右手那柄久經使用的、以鋒利和實用著稱的單手劍,其形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光芒流過劍身,原本相對平直的劍刃開始拉長,並呈現出優雅而致命的弧度。
劍脊加厚,劍刃則被打磨得極其鋒銳,寒光凜冽,似乎能輕易切開空氣。
劍柄部分也經過了重新設計,更加貼合手掌握持的曲線,並增加了防滑的紋理和更堅固的護手。
當光芒散去,一柄線條流暢、重心完美、充滿了靈動與殺戮美感的精銳彎刀取代了原來的直劍。
這種武器在劈砍時能造成更深的傷口,也更適合在馬上作戰。
他們背上原本捆扎的那些經過打磨、裝有簡易金屬槍頭的短標槍,此刻也被光芒一一掃過。
雖然數量似乎沒有變化,依舊是十支左右,捆扎在特制的皮囊或卡扣中,方便取用。
但每一支標槍都煥然一新。
槍桿似乎選用了更具韌性和彈性的木材,打磨得更加光滑筆直。
槍頭不再是簡單的錐形,而是呈現出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和穿刺需求的銳利形狀,寒光閃閃。尾部的羽翼也變得更加豐滿、規整,確保了投擲出去後的飛行穩定性和精準度。
這些改良後的短標槍,無疑將在投擲時爆發出更強的威力,成為他們手中可怕的中距離殺傷武器。
就在這時,新的裝備開始在光芒中凝聚成型。
在他們的背後,與存放標槍的位置略有區分,一把造型充滿了力量感的游牧弓悄然浮現。
這並非部落中常見的簡陋獵弓,而是一把精心制作的復合反曲弓。
弓臂由多種色澤深沉的材料結合而成,呈現出優美的反曲弧線,蘊含著驚人的勢能。
弓弦堅韌而富有彈性,輕輕撥動似乎就能听到低沉的嗡鳴。
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做工考究的箭囊,里面插滿了羽翎整齊、箭頭銳利的箭矢。
這把強弓的出現,意味著他們擁有了與動員兵槍械射擊完全不同屬性的、持續而精準的遠程物理打擊能力。
而最終,也是最顛覆性的變化發生了。
他們原本背負的、用于結陣和中距離刺殺的備用長矛,在光芒中徹底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件長度驚人、充滿了古典騎兵沖擊美學的武器——騎槍!
這桿騎槍甫一出現,就以其超乎尋常的長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它比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高還要長出一大截,槍桿由某種極其堅韌、散發著淡淡油光的深色硬木制成,粗細適中,既保證了強度,又便于握持。
槍桿頂端,是一個長達半米、閃爍著冷酷金屬光澤的銳利槍頭。
槍頭呈四稜錐形,稜角分明,尖端銳利無比,設計的目標只有一個——在高速沖鋒中,以無可匹敵的穿透力撕裂一切阻礙!
槍桿尾部也配有金屬箍和配重,以平衡整體重心。
這桿騎槍的出現,不僅宣告了他們作為騎兵的核心沖鋒能力,也意味著在必要時,他們依然可以用它組成比以往竹矛威力大得多的長槍方陣,拒止敵人的沖擊。
至此,武器裝備的全面升級似乎已經完成。
十名新生的戰士,身披土黃色鏈甲,手持彎刀圓盾,背負弓箭標槍,肩扛長長騎槍,形象已經煥然一新。
但所有人都感覺到,晉升的過程還未結束,那包裹著他們的土黃色光芒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加濃郁、熾亮,並且開始向他們身旁的空地上匯聚。
光芒如同被無形的大手揉捏、塑造,在空無一物的地面上劇烈翻涌、壓縮。
一個模糊的、充滿動感的輪廓開始在光芒中顯現,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
先是四條肌肉賁張、線條矯健的腿部輪廓出現在地面上,蹄部踏實,充滿了力量感。
隨後是寬闊深邃的胸膛,預示著強大的心肺功能和持久的耐力。
再往上是強壯優美、略帶弧線的頸部,以及輪廓分明、眼神靈動的頭顱。
光芒如同技藝精湛的雕塑家,細致地勾勒出每一寸肌肉的起伏、每一縷鬃毛的飄動。
空氣中似乎傳來了一聲低沉而充滿生命力的嘶鳴,又或是駿馬噴吐氣息的聲音。
當那濃郁到極致的土黃色光芒如同退潮般迅速向內收斂、最終徹底消逝時,十匹神駿非凡、令人驚嘆的白色駿馬,安靜而高傲地出現在了十名新晉沙漠騎手的身旁!
這些馬匹的毛色是如此純淨,通體雪白,沒有一絲雜色,仿佛是用最純粹的冰雪雕琢而成。
在樹冠黯淡天光的映照下,它們柔順光亮的皮毛反射著一層聖潔而柔和的光暈。
它們的體型高大勻稱,四肢修長而充滿爆發力,肌肉線條流暢清晰,蘊藏著驚人的速度與耐力。
它們的眼楮大而明亮,清澈得如同泉水,其中閃爍著智慧與靈性的光芒,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陌生的環境,卻沒有絲毫的慌亂。
長長的白色鬃毛如同絲綢般披散在頸部,尾巴也同樣豐滿修長,隨著它們偶爾擺動頭部或甩動尾巴的動作而優雅地飄動。
馬身上已經配備了制作精良、風格古樸簡潔的皮質馬鞍、韁繩和必要的挽具,顏色與騎手身上的土黃色鏈甲形成了和諧而醒目的對比。
這一刻,四階沙漠騎手的晉升才算真正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他們不再是單純的步兵或弓手,而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人與馬,仿佛天生就該在一起。
十名新晉的沙漠騎手,幾乎是出于一種靈魂深處的本能,同時伸出手,輕柔地撫摸著身邊伙伴溫熱柔軟的鼻端,或者輕輕拍打著它們強壯的頸部。
馬兒們也順從地低下頭,發出舒服的低嘶聲,用頭蹭著主人的手臂,一種無言的默契與親密感在人與馬之間迅速建立起來。
隨即,他們動作協調一致,左腳踏上馬鐙,右手抓住馬鞍前橋或馬鬃,腰腹用力,身體輕盈地一躍,穩穩地落在了馬鞍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