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所有人都在狂熱的追捧黃石這本還未出版的長篇史詩時。
美利堅一家非常具知名度和權威度的科幻雜志社,軌跡雜志社發表了一篇長文社評。
安德的游戲這部充滿才氣與智慧的耀眼杰作,充滿才氣與智慧的耀眼杰作,是自1965年沙丘之後,最偉大的科幻小說。
雖然這部書的主角是一名僅有六歲的孩童,可這部書以宏大的敘事方式和世界觀,給讀者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科幻體驗,
正因為這本書開創性的使用了插畫,可以讓讀者們直觀的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也讓我們透過這部小說,預見到了未來的世界到底有多麼的精彩,甚至可以通過這部偉大的小說,將未來科技的脈絡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是的,安德的游戲並不是一篇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軟科幻,它是披著兒童科幻外衣的成年人硬科幻的狂歡。
更加重要的是,這部書里無處不在的未來科技並不能掩蓋即便是在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脈脈溫情、面對困境時的不甘與抗爭。
我們的主角,安德維京這個人物塑造的極為成功,像極了少年拿破侖的果敢與天賦,時而令人望而生畏,時而可親可敬。
與此同時,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立體豐滿,即便入侵的外星蟲族也令人印象深刻。
可能很多人沒有關注到,即便是影響力巨大的沙丘,也沒有像安德的游戲這般恐怖的銷量和民眾普及程度。
安德的游戲吸引了大量的潛在科幻迷們,加入了人類對于科幻世界的超凡想象當中,也正是徐,將小眾的科幻迷,變成了大眾的狂歡。
編輯本人在此預言,安德的游戲將會是繼沙丘之後,第二部同時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的科幻巨著,也將會通過這兩部獎來宣告,徐的這部書,正式踏入科幻巨作的殿堂。
難以想象,一位原本極為擅長勵志小說的作家,寫起科幻小說也如此令人嘆服。
同時,安德的游戲在結尾留下了巨大的懸念,讓人無比的渴望早日看到第二部。
安德的游戲這部未來的系列科幻叢書,不但將是兒童與青少年們對于科幻的領路書,還為未來的科幻作家們,鋪墊了全新的基石和更高的巨人肩膀。。。。。。
......
按理來說,科幻小說在這個年代,本就是偏小眾的群體,但不知為何,紐約時報在軌跡雜志社的這篇長文發布後的第二天,就全篇轉載,並同時也發表了社評。
1979年的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並沒有頒發給還未入籍的徐,但並不能影響徐成為如今70年代末期乃至未來80年代全球最具知名度、影響力的文學大師。
就如同美利堅是全世界的自由燈塔一般,徐已然成為了全球文學的燈塔。
他並不需要任何一座獎項去承認他或者認可他。
不過短短的一年時間,他在文學領域做出的貢獻,讓他在未來獲得的每一項獎,都將成為這座獎項的榮耀。
就如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雖然只獲得了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可其實所有人都知道,他所付出的貢獻足以獲得三次,而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家並不是愛因斯坦听到榮耀,恰恰相反,這是諾貝爾獎的榮耀。
我們已經可以開始期待,即將到來的1980年,或將是徐謹言橫掃全球文學獎項的豐收之年。
......
《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這三部感人至深的文學巨著,每一本都有問鼎國家圖書獎、普利策小說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格。
如果說徐只是因為沒有入籍才痛失了獲得國家圖書獎、普利策小說獎的機會,那麼不禁讓人好奇,在剛剛過去的十月份諾貝爾文學獎,為何卻並沒有徐的提名。
到底是什麼讓這幫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瑞典人可以無視如今全美、乃至全球最頂級、最著名的文學大師?
洛聖都時報。
.......
隨著軌跡和紐約時報的長篇報道之後,洛聖都時報也緊跟時事,對如今三座最具知名度的文學獎項發出了靈魂拷問。
過去的一周時間,全美各大媒體還在連篇累牘猜測黃石的劇情,突然被美利堅東部最大和西部最大的兩家媒體開始帶節奏後,也隨即調轉槍口,對諾貝爾文學獎展開了措辭激烈的批評。
仿佛諾貝爾文學獎犯了天條一般。
一開始普利策獎的公眾發言人還特意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發言人特意強調了他們多次通過西蒙與舒斯特出版與徐本人聯系,只要徐願意更改他的國籍,那麼1979年的普利策文學獎便是徐謹言的囊中之物,可惜徐通過那次做客白宮時,對公眾發表了他自己的立場,才使得普利策獎不得不頒發給別人。
按照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的遺願,普利策獎只能頒發給美利堅公民,並不是普利策無視了徐,而是這項硬性規則使得普利策獎無法頒發這座獎項給這位來自華夏的留學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很明顯, 普利策獎如今的地位還遠沒有後世那麼堅挺,即便普利策獎已經開始朝著如同國家圖書獎那樣,逐步成為國家級著名獎項,但這次的發言,似乎也只是為了不對自身產生不利的影響。
沒過兩天,獲得了1979年普利策文學獎的被成為郊外的契訶夫的約翰契弗,也公開表示,原本他本人是根本沒想到今年是自己獲獎,若不是徐謹言,他也不可能拿到這個殊榮。
同樣身處于風暴眼中國家圖書獎,本就是官方和民眾認可的國家級獎項,並不擔心這次的新聞風暴會波及自己,非常的淡定,只是發布了一則公告,再次強調了因為國家圖書獎本身就是美利堅官方文學獎項,所以頒發給美利堅公民是理所當然,並不因某人而改變。
嗯,就差指名道姓了。
就當所有人等待諾貝爾發布公告或者有發言人站出來解釋時,諾貝爾卻一言不發,好像這次的風暴壓根就沒自己的事情一樣。
但也僅僅過去了一天,諾貝爾獎駐美利堅辦事處的辦公地點,突然就被大批的記者和憤怒的民眾所包圍。
與所有人都以為諾貝爾獎會站出來發言的期望相反,諾貝爾獎的所有工作人員,如同鴕鳥一般,把頭深深地埋在了土里。
甚至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被集體放了假。
對于諾貝爾獎如此反常和不符常理的舉動,引來了大批的記者希望聯系到徐謹言,能夠對他進行采訪。
有些人是希望听听徐謹言本人對于諾貝爾獎的看法,有些則是看熱鬧不怕事兒大,希望通過徐謹言的嘴刻意挑起矛盾,讓自家報社的銷量暴增的同時,也好讓自己獲得升職、發財、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良機。
可惜從後世穿越過來的徐謹言,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媒體從業者的底線比十八層地獄還低?
直接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
很快,不知是從哪里泄露了信息,徐謹言位于伯克利山的家的地址和電話被暴露。
位于伯克利山家里的電話,一天24小時幾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響。
這些記者頗有一種你不接電話,我就打到死的魄力。
更有甚者,大批本地和外地的記者,開始通過收買和躲避路口警察的阻攔,偷偷進入到伯克利山,圍住了61號別墅,萊恩帶領的保鏢團隊為了將這些記者堵在門外,也是忙的焦頭爛額。
這讓伯克利地區警局也不得不加派了更多的人手,來阻攔這些瘋狂的記者。
看到這批為了銷量沒有底線的狗仔,徐謹言被迫帶著小妹搬到了帕納酒莊,這也是屬實讓他實實在在感受了一把,成為名人後,沒有了隱私的恐懼。
喜歡都重生了,誰還不是個大文豪?請大家收藏︰()都重生了,誰還不是個大文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