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到卷二十八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到卷二十八

    卷二十六 奪風情村婦捐軀 假天語幕僚斷獄

    有詩寫道︰“美色從來有殺機,況同釋子講于飛。色中餓鬼真羅剎,血污游魂怎得歸?”話說在臨安,有一位姓鄭的舉人,在當地的慶福寺讀書。寺里有個西北方向的屋子,叫淨雲房。寺里的僧人廣明,為人瀟灑爽朗,喜歡和官員、讀書人往來。而且他寺里財物充足,生活富足,所以文人士子們都樂意和他交朋友。鄭舉人在慶福寺住的時間最久,和廣明特別聊得來,兩人情誼深厚。凡是寺里精致的禪房、幽靜曲折的角落,廣明都會帶他游覽。但有一處極為隱秘的小房間,一直由廣明親自鎖著,平時很少打開,總是關得嚴嚴實實,也從沒有第二個人進去過。即便鄭舉人跟廣明關系如此親密,能去到寺里各個地方,廣明也從不帶他進這間屋子。鄭舉人猜想這大概是僧人存放財物的地方,大家心照不宣,也就不去窺探。

    一天,寺里鐘聲大作,不知是哪位大官前來。廣明當時正在那間小屋里,趕忙跑出去迎接。鄭舉人獨自閑逛,不知不覺走到那間房前,竟發現門是開著的。他心里疑惑︰“這屋子一直鎖著,從沒見過里面什麼樣,今天怎麼沒鎖?”于是他一步步走進房內,只見房間鋪著木地板,四處打量一番,屋內陳設精致,但也沒什麼特別珍貴、見不得人的東西。鄭舉人暗想︰“這些出家人真是古怪,這屋子有什麼秘密,非得一直鎖著?”正想著,他瞥見小床帳鉤上掛著一個紫檀木的小魚,連著木魚槌,做工十分精巧光滑。鄭舉人一時好奇,伸手取下木魚,隨意拿著小槌敲了兩下。

    突然,床後地板傳來“鐺”的一聲銅鈴響,一塊小地板被推開,鑽出一個年輕貌美的婦人。那婦人看見鄭舉人,嚇了一跳,趕緊縮了回去。鄭舉人也驚得目瞪口呆,仔細一看,竟然是自己的遠房表妹某氏。原來這塊地板設計巧妙,推開就是門,關上又和普通地板無異,從里面可以頂開,外面卻打不開,以木魚聲為信號,里面听到鈴聲就會出來。這下面是個地窖,另外開了窗戶,還有暗道通到廚房送飲食,隱蔽得連神仙都發現不了。

    鄭舉人心中大驚︰“難怪這禿驢把門關得死死的,原來是藏著這種勾當。我意外撞破,恐怕要遭禍事。”他慌忙把木魚掛回原處,快步往外走,迎面正好撞見廣明回來。廣明看到房門沒鎖,心里頓時一驚;又瞧見鄭舉人神色慌張,臉色發紅,再往帳鉤上一看,木魚還在輕輕晃動,立刻明白事情敗露了。廣明質問鄭舉人︰“你剛才看到什麼了?”鄭舉人強裝鎮定︰“沒看到什麼。”廣明假笑道︰“既然來了,在房里坐坐又何妨!”說著便拉著鄭生的手進房,反手閂上房門,從床頭抽出一把刀,惡狠狠地說︰“我雖與你交情不錯,但今天這事,咱們勢不兩立。我不能讓事情敗露,死在別人手里。只是你運氣不好,誤進這房,趕緊自行了斷,別怪我無情!”

    鄭舉人嚇得大哭︰“我倒霉落入這境地,知道你們不會放過我,也逃不過一死。只求你讓我喝個爛醉,再取我性命,這樣我醉後無知,也少些痛苦。咱們相識一場,你就可憐可憐我吧。”廣明念及往日交情,見他說得淒慘,便答應了,將鄭生反鎖在房內,自己拿著刀去廚房提來一大壺酒,用大碗灌鄭生。鄭生又說︰“光喝酒沒滋味,給我拿點咸菜下酒。”廣明便又去廚房取菜。

    鄭舉人被困在房中,深知無路可逃,一心想找東西反抗。可房里都是輕巧物件,沒有磚石棍棒。他瞧見酒壺又大又沉,頓時心生一計,扯下一塊衫布,緊緊塞住壺口,這酒壺連酒帶壺足有五六斤重。他提著酒壺,躲在門後。不一會兒,廣明推門進來,鄭舉人瞅準他的光頭,使出全身力氣,狠狠砸了下去。廣明被打得頭暈眼花,伸手摸頭時,鄭舉人又接連砸了兩三下,廣明腦袋受擊,“撲”地一聲暈倒在地。鄭舉人紅了眼,像用搗衣杵捶衣服一樣,拿著酒壺在廣明頭上猛砸數十下,直打得他腦漿迸裂,當場沒了氣息。

    鄭舉人將廣明的尸體反鎖在房內,匆匆跑出去,此時外面還沒人察覺。他立刻趕到縣衙報案,縣官派了差役,又增派了兵勇,迅速包圍了淨雲房。眾人沖進房內,只見一個僧人腦袋破裂,血流滿地,卻沒找到婦女的蹤跡。鄭舉人卻胸有成竹地笑道︰“我有辦法,保證能找到人。”他伸手取下帳鉤上的木魚,敲了兩下,果然鈴聲響起,地板被頂開,一個婦人鑽了出來。差役們見狀齊聲大喊,沖過去按住地板,那婦人想縮回去也來不及了。眾人順著地道下去查看,原來下面是一間用磨磚砌成的地窖,四周還設有柵欄,有一扇窗戶對著石壁天井,是個極其隱秘、人跡罕至的地方。里面關著五六個婦人,都被一一帶了出來。經過詢問才知道,這些婦人都是從鄉下被拐騙來的。鄭舉人的表妹,是在來寺里燒香求子時,被廣明灌醉了轎夫,趁機擄走的。表妹家早已報官,那兩個轎夫還在獄中關著。廣明平日里善于交際,行事又隱秘,之前一直沒被懷疑,沒想到人就在他這里!縣官大怒,將淨雲房的僧眾全部法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各位看官,這些僧人享用著十方施主供奉的財物,不愁吃穿,住著干淨的屋子,蓋著精致的被褥,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滿腦子想的卻是不正當的勾當。雖說有些小和尚能解一時之欲,但就像俗話說的“吃再多饅頭也抵不了一頓飯”。而且偏偏有許多婦女喜歡到寺里燒香拜佛,在僧人面前晃來晃去。僧人見了美貌女子,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又怎能不胡思亂想?所以才會想盡辦法做出奸淫之事。僅僅是奸淫,就已經罪大惡極,更何況還有些僧人,心腸惡毒,為了滿足私欲,不惜性命相搏,殺人放火。就像剛才說的這個臨安僧人,既然和鄭舉人交情不錯,即便被發現了秘密,只要好好求情,花錢收買,讓他保守秘密就行了,何至于起了殺心,反而丟了自己的性命?這種行為實在是天理難容,可見有些和尚心狠手辣到了不講道理的地步。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更加離奇狠辣的故事。有詩為證︰“奸殺本相尋,其中妒更深。若非男色敗,何以警邪淫?”

    話說在四川成都府漢川縣,有一戶莊戶人家,男主人姓井名慶,妻子杜氏生得頗有姿色,生性風流,嫌棄丈夫粗笨,兩人志趣不投,平日里總是爭吵不斷。有一天,兩人又因為一點小事拌嘴,杜氏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一住就是十來天。在家人的勸解下,她氣消了,這才準備回夫家。兩家相隔不過三里路,杜氏獨自一人來回走動慣了。也許是命中注定有此一劫,她正走著,突然大雨傾盆而下。她沒帶雨具,又身處荒野,一時找不到地方躲避。正焦急時,遠遠听到一陣鈴聲,順著小路望去,發現不遠處有座寺院。杜氏無奈,只好冒著雨繞道走去避雨,打算等雨停了再趕路。

    那座寺院名為太平禪寺,地處荒僻。寺內共有十來個僧人,山門附近的一處院落里,住著師徒三人。年長的老和尚名叫大覺,掌管著寺院事務;他年輕的徒弟叫智圓,生得眉清目秀,舉止風流,深受老和尚寵愛;還有一個小沙彌慧觀,年僅十一二歲。這大覺雖年近六旬,心性卻極為好色,絲毫不輸年輕人,每晚都要和智圓同榻而眠。二人談論起女子,興致盎然,行為舉止十分不當。

    這天,師徒二人正在寺門口閑站,忽見一位美貌婦人走進寺內避雨。這情形,就像老鼠跑到了貓嘴邊,怎能不勾起他們的邪念?大覺給智圓使了個眼色,低聲道︰“觀音菩薩上門了,好好招待。”智圓滿臉堆笑,迎上前問道︰“小娘子,是來避雨的吧?”杜氏回答︰“正是,路上突然下雨,借貴寺躲躲雨。”智圓殷勤道︰“這雨一時半會兒停不了,外面沒個好坐的地方,站著也不雅觀。請到小屋里坐坐,喝杯清茶,等雨停了再走,您看可好?”

    換作正派女子,听到這番話,定會堅守在外,等雨停後便離開,畢竟僧房可不是能隨意踏入的地方。可杜氏本就生性風流,見小和尚容貌清秀、言語機靈,心里頓時生出幾分好感,暗自思忖︰“反正雨大走不了,進去坐坐也無妨。”于是,她便跟著智圓進了寺院。

    老和尚見杜氏挪動腳步,趕忙先行一步,打開臥房等候。智圓陪著杜氏,兩人你看我、我看你,一同進了門。進屋坐下後,小沙彌端來茶盤。智圓特意挑了個精致的瓷碗,用袖子仔細擦拭一番,親手遞給杜氏。杜氏接過茶碗,打量著智圓俊朗的模樣,愈發心動,一時看得入神,竟將茶水潑在了衣袖上。智圓見狀,說道︰“小娘子,茶潑濕了衣袖,到房里的薰籠上烘一烘吧。”

    杜氏一听要去房里,心中已猜出七八分,但她本就有意,並未推辭,反而詢問是哪間房。智圓將她領到師父的房前,因知道師父在里面等著,便不敢貿然進去。等杜氏進了門,他指著薰籠說︰“在這兒烘就行,里面生著火呢。”說完,便退了出來。

    杜氏見智圓沒跟進來,心中疑惑,暗想︰“難道他還不敢輕舉妄動?”正準備將袖子伸向薰籠,突然,床背後跳出一個老和尚,一把將她抱住。杜氏嚇得大聲尖叫起來。老和尚威脅道︰“這里沒人,叫也沒用!誰讓你走進我房里的?”杜氏拼命掙扎,可這時,門外的小和尚很“配合”地把門關上了。

    老和尚死死抱住杜氏,做出不當舉動。杜氏雖奮力反抗,但漸漸也有了異樣的感覺,忍不住問道︰“剛才的小師父去哪兒了?怎麼換成你了?”老和尚淫笑道︰“你看上我徒弟了?他是我最疼愛的人。你好好配合我,完事後讓他來陪你。”杜氏心想︰“我本看上的是小和尚,卻被這老東西纏住。事已至此,怕是難以脫身,不如先順從他,之後再找小和尚。”無奈之下,只得勉強依從。

    老和尚年紀大了,盡管欲望強烈,但體力不支。在起初摟抱推搡時,就已有異常情況,等到行事,沒過多久便結束了。杜氏本就不情願,見他如此,滿心失望。她起身系好裙帶,抱怨道︰“這麼沒用的老東西,還出來丟人現眼,纏著人做什麼?”老和尚自知掃了興致,尷尬不已,趕忙叫徒弟開門。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門一打開,智圓湊上前問道︰“師父,感覺如何?”老和尚懊惱道︰“是個懂得風情的人,可惜我今天力不從心,出了丑。”智圓迫不及待地說︰“讓我來補上!”他急忙跑進房,關上門,抱住杜氏說︰“我的心肝,讓那老頭兒委屈你了。”杜氏埋怨道︰“都怪你哄我進房,卻叫這老東西來欺負我!”智圓賠笑道︰“他是我師父,沒辦法。現在讓我來賠罪吧。”說著,便要拉杜氏到床上。

    杜氏剛被老和尚糾纏過,興致缺缺,故意推辭道︰“哪有這麼不知羞恥的?師徒倆輪番糾纏人!”智圓跪地哀求︰“師父只是先探探路,我和娘子年齡相仿,這是天賜的緣分,可不能錯過!”杜氏心軟,將他扶起︰“我只是怪你讓那老東西先搗亂,才這麼說。其實我心里是喜歡你的。”智圓順勢抱住她,兩人親密起來,隨後一起到床上,發生了不當關系。

    智圓年輕力壯,杜氏又對他心生愛慕,兩人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才停歇。杜氏心滿意足,說道︰“早听說和尚有本事,要是都像剛才那老東西,真是丟人。原來你這麼厲害,我今晚就留在這兒陪你吧。”智圓有些顧慮︰“多謝娘子垂青,但不知娘子是哪家的?住在此處會不會有麻煩?”杜氏如實相告︰“我姓杜,是井家的媳婦,家離這兒不遠。前些天和丈夫吵了架,回了娘家,今天獨自回家,遇上雨才進寺躲雨,沒想到踫上了你。家里人不知道我回來,娘家也沒打招呼,在這兒住兩天,不會有人發現。”

    智圓大喜︰“這樣就太好了,今晚就能和娘子盡情享樂。只是師父習慣和我睡一床。”杜氏連忙拒絕︰“我不要那老東西在。”智圓勸慰道︰“寺院里他說了算,躲不過他,只能將就一下。”杜氏難為情地說︰“三個人在一起,多丟人啊!”智圓安撫道︰“老和尚沒什麼本事,我們隨意些,不用管他,我保證能讓娘子開心。”

    兩人越聊越投機,沉浸在交談中。然而,老和尚一直站在門外,听著房內動靜。他滿心懊惱,後悔自己先前倉促了事,沒能盡情享受,反而讓智圓和杜氏肆意親密,心中滿是嫉妒。他等得煩躁不堪,見兩人遲遲不出來,終于按捺不住,推門而入。只見杜氏與智圓緊緊相擁,舉止親昵,老和尚頓時怒火中燒,暗想︰“她方才對我,何曾有這般親熱?”一股酸意涌上心頭,忍不住叫嚷道︰“嘗了點甜頭,也該商量個長遠之計。大白天的,不知羞恥,關著門在里面干什麼?”

    智圓見師父發火,卻不以為意,嬉皮笑臉地說︰“師父,這其中的妙處可多著呢!”老和尚沒好氣地問︰“怎麼說?”智圓得意地答道︰“娘子今晚不走了。”老和尚臉色稍緩,說道︰“我們本來也不想放她走。”智圓解釋道︰“要是強行挽留,恐怕會惹麻煩。現在是娘子自己願意留下,還說‘住在這里沒問題’,這樣咱們也能安心。”老和尚追問︰“這娘子是哪家的?”智圓便將杜氏先前說的話復述了一遍。老和尚听罷,喜出望外,趕忙吩咐準備晚飯。

    晚飯擺在房內,三人圍桌而坐。杜氏不太想喝酒,老和尚勸她,她總是找借口推辭;但智圓斟的酒,她卻欣然接受。席間,杜氏與智圓眉眼傳情,舉止十分親昵。老和尚也想湊趣,說些曖昧的話,卻顯得格格不入,氣氛尷尬至極。老和尚雖然看出杜氏對自己冷淡,卻仍像狗舔熱煎盤,不願放棄。

    天亮後,杜氏起身梳洗,對智圓說︰“我今天得走了。”智圓連忙挽留︰“娘子昨日還說多住幾天無妨,這兒偏僻,沒人會發現。咱們正相處得好,怎麼舍得讓你走?”杜氏小聲說︰“不是我舍得離開你,只是那老頭子實在難纏。你要是想讓我留下,就得和我單獨睡,離他遠遠的。”智圓面露難色︰“師父恐怕不會答應。”杜氏堅決地說︰“他不答應,我就不住了。”智圓無奈,只好去找師父商量︰“杜娘子要走,這可怎麼辦?”老和尚疑惑道︰“我看她和你很投緣,怎麼突然要走?”智圓解釋︰“她出身良家,拉不下臉三人同睡,所以才想走。依我看,不如我在對面房里另鋪一張床,和她一起睡,先穩住她。師父找機會再和她接觸,等她習慣了,咱們再一起也不遲。不然逼急了,她一走,大家都沒機會了。”

    老和尚回想起昨夜的尷尬,又擔心杜氏真的離開,權衡之下,只好同意︰“就按你說的辦,只要能留住她,大家都有機會。你是我的愛徒,讓你開心,我也樂意。”嘴上雖這麼說,老和尚心里卻滿是醋意,只能暫時妥協,打算日後再做打算。智圓將另睡一床的事告訴杜氏,杜氏滿心歡喜,安心住下,只盼著夜晚的到來。

    到了晚上,老和尚叮囑智圓︰“今晚我養養精神,你倆好好快活,但得用好話哄住她,明天可就得讓給我了。”智圓連忙應道︰“那是自然。今晚要是我不陪著她,又像昨晚一樣混亂,她肯定留不住。等我和她處好了,再把她交給師父,保準您滿意。”老和尚滿意地說︰“這才是貼心的好徒弟。”隨後,智圓便與杜氏關起房門,享受二人世界,自由自在,好不愜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和尚答應讓智圓和杜氏單獨相處,可自己獨守空房,既沒了杜氏,又沒了徒弟,心里十分失落。一想到兩人此刻正甜蜜相伴,更是輾轉難眠,在床上翻來覆去折騰了一夜。第二天一早,他就對智圓抱怨︰“你們倒是快活了,卻把我晾在一邊。”智圓解釋道︰“這不是為了把她安心留下來嘛。”老和尚迫不及待地說︰“今晚必須讓我好好和她相處!”

    到了晚上,智圓不敢違背師父,便勸杜氏去老和尚房里。杜氏堅決不肯,怒道︰“我是因為和你說好了才留下的,怎麼又要我去陪那個老東西?”智圓勸道︰“他畢竟是師父,是這兒的主事人。”杜氏反駁︰“又不是他把我找來的,我憑什麼怕他!要是逼得太緊,我連夜就回家。”智圓見勸不動,只好對師父說︰“她實在害羞,不肯來,師父您去她房里吧。”

    智圓見師父出來,這才走進杜氏房間。杜氏正興致未盡,見智圓來了,兩人立刻親密起來。老和尚回到房間,越想越氣,心中暗想︰“我走了,他們又開始快活,我倒要去听听!”他走到杜氏房前,只听見房內動靜不小。老和尚咬牙切齒地說︰“這婆娘太偏心了!也不分點情意給我,只顧自己和智圓享樂。明天非讓你們好看!”懷著一肚子怨氣,老和尚悶悶不樂地回去睡覺了。

    老和尚一覺睡到天亮,起床後感覺下身有些發癢、刺痛,去小便時,發現排尿不暢。原來是昨夜被杜氏推下床,身體出了問題,落下了病癥。他心中越發憤恨︰“都怪那個惡婆娘,害我受這樣的罪!”等杜氏起床,老和尚還厚著臉皮想和她搭話,杜氏卻對他不理不睬,老和尚討了個沒趣。又見杜氏和智圓親密交談、有說有笑,心中更是充滿怨恨。

    到了晚上,智圓對杜氏說︰“為了不讓老和尚再來搗亂,我先去穩住他。”杜氏說︰“你快去,我等你。”智圓來到老和尚的房間,裝出親昵的樣子說︰“這兩晚沒陪師父,我心里過意不去,今晚和您一起睡吧。”老和尚沒好氣地說︰“家里現成有女人,你卻放著不吃,偏要吃家常飯!快去把她叫來陪我。”智圓說︰“我叫她,她不肯來,師父您親自去請吧。”老和尚惱羞成怒︰“我今晚倒要看看她敢不來!”他跑到廚房,拿了一把廚刀,氣勢洶洶地走進杜氏的房間,惡狠狠地說︰“看她還敢不知好歹,我非收拾了她不可!”

    杜氏見智圓去了許久,以為他已經把老和尚安頓好。听到床前有腳步聲,還以為是智圓回來了,便喊道︰“我的哥,快來關門!我怕那個老東西又來糾纏。”老和尚听了這話,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厲聲喝道︰“老東西今晚偏要你陪我!”說著就伸手去拉杜氏下床。杜氏見他來勢洶洶,大聲反抗︰“你怎麼能這樣強迫人?我就是不去!”她死死抓住床沿,拼命掙扎。老和尚不依不饒,用力拖拽,杜氏大喊︰“殺了我,我也不去!”老和尚徹底被激怒,吼道︰“真的不去?那我一刀了結你,大家都別想好過!”他一把按住杜氏的脖子,因情緒激動、用力過猛,竟然將杜氏的咽喉勒斷。杜氏掙扎了幾下,便沒了氣息。

    智圓等老和尚出門後,躺在床上等消息。突然听到對面房間傳來叫喊聲,接著是一陣響動,心中頓生疑惑,趕緊跑出去查看,正好撞見老和尚拿著刀從房里出來。智圓大吃一驚︰“師父,您真動手了?”老和尚滿不在乎地說︰“當然是真的!總不能只讓你一個人快活!”智圓舉著燈走進房間一看,叫苦不迭︰“師父,您怎麼下得去手!”老和尚卻不以為然︰“那婆娘嫌棄我,我一時氣不過。你別怪我,事已至此,別猶豫了,先把尸體處理了,明天再找個好的給你。”智圓心中痛苦,卻無話可說,只好跟著老和尚拿著工具,把杜氏的尸體背到後花園埋了。智圓暗自垂淚︰“早知道這樣,還不如讓她回去,何苦害了她的性命!”老和尚怕智圓難過,又不停地哄他開心,這件事被他們瞞得嚴嚴實實。只有小沙彌覺得奇怪,那個婦人怎麼突然不見了,但小孩子也沒深究,所以一直無人知曉。

    再說杜氏的家人,見女兒回去好幾天了,不知道她和丈夫和好了沒有,便派人去探望。而井家也正派人到杜家打听消息,兩邊都撲了個空。井家懷疑杜家因為女兒和女婿不和,把女兒藏起來另嫁他人;杜家則認為是井家把女兒害死了。雙方各執一詞,爭吵不休,最後都寫了狀子告到縣衙。

    當時縣里的大尹空缺,由一個都司斷事林大合暫代縣令之職。林大合是福建人,雖然出身太學,但辦事干練,斷案精明。他傳訊了兩家人,井慶說︰“我妻子之前和我吵架,一氣之下回了娘家。岳父存心不良,把她藏起來,不肯還給我,希望大人主持公道。”杜老哭著說︰“就因為他們夫妻不和,女兒回家待了幾天。三天前我們老兩口把她勸好了,送她回夫家。也不知道他們又發生了什麼,肯定是井家把她害了,反倒來誣陷我們,求大人明察。”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林斷事看井慶一副樸實憨厚的樣子,不像是壞人,便問︰“你們夫妻為什麼不和?”井慶說︰“也沒別的原因,就是她嫌我粗魯,看不上我,所以經常吵架。”林斷事又問︰“你妻子長得怎麼樣?”井慶回答︰“有幾分姿色。”林斷事點點頭,轉而問杜老︰“你女兒嫌棄丈夫,你們做父母的難免護著她,是不是想把她藏起來另嫁?這種事也不是沒有。”杜老急忙分辨︰“我家和女婿家離得不遠,女兒婚嫁這麼大的事,怎麼瞞得住人?我們怎麼會把女兒藏起來,偷偷嫁到外地,從此不再往來呢?要是真有這回事,肯定會有人知道,我們藏她又有什麼好處?肯定是井家把她害了,所以才沒了蹤影。”

    林斷事思索片刻後說︰“依我看,都不是你們說的那樣。說不定是杜氏在回家途中,沒和兩邊家人說清楚,又遇到了壞人,這才出了事。現在你們先各自找保人,回家听候消息,我會派人四處尋訪。”于是,他命人發出一張緝捕告示,讓差役們四處打听。然而,過了很久,依然沒有任何線索。

    縣里有個年輕的門子姓俞,二十歲左右,容貌清秀,頭腦機靈。福建人大多喜好男風,林斷事也不例外,對這個門子十分寵愛。但這門子仗著這份寵愛,做了些違法的事,有一次在公堂上被發現。林斷事雖然護著他,但也不能無視律法,于是想出一個辦法來保全他,讓他將功贖罪。林斷事把他叫到衙門里,私下對他說︰“按你的罪行,本該革除你的職務。但如果我輕易饒了你,肯定會被其他人議論。我現在只能先把你的名字從名冊上除去,貼出告示,堵住眾人的嘴。”

    門子一听要革職,嚇得連忙磕頭,寧願接受責罰。林斷事說︰“不是這個意思,我有別的打算。井、杜兩家婦人失蹤的案子,背後肯定有隱情。你就裝作得罪了我,逃出去暗中查訪。重點在兩家之間的路上,不管是鄉村、集市,還是道觀、寺廟,都要仔細查找,肯定能找到線索。你要是能查出真相,我不僅讓你官復原職,還有重賞,到時候別人就沒話說了。”

    門子無奈,只好領命而去。他四處奔走,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挨家挨戶打听消息。因為他年紀小,去別人家打探消息時,和人閑聊、四處打量,也不容易引起懷疑。但找了很久,都沒有什麼收獲。一天,一群閑漢聚在一起聊天,門子湊過去听。其中一個人抬頭看到門子,隨口說了句︰“好俊俏的小伙子!”另一個人接著說︰“太平寺里有個小和尚,比他還標致。可惜那個老和尚,又好色又愛吃醋,實在不怎麼樣。”

    門子听了,裝作若無其事地走開,心里卻想︰“到底是個怎樣的小和尚,能得到這樣的稱贊?我去看看也無妨。”門子本就喜好男風,听人這麼說,心里頓時來了興致,打听著太平寺的方向就去了。進了寺廟,他看到一個小和尚坐在僧房門口,容貌確實十分清秀,心中暗想︰“應該就是他了。”小和尚見來了個帥氣的小伙子,也動了心思,起身迎接︰“小哥從哪兒來?”門子說︰“閑著沒事,進寺來逛逛。”小和尚熱情地請他進房喝茶,門子也被小和尚的容貌吸引,高高興興地跟著進去了。

    老和尚在屋里看到徒弟帶了個小伙子進來,心中暗喜︰“來了個稱心的人。”他滿臉堆笑地詢問門子的姓名和住址。門子說︰“我本來是衙門里的門官,因為犯了點事被趕了出來,現在沒地方住,只能四處游蕩。”老和尚听了非常高興,說︰“我這兒房間多,你就安心住下,多待幾天也沒關系。”于是,他和徒弟一起熱情地招待門子,準備了茶水酒菜。老和尚借著酒勁,把他拉進房間,發生了不當行為。門子對此早已習慣,老和尚也十分滿意。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本事不行的人大多喜好男風?因為在這種不當關系中,被動的一方不會有太多反應,一切都由主動方掌控,只要事情結束就好,比較容易應付。不像和女性相處,如果不能讓對方滿意,事情就很難收場。所以,對老和尚來說,這種方式更能滿足他的需求。事後,智圓對師父說︰“這個小哥是我引進來的,剛才讓您先佔了先機,晚上可得讓我和他一起睡。”老和尚笑著說︰“當然,當然。”門子也想留下來,到了晚上,果然和智圓住在一起。

    智圓和門子都是容貌出眾的年輕人,二人各自有了一番親密接觸後,相擁而眠。第二天,老和尚又來找門子,想和他親近。智圓有了之前的經歷,這次竟生出幾分醋意,說道︰“論天理人心,這個小哥該歸我,你不該再來搶。”老和尚不解︰“為什麼這麼說?”智圓抱怨道︰“平日里你總是找我滿足私欲,我卻沒個伴能傾訴,日子過得難受。前幾天好不容易有個不錯的人,又被你攪黃了。現在這個小哥是我帶來的,理當讓我和他相處,這不過分吧。”老和尚見他態度強硬,心里十分惱火,卻又不敢發作,只能嘟嘟囔囔,師徒倆為此鬧得很不愉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門子本就有意打听事情,當晚兩人相談甚歡時,他問智圓︰“你白天說前幾天什麼事攪斷絕了?”智圓正沉浸在愉悅中,沒多想就說︰“前幾天有個附近的婦人,我們留她在這兒一起玩。本來相處得挺好,沒想到老糊涂吃醋,瞎攪和,最後不歡而散,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可惜。”門子又問︰“那現在這婦人去哪兒了?怎麼不再找她來?”智圓嘆口氣︰“還能上哪兒找去?”門子察覺此事另有隱情,還想追問細節,但智圓卻不再透露後續的事,門子也無可奈何。

    第二天,門子見小沙彌獨自一人,便輕聲問道︰“你們這兒之前是不是來過一個婦人?”小沙彌回答︰“來過。”門子接著問︰“她在這兒待了幾天?”小沙彌說︰“沒幾天。”門子又問︰“那她現在去哪兒了?”小沙彌一臉茫然︰“不知道,有一天晚上突然就不見了。”門子繼續追問︰“她在這兒的時候,都做些什麼?”小沙彌搖頭︰“不清楚,就看見老師父和小師父跟她來往了兩夜,後來人就沒了。之後他倆還經常吵架,我也沒弄明白怎麼回事。”

    門子雖然沒問出全部真相,但大致猜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裝作若無其事地走到師徒二人面前,說︰“我在這兒待了兩天,今天出去轉轉,一會兒就回來。”老和尚叮囑道︰“一定要回來,別一去不返。”智圓則意味深長地看了門子一眼,笑著說︰“他不會走的,舍得下你,也舍不得我。”門子也回以一個眼神︰“我很快就回來。”

    門子離開寺廟後,直接去見了林斷事,把從智圓和小沙彌那里听到的話,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林斷事點頭道︰“明白了,看來那婦人是死在惡僧手里了。不然,三天後既然不在寺里,為什麼不回家?又能去哪兒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兩家為此爭吵半年,卻一直找不到人。”他叮囑門子先不要聲張此事。

    第二天一早,林斷事帶著隨從,坐著轎子來到太平寺。他讓前頭的人先去通報︰“林老爺做了個夢,要來寺里燒香。”寺里的僧人趕忙全體出動,出來迎接。林斷事下轎後,拜神焚香,住持獻上茶水,眾僧整齊地分立兩旁。

    突然,林斷事走下殿階,仰頭望著天空,像是在听什麼人說話。過了一會兒,他對著空中作揖道︰“我知道這件事了。”接著又仰頭,再作揖︰“我知道這個人是誰了!”隨後,他快步走進殿內,大聲喝道︰“皂隸在哪里?快給我拿下殺人凶手!”皂隸們齊聲應和。林斷事偷偷觀察,只見眾僧雖露出驚訝之色,但大多恭敬站立,並未慌亂。唯有一個年過半百的僧人,臉色慘白,牙關打顫。

    林斷事立刻指著他,讓皂隸將其捆綁起來,然後對其他僧人說︰“你們看見了嗎?上天告訴我,殺害井家婦人杜氏的,就是這個大覺!快如實招來!”眾僧都不明就里,心中暗想︰“老爺沒來過寺廟,怎麼知道他叫大覺?看來真是上天顯靈了。”卻不知這一切都是門子提前打听清楚並告知林斷事的。

    老和尚大覺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懵了,毫無心理準備,又以為真是上天顯靈,頓時慌了神,根本無從辯解,只能不停磕頭,說不出話來。林斷事下令用夾棍嚴刑審訊,大覺熬不住,終于招認了實情︰因與智圓爭搶與杜氏的關系,醋意大發之下痛下殺手。

    林斷事又命人審訊智圓,小和尚年紀輕、體質弱,夾棍還沒收緊,就全招了︰“是師父殺的人,尸體埋在後花園里。”林斷事派皂隸押著二人到後花園挖掘,果然挖出一具婦人尸體,脖子上有勒痕,滿身血跡。

    林斷事將二人帶回縣衙,記錄口供。大覺因奸情殺人,被判處死刑;智圓參與不當行為且知情不報,被判三年徒刑,期滿後削去僧籍,服勞役。林斷事隨後叫來井、杜兩家辨認尸體、安排下葬,這場持續許久的疑案終于真相大白。

    林斷事重重獎賞了門子俞某,恢復了他的職務。全縣百姓都稱贊林斷事斷案如神,痛罵和尚淫惡。後來上級批準了判決,到了秋天,大覺被處決,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大家都傳頌林斷事精明能干,仿佛能與上天相通,破解了這樁無頭公案。此事在蜀中地區傳為美談,還有詩為證︰“莊家婦揀漢太分明,色中鬼爭風忒沒情。舍得去後庭俞門子,裝得來鬼臉林縣君。”

    卷二十七 顧阿秀喜舍檀那物 崔俊臣巧會芙蓉屏

    有詩寫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若是遺珠還合浦,卻教拂拭更生輝。”話說宋朝時期,汴梁有一位王從事,帶著夫人到臨安等待官職調動,暫時租了一間民房居住。住了幾天,覺得房子又小又不方便。于是,王公親自到繁華的大街上尋找,終于找到一所宅子。這宅子寬敞明亮、干淨整潔,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付了房錢租了下來。

    回到家後,王公告訴夫人︰“新房子非常舒適,我明天先把東西搬過去,等收拾好了,雇頂轎子來接你。”第二天,他把箱籠等物品整理妥當,押著行李先去布置新居。臨走前,又對夫人叮囑道︰“你就在這兒等著,轎子一到就來。”王公分付完,到新居安置好東西,馬上叫了一乘轎子去舊住處接夫人。可轎子走了很久,夫人卻遲遲未到。王公等得心急如焚,又回到舊住處詢問。舊房東說︰“您走沒多久,就有一乘轎子來接夫人,夫人已經上轎走了。後來又有一乘轎子來,我跟他們說‘夫人已經坐轎走了’,那兩人就抬著空轎回去了,怎麼還沒到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王公大驚失色,急忙回到新住處查看。這時,兩個轎夫前來討錢,說︰“我們去接夫人,結果夫人已經先走了。雖然沒抬到人,但您得給我們轎錢和腳力錢。”王公道︰“我雇的是你們的轎,怎麼會有別的轎子先把人接走了?現在都不知道夫人被抬到哪里去了!”轎夫表示自己也不清楚。王公無奈,只好拿出幾十文錢打發他們走,心里卻慌亂無主,急得暴跳如雷,卻毫無辦法。

    第二天,王公到臨安府報案。官府把舊房東傳來審問,得到的說法和之前一樣,沒有其他線索。詢問鄰居,大家也都只看到夫人上了轎子離開。又把後來的兩個轎夫抓來審問,他們說︰“我們只是抬著空轎來回走了一趟,街上很多人都看見了,其他情況一概不知。”臨安府也束手無策,只能發了一張緝捕文書,尋找先前接走夫人的兩個轎夫。可既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也不清楚住址,簡直是大海撈針。就這樣,王夫人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王公悲痛欲絕,從此再也沒有娶妻。

    五年後,王公被選為衢州教授。衢州首縣是西安縣,縣宰與王教授時常往來。一次,縣宰邀請王教授到縣衙飲酒。酒席上,一道鱉肉菜肴端了上來。王教授吃了兩口,突然放下筷子,眼淚奪眶而出,哽咽不止。縣宰驚訝地詢問原因,王教授說︰“這味道很像亡妻做的,所以忍不住傷感。”縣宰問︰“尊夫人是什麼時候去世的?”王教授回答︰“要是真的去世,也算天命。只是當年在臨安搬家時,我們約好派轎子去接她,不知是什麼人,先派轎子把她騙走了。當時我報了案,到現在都沒有下落。”

    縣宰臉色驟變,說︰“我的小妾,是在臨安花三十萬錢娶的外地人。剛才讓她下廚做菜,這道鱉肉就是她烹制的,這里面恐怕有蹊蹺。”縣宰立刻起身,走進內室問小妾︰“你是外地人,怎麼會在臨安嫁給我?”小妾流淚道︰“我原本有丈夫,被壞人騙來賣了。為了不丟丈夫的臉,所以一直沒敢說。”縣宰又問︰“你丈夫姓什麼?”小妾回答︰“姓王名某,是在臨安等待調職的從事官。”縣宰大驚失色,出來對王教授說︰“請先生移步到里面,有個人想與您相見。”

    王教授跟著縣宰進去,縣宰一聲呼喚,只見一個婦人走了出來。教授仔細一看,正是失散多年的夫人。兩人抱頭痛哭。王教授問︰“你怎麼會在這里?”夫人說︰“那天晚上你說話時,民房隔音不好,估計當晚就有人听到了派轎接我的事。你走後沒多久,就有轎子來接我。我以為是你派來的,就收拾東西上了轎。沒想到被抬到一個空房子里,里面還有三兩個婦女,我們一起被鎖了一夜。第二天,我就被賣到官船上了。我知道自己被騙,但考慮到你是調職的官員,說出真相怕給你丟臉,只能忍辱負重,直到今天。沒想到能在這里重逢。”

    縣官覺得十分愧疚,馬上傳令,讓轎夫把夫人送到王教授的住所。王教授想償還三十萬錢的身價,縣宰說︰“把同僚的妻子納為小妾,是我沒有查清楚情況。您不怪罪我就已經萬幸了,怎麼還能要這錢呢?”王教授再三稱謝,帶著夫人回去,夫妻二人團聚,對縣宰感激不盡。

    原來,臨安的不法之徒,欺負王公是外地人,當晚听到他們的對話後,就起了歹心,把王夫人拐走賣到官船上。而且官船是去外地赴任的,那些人以為這樣就不會有被發現的可能。誰能想到,王教授恰好被選到衢州任職,使得夫妻二人失散五年後,在他鄉意外重逢。這大概就是上天注定的緣分,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巧合。

    不過,破鏡重圓雖然是好事,但其中也有遺憾︰王夫人遭遇不幸,被迫成為他人小妾,失了清白,而且也沒能查出壞人的下落,報不了仇。相比之下,《崔俊臣芙蓉屏》的故事,既保全了節操,又報了冤仇,還讓夫妻重新團聚,更加圓滿。接下來,就听我慢慢講述這個故事。先听一首《芙蓉屏歌》,大概了解一下其中的情節。歌中唱道︰“畫芙蓉,妾忍題屏風,屏間血淚如花紅。敗葉枯梢兩蕭索,斷嫌遺墨俱零落。去水奔流隔死生,孤身只影成漂泊。成漂泊,殘骸向誰托?泉下游魂竟不歸,圖中艷姿渾似昨。渾似昨,妾心傷,那禁秋雨復秋霜!寧肯江湖逐舟子,甘從寶地禮醫王。醫王本慈憫,慈憫超群品。逝魄願提撕,節嫠賴將引。芙蓉顏色嬌,夫婿手親描。花萎因折蒂,干死為傷苗。蕊干心尚苦,根朽恨難消!但道章台泣韓翎,豈期甲帳遇文蕭?芙蓉良有意,芙蓉不可棄。享得寶月再團圓,相親相愛莫相捐!誰能听我芙蓉篇?人間夫婦休反目,看此芙蓉真可憐!”

    這首《芙蓉屏歌》是元朝至正年間,真州才子陸仲䉪所作。你知道他為什麼寫這首歌嗎?因為當時真州有一位官人,姓崔名英,字俊臣,家境富裕。他從小聰慧過人,書法和繪畫技藝高超,在當地首屈一指。他娶的妻子王氏,年輕貌美,知書達理,書畫也十分精通。夫妻二人郎才女貌,無比般配,恩愛非常。辛卯年,崔俊臣憑借父親的庇蔭獲得官職,補任浙江溫州永嘉縣尉,他帶著妻子一同赴任。在真州閘邊,他們租了一艘專門往返杭州的甦州大船,船主姓顧。一家人帶著行李,還有家奴和婢女,從長江出發,約定由船主直接送到杭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船行到甦州時,船家說︰“稟告官人,這里已經是我的家鄉了。請官人賞賜些錢,我去買些祭品和紙錢,祭拜一下掌管江河湖海的神靈。”崔俊臣答應下來,拿出一些錢鈔,讓船家按規矩去置辦。祭祀結束後,船家送了一桌酒菜到船艙。崔俊臣讓人接過酒菜,和王氏一起小酌。崔俊臣出身官宦世家,不了解江湖上的禁忌。喝酒喝到高興處,他把箱子里帶來的金銀酒杯等貴重物品拿出來,和王氏一同享用。沒想到,這一幕被在船尾的船家看到了,船家頓時起了謀財害命的壞心思。

    當時正值七月,天氣炎熱。船家對著官艙里說道︰“官人、娘子,在這熱鬧的地方停船,恐怕會悶熱難受。我們把船移到涼快些的地方停泊,您看怎麼樣?”崔俊臣對王氏說︰“我們在船里悶得難受,這樣正好。”王氏擔心地問︰“晚上不會有什麼危險吧?”崔俊臣安慰道︰“這里是內地,不像在大江上。而且船家是本地人,肯定知道哪里安全,不用擔心。”于是便听從船家的建議,由著他移動船只。

    甦州附近就是太湖,有著眾多的大河大洋。即便在官道上航行都可能遭遇不測,要是往偏僻的港灣里去,那里大多是強盜的老巢。崔俊臣是江北人,只知道揚子江有強盜出沒,以為內地港灣狹窄,環境不同,就不會有危險,哪里知道其中的厲害。

    當晚,船家將船徑直駛入蘆葦蕩中停了下來。黃昏時分,他提著刀,直奔艙內。先是殺了一個家人,崔俊臣夫妻見勢不妙,連忙磕頭求饒︰“船上所有東西都給你,只求饒我們一命!”船家惡狠狠地說︰“東西我要,命我也要。”兩人不停地磕頭,船家指著王氏說︰“你別慌,我不殺你,其他人都活不成。”崔俊臣知道自己難逃一死,再三哀求︰“我只是個書生,求你讓我留個全尸。”船家說︰“那就饒你一刀,快跳到水里去!”不等崔俊臣反應,一把將他攔腰提起,“撲通”一聲丟進了水里。隨後,船家將其余的家僮、使女全部殺害,只留下了王氏一人。

    船家對王氏說︰“你知道為什麼不殺你嗎?我二兒子還沒娶媳婦,現在替人撐船去杭州了,一兩個月後才回來,到時候就娶你。你以後就是我家人,安心住著,不會虧待你,別害怕。”說著,就把船上的財物全部搜刮收拾起來。

    王氏起初擔心船家會對她不利,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听了這番話,心里稍微放松了些,想著︰“先熬到以後再說。”從那以後,船家真的把王氏當作兒媳婦看待,王氏也假意順從。船家吩咐她做任何事,她都百般依順,幫忙收拾雜物、料理事務,就像一個盡心侍奉公公的媳婦,事事都做得妥妥當當。船家感嘆︰“真是找了個好媳婦。”對她放下防備,真誠相待,漸漸地,也不擔心她會有別的心思。

    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船家召集了船上所有的親屬和水手,讓王氏準備酒菜,在艙中擺開宴席,一同飲酒賞月。眾人都喝得酩酊大醉,東倒西歪,船家也在船上睡下了。王氏獨自待在船尾,只听見艙內鼾聲如雷。此時月光皎潔,亮如白晝,她仔細查看,艙里的人都睡得不省人事。

    王氏心想︰“此時不逃,更待何時?”幸好船尾緊挨著岸邊,稍微挪動就能上岸。她輕手輕腳地起身,借著月色,一口氣跑了二三里路。跑到一處地方,發現與來時的路完全不同。四周都是水鄉,放眼望去,只有成片的蘆葦和菰蒲。仔細辨認,蘆葦叢中有一條狹窄的小路,草叢茂密,泥土濕滑,加上她一雙小腳,穿著窄小的鞋子,一路上跌跌撞撞,吃盡了苦頭。她又擔心後面有人追來,不敢停歇,拼盡全力向前奔跑。

    漸漸的,東方泛起魚肚白,王氏膽子也大了些。遠遠望見樹林中露出屋宇的輪廓,她心中一喜︰“有人家了!”趕忙跑過去,到了近前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座庵院,門還關著。王氏正想敲門,轉念一想︰“這里面不知道是男僧還是女僧,萬一敲開門是男僧,遇到品行不端的,遭受非禮,豈不是才脫離危險,又陷入困境?不能莽撞。現在天已經亮了,就算船上的人追來,在這里也能呼救,不用怕他們。先在門口等等,看里面是什麼情況。”

    沒過多久,只听見里面傳來“托”的一聲門栓響動,門開了,出來一個小女童,是來挑水的。王氏心中暗喜︰“原來是個尼姑庵。”便徑直走了進去。庵院的住持出來見到她,問道︰“女娘從哪里來的?一大早到我們小院有什麼事?”王氏面對陌生人,不知對方是好是壞,沒敢說出實情,撒謊道︰“我是真州人,是永嘉縣崔縣尉的次妻,大娘子非常凶悍,經常對我打罵。最近家主卸任回家,船停在這里。昨晚中秋賞月,讓我拿金杯斟酒,不小心失手把杯子掉進河里了。大娘子大發雷霆,發誓一定要置我于死地。我料想自己活不成了,趁她熟睡,逃到了這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住持說︰“這麼說,娘子不敢回船上了。家鄉又遠,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依靠。孤身一人,能去哪里安身呢?”王氏只是不停地哭泣。住持見她舉止端莊,神情淒慘,心生憐憫,有意收留她,便說︰“老尼有句話想勸勸你,不知你意下如何?”王氏說︰“我正處于患難之中,師父有什麼辦法,我一定听從。”住持說︰“我們這個小院,地處荒郊,人跡罕至,四周只有茭白和蘆葦相伴,與鷗鷺為友,是個十分幽靜的地方。幸好有幾個同伴,都是五十歲以上的人,還有幾個侍者也都淳樸謹慎。我在這里修行,覺得清靜自在,很有滋味。娘子雖然年輕貌美,但命運坎坷,何不放下塵世的牽掛,削發為尼,在此出家?每日伴著禪床佛燈,粗茶淡飯,隨緣度日,不比做人家的婢妾,在今生受苦,還結下來世的恩怨強得多嗎?”

    王氏听後,拜謝道︰“師父若肯收留我做弟子,那就是我最好的歸宿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就請師父為我剃度,不用再猶豫了。”于是,住持點起香,敲起磬,拜過佛祖,就為她剃去了頭發。落發後,住持給她取了法名慧圓,她參拜了佛、法、僧三寶,又與庵里的同伴們一一見面。從此,王氏便在尼姑庵住了下來。

    王氏出身大戶人家,生性聰慧。一個月內,就將各類經典通讀一遍,全都領會貫通。住持對她十分敬重,又見她聰明能干,善于處事,庵中大大小小的事務,都由她做主。沒有她的同意,誰也不敢輕易行事。而且她性情溫和善良,庵里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喜歡她、和她相處融洽的。

    每天早晨,她都要在白衣大士像前虔誠地禮拜上百次,默默訴說心中的心事。無論嚴寒酷暑,從未間斷。拜完後,就獨自在靜室中靜坐。她深知自己容貌出眾,擔心惹來麻煩,從不輕易拋頭露面,外人也很難見到她。

    就這樣過了一年多。一天,有兩個人來到庵中游覽,他們是住持認識的附近施主,住持留他們吃了齋飯。這兩人是偶然散步到此,身上沒帶什麼東西答謝,第二天便送來一幅畫著芙蓉的紙,捐贈給庵院張掛,以感謝昨日的齋飯。住持收下後,讓人把畫裱在一扇素屏上。

    王氏看到這幅畫,仔細端詳了一番,問住持︰“這幅畫是從哪里來的?”住持說︰“是剛才施主捐贈的。”王氏又問︰“這施主叫什麼名字?住在哪里?”住持回答︰“是同縣的顧阿秀兄弟倆。”王氏接著問︰“他們是做什麼營生的?”住持說︰“他們原本是船戶,在江湖上靠出租船只載人載貨謀生。近幾年突然變得富裕起來,有人說他們搶劫了客商,才會如此,但不知是真是假。”王氏又問︰“他們常來這里嗎?”住持說︰“偶爾來,不常來。”

    王氏問清楚後,記住了顧阿秀的名字,拿起筆在屏風上寫下一首詞︰“少日風流張敞筆,寫生不數今黃筌。芙蓉畫出最鮮妍。豈知嬌艷色,翻抱死生緣?粉繪淒涼余幻質,只今流落有誰憐?素屏寂寞伴枯禪。今生緣已斷,願結再生緣!——右調《臨江仙》。”

    庵院里的尼姑,雖然認得經典上的字,但對文義理解並不十分透徹。她們看到王氏寫的詞,只以為是她在賣弄才情、隨意題詠,完全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卻不知這幅芙蓉圖,正是崔俊臣親手所畫,也是船上被劫走的物品之一。王氏看著眼前的畫,想到物在人亡,內心暗自悲痛。她又知道了強盜的一些線索,只可惜自己身為女子,又已經出家,一時之間沒有辦法去申冤說理,只能將這一切忍在心中,等待合適的機會。

    然而,冤仇注定要被昭雪,姻緣也還未斷絕,事情自然會有轉機。

    姑甦城里有個叫郭慶春的人,家境富裕,最喜歡結交官員和文人雅士,平日里熱衷于收集文房清玩。有一天,他來到尼姑庵游覽,看到這幅芙蓉圖畫得十分精美,又留意到上面的題詠,書法俊逸灑脫,頓時愛不釋手。他向庵主提出想買下這幅畫,庵主便與王氏商量。王氏心想︰“這是丈夫的遺作,我本不忍心舍棄;但上面有我的題詞,其中暗含冤仇之意,要是遇到有心人仔細品讀詞句,追問根源,說不定能查出強盜的蹤跡。如果只是留在庵里,又有什麼用呢?”于是便對庵主說︰“師父,賣給他吧。”郭慶春如願購得這幅畫,滿心歡喜地離開了。

    當時,有一位御史大夫高納麟,退居在姑甦,他平生最愛書畫。郭慶春為了討好他,便將這幅芙蓉圖屏當作禮物獻了上去。高公看到畫作精美,便收下了,匆忙之間也沒細看題詞和落款,隨手交給管家,吩咐掛在內書房中,隨後就送郭慶春出門告別。

    剛送走郭慶春,高公看見外面有個人,手里拿著四幅草書,插著標要售賣。高公本就痴迷書畫,一看到就不想錯過,便讓人拿過來欣賞。那人雙手將字幅呈上,高公接過一看,只見字跡風格類似懷素,清勁脫俗。高公不禁贊嘆︰“字寫得不錯,是誰寫的?”那人回答︰“是小人自己練習所寫。”高公抬頭打量他,見此人儀表不凡,不禁驚訝,問道︰“你姓甚名誰?是哪里人?”那人听後,淚如雨下︰“小人姓崔名英,字俊臣,世代居住在真州。憑借父親的蔭庇,補任永嘉縣尉,帶著家眷赴任,因一時疏忽,被船夫算計,將我沉入水中。家財和妻兒,都不知去向。幸好我自幼生長在江邊,學會了游泳,在水下潛伏許久,等他們走遠後,才爬上岸,投奔到一戶人家。當時渾身濕透,身無分文,多虧這家主人善良,給我換了干衣,還招待了酒飯。第二天又送了些盤纏,對我說︰‘既然遭了強盜搶劫,理應報官。但我怕連累,不敢留你。’我便問路進城,在平江路官府報案。可因為沒有錢疏通,緝捕人員也不上心。如今等了一年,毫無消息。實在沒辦法,只能靠賣字維持生計,這也是不得已之舉,沒想到粗劣的字,竟被您看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到卷二十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到卷二十八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