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明悟禪師趕五戒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明悟禪師趕五戒

    從前是東土塵世中的過客,如今成了菩提道上的修行之人。手中拿著楊枝站在淨土前,回想起往事,才明白這都是前世的緣分。

    話說當年唐太祖李淵,承接隋朝天下,在陝西長安建都,頒布全新的法令。依靠次子李世民,掃平七十二處戰亂勢力,收服一十八處少數民族部落,改國號為武德。他設立文學館,延攬十八學士;建造凌煙閣,繪制二十三位功臣畫像;任用魏徵、杜如晦、房玄齡等賢才治理天下。貞觀、治平、開元這些年間,都是天下大治的盛世。然而到了唐玄宗末年,因寵信李林甫、盧杞、楊國忠等奸臣,引發了安祿山之亂。後來雖然叛亂被平定,但外部有藩鎮割據,內部有宦官專權,君子被迫隱退,小人紛紛得勢,直到唐朝滅亡,始終沒能迎來太平。

    在洛陽,有個名叫李源,字子澄的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飽學之士,腹中記誦了海量書籍,胸中藏有千年歷史。因看到朝廷政治混亂,便辭官隱居,與當地慧林寺的首僧圓澤結為好友,二人交往十分密切。圓澤詩名傳遍洛陽,德行高尚,他本是宿世古佛轉世,當時的豪杰之士都對他敬仰有加。他常與李源一同游山玩水,憑吊古跡,尋幽探勝,在清風明月下吟詩作賦,抒發情懷,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詩文。

    有一天,兩人相約一同乘船前往瞿塘三峽,游覽天開圖畫寺。李源帶著一個僕人,圓澤帶著一名弟子,四人一同出發。不到半個月,就抵達了三峽。船靠岸後,眾人整理好衣服上了岸。這時,他們看到一位約三十歲的婦人,穿著舊衣,里面是錦制的內衣,她已有身孕,背著瓦罐來汲取清泉。圓澤一見,神色變得悲傷,指著婦人對李源說︰“這個孕婦就是我轉世托身之處,明天一早我就要離開了。”李源驚訝地問︰“師父這話是什麼意思?”圓澤回答︰“我即將圓寂,到時候自然會告訴你緣由。”

    四人進入寺廟,寺中僧人熱情迎接。喝過茶後,圓澤向大家詳細說明了情況,眾人听後都感到十分驚異。圓澤沐浴更衣,向弟子交代好後事,便與李源訣別。他說︰“我如今有幸活到四十歲,與你相交甚密。如今大限已至,不得不分別。三天後,希望你能到那婦人家中探望,那就是我轉世之處。孩子出生第三天會舉行洗浴儀式,你去時若孩子對你一笑,就證明是我。而我也會在當晚離世。十二年後,我們在杭州天竺寺相見。”說完,他拿起紙筆寫下《辭世頌》︰“四十年來體性空,多于詩酒樂心胸。今朝別卻故人去,日後相逢下竺峰。咦!幻身復入紅塵內,贏得君家再與逢。”

    寫完頌詞,圓澤盤腿而坐,就此圓寂。寺中僧眾準備好衣龕,將他的遺體送入後山岩中,並請本寺的月峰長老主持火化儀式。僧眾誦完經後,月峰長老坐在轎上,手持火把,行過禮後念道︰“三教從來本一宗,吾師全具得靈通。今朝覺化歸西去,且听山僧道本風。恭惟圓寂圓澤禪師堂頭大和尚之覺靈曰︰惟靈生于河南,長在洛陽。自入空門,心無掛礙。酒吞江海,詩泣鬼神。惟思玩水尋山,不厭粗衣藜食。交至契之李源,游瞿塘之三峽。因見孕婦而負罌,乃思托身而更出。再世杭州相見,重會今日交契。如今送入離宮,听取山僧指秘。咄!三生共會下竺峰,葛洪井畔尋蹤跡。”

    念完頌詞,開始火化,只見火中一道青煙直上雲端,煙中顯現出圓澤的全身法相,他雙手合十,向空中離去。不久,舍利如雨般落下。僧眾將他的遺骨收入塔中,李源悲痛萬分。

    首僧挽留李源在寺中住了幾天。到了第三天,李源來到寺前向當地居民打听。離寺不到半里,有一戶姓張的人家,三天前生下一個兒子。今天正是孩子出生第三天,在家舉行洗浴儀式。李源懇求見孩子一面,起初對方不答應。李源便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出來,並送上財物,主人才讓他進入中堂。婦人正抱著孩子洗浴,小兒看到李源,果然露出笑容,李源大喜,隨後返回。當晚,小兒便離世了。之後,李源告別長老,返回家中。

    時光流逝,轉眼間十二年過去了。此時已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僖宗乾符三年,黃巢發動叛亂,天下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皇帝逃往蜀地,民房和宮殿都被戰火焚毀,一片狼藉。幸好晉王李克用起兵消滅了黃巢,僖宗得以返回舊都,天下漸漸安定,道路也重新暢通。

    李源因經商來到江浙一帶的杭州。當時正值清明,西湖景色宜人,北山游人如織。李源想起十二年前圓澤所說的“在下天竺寺相會”,便隨著人群漫步前行。只見兩山之間夾著河流,清澈的溪水十分可愛,李源一路欣賞,興致盎然。不知不覺間,他走進下竺寺西廊,觀賞葛洪煉丹井。又轉到寺後,看到一塊大石臨近溪流,泉水在旁邊流淌。李源心中十分歡喜,便坐下休息片刻。

    忽然,他听到河對岸傳來歌聲,只見一個約十二三歲的牧童,騎在牛背上,隔著河水高聲歌唱。李源感到十分驚異,側耳傾听,牧童唱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又唱道︰“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當時恐斷腸。吳越山川游已遍,卻尋煙棹上瞿塘。”唱完,牧童遠遠地看著李源,拍手大笑。李源想過河詢問,但無法過去。只見牧童穿過柳樹林,消失不見了。李源惆悵不已,在石頭上坐了很久。他向寺中僧人打听,僧人告訴他︰“這是葛稚川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源仔細琢磨歌詞,發現這些話與十二年前圓澤的言語,以及月峰長老火化時所說的內容相呼應,至此才明白,在下竺寺的相遇,恰好印證了“三生之約”。他四處打听牧童的住處,卻無人知曉,只好滿懷失落地返回。後來,人們把李源所坐的葛稚川石稱為“三生石”,直到現在,這個古跡依然存在。瞿宗吉為此寫詩道︰“清波下映紫襠鮮,邂逅相逢峽口船。身後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說姻緣。”王元瀚也有詩寫道︰“處世分明一夢魂,身前身後孰能論?夕陽山下三生石,遺得荒唐跡尚存。”

    這個故事,叫做“三生相會”。接下來,再講一個兩世相逢的故事,名為《明悟禪師趕五戒》,也有人說是《佛印長老度東坡》。

    在大宋英宗治平年間,浙江路寧海軍錢塘門外,有一座南山淨慈孝光禪寺,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古剎。寺中有兩位得道高僧,是師兄弟關系,一位叫五戒禪師,一位叫明悟禪師。五戒禪師三十一歲,容貌奇特,左眼失明,身高不足五尺,祖籍西京洛陽。他自幼聰慧,下筆成章,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成年後出家,對禪宗佛法領悟深刻,四處參禪訪道。他俗姓金,法名五戒。那麼,什麼是“五戒”呢?第一戒是不殺生;第二戒是不偷盜;第三戒是不沉溺于聲色;第四戒是不飲酒吃肉;第五戒是不妄言說謊。這就是所謂的“五戒”。

    有一天,五戒禪師雲游到這座寺廟,拜訪大行禪師。大行禪師見他佛法造詣深厚,便把他留在寺中,收為得意弟子。沒過幾年,大行禪師圓寂,寺中僧眾推舉五戒禪師擔任住持,他每天潛心打坐參禪。另一位明悟禪師,二十九歲,生得頭圓耳大,面容寬闊,口型方正,眉清目秀,精神矍鑠,身高七尺,樣貌如同羅漢一般。他祖籍河南太原府,俗姓王,自幼聰明,文筆流暢,同樣四處參禪訪道,出家于當地的沙陀寺,法名明悟。後來,他也雲游到寧海軍,到淨慈寺拜訪五戒禪師。五戒禪師見他聰慧過人,便把他留在寺中,作為師弟。兩人關系親密,情同手足。每當講經說法時,二人就一同登上法座,宣講佛教教義,這里暫且不表。

    在冬去春來的時節,天氣格外寒冷,天空陰雲密布,大雪紛紛揚揚地下了整整兩天。到了第三天,雪停天晴。清晨,五戒禪師坐在方丈室的禪椅上,隱隱約約听到遠處傳來小孩兒的啼哭聲。他叫來身邊最信任的道人清一,吩咐道︰“你去山門外四處看看,有什麼情況回來告訴我。”清一回應說︰“長老,連著下了兩天雪,今天才放晴,估計不會有什麼事。”但長老堅持道︰“你快去查看,回來如實稟報。”清一無奈,只好前往山門。

    那時天還沒亮,山門也沒開。清一叫門公打開山門,往外一看,頓時大吃一驚,感嘆道︰“善哉,善哉!”這真是應了那句話︰日日行善事,時時存善念,只要堅持做公平正義的事,不必擔憂未來的結果。

    清一見山門外松樹根旁的雪地上,有一塊破草席,上面放著一個小孩兒,他自言自語道︰“可憐啊,可憐!是哪家狠心人把孩子扔在這兒?這麼冷的天,沒人管的話,不是凍死也要餓死了。”他走近仔細一看,發現是個五六個月大的女嬰,身上裹著破舊的僧袍,懷里還揣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出生的年、月、日、時辰。清一沒把這事說出去,心里想著︰“古人說得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急忙跑回方丈室,向長老稟報︰“不知道是哪家,把一個五六個月大的女嬰,用破衣服包著,扔在山門外松樹根那兒。這麼冷的天,又沒什麼人路過,我們能不能行行好,救救這孩子?”

    長老听後說︰“善哉,善哉!清一,難得你有這份善心。你現在把孩子抱回房間,早晚喂些粥飯,等她長大些,送給合適的人家,救她一條性命,這可比出家做功德還強。”清一趕忙出去,把女嬰抱回方丈室給長老看。長老說︰“清一,把那張紙條給我瞧瞧。”清一遞了過去,長老一看,上面寫著︰“今年六月十五日午時生,小名紅蓮。”長老叮囑清一︰“好好抱回房里養著,等她長到五七歲,找戶好人家送出去,也算是件大好事。”

    清一按照長老的吩咐,把紅蓮抱到千佛殿後面一間三間四椽的平房里,生起火,把她放在火囤邊取暖,喂她喝粥。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去,紅蓮被藏在空房里,無人知曉,時間久了,連長老也漸漸忘了這件事。不知不覺,紅蓮已經十歲了。清一見她生得清秀伶俐,做事機靈,就一直把她藏在房里,進出都仔細鎖門,十分謹慎小心。

    時光飛逝,轉眼間,紅蓮已經十六歲了,清一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一樣疼愛。雖然是個姑娘,但她一直穿著男子的衣服鞋襪,頭發前齊眉毛,後齊脖子,看起來就像個小和尚。她在房里操持家務,洗衣做飯、縫補針線樣樣在行。清一心想,等找到合適的女婿,就能靠他們養老送終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有一年六月,天氣炎熱,五戒禪師忽然想起十幾年前收養紅蓮的事。他洗完澡,吃過晚飯,就往千佛閣後面走去。清一見了,忙說︰“長老慢走。”長老問︰“我問你,當年抱回來的紅蓮,現在在哪里?”清一不敢隱瞞,帶著長老來到房間。長老一見到紅蓮,頓時驚呆了,就像頭頂被劈開,一桶冰水澆下來,整個人都懵了。

    長老看著紅蓮,心中突然產生了不該有的想法,臉上露出笑意,說︰“清一,你今晚把紅蓮送到我臥房來,千萬別耽誤。你要是照做,我一定好好提拔你。這件事千萬不能外傳,就當她是個小和尚,別讓人看出她是女子。”清一嘴上答應著,心里卻十分糾結︰“不依長老的話,實在為難;可依了他,今晚把紅蓮送過去,肯定會毀了她,這可怎麼辦才好?”

    長老見清一猶豫,便說︰“清一,你鎖好房門,跟我到我房里來。”清一跟著長老進了房間,長老從衣箱里拿出十兩銀子,遞給清一,說︰“你先拿著這些錢用,我明天給你弄張度牒,收你做徒弟,你覺得怎麼樣?”清一說︰“多謝長老抬舉。”只好收下銀子,告別長老,回到自己房間。他小聲對紅蓮說︰“孩子,剛才來的是本寺長老,他見了你很喜歡。等夜深了,我送你去伺候長老。你一定要小心謹慎,別出岔子。”紅蓮听父親這麼說,就點頭答應了。

    到了晚上,父女倆吃過晚飯。大約二更時分,清一帶著紅蓮來到長老房間,一路上暢通無阻。原來長老事先吩咐身邊兩個行者︰“我要出去乘涼散步,門窗先別關。”所以他們很順利就進了屋。長老在房里等著清一送紅蓮來,等到二更,見清一把“小和尚”帶來了,便將人迎進房,對清一說︰“你明天這個時候來接她回房。”清一便回去了。

    長老關上門,熄滅琉璃燈,拉著紅蓮的手走到床前。接下來,長老做出了違背佛門戒律的事 。到了五更,天快亮的時候,長老想著怎麼把紅蓮藏在房里。房中有一口大衣櫥,長老打開鎖,把里面的東西收拾出來,讓紅蓮坐在里面,囑咐道︰“飯食我會給你送來,你安心待著。”紅蓮年紀小,初次經歷這些,心里也有些懵懂,就躲在衣櫥里,長老把櫥門鎖好。

    過了一會兒,長老上殿誦完經,回到房間,打開櫥門放出紅蓮,給她食物吃,又放了些果子在櫥里,像之前一樣鎖好。晚上,清一來把紅蓮接回了自己房間。

    當晚,明悟禪師在禪椅上入定後醒來,憑借他的慧眼,立刻察覺五戒禪師動了邪念,犯了色戒,多年的修行就此付諸東流。明悟禪師心想︰“我得勸勸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但他沒有聲張。

    第二天,正值六月底,寺門外的撇骨池里,紅的、白的蓮花盛開。明悟長老讓行者摘了一朵白蓮花,拿回自己房間,插在花瓶里,又讓道人準備了一杯清茶。然後,他讓行者去請五戒禪師,說︰“我請師兄來賞蓮花、吟詩聊天。”

    沒過多久,五戒禪師應邀前來。兩位長老坐下後,明悟禪師說︰“師兄,今日見蓮花盛開,景色宜人,我摘了一朵插在瓶中,特請師兄一起吟詩閑談。”五戒禪師說︰“多謝師弟美意。”行者端上茶,喝過茶後,明悟禪師說︰“行者,取筆墨紙硯來。”行者取來後,五戒禪師問︰“以什麼為題目?”明悟禪師說︰“就以蓮花為題吧。”五戒禪師拿起筆,寫下四句詩︰“一枝菡萏瓣初張,相伴葵榴花正芳。似火石榴雖可愛,爭如翠蓋芰荷香?”

    五戒禪師寫完,明悟禪師說︰“師兄有詩,我怎能不回應呢?”隨即也寫下四句詩︰“春來桃杏盡舒張,萬蕊千花斗艷芳。夏賞芰荷真可愛,紅蓮爭似白蓮香?”明悟長老寫完,意味深長地呵呵大笑起來。

    五戒禪師听到明悟禪師的詩句,心中頓時有所領悟,臉上紅一陣、青一陣,羞愧難當。他隨即告辭,回到臥房,對身邊的行者說︰“快給我燒一桶熱水,我要洗澡。”行者趕忙燒好熱水,伺候長老洗浴完畢。五戒禪師換上一身嶄新的衣服,搬來一張禪椅到房中,拿起筆,鋪開一張白紙,寫下八句《辭世頌》︰“吾年四十七,萬法本歸一。只為念頭差,今朝去得急。傳與悟和尚,何勞苦相逼?幻身如雷電,依舊蒼天碧。”

    寫完頌詞,他讓人在面前點燃一爐香,隨後登上禪椅,盤腿而坐,雙手合十,就此坐化。行者見狀,急忙跑去稟報明悟禪師。明悟禪師听聞後大吃一驚,趕到房中,只見五戒師兄已經坐化。他看著眼前的《辭世頌》,嘆道︰“你這一去,算是解脫了,只可惜走錯了這一步。你如今雖托生為男子,但日後若不信佛、法、僧三寶,必然會做出滅佛謗僧之事,來世必將墮入苦海,無法皈依佛道,實在令人痛心!真是太可惜了!你以為自己走得快,我追不上你?我偏要試試!”

    當下,明悟禪師也讓道人燒熱水洗澡,換好衣服後,來到方丈室,坐上禪椅,雙腿盤起,對徒眾們囑咐道︰“我現在去追趕五戒和尚,你們準備兩個龕子,把我們的遺體放進去,停放三天後一同焚化。”說完,便圓寂而去。眾僧都驚訝不已,城內城外的人听說寺里兩位禪師在同一天坐化,也紛紛感到驚奇。前來燒香禮拜、布施捐錢的人絡繹不絕,人山人海。三天後,眾人將兩位禪師的遺體抬到金牛寺焚化,收拾遺骨後便各自散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邊,清一請人幫忙說媒,將紅蓮嫁給了一個做扇子的劉待詔。紅蓮把清一接到家中贍養,讓他安享了下半輩子,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再說明悟禪師的魂魄,一路追尋,直趕到四川眉州眉山縣城。此時,五戒已經托生到一戶人家。這家人姓甦名洵,字明允,號老泉居士,是個知書達理的文化人。甦洵的夫人王氏,夜里夢見一個獨眼和尚走進房中,嚇了一跳。第二天一早,她便分娩生下一個兒子,孩子長得眉清目秀,夫妻倆十分歡喜。此後,孩子的三朝、滿月、百日等重要日子,一家人都熱熱鬧鬧地操辦。

    與此同時,明悟禪師的魂魄也托生在當地一戶人家。這家男主人姓謝名原,字道清,妻子章氏,夢到一個羅漢手持印章來家中化緣,隨後便生下一個兒子,取名謝瑞卿。謝瑞卿從小就不吃葷腥、不喝酒,一心只想出家。可他家世代為官,父母怎麼舍得讓他出家?無奈之下,只能勉強送他去學堂讀書。謝瑞卿天資聰慧,過目不忘,吟詩作對樣樣出色,尤其喜歡研讀各類佛經,理解能力極強,就算是高僧講經,他也能提出獨到見解。可惜他滿腹才學,卻對科舉做官毫無興趣,一提起功名之事,只是笑笑不說話。

    甦洵的兒子長到七歲時,開始讀書寫字,十分聰慧,看書一目五行。十歲時,五經三史已經融會貫通,甦洵為他取名甦軾,字子瞻。甦軾文采出眾,才華橫溢。他從小和謝瑞卿同窗,關系很好,但兩人志趣截然不同。甦軾一心追求功名,偏偏不信佛法,最討厭和尚,還常說︰“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毒轉禿,轉禿轉毒。我要是哪天掌管了軍政大權,一定要把這些和尚都趕盡殺絕!”看到謝瑞卿不吃葷不喝酒,他還打趣說︰“酒肉是滋養身體的東西,要是都像你一樣不殺生、不吃肉,那羊、豬、雞、鵝滿街跑,人都沒地方住了。況且酒是用糧食釀的,又不害人性命,喝點又何妨?”每次兩人見面,謝瑞卿就勸甦軾學佛,甦軾就勸謝瑞卿做官。謝瑞卿說︰“你追求的官場功名,不過是一場空,哪有學佛修行來得踏實,能有個好結果。”甦軾反駁道︰“你說的學佛,都是些虛無縹緲的空話,哪有做官來得實在,能做出一番事業。”兩人常常為此爭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宋仁宗嘉佑元年,甦軾準備前往東京參加科舉考試,想拉著謝瑞卿一起去,謝瑞卿拒絕了。沒想到甦軾一舉中第,被皇帝欽點為翰林學士,從此過上了錦衣玉食、前呼後擁的富貴生活。他心想︰“老友謝瑞卿不肯出來做官,我現在把他接到東京,讓他看看我這般風光,說不定就會改變主意,想要建功立業了。”于是,甦軾寫了一封信,派人到眉山縣去接謝瑞卿。謝瑞卿也擔心甦軾一旦富貴,真的做出謗佛滅僧的事,便跟著來人到了東京,與甦軾相聚。兩人每天交談,依舊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說來也巧,當時東京遭遇大旱,土地干裂,千里荒蕪。宋仁宗下旨,在皇宮內院舉辦為期七天的黃羅大醮,為百姓祈雨。宋仁宗每天親自去上香兩次,百官也都身穿素服,忙碌地操持各項事務。翰林官員負責撰寫祈禱用的青詞,甦軾奉了旨意,想拉著謝瑞卿一起去,觀賞這場盛大法會。謝瑞卿卻不想去,甦軾勸他︰“你平時最喜歡佛事活動,如今朝廷請了三十六位高僧,設壇誦經做法,這麼難得的機會,你不去湊湊熱鬧,豈不可惜?”謝瑞卿說︰“朝廷舉辦的法會,表面上看著隆重,其實都是些固定的儀式流程,哪有什麼高僧真正講經說法,讓人听了能有所感悟?”不過,這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甦軾的佛緣到了,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轉機。

    那天,甦軾執意要謝瑞卿陪他一起去,謝瑞卿拗不過,只好答應。兩人到了佛場,甦軾跟著眾人忙前忙後,謝瑞卿則打扮成道人的模樣,四處觀看法事。突然,宋仁宗駕到,眾人趕忙迎接。仁宗在佛前上香跪拜時,謝瑞卿好奇地往前湊了一步,想看看皇帝的模樣,沒想到正好被宋仁宗瞧見。謝瑞卿生得相貌堂堂,仁宗見了便問︰“這個漢子是誰?”甦軾一時慌了神,靈機一動,跪下奏道︰“這是大相國寺新來的道人,他精通佛法經典,在這里負責香火事務。”仁宗說︰“相貌不凡,既然精通經典,朕賜你一道度牒,欽點你出家為僧。”謝瑞卿本就一心想出家,這道聖旨正合他意,當下便謝恩,還請求仁宗賜個法名。仁宗命禮部取來度牒,親自寫下“佛印”二字。謝瑞卿領了度牒,再次叩謝。等仁宗離開後,他就在佛前剃度,從此不再叫謝瑞卿,而是自稱佛印。大相國寺的眾僧人見佛印佛法高深,又是皇帝親自賜度,還是甦學士的好友,紛紛尊稱他為“禪師”。

    甦軾原本接謝瑞卿來東京,是想勸他做官,沒想到帶他參加這場法會,反倒讓他出家做了和尚,心里愧疚不已。而謝瑞卿以前勸甦軾信佛,甦軾不听,如今卻是甦軾間接促成他出家,這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佛印雖然心里高興出家,但故意裝作埋怨甦軾的樣子,說了許多話。甦軾滿心愧疚,不停地道歉,再也不敢說和尚半句不好。此後,佛印談經說法時,甦軾都認真聆听;要是不听,佛印就會生氣。听得多了,甦軾也漸漸覺得佛經里講的道理很有意義,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佛法抵觸。每月初一和十五,佛印必定會叫甦軾到相國寺禮佛吃素,甦軾也都依從。而且甦軾喜歡听佛印談論佛法,平日里沒事就到寺里和他聊天,有時還一起分韻作詩。佛印不吃葷不喝酒,甦軾也跟著吃素。曾經那個毀僧謗佛的甦學士,就這樣變成了敬重佛法、護持僧人的甦東坡。佛印見狀,又趁機勸甦軾辭官修行。甦軾說︰“等我在官場做出一番成就,就在寺廟東邊蓋間房子,和你一起隱居。”從此,甦軾別號東坡居士,世人都稱他為甦東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甦東坡在翰林院任職數年,到了宋神宗熙寧元年,朝廷派他主持貢舉考試。他在策試題中暗諷當朝宰相王安石。王安石在皇帝面前進讒言,說他仗著才華行事輕薄,不適合在史館任職。于是,甦東坡被貶為杭州通判。他與佛印禪師告別後,前往杭州赴任。

    一天,甦東坡正在府中閑坐,門吏前來稟報︰“有一位和尚自稱是本地靈隱寺住持,想要拜見學士相公。”甦東坡讓門吏出去詢問︰“和尚有何事要見我?”佛印得知後,向門吏借了紙筆墨,寫下四字讓人送進府中。甦東坡一看,紙上寫著“詩僧謁見”。他拿起筆批了一句︰“詩僧焉敢謁王侯?”讓門吏把紙送還給和尚。佛印又寫了四句詩︰“大海尚容蛟龍隱,高山也許鳳皇游。笑卻小人無度量,詩僧焉敢謁王侯!”

    甦東坡看到這首詩,認出了字跡,驚訝地說︰“他怎麼也到這里來了?快請進來相見。”原來這位和尚正是佛印禪師。因為甦東坡被貶到杭州,佛印辭去大相國寺的職務,雲游到杭州擔任靈隱寺住持,此後又與甦東坡朝夕相處。後來,甦東坡從杭州調任徐州,又從徐州調任湖州,佛印始終一路相隨。

    宋神宗元豐二年,甦東坡在湖州任知府時,因觸景生情寫了幾首詩,詩中不免暗含譏諷之意。御史李定、王等人接連上奏章彈劾甦軾誹謗朝政。皇帝大怒,派校尉將甦東坡押解到京城,關進御史台監獄,並命李定負責審訊。李定是王安石的門生,與甦家素來不和,他給甦東坡定了大逆不道之罪,判處死刑。

    甦東坡在獄中感慨︰“何苦來哉,讀書做官,如今卻因為幾句詩就要丟了性命?”于是吟詩一首自我嘆息︰“人家生子願聰明,我為聰明喪了生。但願養兒皆愚魯,無災無禍到公卿。”吟完詩,他淒然淚下,心想︰“我如今的處境,就像雞鴨落入屠夫手中,必死無疑。雞鴨又有什麼罪過,卻常常被人宰殺?只因為它們不會說話,有冤無處申。我甦軾雖然能言善辯,如今又該向誰伸冤?實在是太痛苦了!記得佛印常常勸我戒殺吃素,還勸我棄官修行,如今看來,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真後悔沒有听他的話!”

    嘆息聲未落,忽然听到一串佛珠掉落的聲音,接著傳來一聲“阿彌陀佛”。甦東坡大吃一驚,睜眼一看,竟是佛印禪師。他忘記自己身在獄中,急忙起身迎接,問道︰“師兄怎麼來了?”佛印說︰“南山淨慈孝光禪寺的紅蓮花盛開了,特來邀學士一同去觀賞。”甦東坡不自覺地跟著佛印前行,來到孝光禪寺。

    進入山門後,只見僧房曲折環繞,他感覺這里十分熟悉。法堂中擺放的鐘磬、經典等物品,他件件都認得,仿佛這里就是自己的家,心中驚訝不已。他在寺前寺後走了一圈,卻沒看到蓮花,便問佛印禪師︰“紅蓮在哪里?”佛印向後一指說︰“這不是紅蓮來了嗎?”甦東坡回頭一看,只見一位年輕女子從千佛殿後緩緩走來,到面前深深行了一禮。甦東坡看那女子,似曾相識。女子從袖中拿出一張花箋,請他題詩。佛印早已拿來筆硯,甦東坡隨手寫下四句︰“四十七年一念錯,貪卻紅蓮甘墮卻。孝光禪寺曉鐘鳴,這回抱定如來腳。”

    女子看了詩,將其撕得粉碎,一把抱住甦東坡,說道︰“學士休得忘恩負義!”甦東坡正不知所措,佛印突然伸手將女子推開,他驚出一身冷汗,這才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此時獄中更鼓正敲五更。甦東坡尋思,這個夢不尋常,四句詩更是一字不忘,卻不知其中緣由。這時,遠處傳來曉鐘聲響,他心中豁然開朗︰“原來我前世在孝光寺出家,因色欲墮落,今生才遭受如此苦楚。如果能得到佛力庇佑,重獲自由,我定當一心護法,學佛修行。”

    不久,天亮了,獄官進來道賀,說皇帝下旨赦免甦東坡的罪行,將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甦東坡獲赦出獄,只見佛印禪師早已在獄門口等候,上前問候︰“學士一切安好?貧僧在此等候許久了!”原來甦東坡被捕那天,佛印也離開了湖州,重回東京大相國寺擔任住持,關注著甦東坡的情況。听說他被判死罪,佛印四處奔走求救。幸好有吳充、王安禮兩位正直之士在皇帝面前竭力保奏,太皇太後曹氏自仁宗朝起就听聞甦軾的才名,也在宮中為他求情,皇帝這才回心轉意,下了這道赦書。

    甦東坡見到佛印,恍如隔世重逢,格外歡喜。他到五鳳樓下謝恩後,便前往大相國寺找佛印,講述了昨夜的夢境。說到一半,佛印說︰“停一停,貧僧昨夜也做了同樣的夢。”他也將自己夢中的情景說了出來,後半段與甦東坡的夢境一模一樣,二人不禁感嘆世間竟有如此奇妙的巧合。

    第二天,聖旨下達,甦東坡被貶往黃州。他與佛印相約暫不上任,繞道先去寧海軍錢塘門外的孝光禪寺。等他們到達時,發現那里的路徑門戶,都如同夢中所見到的一樣熟悉。他們向寺中僧人打听,得知了五戒禪師與紅蓮的往事。五戒禪師臨終時所寫的《辭世頌》,寺僧們至今還保存著。甦東坡索要來看,發現與自己夢中所題的四句詩完全相符,這才相信佛法輪回之說並非虛妄,也確定佛印就是明悟禪師轉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時,甦東坡想要削發為僧,跟隨佛印出家。佛印卻不同意,說︰“學士的官場緣分還未斷,二十年後,才能脫離塵世。希望你能堅持向道之心,不要改變。”甦東坡听從了佛印的話,前往黃州赴任。從此,他不再殺生,飲酒也有所節制,里里外外都穿著布衣,每日讀經禮佛。在黃州的三年時間里,佛印始終陪伴在他身邊,兩人幾乎每天都見面。

    宋哲宗元佑元年,朝廷將甦東坡召回京城,升任翰林學士、經筵講官。沒過幾年,又升任禮部尚書、端明殿大學士。佛印依然在大相國寺,兩人往來不斷。

    到了紹聖年間,章𠴱@H臥紫啵 匭巒菩型醢彩 惱擼  斬 鹵岬蕉ㄖ蕁K斬 慮巴喙掠敕鷯〈潛穡 鷯 擔骸把 殼笆賴囊嫡匣刮聰 謝褂屑阜 涂唷!彼斬 攣剩骸笆裁詞焙蠆拍芙饌眩俊狽鷯 盜稅爍鱟鄭骸胺曖藍擔 曖穸鍘!庇炙擔骸把 懇歡ㄒ﹫渭欽獍爍鱟鄭☉ 看朔 吠疽T叮 渡 荒芟嗨媯 馱詼 ┐饒恪!彼斬 侶你扳甑賾敕鷯「奼稹br />
    他到定州還不到半年,又被貶到英州;不久後,再貶到惠州;在惠州待了一年多,又被遷到儋州;接著從儋州移到廉州,再從廉州移到永州,輾轉各地。此時,他才領悟佛印所說“跋涉忒大”的含義。在永州沒多久,赦書又到,朝廷召他回去提舉玉局觀。甦東坡心想︰“‘逢永而返’這句話已經應驗了,‘逢玉而終’,看來這就是我最終的歸宿了。”于是,他急忙啟程返回東京,再次與佛印禪師相見。

    佛印說︰“貧僧早就想回家了,一直等著學士同行。”此時的甦東坡已經對佛理有了深刻的領悟,當即明白了佛印的意思。當夜,兩人在相國寺一同沐浴,談論佛法到五更,隨後分別。就在這天,佛印在相國寺圓寂,甦東坡回到住處後也安然離世。

    到了宋徽宗時期,有方士說︰“甦東坡已經成為大羅仙。多虧佛印一生相伴,才使他沒有墮落。佛印本就是古佛轉世。”這兩世相逢的故事,古今罕見,至今仍作為話本流傳于世。有詩為證︰“禪宗法教豈非凡,佛祖流傳在世間。鐵樹開花千載易,墜落阿鼻要出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明悟禪師趕五戒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喻世明言第三十卷 明悟禪師趕五戒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