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長琴四海游,浩歌自是恣風流。丈夫莫道無知己,明月豪僧遇客舟。”楊益,字謙之,是浙江永嘉人。他從小就風度瀟灑,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氣節,不拘泥于瑣碎的小節。他學識淵博,文采出眾,被授予貴州安莊縣令的職位。
安莊縣地處嶺表邊緣,向南與巴蜀接壤,境內蠻僚雜居。這里的人們喜好蠱毒和爭斗,不懂得禮義和文字,信奉鬼神,崇尚妖法,並且盛產金銀、珠翠和各種珍寶。
按照宋朝的制度,地方官員辭別朝廷時,皇帝會親臨殿前親自詢問,官員們則各自獻上詩章,以此來推測他們治理政務的能力。建炎二年丁卯三月,楊益奉旨向皇帝辭行。高宗皇帝問楊益︰“你擔任什麼官職?”楊益上奏道︰“臣被授予貴州安莊縣知縣。”皇帝又問︰“你了解過安莊的風土人情嗎?”楊益獻上一首詩,詩中寫道︰“蠻煙寥落在東風,萬里天涯迢遞中。人語殊方相識少,鳥聲 听來同。桄榔連碧迷征路,象郡南天絕便鴻。自愧年來無寸補,還將禮樂俟元功。”
高宗皇帝听完這首詩,點頭許久,心中也有些觸動,說道︰“你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實在是令人同情。暫且先去代理治理,不久後會把你召回重用的。”
楊益含淚拜別皇帝,出了朝堂,遇見了鎮撫使郭仲威。兩人相互行禮後,郭仲威說︰“听說你要去安莊任職,這可怎麼辦呢?”楊益無奈地說︰“那里蠻煙瘴氣,疾病橫行,去了九死一生。我本不想去,可如今走投無路,要是去了肯定會陷入絕境。還請您給我指點指點!”郭仲威回答道︰“要想知道具體情況,除非和你一起去問問恩主周鎮撫,他才清楚詳情。恩主被貶到連州,現在也要出發了。”
于是,兩人一同去拜見鎮撫周望。楊益磕頭行禮,誠懇地說︰“楊某即將赴任安莊邊縣,還望您能給我一些指示。”周望急忙回禮,說道︰“安莊是蠻僚出沒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有妖法,還會用蠱毒害人。如果你能降伏他們,那里的財寶就都歸你了;但要是處理不好,一定要格外小心。你的夫人也不能帶去,恐怕當地土官會無禮。”楊益听了,淚水忍不住流下來,焦急地說︰“這可如何是好?”周望憐憫楊益的處境,說道︰“我被貶到連州,和你同路,我們一起走到廣東邊界再分別。一路上的盤纏,你不用擔心。”
楊益和郭仲威拜別周望出來,等了半個多月,便跟著周望一同啟程。郭仲威擺酒為他們送行後,就離開了。
兩人來到鎮江,雇了一艘大船。周望和楊益佔用了中間的幾個大艙口,其余的艙口則是水手用來搭載乘客賺取費用的,一共搭載了三四十人。其中有一個雲游四方的僧人,是去湖廣武當山燒香的,也搭在了眾人的艙里。
這個僧人自稱來自伏牛山,為人十分粗魯,一點也不懂得收斂。和他同艙的有十二三個人,大家都不喜歡他,可他還非要別人煮茶做飯伺候他。同艙的人抱怨道︰“出家人應該慈悲為懷,小心謹慎,不貪圖便宜,怎麼反倒要佔我們的便宜呢?”
和尚听到這話,回嘴道︰“你們這一群都是小人,我讓你們伺候,不嫌棄你們就不錯了。”嘴里不停地罵著眾人是小人。眾人听了都很生氣,有的罵和尚,有的甚至動手打他。
這和尚不慌不忙,隨意指著罵他的人說︰“不要罵!”那罵人的人立刻就說不出話來,閉上了嘴;又指著打他的人說︰“不要打!”那打人的人也馬上動不了手,手癱在那里。這幾個人都驚呆了,只能坐在艙里干瞪眼。
有一些沒有打罵和尚的人,看到這一幕,都驚慌起來,叫道︰“不好了,這里有妖怪!”大家喊天叫地的,各個艙的人听到動靜,都跑過來看。
這動靜也驚動了官艙里的周望和楊益。兩人走到艙口一看,果然看到了這一幕,也都吃了一驚。正準備詢問和尚,這和尚見周望和楊益像是官府的人,便起身向他們行了個禮,說道︰“小僧是從伏牛山來的,要去武當山朝拜,偶然搭了這艘船,卻被眾人欺負,還望二位大人為我做主。”周鎮撫說︰“他們打罵你,固然是他們不對;但你這樣做,也不符合出家人慈悲為懷的道理。”
和尚听了,回答道︰“既然二位大人為他們求情,我就不計較了。”說著,他把手放在那個說不出話的人的嘴上,說︰“你自己說!”那個人馬上就能說話了;又把手拉了拉那個手癱的人,說︰“你自己動!”那個人的手也能抬起來了,就像變戲法一樣,滿船的人都笑了起來。
周鎮撫小聲地對楊益說︰“這個和尚肯定有法術,我們正需要這樣的人,何不讓他到你的艙里,再詳細問問他?”楊益說︰“說得對,我艙里沒有家眷,可以讓他住下。”于是就對和尚說︰“你和眾人相處不便,就到我艙里暫時住下吧。茶飯之類的,你也別計較。”和尚說︰“打擾您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和尚就搬到楊益的艙里住下了。一住就是三四天,早晚間他們談論一些經典或者世間事務,和尚都很了解。楊益時常說一些路上的關鍵事情,試圖打動和尚,還告訴他自己要去安莊縣做知縣。和尚說︰“去安莊做官,要準備妥當,才能前往。”
楊益把自己的貧困艱難之事,詳細地告訴了和尚。和尚說︰“小僧姓李,老家在四川雅州,有幾房親戚搬到威清縣居住,我家也有弟兄姊妹。我回去後,幫你找一個有法術手段的人,陪你一起去,這樣才安全。要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你可千萬別輕易去。我也不上武當山了,陪你去廣東吧。”
楊益再三向和尚致謝,把自己的心事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和尚。這和尚見楊益坦誠相待,為人平易本分,對楊益越發敬重。又知道楊益很窮,就從自己的搭連里拿出十來兩成色很好的赤金,還有五六十兩碎銀子,送給楊益作為盤纏。楊益再三推辭不肯接受,和尚堅持要送,楊益這才收下。
不知不覺在船上過了半個多月,他們來到了廣東瓊州。周鎮撫對楊益說︰“我往東去連州,本來應該在這里陪著你,如今有這位好心的長老在,我可以把你托付給他,就不用我陪了。我就此和你告別,希望日後還能有幸再見。”又再三囑咐長老說︰“一切都拜托您了。”長老說︰“不用您囑咐,小僧心里有數。”周鎮撫又準備了一些酒食,與楊益、和尚道別。喝了半天酒,周望另外找了一艘小船,獨自離開了。
且說楊益和長老在船上,又航行了幾天,來到了偏橋縣。長老對楊益說︰“這里是我的家鄉了,把船停在碼頭,我先上岸找人,確定好後就回來,你就在這里等我。”和尚自己背上搭連,拿著禪杖,告別後就走了。
和尚一走就是七八天,一點消息都沒有,急得楊益心里直犯嘀咕。不過,他覺得這和尚是個講信用的好漢,肯定不會說謊,所以每天都滿懷期待地等著。
到了第九天,只見長老領著七八個人,挑著兩擔箱籠,還有不少吃的東西;另外還抬著一乘轎子,來到船邊。長老掀起轎簾,朝著船艙口,扶出一位美貌的女子,看起來二十四五歲的樣子。這女子生得如何呢?有詩為證︰“獨佔陽台萬點春,石榴裙染碧湘雲。眼前秋水渾無底,絕勝襄王紫玉君。”還有詩寫道︰“海棠枝上月三更,醉里楊妃自出群。馬上琵琶催去急,阿蠻空恨艷陽春。”
長老帶著那位婦人同楊益相見,又喚來帶著家眷的一家人、一個義女和兩個小廝,讓他們都給楊益磕頭行禮。長老指著婦人介紹道︰“這是我的嫡堂佷女,一直寡居在家,我特意帶她來照顧大人。她從小就學了些法術,大人日後路上的事,都听她的,保準平安無事。”說完,長老讓人把箱籠等物品妥善安置好。
此時天色漸晚,長老一行人便在船上歇宿。那媳婦和丫鬟到廚房準備茶飯,眾人吃過飯後,李氏還額外賞了船家五錢銀子。楊益沒花一分錢,就白得了一位佳人,還有這麼多箱籠和隨從,他趕忙拜謝長老︰“承蒙您大恩大德,我做牛做馬也報答不完!”長老笑著說︰“這都是緣分,並非人力強求。”喝過酒,長老和其他人去別的艙室休息,楊益便與李氏在官艙內安寢,二人相談甚歡,一夜溫馨和睦。
第二天,長老早早起身,和眾人吃過早飯,便向楊益、李氏道別。他還特意叮囑李氏︰“我之前就說過,你務必小心謹慎,不可大意!等大人升遷的時候,咱們再相見。”長老一直目送船只駛遠,才轉身離開。
再說這李氏,不僅容貌秀麗,性情也十分溫柔,且聰慧伶俐,事事精通。她天生機靈,與楊益相處融洽,二人恩愛有加,就像結婚多年的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