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喻世明言第十九卷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喻世明言第十九卷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寶劍長琴四海游,浩歌自是恣風流。丈夫莫道無知己,明月豪僧遇客舟。”楊益,字謙之,是浙江永嘉人。他從小就風度瀟灑,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氣節,不拘泥于瑣碎的小節。他學識淵博,文采出眾,被授予貴州安莊縣令的職位。

    安莊縣地處嶺表邊緣,向南與巴蜀接壤,境內蠻僚雜居。這里的人們喜好蠱毒和爭斗,不懂得禮義和文字,信奉鬼神,崇尚妖法,並且盛產金銀、珠翠和各種珍寶。

    按照宋朝的制度,地方官員辭別朝廷時,皇帝會親臨殿前親自詢問,官員們則各自獻上詩章,以此來推測他們治理政務的能力。建炎二年丁卯三月,楊益奉旨向皇帝辭行。高宗皇帝問楊益︰“你擔任什麼官職?”楊益上奏道︰“臣被授予貴州安莊縣知縣。”皇帝又問︰“你了解過安莊的風土人情嗎?”楊益獻上一首詩,詩中寫道︰“蠻煙寥落在東風,萬里天涯迢遞中。人語殊方相識少,鳥聲听來同。桄榔連碧迷征路,象郡南天絕便鴻。自愧年來無寸補,還將禮樂俟元功。”

    高宗皇帝听完這首詩,點頭許久,心中也有些觸動,說道︰“你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實在是令人同情。暫且先去代理治理,不久後會把你召回重用的。”

    楊益含淚拜別皇帝,出了朝堂,遇見了鎮撫使郭仲威。兩人相互行禮後,郭仲威說︰“听說你要去安莊任職,這可怎麼辦呢?”楊益無奈地說︰“那里蠻煙瘴氣,疾病橫行,去了九死一生。我本不想去,可如今走投無路,要是去了肯定會陷入絕境。還請您給我指點指點!”郭仲威回答道︰“要想知道具體情況,除非和你一起去問問恩主周鎮撫,他才清楚詳情。恩主被貶到連州,現在也要出發了。”

    于是,兩人一同去拜見鎮撫周望。楊益磕頭行禮,誠懇地說︰“楊某即將赴任安莊邊縣,還望您能給我一些指示。”周望急忙回禮,說道︰“安莊是蠻僚出沒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有妖法,還會用蠱毒害人。如果你能降伏他們,那里的財寶就都歸你了;但要是處理不好,一定要格外小心。你的夫人也不能帶去,恐怕當地土官會無禮。”楊益听了,淚水忍不住流下來,焦急地說︰“這可如何是好?”周望憐憫楊益的處境,說道︰“我被貶到連州,和你同路,我們一起走到廣東邊界再分別。一路上的盤纏,你不用擔心。”

    楊益和郭仲威拜別周望出來,等了半個多月,便跟著周望一同啟程。郭仲威擺酒為他們送行後,就離開了。

    兩人來到鎮江,雇了一艘大船。周望和楊益佔用了中間的幾個大艙口,其余的艙口則是水手用來搭載乘客賺取費用的,一共搭載了三四十人。其中有一個雲游四方的僧人,是去湖廣武當山燒香的,也搭在了眾人的艙里。

    這個僧人自稱來自伏牛山,為人十分粗魯,一點也不懂得收斂。和他同艙的有十二三個人,大家都不喜歡他,可他還非要別人煮茶做飯伺候他。同艙的人抱怨道︰“出家人應該慈悲為懷,小心謹慎,不貪圖便宜,怎麼反倒要佔我們的便宜呢?”

    和尚听到這話,回嘴道︰“你們這一群都是小人,我讓你們伺候,不嫌棄你們就不錯了。”嘴里不停地罵著眾人是小人。眾人听了都很生氣,有的罵和尚,有的甚至動手打他。

    這和尚不慌不忙,隨意指著罵他的人說︰“不要罵!”那罵人的人立刻就說不出話來,閉上了嘴;又指著打他的人說︰“不要打!”那打人的人也馬上動不了手,手癱在那里。這幾個人都驚呆了,只能坐在艙里干瞪眼。

    有一些沒有打罵和尚的人,看到這一幕,都驚慌起來,叫道︰“不好了,這里有妖怪!”大家喊天叫地的,各個艙的人听到動靜,都跑過來看。

    這動靜也驚動了官艙里的周望和楊益。兩人走到艙口一看,果然看到了這一幕,也都吃了一驚。正準備詢問和尚,這和尚見周望和楊益像是官府的人,便起身向他們行了個禮,說道︰“小僧是從伏牛山來的,要去武當山朝拜,偶然搭了這艘船,卻被眾人欺負,還望二位大人為我做主。”周鎮撫說︰“他們打罵你,固然是他們不對;但你這樣做,也不符合出家人慈悲為懷的道理。”

    和尚听了,回答道︰“既然二位大人為他們求情,我就不計較了。”說著,他把手放在那個說不出話的人的嘴上,說︰“你自己說!”那個人馬上就能說話了;又把手拉了拉那個手癱的人,說︰“你自己動!”那個人的手也能抬起來了,就像變戲法一樣,滿船的人都笑了起來。

    周鎮撫小聲地對楊益說︰“這個和尚肯定有法術,我們正需要這樣的人,何不讓他到你的艙里,再詳細問問他?”楊益說︰“說得對,我艙里沒有家眷,可以讓他住下。”于是就對和尚說︰“你和眾人相處不便,就到我艙里暫時住下吧。茶飯之類的,你也別計較。”和尚說︰“打擾您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和尚就搬到楊益的艙里住下了。一住就是三四天,早晚間他們談論一些經典或者世間事務,和尚都很了解。楊益時常說一些路上的關鍵事情,試圖打動和尚,還告訴他自己要去安莊縣做知縣。和尚說︰“去安莊做官,要準備妥當,才能前往。”

    楊益把自己的貧困艱難之事,詳細地告訴了和尚。和尚說︰“小僧姓李,老家在四川雅州,有幾房親戚搬到威清縣居住,我家也有弟兄姊妹。我回去後,幫你找一個有法術手段的人,陪你一起去,這樣才安全。要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你可千萬別輕易去。我也不上武當山了,陪你去廣東吧。”

    楊益再三向和尚致謝,把自己的心事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和尚。這和尚見楊益坦誠相待,為人平易本分,對楊益越發敬重。又知道楊益很窮,就從自己的搭連里拿出十來兩成色很好的赤金,還有五六十兩碎銀子,送給楊益作為盤纏。楊益再三推辭不肯接受,和尚堅持要送,楊益這才收下。

    不知不覺在船上過了半個多月,他們來到了廣東瓊州。周鎮撫對楊益說︰“我往東去連州,本來應該在這里陪著你,如今有這位好心的長老在,我可以把你托付給他,就不用我陪了。我就此和你告別,希望日後還能有幸再見。”又再三囑咐長老說︰“一切都拜托您了。”長老說︰“不用您囑咐,小僧心里有數。”周鎮撫又準備了一些酒食,與楊益、和尚道別。喝了半天酒,周望另外找了一艘小船,獨自離開了。

    且說楊益和長老在船上,又航行了幾天,來到了偏橋縣。長老對楊益說︰“這里是我的家鄉了,把船停在碼頭,我先上岸找人,確定好後就回來,你就在這里等我。”和尚自己背上搭連,拿著禪杖,告別後就走了。

    和尚一走就是七八天,一點消息都沒有,急得楊益心里直犯嘀咕。不過,他覺得這和尚是個講信用的好漢,肯定不會說謊,所以每天都滿懷期待地等著。

    到了第九天,只見長老領著七八個人,挑著兩擔箱籠,還有不少吃的東西;另外還抬著一乘轎子,來到船邊。長老掀起轎簾,朝著船艙口,扶出一位美貌的女子,看起來二十四五歲的樣子。這女子生得如何呢?有詩為證︰“獨佔陽台萬點春,石榴裙染碧湘雲。眼前秋水渾無底,絕勝襄王紫玉君。”還有詩寫道︰“海棠枝上月三更,醉里楊妃自出群。馬上琵琶催去急,阿蠻空恨艷陽春。”

    長老帶著那位婦人同楊益相見,又喚來帶著家眷的一家人、一個義女和兩個小廝,讓他們都給楊益磕頭行禮。長老指著婦人介紹道︰“這是我的嫡堂佷女,一直寡居在家,我特意帶她來照顧大人。她從小就學了些法術,大人日後路上的事,都听她的,保準平安無事。”說完,長老讓人把箱籠等物品妥善安置好。

    此時天色漸晚,長老一行人便在船上歇宿。那媳婦和丫鬟到廚房準備茶飯,眾人吃過飯後,李氏還額外賞了船家五錢銀子。楊益沒花一分錢,就白得了一位佳人,還有這麼多箱籠和隨從,他趕忙拜謝長老︰“承蒙您大恩大德,我做牛做馬也報答不完!”長老笑著說︰“這都是緣分,並非人力強求。”喝過酒,長老和其他人去別的艙室休息,楊益便與李氏在官艙內安寢,二人相談甚歡,一夜溫馨和睦。

    第二天,長老早早起身,和眾人吃過早飯,便向楊益、李氏道別。他還特意叮囑李氏︰“我之前就說過,你務必小心謹慎,不可大意!等大人升遷的時候,咱們再相見。”長老一直目送船只駛遠,才轉身離開。

    再說這李氏,不僅容貌秀麗,性情也十分溫柔,且聰慧伶俐,事事精通。她天生機靈,與楊益相處融洽,二人恩愛有加,就像結婚多年的夫妻。<江。這條江向東連通巴蜀川江,西連滇池夜郎,眾多江水在此匯聚,水流湍急,即便沒有風,江面也波濤洶涌,行船十分困難。船到江口時,水手打算吃飽飯再開船過江。可一旦開船,遇上大風就難以控制,而且江中遍布尖銳的礁石,船只必須順著河道行駛,稍有不慎撞上礁石,船就毀了。

    船上眾人剛準備就緒,正要下令開船,李氏突然著急地對楊益說︰“不能開船,得再躲三天風,才能過江。”楊益疑惑道︰“現在沒風,為什麼不能開船?”李氏解釋︰“大風馬上就來了。听我的,趕緊把船開進浦里避風。”楊益正想試試李氏的本事,便問水手︰“這附近有能停船的浦子嗎?”水手稟告︰“前面有個石圯浦,浦西北角有個羅市,住戶很多,各種物資都有,正適合停船。”楊益當即下令︰“那就快把船開進去。”水手們趕忙撐船,可剛要駛入浦子口,只見大風從西北角呼嘯而來,起初揚起塵土,隨後連根拔起樹木,碧綠的江水瞬間變得烏黑。江面上巨浪滔天,風聲呼嘯,令人心驚膽戰。這場大風不知損毀了多少船只,一直肆虐到日落才平息。李氏讓丫鬟媳婦準備茶飯,眾人吃過便收拾休息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第二天,大風又起。直到午後才停歇,這時有幾只小船載著當地的土產前來售賣。楊益見李氏不僅懂法術,還能預測天氣,心中十分歡喜,便讓船上的人買些新鮮水果和土產給李氏。此時,又有一只船在叫賣醬。這醬味道如何?有詩描述︰“白玉盤中簇絳茵,光明金鼎露豐神。椹精八月枝頭熟,釀就人間琥珀新。”楊益說︰“我總听說醬是滇蜀一帶的美味,卻一直沒嘗過,不如買些給夫人嘗嘗?”他讓水手去問賣醬的價格,賣醬人說︰“一罐要五百貫足錢。”楊益說︰“這樣,讓小廝進艙找夫人取錢。”

    小廝進艙向李氏要錢,李氏卻說︰“這醬別買,買了會惹麻煩。”小廝出來轉告楊益,楊益不以為然︰“買一罐醬能有什麼麻煩?夫人就是覺得貴,舍不得花錢,才這麼說。”他自己拿出銀子,向賣醬人買下了這罐醬,拿進艙里。掀開罐子,濃郁的香氣撲面而來,醬的顏色如同紅瑪瑙般艷麗誘人。楊益嘗了一口,只覺甜美無比。李氏見狀,急忙把罐子蓋上,說道︰“老爺,這醬吃不得,麻煩馬上就來了。這醬本地沒有,產自南越國。產醬的樹像谷樹,葉子像桑葚,果實長兩三寸,而且產量稀少。九月霜降後才成熟,當地人采摘後釀制成醬,首先進貢給王室,是難得的珍饈。這罐醬肯定是偷來賣的,事情恐怕已經敗露了。”

    原來,這醬是都堂吩咐縣官,讓富戶去南越國花重金購買的,都堂自己都舍不得享用,準備進獻給朝廷。富戶歷經千辛萬苦,耗費大量錢財,甚至因此家破人亡,才好不容易得到一罐。正打算換個銀罐子裝好,送給縣官轉呈都堂,卻被這個蠻子偷走了。富戶發現醬被盜,全家驚慌失措,四處派人搜尋,焦急得如同家中有人離世一般。有人得知消息,向富戶通風報信。富戶立刻帶著衙役,駕著快船,二三十人手持刀槍,敲鑼打鼓,朝著楊益的船殺來,索要這罐醬。此時,兵船距離楊益的船已經很近,只剩半箭之地。

    楊益得知消息後,驚慌失措地躲在艙里問李氏︰“夫人,這可怎麼辦?”李氏說︰“我讓老爺別買,現在惹出大禍了。這蠻子不講道理,一言不合就動刀動槍,哪管什麼禮法!”接著又安慰道︰“老爺別慌。”她連忙讓小廝端來一盆水,口中念念有詞,對著水面畫了幾下。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那艘兵船就像被釘子釘在水里,任憑怎麼撐船,都無法前進、後退,只能停在江心動彈不得。兵船上的人見狀慌亂起來,喊道︰“官船上肯定有妖法,快去請人來斗法!”

    這邊李氏讓水手過去,用當地話說道︰“各位別生氣,官船只是偶然在貴地避風,停在這里。有人來賣醬,我們不知內情,一時買下,還沒動過。現在把醬原樣奉還,錢也不要了。”兵船上的人見對方態度誠懇,又得知醬沒被吃掉,便說︰“只要歸還醬,錢也一並奉還。”水手回來告知楊益,他趕忙把醬送了過去。兵船歸還了銀子,雙方沒有發生沖突。李氏又在水盆里連畫幾下,那艘兵船便輕松地撐走了,還把偷醬的賊送去縣里治罪。楊益感激地說︰“多虧夫人,才化解了這場災禍!”李氏說︰“以後都听我的,保你平安無事。”

    第二天,風也停了,江面恢復平靜,正是“金波不動魚龍寂,玉樹無聲鳥雀棲”。眾人吃過早飯,便開船過江。此後一路上,何時出發、何時停靠都由李氏決定,行程十分順利,不知不覺就快到安莊縣了。

    安莊縣的吏書、門皂等差役得到消息,都趕來迎接參拜。安莊縣只有知縣和典史兩名主要官員,典史徐先生也前來迎接,與楊益見過面後,先回縣衙準備。到了縣城,早有人夫等候,他們扛起行李,用四人抬的轎子抬著李氏,還有兩乘小轎和幾匹馬,供隨從和丫鬟乘坐,先將家眷送到縣衙。楊益隨後出發,一路上敲鑼打鼓,演奏著當地的樂曲。附近的百姓听說新知縣到任,紛紛前來圍觀。

    楊益抵達縣衙後,先到後堂安置好李氏和家眷,才出來與典史正式見面。行過禮後,二人便在公堂擺酒接風。飲酒時,楊益向徐典史請教︰“我剛到這里,不了解當地風俗民情,還請您多指教。”徐典史謙遜地說︰“我還得仰仗長官關照,怎敢當此!”接著介紹道︰“這里與馬龍縣接壤,馬龍有個薛宣尉司,宣尉使是唐朝薛仁貴的後人,富可敵國。當地的僚蠻仡佬等部族,都听從薛宣尉司的管束。雖然我縣與宣尉司相互配合,但按照慣例,長官行香之後,要先去拜訪他,他才會回禮,平時也會有酒禮往來,還望長官留意。”楊益點頭道︰“我記下了。”又問︰“這里離馬龍縣有多遠?”徐典史回答︰“離本縣四十多里。”隨後,二人又聊了些縣里的事務。

    酒席結束後,眾人各自回到衙門內休息。楊知縣向李氏說起薛宣尉司的情況,李氏認真叮囑道︰“薛宣尉年紀輕輕,卻十分精明。要是能用心和他交好,既能得到錢財資助,將來我們想調回內地,也得靠他幫忙。千萬別小瞧他是土官,態度上決不能怠慢。”她又神色嚴肅地補充,“這三天內,會有個穿紅衣的妖人前來挑釁。他見你時,無論說什麼,都別被他哄得起身,直接無視就好。”楊知縣將這些話牢牢記在心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三天後,楊知縣按慣例前往城隍廟上香,隨後正式坐堂理政。下屬官員紛紛前來參拜,事務處理得差不多時,台階下突然走來一個頭戴方頭巾、身著紅布長衫的本地人。這人走到楊知縣面前,既不跪拜,嘴里還反復念叨︰“請起來,老人作揖。”楊知縣皺著眉頭問︰“你是哪個縣的?和我這衙門有什麼關系?”這人卻不回答,依舊重復著那句“請起來,老人作揖”。

    楊知縣本不想理會,但這人三番五次在大庭廣眾之下挑釁,周圍圍觀的人又越來越多,這不僅有損官府威嚴,還怕被人恥笑。雖然記得李氏的叮囑不能起身,但怒火一上來,哪里還顧得上?他立刻喝令皂隸︰“把這老頭拿下,重重打!”兩個皂隸沖上前去,想把老人拉下去,卻發現對方硬著腰,兩人根本拉不動。老人還大聲叫嚷︰“打不得!”

    楊知縣執意要打,一眾皂隸一擁而上,才將老人制服,打了十板子。眾吏典紛紛上前求情,楊知縣不耐煩地呵斥︰“趕出去!”老人一邊走,一邊威脅︰“不要慌!”

    本是坐堂理政的好日子,楊知縣滿心期待有個好開端,卻遇上這麼個搗亂的人,心里窩火。他強打精神處理完剩下的事務,草草結束了早堂,悶悶不樂地回到內衙。李氏迎上來,略帶責備地說︰“我叮囑過您別理會那個穿紅衣的,怎麼還和他起沖突?”楊知縣解釋︰“我听了您的話,一直坐著沒起身,就打了他十板子。”李氏神色凝重︰“他是來斗法的!您要是起身,他夜里就會施展妖術,變著花樣嚇唬您。等您害怕求饒,這縣官的位子怕是都保不住了。那些衙役、書吏,很多都是他的人,到時候咱們根本做不了主。現在他挨了打,不會用妖術嚇唬您,而是要在夜里取您性命。”楊知縣慌了神︰“那可怎麼辦?”李氏安撫道︰“別擔心,晚上我自有辦法。”楊知縣急忙說︰“全靠夫人了。”

    夜幕降臨,吃過晚飯,李氏開始準備。她先用白粉灰在地上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畫了符咒,中間也畫了一道,讓楊知縣端坐在中間的符咒上,叮囑道︰“夜里要是有怪物來嚇您,千萬不要動,就穩穩坐在符咒上,別害怕。”接著,李氏也換好衣服,從箱子里取出一根三四寸長的大金針,在神案前擺上香燭和朱符,然後坐在白粉圈子外靜靜等候。

    大約二更時分,耳邊傳來風雨呼嘯聲,聲音越來越近。“嘩啦”一聲,好似綢緞撕裂,一個黑影沖進屋內。那怪物足有茶盤大小,看不太真切,直朝楊知縣撲來。可沖到白粉圈子外,就像被無形的屏障擋住,只能繞著圈子飛,怎麼也進不來。楊知縣嚇得渾身發抖,李氏見狀,立刻念動咒語,將一道符紙朝空中焚燒。符紙一燒,怪物的動作明顯遲緩下來。說時遲那時快,李氏目光如炬,大喝一聲︰“住!”同時迅速伸出右手,朝怪物抓去。怪物瞬間墜落,李氏順勢按住,雙手將其提起——原來是一只大蝙蝠模樣的東西,渾身黑白花紋交錯,長著鮮紅的尖嘴,模樣十分駭人。

    楊知縣呆立半晌,才緩過神來。李氏解釋︰“這怪物是那個老頭變的。要是在這里打死它,老頭也活不成,到時候麻煩就大了,他的子孫肯定會來報仇,還是留它一命。”她將怪物的翅膀疊好,用金針釘在白粉圈子的符咒上,怪物立刻動彈不得。隨後,李氏用籃子將怪物蓋住,以防貓鼠傷害它,這才和楊知縣回房休息。

    第二天升堂時,二十多個衣著整齊的老人跪在堂前,說道︰“小人都是龐老頭的鄰居,他不知天高地厚,冒犯了大人。您大人有大量,饒他這一次,我們一定讓他好好孝敬您。”楊知縣神色嚴肅︰“你們既然知道,就該明白,沒點本事,我也不敢來這里做官。我不殺他,倒要看看他怎麼脫身!”老人們連忙說︰“實不相瞞,這縣里一直被他和幾個人把持,以往官府都做不了主。如今知道大人有真本事,我們再也不敢冒犯,求您饒了龐老頭,全縣百姓一定乖乖听話!”楊知縣說︰“你們先起來,我自有安排。”眾人連聲道謝後退下。

    退堂後,楊知縣將老人求情的事告訴李氏。李氏說︰“等明天他們再來求,才能放了那怪物。”又過了一天,老人們再次前來,這次苦苦哀求,言辭懇切。楊知縣說︰“看在你們的面子上,這次先饒了他。再有下次,絕不輕饒!”老人們拜謝離去。楊知縣回到內衙,李氏說︰“現在可以放他了。”

    當晚,李氏走進白粉圈子,拔下金針,怪物“嗖”地飛走了。怪物回到龐老頭家,他立刻從床上爬起來,向老鄰居們道謝︰“差點就見不到各位了!這知縣還好對付,他夫人可太厲害了,也不知從哪學的法術,和咱們的完全不一樣。過幾天,咱們備上厚禮去賠罪,以後可別再招惹他們了。”龐老頭擺了酒席招待眾人,大家紛紛表示︰“改日約好,一起去登門拜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知縣回衙後,向李氏連連道謝。李氏提醒︰“老爺,現在可以去拜訪薛宣尉了。”楊知縣有些為難︰“得準備些禮物才行。”李氏胸有成竹︰“禮物早就備好了,金花金緞、兩匹文葛、一幅名人手卷,還有一方古硯。”這些都是提前準備好的,楊知縣不用費一點心思。他當即安排好人手、轎馬,連夜出發。天亮時,一行人抵達馬龍縣。薛宣尉司的衙門十分氣派,高大的磚牆環繞四周,里面還有個佔地二十多里的園子,園中的廳堂、水池、亭台樓閣,堪比王府規格。

    楊知縣來到宣尉司府門口,讓人進去通報。不一會兒,有人出來迎接,薛宣尉也親自到大門相迎。兩人見面後相互行禮,一同走進府中。在堂上行過禮,薛宣尉便請楊知縣到後堂喝茶。寒暄過後,又邀請他到花園廳中赴宴。薛宣尉見楊知縣雖然身材瘦小,但談吐不凡,既有學問,又擅長詩詞,還能飲酒助興,心中暗暗欣賞。酒席間,薛宣尉為試探楊知縣的才思,讓人拿出一面紫金古鏡……

    薛宣尉介紹道︰“這面鏡子由紫金鑄成,晶瑩透亮,連細微之物都能照得清清楚楚。鏡背上刻著四卦圖案,按照卦象敲擊,會發出對應方位的聲音,敲擊正中則會發出黃鐘之聲。漢成帝曾拿著這面鏡子為趙飛燕畫眉,後來因使用不斷膠,兩人在鏡前親昵時,成帝突然駕崩。”楊益接過古鏡仔細端詳,果然造型古樸奇特,當即作了一篇銘文︰“猗與茲器,肇制軒轅。大冶範金,炎帝秉虔。鑿開混沌,大明中天。伏氏畫卦,四象乃全。因時制律,師曠審焉。高下清濁,官微周旋。形色既具,效用不愆。君子視則,冠裳儼然;淑婉臨之,朗然而天。妍媸畢見,不為少遷。喜怒在彼,我何與焉?”

    文章一氣呵成,楊益寫完後直接遞給薛宣尉。薛宣尉反復品讀,又欣賞其書法,忍不住稱贊這文章堪比漢代文辭、晉代書法,夸楊益是天下奇才,能與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媲美。隨後,薛宣尉又拿出一面更小的古鏡,這面鏡子比之前的更加古樸奇異,他再次請楊益題銘。楊益思索片刻,又寫下一篇︰“察見淵魚,實惟不祥。靡聰靡明,順帝之光。全神返照,內外兩忘。”

    薛宣尉讀完後贊嘆︰“言辭精妙,立意深刻,一篇更比一篇奇妙!”對楊益越發敬重。此後五天,薛宣尉每日都設宴款待,盛情難卻。席間薛宣尉問起龐老人鬧事的經過,楊益詳細講述,兩人听後都不禁莞爾。

    楊益多次堅決告辭,薛宣尉卻依依不舍,他問楊益︰“兄長貴庚?”楊益答道︰“虛度三十六歲。”薛宣尉說︰“我今年二十六歲,兄長比我大十歲。”說罷便拜楊益為兄長,二人就此結為異姓兄弟,皆大歡喜。薛宣尉又設宴送行,還贈送了兩千多兩金銀及精美的酒器。楊益再三推辭,薛宣尉誠懇地說︰“我們既已結拜為兄弟,就不必客氣。我家境寬裕,兄長初任官職,手頭也不寬裕,以後我還會時常送東西給你,可別再推辭了。”楊益只好拜謝收下。

    回到縣里,龐老人帶著一眾老者,抬著羊、酒、綢緞,每人還準備了一百兩銀子,加起來足有兩千多兩,一同送到縣衙。楊益見狀說道︰“讓你們破費,我實在過意不去!”老人們紛紛表示︰“這點心意微不足道。老爺和以往的知縣不同,這地方雖說夷人難治,但大家都老實本分。如今我們歸心,全縣上下誰敢違抗?以後還會時常孝敬老爺。”楊益見他們如此熱情,便留眾人在吏舍用餐,老人們拜謝離去。

    當地有個舊規矩︰夷人遞狀子,不管案子是否受理,都要先交三錢紙價費。每到辦案期限,光是這項收入就頗為可觀。若是人命官司,若雙方願意私了,里鄰和證人會評估凶手家境,然後請知縣將凶手家產分成三份,一份送給知縣,一份賠償受害者,一份留給凶手,這樣就會被稱作“好官府”。當地還有獨特的風俗,每到節日,遠近百姓都會前來送禮。楊益在安莊任職三年多,積攢了不少財物。他把所得財物都送到薛宣尉處寄存,漸漸也積累了豐厚的身家。

    一天,楊益對薛宣尉說︰“知足才能避免災禍,我在這里承蒙兄弟關照,多次厚贈,加上俸祿也足以維持生活。我已申請退休,只是這些財物,如何才能平安送回家鄉?還望兄弟幫忙!”薛宣尉說︰“兄長既然決定退休,我也不好強留。這里積攢的財物,我會派人送到船上,兄長不必操心。”于是,楊益向薛宣尉道別。

    薛宣尉再次設宴送行,又贈送千兩白銀作為路費,並提前將財物送到船上。楊益回到縣衙,召集眾老人說︰“我在這里三年,承蒙大家照顧。如今我已退休,今日與大家告別。我也準備了些東西分給你們,聊表心意。我來的時候有幾個箱籠,現在離開還是這幾個箱籠,大家可以當場查看。”老人們推辭道︰“我們沒怎麼孝敬老爺,怎敢要您的東西?”最後每人都象征性地收了一點,歡喜拜謝離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楊益啟程那天,百姓們紛紛擺上香案、花燈,點燃蠟燭為他送行。縣里的人見他行李簡單,殊不知薛宣尉早已提前將財物送到船上安置妥當,楊益看起來就像沒帶什麼東西一樣。他與李氏登船,按原路返回。

    一路平安,一個多月後,船行至當初停泊之處,靠近李氏家鄉。船剛靠岸,就見那位和尚長老帶著幾個人在岸邊等候,他們上船與楊益相見,眾人欣喜萬分,李氏也上前拜見長老。楊益吩咐擺酒,與眾人敘舊,他把在安莊縣的經歷一一告知長老。長老卻說道︰“這些我都知道了,今日我來,只為我佷女的事。她原本有丈夫,我當初見你去安莊困難重重,才不顧非議讓佷女陪你赴任。如今謝天謝地,平安歸來,一切都好。但佷女不能再跟著你了,我得送她回到前夫身邊,財物方面,隨你處置。”

    楊益听聞此言,淚如雨下,痛哭著拜倒在李氏和長老面前︰“這簡直要我的命,我不如死了算了!”說著拔出一把小匕首,就要自刎。李氏急忙抱住他,奪下匕首,也跟著痛哭起來。長老連忙勸阻︰“別哭了,終究要分別。我當初答應過還她丈夫,出家人絕不食言。”楊益含淚說︰“財物任憑長老和夫人處置,只是這離別之痛,實在難以承受。”長老見楊益情真意切,便說︰“我自有安排。今晚先在船上休息,明日再作告別。”

    這一夜,楊益和李氏輾轉難眠,淚水未干,兩人傾訴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他們梳洗完畢,吃過早飯。長老提議將楊益的宦資分成十份,說道︰“楊大人拿六份,佷女拿三份,我拿一份。”眾人都沒有異議。

    分別時刻,李氏與楊益緊緊相擁,難舍難分,真可謂生離死別。最終,李氏還是含淚上岸離去。楊益也準備開船啟程,長老說道︰“這條水路凶險難行,我送你到臨安再回去。我們不搶劫別人就罷了,可不能反被別人搶了去。”和尚長老一路護送楊益到臨安,楊益極力挽留他在家中住了兩個月,還贈送厚禮,又寫信向李氏表達思念,此後兩人書信往來不斷。後人有詩感嘆︰“蠻邦薄宦一孤身,全賴高僧覽好音。隨地相逢休傲慢,世間何處沒奇人?”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喻世明言第十九卷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喻世明言第十九卷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