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警世通言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警世通言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

    日月有圓有缺,星辰運行也會偶爾偏離軌道,人生在世,又怎能沒有興衰起伏?就像張良年少時在徐邳逃難,伊尹曾在莘野耕地,姜子牙也曾在溪垂釣。

    你看那韓信未得志時,曾遭受胯下之辱;呂蒙正落魄時,在瓦窯借宿;裴度困頓之際,棲身于古廟之中。但時來運轉後,他們都成為了將相,盡顯男兒本色。

    漢武帝元狩二年,四川成都府有一位秀士,姓司馬,名相如,字長卿。他父母雙亡後,孤身一人,生活清苦,卻堅持自我。他博覽群書,精通經史,雖然游歷四方,但心中始終懷揣著求取功名的志向。當初離家時,他路過城北七里左右的升仙橋,在橋柱上鄭重寫下︰“大丈夫不乘駟馬車,不復過此橋。”此後,他北到京洛,東到齊楚,投奔梁孝王門下,與鄒陽、枚皋等人為友。不料梁孝王去世,相如只好稱病,回到成都市上。

    臨邛縣縣令王吉,常常派人邀請相如前往。有一天,相如前去與王吉相會,一住就是十天。交談中,王吉提到當地富豪卓王孫,家中亭台池館華美異常,值得一游。于是縣令派人去告知卓王孫,讓他接待相如。

    卓王孫資產上萬,家中僮僕數百,生活極為奢華。他家花園中有一座花亭,名為瑞仙亭,四周繁花似錦,景色宜人,是絕佳的游玩休憩之所,即便京洛一帶的名園,也比不上這里。卓員外妻子去世後不再續娶,一心修道。他只有一個女兒,小字文君,年方十九,剛剛守寡在家。文君聰慧過人,容貌出眾,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一天早晨,卓王孫听說縣令的好友司馬相如,是文壇大儒,要來家中游玩,還將前來拜訪,便急忙出門迎接,把他請到後花園的瑞仙亭。一番寒暄後,卓王孫置辦酒席款待。他見相如風度翩翩、氣質優雅,又是王縣令的好友,心中十分敬重,說道︰“先生住在縣里多有不便,何不在寒舍小住幾日?”相如感激他的盛情,便讓人喚來琴童,將行李搬到瑞仙亭安頓下來,這一住,便是半月有余。

    且說卓文君在繡房閑坐時,侍女春兒跑來告訴她︰“有位秀士司馬長卿前來拜訪,員外留他在瑞仙亭住下了。這位先生風度翩翩,還擅長撫琴。”文君听後,心中一動,便來到東牆的雕花窗邊,悄悄窺視相如。只見他才貌出眾,文君暗自思忖︰“此人日後必定飛黃騰達。只是不知他是否已經娶妻?我若能嫁得這樣的丈夫,此生無憾!可嘆他家境貧寒,若通過媒妁之言求親,父親肯定不會答應。要是錯過了他,以後恐怕再難遇到如此如意之人。”

    過了兩天,春兒見小姐整日愁眉不展,料想她必定有心事,便說道︰“今晚是三月十五,月色明亮,小姐何不到花園里散散心?”小姐嘴上沒說什麼,心里卻想︰“自從見了那位秀才,我日夜寢食難安。如今我心意已決,雖說這樣做有違婦道,但卻是我一生的前程所在。”于是,她收拾了一些金珠首飾,吩咐春兒準備酒果︰“今晚我們賞月解悶。”春兒準備妥當後,便陪著小姐前往花園。

    另一邊,相如早就听聞文君小姐貌美聰慧,精通音律,心中也有意與她結識。當晚,月光如水,他听到花陰下有腳步聲,便讓琴童偷偷查看,得知是文君。相如隨即焚香一炷,輕撫瑤琴。文君正向前走著,忽然听到清亮的琴聲,便放慢腳步,靠近瑞仙亭。轉過花陰,只听見琴中奏出的曲子︰

    “鳳兮鳳兮思故鄉,遨游四海兮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如今夕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在我傍,

    何緣交頸為鴛鴦,期頡頏兮共翱翔!

    鳳兮鳳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小姐听完,對侍女說︰“秀才對我有意,我亦對他有情。今夜既然來到這里,就去與秀才相見吧。”于是,她走到亭邊。相如在月光下見到文君,連忙起身迎接︰“小生日夜盼著能見到小姐,沒想到今日如願。未能遠迎,還望小姐恕罪!”文君行禮道︰“先生光臨,未能好好款待。您獨居孤館,想必十分寂寞,讓人掛念不已。”相如說︰“有勞小姐掛心。小生有琴相伴,倒也能消遣時光。”文君笑道︰“先生不必掩飾,琴中之意,我早已明白。”相如跪地說道︰“能見到小姐,小生死而無憾。”文君說︰“先生請起,我今夜前來,是想與先生一同賞月,共飲幾杯。”

    春兒將酒果擺在瑞仙亭上,文君與相如相對而坐,把酒言歡。相如仔細打量文君,只見她眉如翠羽,肌膚勝雪;身著錦繡衣裳,身材勻稱,不胖不瘦;站在溪邊,堪比洛水之神;對著明月,好似嫦娥下凡。酒過幾巡,文君讓春兒先回去︰“我稍後就來。”相如說︰“小姐若不嫌棄,願與您……”文君笑道︰“我想與先生攜手一生,豈止是一時歡愛?”相如問︰“小姐可有什麼打算?”文君說︰“我收拾了一些金珠。不如今夜我們一同離開這里,到別處居住。日後若父親想念,我們再搬回來,一家團聚,豈不是美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下,二人離開瑞仙亭,從後花園悄然離去,就像鰲魚脫鉤,頭也不回。

    到了天明,春兒發現小姐不在房中,瑞仙亭也不見人影,趕忙稟報老員外。眾人尋到瑞仙亭,發現相如也不見了。員外大怒︰“相如身為文人,竟做出這等禽獸之事!小賤人,你自幼讀書,難道不明白女子‘事無擅為,行無獨出’的道理?你不听父命,私奔苟合,從此不再是我的女兒!”他本想告官,又怕家丑外揚,只好作罷,恨恨道︰“我倒要看看,你還有何臉面見親戚!”此後,他雖心中氣憤,卻也不再追尋。

    再說相如和文君回到家,相如看著家徒四壁,愁眉不展︰“我妻子出身富貴,如今跟著我受苦,實在愧疚。所幸她毫無怨言,十分賢德,想必是相信我日後能有所成就。”正發愁時,文君來了。相如說︰“我正想和你商量,做點小生意,可苦于沒有本錢。”文君說︰“我那些首飾釵釧,都可以變賣。我父親家財萬貫,難道還不能接濟女兒?不如我們開一家酒肆,我親自當壚賣酒。若父親知道了,肯定會後悔。”

    相如听從了文君的建議,修建房屋,開起酒肆。文君親自站在酒壚前,記賬賣酒。一天,卓王孫家的僮僕到成都辦事,進酒肆飲酒,沒想到竟來到司馬相如的店里。他看到當壚的女子,竟是自家小姐,大吃一驚,急忙趕回臨邛,將此事稟報給員外。員外得知後,滿臉羞愧,不願認這個女兒,從此閉門謝客。

    相如夫婦賣酒約半年後,一天,突然有使者捧著詔書,來到酒肆,詢問司馬相如的名字,說道︰“朝廷讀了先生所作的《子虛賦》,贊其文章氣勢磅礡,超越古人。陛下讀後贊嘆不已,心中生出凌雲壯志,恨不得與先生生在同一時代。楊得意上奏說︰‘此賦是臣同鄉司馬相如所作,如今正在成都閑居。’陛下大喜,特命我前來征召先生,速速入朝,不得延誤。”

    相如趕忙收拾行裝,準備啟程。文君不舍地說︰“官人此去若得富貴,可別忘了瑞仙亭上的情誼。”相如說︰“小生受小姐大恩,無以為報,怎會忘記?”文君說︰“秀才也分兩種,有君子儒,無論貧富,志向不改;也有小人儒,貧窮時一個樣,富貴了就忘了本。”相如堅定地說︰“小姐放心!”夫妻二人難舍難分,臨行前,文君又叮囑道︰“如今你已實現題橋的志向,可別辜負了我這當壚賣酒的人!”

    且說相如隨使者啟程,這邊卓王孫的家僮從長安回來,听說楊得意舉薦司馬相如,被朝廷征召。卓王孫心想︰“我女兒有先見之明,見此人才能出眾、相貌不凡,料定他日後會顯達,才與他結為夫妻。仔細想來,男婚女嫁本是人之常情。女婿沒做官時,我帶侍女春兒去成都看望女兒,這是父女之情,沒人會笑話我。要是等他做了官再去,別人該說我趨炎附勢了。”

    第二天,卓王孫帶著春兒來到成都,找到文君。文君見到父親,趕忙下拜︰“孩兒不孝,望爹爹饒恕!”員外說︰“我的兒,你可把我急壞了!過去的事就不提了。如今朝廷征召,正合你心意。我今日送春兒來照顧你,接你回家住。我再派家僮去長安,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賢婿。”文君卻執意不肯。卓員外見女兒心意已決,便將一半家財分給她,在成都為她建造大宅,購置良田,還安排了三四百僮僕。此後,卓員外便陪著女兒住下,等待女婿的好消息。

    司馬相如跟隨使者抵達京師,朝見天子,又獻上一篇《上林賦》。天子看後大喜,當即任命他為著作郎,讓他在金馬門待詔。當時,巴蜀開通南夷各條道路,因軍需轉運繁雜,驚擾了當地百姓。天子得知後大怒,召來相如商議,命他撰寫告諭巴蜀百姓的檄文,還說︰“此事非卿不可。”于是,又任命相如為中郎將,持節前往,賜他令劍金牌,允許他先斬後奏。

    相如謝恩後,辭別天子,一路快馬加鞭。到達巴蜀後,經過勸說安撫,很快平息了事端,蠻夷之地恢復平靜。不到半月,百姓生活安寧,相如也得以衣錦還鄉。數日後,他抵達成都府,當地官員出城迎接。回到新家,文君出門相迎。相如感慨道︰“讀書果然不會辜負人,今日終于實現了題橋的心願。”文君笑著說︰“還有一喜,你丈人早就來這里等你了。”相如連忙說︰“不敢當,不敢當!”

    卓員外出來與相如相見,相如上前施禮,二人相互道謝,隨後大擺筵席慶賀。從此,司馬相如一家成為成都的富貴人家。有詩為證︰

    “夜靜瑤台月正圓,清風淅瀝滿林巒。

    朱弦慢促相思調,不是知音不與彈。”

    司馬相如原本只是成都府的一介窮書生,僅僅因為一篇文章契合了皇帝的心意,便一朝得志,飛黃騰達。而在南宋時期,同樣是成都府人,在濯錦江畔居住的一位貧士,也因詞章際遇,最終衣錦還鄉。這位貧士姓俞名良,字仲舉,年僅二十五歲,自幼父母雙亡,娶了張氏為妻。俞良日夜勤奮攻讀詩史,腹有錦繡文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時正值春榜開啟,科舉選場面向天下廣納人才,俞良決定前往臨安參加科舉考試。臨行前,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俞良叮囑妻子︰“我此番前去求官,快則一年,慢則三年,只要謀得一官半職,立刻回來。”說罷,與妻子告別,騎著一頭小毛驢踏上了征程。

    然而,行程尚未過半,俞良突然染上疾病,他匆忙尋了一家客店住下,心中滿是煩惱。這一病就是半個月,身邊的錢物也消耗殆盡。無奈之下,他只好賣掉毛驢充當盤纏。又擔心耽誤科舉考試的日期,只能買了雙草鞋穿上,背著書囊徒步前行。沒走幾天,雙腳就被磨破,鮮血淋灕,一路上受盡苦楚。俞良心中暗自思忖︰“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杭州啊!”看著自己受傷的雙腳,他感慨萬千,寫下一首《瑞鶴仙》詞來抒發心中的愁緒︰

    “春闈期近也,望帝京迢遞,猶在天際。

    懊恨這雙腳底,不慣行程,如今怎免得拖泥帶水。

    痛難禁,芒鞋五耳倦行時,著意溫存,笑語甜言安慰。

    爭氣扶持我去,選得官未,那時賞你穿對朝靴,安排在轎兒里。

    抬來抬去,飽餐羊肉滋味,重教細膩。更尋對小小腳兒,夜間伴你。”

    經過漫長的跋涉,俞良終于抵達杭州,在貢院前橋下的孫婆店住了下來。不久後,他順利參加了科舉考試,隨後便和其他考生一樣,焦急地等待著放榜。其實,這些舉子們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就拿俞良來說,他從八千多里之外的家鄉來到臨安,滿心指望能一舉成名,可無奈時運不濟,最終名落孫山。

    俞良心中苦悶至極,忍不住流下眼淚。他暗自思量︰“大老遠來到這里,如今身上分文不剩,可怎麼回鄉呢?”無奈之下,他只好暫時流落在杭州。每天出門,只要身上有點錢,他就去買酒喝,借酒消愁。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錢財漸漸耗盡。起初,還有幾個相識偶爾接濟他,可時間久了,他總是麻煩別人,便逐漸遭到了嫌棄。每當看到其他秀才在店里喝酒,俞良就會進去拜訪,混兩碗酒喝,喝醉後便回到客店休息。

    孫婆見他這樣,忍不住埋怨道︰“秀才,你還欠著我房錢沒還,每天卻喝得大醉,既然有錢買酒,為什麼不還房錢?”俞良也不解釋,每天早上向店小二討些熱水洗把臉,就出門了。他四處拜訪權貴,希望能得到一些幫助,討幾碗酒喝,喝醉後便在天黑時分回到客店。天天如此,周而復始。

    有一天,俞良走到眾安橋,看到一家茶坊里坐著幾個秀才,便擠進去找了個位置坐下。茶博士見狀,上前作揖問道︰“解元對讀書人的尊稱),您想喝點什麼茶?”俞良心里犯了難,他早飯都沒吃,哪有錢喝茶,可嘴上又不好直說,只好推脫︰“我約了個朋友在這里等,一會兒他來了再點。”茶博士便退了下去。

    俞良坐在門口,眼巴巴地盼著能遇到一個相識,可始終未能如願。正煩悶時,只見一位先生手里拿著一個寫有“如神見”的招牌走過。俞良心想,這應該是個算命先生,不如算一卦看看運氣。于是,他把先生請進茶坊坐下,報上自己的生辰八字。茶博士看到這一幕,還以為是俞良等的朋友來了,又上前問道︰“解元,吃什麼茶?”俞良只好說︰“來兩杯椒茶。”

    兩人喝完茶,先生說道︰“解元您運氣極佳,不出兩日,必定會遇到貴人,從此飛黃騰達,前途不可限量。”俞良听了,心里暗自苦笑︰“我現在這副落魄模樣,什麼時候才能發跡?眼下連茶錢都付不起。”于是,他找了個借口起身說︰“先生,如果我真的發跡了,一定好好感謝您。”說完便要離開。

    茶博士連忙攔住他︰“解元,茶錢還沒付呢!”俞良推脫道︰“我只是借坐一會兒,你卻來問我要茶錢,我哪有錢還?先生說我很快就會發跡,等我好了,一並還你。”說完扭頭就走。先生也追上來說︰“解元,算命錢還沒給呢!”俞良又說︰“先生多擔待,等我發跡了,一定補上。”先生無奈地說︰“我今天出門真是不順!”茶博士也抱怨道︰“我真倒霉,白白賠了兩杯茶錢!”就這樣,幾人不歡而散。

    俞良又繼續在街頭晃悠,討了幾碗酒喝。直到天黑,他酩酊大醉,踉踉蹌蹌地回到孫婆店里,一進門便昏昏沉沉地睡倒了。孫婆見他這樣,忍不住大罵︰“你這秀才太不懂事了!欠了我這麼多房錢不還,還天天喝得爛醉。你以為天天都有人請你喝酒啊?”俞良借著酒勁反駁道︰“我喝醉是我的事,關你什麼事!別人請不請我,也輪不到你管!”

    孫婆氣憤地說︰“我情願不要你欠的房錢,你明天就給我搬走!”俞良依舊胡言亂語︰“你要我走,再給我五貫錢,我明天就走!”孫婆听了,又氣又笑︰“我從沒見過你這樣的客人!白住了這麼久店,現在還想訛錢,一點讀書人該有的體面都沒有。”俞良听了,更加惱火,罵道︰“我有韓信的志向,你卻沒有漂母的仁慈。我俞某是個飽學之士,這次考不中,下次一定能中。你就算供養我到下次考試,又能怎樣!”說著,借著酒勁敲桌子打板凳,鬧得不可開交。孫婆見他發酒瘋,也不敢招惹,關上門回屋去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俞良折騰了一陣,身體疲憊不堪,倒在床上便睡著了。到了五更天,他酒醒過來,想起昨晚的事,不禁感到十分羞愧。他想不告而別,可又無處可去,一時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孫婆和兒子孫小二商量後,無奈之下,只好拿出兩貫錢,主動向俞良賠禮道歉,希望他能盡快離開。俞良本不想接受,但他身無分文,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紅著臉收下錢,向孫婆道謝後離開了客店。

    走在街上,俞良心里犯愁︰“臨安到成都相隔八千里,這兩貫錢連幾頓飯都不夠吃,怎麼夠當回家的盤纏呢?”他在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一直走到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心里也愈發煩悶。想著身上僅有的兩貫錢,他心一橫,決定買些酒食吃飽後,跳進西湖,一了百了。

    于是,俞良用這兩貫錢買了酒食,吃飽喝足後,徑直朝著涌金門外的西湖走去。遠遠地,他看見一座高樓,樓前掛著一面大牌,上面用朱紅大字寫著“豐樂樓”。樓里傳出陣陣笙歌鼓樂之聲,熱鬧非凡。俞良剛走到樓前,就見門口站著兩個人,頭戴方頂頭巾,身穿紫衫,腳蹬干淨的絲鞋,雙手交叉,客氣地對他說︰“請進!”

    俞良見對方相邀,便欣然走進樓里,一直上到樓上,選了一個臨湖靠窗的雅間坐下。這時,一個酒保走上前來,向俞良作揖問道︰“解元,您要打多少酒?”俞良又故技重施︰“我約了個朋友,一會兒他來了再點。你先拿兩雙筷子、兩只酒杯放在桌上。”酒保听後,立刻將酒缸、酒提、筷子、酒杯、碟子等餐具擺在桌上,而且全是銀器。

    俞良看著眼前的奢華陳設,心中暗自感慨︰“好富貴的地方,可我如今這般落魄!身上只有兩貫錢,能做什麼呢?”過了一會兒,酒保又來問︰“解元,您朋友還沒來,要先打些酒嗎?”俞良只好說︰“看來我朋友是不會來了,打兩角酒來吧。”酒保又問︰“解元,您需要什麼下酒菜?”俞良隨口說道︰“隨便上吧。”

    酒保以為來了個闊綽的客人,于是將各種新鮮果品、美味佳肴、海鮮等下酒好菜,一股腦地擺了上來。還端來一個銀酒缸,里面盛滿兩角酒,並放了一把酒勺,不時過來為俞良燙酒。俞良獨自一人,從中午一直喝到傍晚。面前的酒菜也吃得所剩無幾。

    此時,俞良手扶雕欄,望著樓下的湖光山色,心中的愁緒愈發濃烈。他叫來酒保︰“麻煩借我筆硯一用。”酒保連忙提醒︰“解元,您要是想題詩,可千萬別在粉牆上寫,我們店里有專門的詩牌。要是弄髒了粉牆,我今天當值,這一天的工錢就沒了。”俞良說︰“那把詩牌和筆硯拿來吧。”

    不一會兒,酒保拿來詩牌和筆硯,放在桌上。俞良說︰“你先下去,我叫你再來,沒叫你別過來。”等酒保離開後,俞良關上閣門,用凳子頂住,自言自語道︰“我要讓自己的名字留在這樓上,讓後人都知道我,寫在詩牌上怎麼行?”

    想到自己身上只有兩貫錢,根本付不起這頓飯錢,俞良心一橫,決定題完詩後,就推開窗戶跳進湖里,一死了之。他磨濃墨,蘸飽筆,將一面牆壁擦拭干淨,揮筆寫下一首《鵲橋仙》詞︰

    “來時秋暮,到時春暮,歸去又還秋暮。

    豐樂樓上望西川,動不動八千里路。

    青山無數,白雲無數,綠水又還無數。

    人生七十古來稀,算恁地光陰,能來得幾度!”

    俞良題完詞,在後面寫下“錦里秀才俞良作”幾個字,放下筆,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他滿心絕望地想︰“活著如此痛苦,不如一死了之,免得再受這窮苦折磨!”于是,他推開窗戶,望著下面的湖水,準備縱身跳下。可一看,這里離岸邊太遠,萬一跳下去沒死成,反而摔斷了腿腳,以後可怎麼辦?

    他心一橫,解下腰間的舊絛帶,在閣梁上打了個活結,做成一個繩圈。俞良長嘆一聲,正要把頭伸進繩圈里,說時遲那時快!酒保見許久沒听到動靜,便走到閣兒前。他見門緊緊關著,沒敢敲門,就從窗眼往里張望。這一望,酒保嚇得魂飛魄散,只見俞良正準備往繩圈里鑽,臉上滿是糾結與不舍。

    酒保心急如焚,猛地推開門沖進去,一把抱住俞良,大聲喊道︰“解元,你這是干什麼!你要是死了,可要連累我們店啊!”這一喊,樓下的掌管、樂師、酒保、打雜的人紛紛跑上樓來,一時間,整座樓都喧鬧起來。眾人圍過來一看,俞良酒氣燻天,借著酒勁,嘴里胡言亂語個不停。

    酒保轉頭看到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茶盞大小的字,頓時叫苦不迭︰“我今天真是倒霉透頂,這一天的工錢算是泡湯了!”他無奈地對俞良說︰“解元,吃完酒就結了錢回去吧。”俞良耍起無賴︰“你想怎麼樣?想打死我不成!”酒保耐著性子說︰“解元,別鬧事。你今天吃的酒食,總共算下來要五兩銀子。”

    俞良破罐子破摔︰“要我五兩銀子?要命有一條,要錢沒有!我從你們店門前路過,是你們家兩個穿紫衫的人把我拉進來請我喝酒的。現在我沒錢,大不了一死!”說著,又做出要往窗戶外跳的架勢,嚇得酒保慌忙死死抱住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眾人見狀,趕緊商量起來︰“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不如自認倒霉放他走吧。不然真鬧出人命,明天可怎麼交代?”于是問俞良︰“解元,你住在哪兒?”俞良醉醺醺地說︰“我住在貢院橋孫婆客店里。我可是西川成都府有名的秀才,來這里參加科舉考試的。要是我回去的路上,掉進河里淹死了,明天這事跟你們沒完!”眾人無奈地說︰“你真要死了倒也好辦。”但又怕惹上官司,只好忍著氣,派兩個人送他回去,只要知道他有個落腳的地方,能省些麻煩。

    當下,兩個酒保攙扶著俞良下了樓。出門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一路上,兩人架著搖搖晃晃的俞良,好不容易走到孫婆店前,卻發現店門已經關上了。酒保把俞良往門前一放,就去敲門。店里的人以為來了新客人,趕忙開門。酒保見門開了,撒開手轉身就跑。

    俞良東倒西歪,差點摔倒。孫婆舉著燈一照,發現是俞良,頓時又驚又氣。可也沒辦法,只好叫兒子孫小二把他扶進房里躺下。孫婆一邊忙活一邊罵道︰“昨天在我這兒鬧事,白白送了他兩貫錢,說是回去,結果拿去買酒喝了!”俞良假裝醉酒,任由孫婆責罵,一聲也不敢吭。正所謂“人無氣勢精神減,囊少金錢應對難”。

    話說南宋高宗將皇位傳給孝宗後,自己做了太上皇,住在德壽宮。孝宗十分孝順,想盡辦法討太上皇歡心,除了每日朝賀問安,遇到良辰美景,就陪太上皇一同出游。太上皇在德壽宮閑暇時,經常帶著內侍去西湖游玩。有時候為了不打擾百姓,還會換上便服悄悄出行,這已經成了常事。

    有一天,太上皇來到靈隱寺的冷泉亭休息。這冷泉亭風景絕佳,正如張輿詩中所寫︰“朵朵峰巒擁翠華,倚雲樓閣是僧家。憑欄盡日無人語,濯足寒泉數落花。”太上皇正坐著欣賞泉水,寺里的住持僧人獻上茶水。這時,一個行者雙手托著茶盤,高高舉過頭頂,跪下行禮。太上皇仔細一看,這行者身材魁梧,舉止十分恭敬。

    太上皇開口問道︰“朕看你不像普通行者,如實說來,你到底是什麼人?”行者听了,眼淚奪眶而出,拜謝道︰“臣姓李名直,原本是南劍府太守,因得罪了監司,被誣陷貪污,貶為平民。如今家境貧寒,連飯都吃不上。本寺住持是臣的舅舅,我只好暫時在這里做行者,混口飯吃,勉強維持生計。”太上皇听了,心生憐憫,說道︰“等朕回宮,就跟皇帝說這事。”

    當晚回宮後,恰好孝宗派太監來德壽宮問安,太上皇便把南劍府太守李直的事交代下去,讓孝宗恢復他的官職。過了幾天,太上皇又來到靈隱寺,那個行者還是像往常一樣來送茶。太上皇問他︰“皇帝恢復你的官職了嗎?”行者叩頭回答︰“還沒有。”太上皇听了,臉上露出愧疚的神色。

    第二天,孝宗恭請太上皇、皇太後到聚景園游玩。一路上,太上皇始終沉默不語,臉上帶著不悅。孝宗小心翼翼地說︰“今日天氣晴好,風景宜人,希望能讓您心情愉悅。”太上皇卻一聲不吭。太後見狀,說道︰“孩子好心請我們出來游玩,你這是生哪門子氣?”太上皇嘆了口氣說︰“真是‘樹老招風,人老招賤’,我年紀大了,說的話也沒人當回事了。”

    孝宗一頭霧水,趕忙磕頭請罪,問太上皇到底是怎麼回事。太上皇說︰“前些日子,我替南劍府太守李直求情,結果皇帝根本沒當回事。昨天在寺里又見到他,讓我實在羞愧。”孝宗解釋道︰“接到您的吩咐後,第二天我就跟宰相說了。可宰相說李直貪污腐敗,劣跡斑斑,不能再任用。既然您這麼看重他,這是小事一樁,明天就辦。今天您就先消消氣,好好玩一玩。”太上皇這才轉怒為喜,盡情暢飲,直到喝醉才回去。

    第二天,孝宗再次囑咐宰相,一定要起用李直。宰相還是找理由推辭,孝宗有些生氣地說︰“這是太上皇的意思。昨天他為此大發雷霆,我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就算是犯了大逆謀反的罪,也得照辦!”于是,李直被官復原職。這件事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俞良在孫婆店借宿的那晚,太上皇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游歷西湖,只見萬道光芒之中,有兩條黑氣直沖天際,太上皇猛地驚醒。第二天一早,他就宣召了一位圓夢先生,把夢境詳細說了一遍。先生听後,上奏道︰“這預示著有一位賢人流落此地,在西湖游玩時,心中怨氣沖天,所以托夢給您。此夢主朝廷將得一賢人,應在今日,且無吉凶之分。”

    太上皇听了十分高興,賞賜了圓夢先生,隨後回宮換了一身文人秀才的裝扮,帶著幾個近侍,也都扮成讀書人的樣子,一起漫步出城。走到豐樂樓前,又看到那兩個穿紫衫的人在門口招攬客人。太上皇帶著近侍走進酒肆,上了樓。

    這天樓上的閣間都坐滿了人,只有俞良前一晚尋死的那個閣間空著。太上皇掀開簾子正要進去,酒保連忙攔住說︰“解元,這閣間不吉利!今天店主準備用醋和木炭燻一燻驅邪,等燻完了再讓客人進去。”太上皇好奇地問︰“這閣間怎麼不吉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酒保便把前一晚的事一五一十說了出來︰“解元,說來話長。昨晚有個秀才,是西川成都府人,來參加科舉沒考上,流落在這兒。他一個人在這個閣間里,吃喝了五兩銀子的東西,喝醉後沒錢付賬,就撒潑耍賴,尋死覓活的,又是割腕又是上吊。我們沒辦法,怕惹上官司,只好派人把他送回貢院橋孫婆客店里。所以這閣間不吉利,店主得燻一燻才能再用。”

    太上皇听了,不在意地說︰“不妨事,我們是秀才,不怕這些。”于是眾人一起坐下。太上皇抬頭,看到牆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茶盞大小的字,正是一首《鵲橋仙》詞。讀到後面“錦里秀才俞良作”時,太上皇心中暗喜,心想︰“這人就是夢中預示的賢士,這詞里滿是怨憤之情。”

    他問酒保︰“這首詞是誰寫的?”酒保回答︰“解元,就是昨晚那個撒潑的秀才寫的。”太上皇又問︰“這個秀才現在住在哪里?”酒保說︰“在貢院橋孫婆客店里。”太上皇在店里吃了些酒食,結完賬,便起身回宮。

    一回到宮里,太上皇就吩咐內侍傳下旨意,讓地方官立刻去貢院橋孫婆店,把錦里秀才俞良帶來見駕。內侍傳達旨意時,只說這是太上皇的命令,卻沒說明原因。地方官也稀里糊涂的,接到旨意後,立刻快馬加鞭趕到孫婆店前,手下的人不由分說,一把抓住孫婆。

    因為跑得太急,地方官氣喘吁吁地連聲喊著“俞良,俞良”。孫婆以為是俞良告了自己,嚇得臉色煞白,“撲通”一聲跪下,不停地磕頭。地方官說︰“老人家別慌,皇上要找西川秀才俞良,他在你店里嗎?”孫婆這才戰戰兢兢地回答︰“大人,確實有個俞秀才住在這兒,不過今天一早他就回家鄉去了。我兒子送他去的,還沒回來。他臨走的時候,又在牆上寫了一首詞。您要是不信,下馬看看就知道了。”

    地方官進店一看,牆上果然有一首詞,墨跡還未干透,詞牌名也是《鵲橋仙》︰“杏花紅雨,梨花白雪,羞對短亭長路。東君也解數歸程,遍地落花飛絮。胸中萬卷,筆頭千古,方信儒冠多誤。青霄有路不須忙,便著輛草鞋歸去。”

    原來俞良前一晚喝醉了,任由孫婆罵了一夜。到了五更天,孫婆怕他又鬧事,就讓兒子孫小二一大早起來,把他送出了門。俞良臨走時,在牆上寫下了這首詞。此時孫小二送他去還沒回來。

    地方官看到這首詞,讓手下抄了下來,然後飛身上馬。又牽來一匹空馬,讓孫婆騎上,一路向北追趕。路上正好遇到往回走的孫小二。地方官放走孫婆,抓住孫小二,問俞良在哪里。孫小二戰戰兢兢地說︰“俞秀才因為盤纏不夠,正猶豫要不要走,現在應該在北關門邊的湯團鋪里坐著。”

    眾人立刻帶著孫小二當向導,快馬加鞭趕到北關門下。只見俞良正站在灶台邊,手里端著一碗湯團吃得正香。這時,有人大喊一聲︰“俞良听聖旨!”俞良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放下碗,跑出門外跪下。傳旨的人宣讀太上皇的旨意,讓俞良立刻到德壽宮見駕。

    俞良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就被眾人簇擁著上了馬,一路來到德壽宮。眾人下馬後,在侍班閣子內等候傳喚。地方官先在宮門外磕頭復命︰“俞良秀才帶到了。”太上皇傳旨,讓俞良換上紫色官服進見。

    俞良穿著紫衣軟帶,戴著紗帽,腳蹬皂靴,來到金階下,行完跪拜大禮。太上皇問他︰“豐樂樓上寫的《鵲橋仙》詞,是你寫的?”俞良回答︰“是臣喝醉後寫的,沒想到驚動了聖上。”太上皇又問︰“你有這樣的才華,不遠千里來參加科舉卻沒中,這是主考官的過錯。你心里有沒有怨恨?”俞良連忙說︰“窮與達都是天意,臣怎敢怨恨!”

    太上皇說︰“以你的才華,完全可以擔當一方重任。朕現在賜你紫衣,再跟皇帝說,封你做大官,你意下如何?”俞良趕忙磕頭謝恩︰“臣何德何能,竟能得到聖上如此厚愛!”太上皇說︰“你就在朕面前,作一首詩或詞,要比你寫在店中牆上的更好。”俞良請太上皇出題目,太上皇說︰“就以你今日遇見朕這件事為題。”

    俞良領旨,左右侍從馬上拿來筆墨紙硯。俞良文思泉涌,一揮而就,寫了一首《過龍門令》︰“冒險過秦關,跋涉長江,崎嶇萬里到錢塘。舉不成名歸計拙,趁食街坊。命蹇苦難當,寶有詞章,片言爭敢動吾皇。敕賜紫袍歸故里,衣錦還鄉。”

    太上皇看了,龍顏大悅,對俞良說︰“你想衣錦還鄉,朕就成全你。”隨即親自寫下六句話︰“錦里俞良,妙有詞章。高才不遇,落魄堪傷。敕賜高官,衣錦還鄉。”他吩咐內侍,把這道旨意送給孝宗,還讓內侍帶著俞良去見駕。

    孝宗看到太上皇的旨意,想到前幾天因為南劍府太守李直的事,差點惹太上皇生氣,這次可不敢怠慢。他心想俞良是錦里秀才,太上皇旨意里說賜他衣錦還鄉,如果讓他去別的地方做官,恐怕會違背太上皇的意思。于是立刻下旨︰“俞良授予成都府太守之職,另賜白金千兩作為路費。”

    第二天,俞良身穿紫袍,腰系金帶,在朝堂上謝恩。之後,他又前往德壽宮,感謝太上皇的恩賜。他用御賜的銀兩置辦了鞍馬、僕從,還拿出百金酬謝孫婆,然後前呼後擁,榮耀地回到了家鄉。

    這一天,孝宗前往德壽宮朝見太上皇,感謝他賜下賢人。太上皇又跟孝宗說了一番話,隨後傳旨天下︰以後秀才參加科舉,必須先通過鄉試,才能進京參加殿試。如今的鄉試制度,就是從這時開始,一直流傳至今。

    昔日司馬相如遇到楊得意,今日俞良得遇太上皇。如果有才華的文人都能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那麼功名來得早或晚,又有什麼關系呢?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警世通言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警世通言第六卷 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