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白話合集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清風隨竹影 本章︰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有詩嘆曰︰“別卻朝歌隱此間,喜觀綠水繞青山;黃庭兩卷消長晝,金鯉三條了笑顏。柳內鶯聲來嚦嚦,岸傍溜響听潺潺;滿天華露開祥瑞,贏得文王傳駕扳。”

    話說武吉來到溪邊,只見姜子牙獨自坐在垂楊之下,將漁竿輕輕飄浮在綠波之上,正自吟自唱,悠然取樂。武吉輕手輕腳地走到姜子牙身後,恭恭敬敬地輕聲喚道︰“姜老爺!” 姜子牙回過頭,看到是武吉,便說道︰“你就是那天在這里的樵夫吧!” 武吉連忙回答︰“正是小人!” 姜子牙又問︰“你那天可真打死人了?”

    武吉一听,慌忙跪在地上,哭著說道︰“小人不過是山中的蠢笨之人,拿著斧頭的粗陋樵夫,哪懂得什麼高深的道理。我肉眼凡胎,不識老爺您這樣高明且隱居在此的賢達之士。前幾日言語冒犯了您,老爺您大人大量,不像我們這些小人物,還望姜老爺千萬別往心里去。還請您大發仁慈,廣施惻隱之心,就當是普濟眾生。那天和老爺分別後,我走到南門,正好踫上文王的車駕。我挑著柴想閃躲,沒想到扁擔一頭塌了下來,真的打死了門軍王相。當時文王定了罪,要我一命抵一命。我想到老母親孤苦無依,最終肯定會餓死在溝渠,成為無人收殮的孤魂野鬼。多虧上大夫散宜生老爺為我向文王啟奏,暫時放我回家,讓我把母親的事料理完備,過些日子再去抵王相的命。可這麼一來,我和母親的性命,終究還是不保。今日特地來拜見姜老爺,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這卑微的性命,保全我們母子。小人日後定會結草餃環,像犬馬一樣報答您的大恩大德,絕不敢辜負您的恩情。”

    姜子牙說︰“天數既定,難以更改,你打死了人,按理就該償命,我又怎麼能救得了你呢?” 武吉哭得愈發悲傷,苦苦哀求道︰“老爺您連昆蟲草木都施以恩澤,無處不展現慈悲之心。倘若能救我母子性命,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您的大恩。”

    姜子牙見武吉來意十分虔誠,而且看他日後必有顯貴之相,便說︰“你要我救你,就得拜我為師,我才會救你。” 武吉听了,立刻下拜。姜子牙接著說︰“你既然做了我的徒弟,我自然不能不救你。現在你趕緊回家,在你的床前,隨便挖一個坑,有四尺深就行。到了黃昏的時候,你就睡在坑里面,讓你母親在你頭前點一盞燈,腳後也點一盞燈。再抓兩把米或者飯,撒在你身上,然後放上些亂草。睡過一夜起來後,你就只管去做生意,往後就不會再有什麼事了。”

    武吉听從了師父的吩咐,回到家中,按照姜子牙說的挖坑準備。有詩為證︰

    “文王先天數,子牙善厭星;不因武吉事,焉能陟帝廷?溪生將相,周室產天丁,大造原相定,須教數合冥。”

    話說武吉回到家,臉上滿是喜悅的神色。母親問他︰“我兒,你去求姜老爺,事情怎麼樣了?” 武吉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跟母親說了一遍。母親听了,十分高興,趕忙讓武吉挖坑點燈,暫且按下不表。

    且說姜子牙在三更時分,披散著頭發,手持寶劍,腳踏罡步,掐訣結印,為武吉施行厭星之術。第二天,武吉來見姜子牙,口中稱 “師父”,向他下拜。姜子牙說︰“既然拜我為師,往後就要早晚听從我的教導。打柴這種事,不是長久之計。你以後早上挑柴去賣,到申時就回來,我跟你談講兵法。如今紂王無道,天下大亂,四百鎮諸侯紛紛反叛。”

    武吉問道︰“老師父,都有哪四百鎮諸侯反叛了?” 姜子牙說︰“東伯侯姜文煥反了,率領四十萬大軍,正在大戰游魂關。南伯侯鄂順也反了,帶著三十萬人馬,攻打三山關。我前些日子仰觀天象,發現西岐不久之後也將刀兵四起,戰亂頻發。這正是施展武藝、建功立業的時候。你要抓緊時間學藝,要是能學有所成,出仕為官,那就是天子的臣子,怎能一輩子靠打柴為生呢?古語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又說︰‘學成文武藝,貨在帝王家。’也不枉你拜我一場。”

    武吉听了師父的話,從此早晚用心,緊緊跟隨著姜子牙,精心學習武藝,研習韜略,暫且按下不表。

    話說散宜生有一天突然想起武吉的事,他已經離開半年了,卻還沒來領罪。散宜生便進入內廷,向文王啟奏說︰“武吉打死了王相,臣因為見他家中有老母親無人侍奉贍養,便奏請主公放武吉回家,讓他置辦母親的棺木和日常用度,之後就回來領罪。沒想到他竟然藐視國法,到現在都過了半年還不來。這人肯定是個狡猾的刁民。大王您可以用先天數佔算一下,看看是怎麼回事。”

    文王說︰“好。” 隨即取出金錢,佔演凶吉。文王點了點頭,嘆息道︰“武吉也不是狡猾之輩,他是害怕受刑,投進萬丈深潭自殺了。若論正法,他這也不是斗毆殺人,只是誤傷了人,罪不該死。他卻因懼怕犯法而死,像武吉這樣,實在讓人憐憫。” 文王嘆息了許久,君臣各自退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真是時光飛逝,歲月如流。有一天,文王和文武官員們閑居無事,只見春天風和日麗,景色迷人,柳樹舒展,百花綻放,桃李爭奇斗艷,正是春光最美好的時候。文王說︰“這陽春三月,景色如此繁華,萬物蓬勃生長,讓人心情舒暢。我想和諸位公子、眾卿家一起去南郊踏青賞春,共享山水之樂,效仿古人尋芳之趣。”

    散宜生上前啟奏道︰“主公,昔日您建造靈台時,夢到飛熊,預示著西岐將得到棟梁之才,會有賢能的輔佐之臣。況且如今春光晴好,花柳爭艷。一方面,我們可以去南郊圍獵游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山林湖澤間尋訪遺賢。臣等讓南宮適、辛甲保駕隨行,這也正符合堯舜與民同樂的旨意。”

    文王听了十分高興,隨即傳旨︰“明天一早去南郊圍獵游玩。” 第二天,南宮適率領五百名家將,在南郊布置了一個圍場。眾武士身披鎧甲,手持兵器,與文王一同出城。來到南郊,只見這里的春光景致美不勝收︰

    和風輕輕吹拂,百花爭奇斗艷;桃花紅得似火,柳枝嫩綠垂金。草木剛剛發芽,破土而出,百草已經排列出嶄新的姿態;芳草如綿,好似錦繡鋪地,嬌艷的花朵在春風中搖曳生姿。林子里鳥兒的叫聲清脆悅耳,樹林外煙霧朦朧。听那黃鸝和杜宇的啼叫,仿佛在呼喚春天歸來,這聲音更增添了游人的樂趣。柳絮飄落,落花繽紛,小船緩緩前行,為水面增添了別樣的景致。只見幾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幾個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揮動著鋤頭;幾個采桑女挎著桑籃,忙著采摘桑葉;幾個采茶人唱著歌,把茶葉放進茶筐。這邊一片青色,那邊一片紅色,處處盡顯春光的富貴。一園園的花朵,一園園的柳樹,花柳相互爭妍。無限美好的春光看也看不盡,溪邊春水潺潺,鴛鴦在水中嬉戲。

    人人都貪戀這陽春三月,留戀這美好的春光,心情也隨之蕩漾。勸君不要錯過這大好的春光,因為一寸光陰一寸金。

    話說文王和眾文武官員來到郊外游玩,一同欣賞這陽春三月的美景。走到一座山前,只見這里布置了圍場,羅網密布。文王看到許多家將身披堅固的鎧甲,手持長竿鋼叉,帶著黃鷹獵犬,威風凜凜,氣勢非凡。只見︰

    烈烈的旌旗像火焰般飄動,輝輝的皂蓋遮蔽了天空;身著錦衣繡襖的人架著黃鷹,頭戴花帽、穿著征衣的人牽著獵犬。粉青色的氈笠上,系著朱紅色的纓子;粉青色的氈笠,如同池塘里的荷葉在清風中舞動;朱紅色的纓子,仿佛開放的桃花在水面上漂浮。只見追趕獐子的獵犬,鑽天鷂子帶著紅纓;捕捉兔子的黃鷹,拖著帽金彪,好似雙鳳展翅。黃鷹飛起,在空中啄落玉天鵝;惡犬奔來,在地上拖翻梅花鹿。青錦白吉、錦豹花彪,青錦白吉遇到長桿,頓時血濺滿身;錦豹花彪踫上利刃,血淋滿地。野雞中箭,被穿住翅膀,怎麼也飛不起來;鵪鶉遭叉,撲倒在地,翎毛也難以伸展掙扎。大弓射出,青牲白鹿難以逃生;藥箭飛來,練雀班鳩無法回避。旌旗招展,縱橫交錯,鼓響鑼鳴,吶喊聲震天。打圍的人個個勇猛,興獵的將領們都歡欣鼓舞。登上山崖,賽過搜山的猛虎;跳過山澗,猶如出海的蛟龍。火炮鋼叉在地上滾動,窩弓伏弩在空中設伏。長天之上,能听到天鵝的鳴叫;打開籠子,又放出海東青。

    話說文王看到這般景象,連忙問道︰“上大夫,這是一個圍場,為何設在此山?” 散宜生在馬上欠身回答道︰“今日千歲出來游春玩樂,一同欣賞春光。南宮將軍已經設下這個圍場,等待主公打獵游玩,以暢快心情,也不枉進行一場打獵活動,讓君臣共同歡樂。”

    文王听了,臉色一正,說道︰“大夫此言差矣!昔日伏羲、黃帝不食用生肉,被稱為至聖之人。當時有位首相名叫風後,進獻生肉給伏羲,伏羲說︰‘這是新鮮的肉食,都是百獸的肉。我們人類吃它們的肉,渴了喝它們的血,以此作為滋養身體的方法。卻不知我們想要自己生存,卻忍心讓它們死去,這樣的心思實在殘忍。我如今不食用禽獸的肉,寧願吃百草的谷物,各自保全生命,以養護天地間的和氣,不傷害生靈。這難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嗎?’伏羲身處洪荒時代,沒有各種谷物的美味,如果不食用生肉,又能吃什麼呢?何況如今五谷可以養生,肥美的食物足以滿足口腹之欲。我和諸位愛卿來踏春游玩,欣賞這美好的春光。如今要是為了我們的玩樂,去追逐麋鹿,比試強弱;在打獵之間逞英雄,禽獸又有什麼罪過,要遭受這樣殘酷的殺戮呢?而且此時正是陽春剛剛開啟,萬物生育的時節,卻施行這樣肅殺的政令,這是仁人君子所痛心的事情。古人在萬物生長的時候都不忍心砍伐,這是體會天地好生之仁。我和諸位愛卿怎麼能做這種不仁之事呢?趕快讓南宮適把圍場撤掉!”

    眾將傳達了文王的旨意。文王又說︰“我和諸位愛卿就在馬上飲酒作樂。” 眾人一邊前行,一邊觀望,只見路上男男女女絡繹不絕,在紫陌上踏青,在芳草叢中斗草。有的人帶著酒來到溪邊,有的人在綠野中放聲高歌。君臣在馬上欣然感嘆道︰“真是君正臣賢,百姓安居樂業,其樂融融。” 散宜生在馬上欠身回答道︰“主公,西岐之地,比堯帝時的天下還要美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君臣正緩緩前行,只見那邊有一群人唱著歌走來︰

    “憶昔成湯掃桀時,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應天人,義一舉民安止。

    今經六百有余年,祝網恩波將歇息;懸肉為杯酒為池,鹿台積血高千尺。

    內荒于色外荒禽,可嘆四海沸聲吟;我曹本是滄海客,洗耳不听亡國音。

    曰逐洪濤歌浩浩,夜視星斗垂孤釣;孤釣不知天地寬,白頭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完漁人所唱之歌,轉頭對散宜生說道︰“這歌韻律清新奇妙,其中必定有大賢隱居在此地。” 說罷,文王吩咐辛甲︰“你去把那位作歌的賢人請來,讓我與他相見。”

    辛甲領命,一拍坐下的馬,向前大聲說道︰“你們當中若有賢人,請出來拜見我家千歲爺。” 那些漁人听聞,紛紛齊齊跪下回答︰“我們不過是些普通百姓罷了。” 辛甲問道︰“為何說你們都是普通百姓?” 漁人解釋道︰“我們清晨出門捕魚,此時歸來,並無其他事務,所以說我們都是閑人。”

    不一會兒,文王騎著馬來到此處。辛甲上前啟奏︰“這些都是捕魚的百姓,並非賢人。” 文王卻堅持道︰“我听這歌韻清新奇妙,其中必定藏有大賢。” 漁人趕忙說︰“這歌並非我們所作。離此地三十五里,有一處溪,溪中有一位老人,時常吟唱此歌。我們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就能隨口唱出,這歌真不是我們這些小民創作的。” 文王听後,說道︰“諸位請回吧。” 眾漁人叩頭謝恩後離去。

    文王騎在馬上,反復品味著歌中的韻味,尤其是那句 “洗耳不听亡國音”,越琢磨越覺得意味深長。這時,大夫散宜生欠身問道︰“主公,‘洗耳不聞亡國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文王反問︰“大夫難道不知?” 散宜生謙遜地回答︰“臣愚鈍,不明白其中深意。”

    文王緩緩解釋道︰“這一句源自堯王尋訪舜天子的故事。昔日堯王德行高尚,卻生了個不成器的兒子。後來堯王擔心失去民心,便私下外出訪察,想要尋找合適的人來禪讓帝位。一日,堯王走到一處偏僻幽靜的地方,看見一個人靠著溪水,正拿著一個小瓢在水中轉動。堯王好奇地問︰‘您為何在水中轉動這個瓢呢?’那人笑著說︰‘我已看破世間情事,了卻名利之心,拋棄了家產,離開了妻子;遠離了愛欲是非之門,拋開了紅塵之路。隱居在這深山老林,粗茶淡飯,怡然自得于林泉之間,以此度過余生,這便是我平生最大的心願。’堯王听後,心中大喜,暗自思忖︰此人眼中已無塵世繁華,視富貴如浮雲,遠離是非之地,真是世間少有的杰出人才!這帝位正該傳給他。于是堯王說道︰‘賢者,我並非他人,正是帝堯。如今見你德行高尚,我想將天子之位讓給你,你意下如何?’那人听罷,立刻拿起小瓢,一腳將其踏得粉碎,雙手捂住耳朵,飛奔而去,跑到河邊清洗耳朵。正在清洗的時候,又有一人牽著一頭牛來飲水。那人喊道︰‘君子,牛來飲水了。’清洗耳朵的人只顧著洗耳,並未回應。牽牛人又問︰‘這耳朵有多少污穢,需要這般不停地清洗?’那人洗完後,才開口答道︰‘方才帝堯要把帝位讓給我,把我的雙耳都玷污了,所以才洗了這許久,倒是耽誤了這牛飲水。’牽牛人听了,趕忙把牛牽到上游去飲水。清洗耳朵的人問道︰‘你為何要走呢?’牽牛人說︰‘水已經被你洗髒了,怎能再弄髒我家牛的嘴巴。’當時的高潔之士便是如此。這便是‘洗耳不聞亡國音’的典故。”

    眾官員騎在馬上,靜靜聆听文王講述先朝的興衰變遷以及過往的遺事。君臣一邊在馬上傳遞酒杯,共享歡樂,一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與民同樂。只見那桃花嫣紅,李花潔白,鴨戲綠水,鵝羽修長;黃鶯啼鳴清脆悅耳,紫燕呢喃婉轉。春風輕拂,游人沉醉其中,唯有這陽春三月的景色,總是那般清新迷人。

    君臣一行人正走著,看見一群樵夫唱著歌迎面走來︰

    “鳳非乏兮麟非無,但嗟世治有隆污;龍興雲出虎生風,世人漫惜尋賢路。

    君不見耕莘野夫,心樂堯舜與黎鋤;不遇成湯三使聘,懷抱經綸學左徒。

    又不見夫傅子,蕭蕭笠甘寒楚;當年不見高宗夢,霖雨終身藏版土。

    古來賢達辱而榮,豈特吾人終水滸?且橫牧笛歌清晝,漫叱黎牛耕白雲。

    王侯富貴斜暉下,仰天一笑俟明君。”

    文王和眾文武騎在馬上,听聞這歌聲十分奇特,心想其中必定有大賢,于是命辛甲前去邀請這位賢者相見。辛甲領命,拍馬趕到那群樵夫面前,說道︰“你們當中可有賢者?請出來與我家大王相見。” 樵夫們放下擔子,紛紛表示他們之中並無賢者。

    不一會兒,文王騎馬趕到。辛甲回稟道︰“他們當中沒有賢士。” 文王卻說︰“听這歌聲韻律清新奇妙,怎會沒有賢士呢?” 這時,有一個樵夫站出來說︰“這歌不是我們所作。往前十里,有個地方叫溪,溪中有一位老叟,他從早到晚都在那里垂釣。我們打柴回來,常在溪稍作歇息,早晚都能听到他唱這首歌。听得多了,大家也就隨口能唱了。我們不知道大王駕到,未能及時回避,實在是子民的罪過。” 文王听後,說道︰“既然沒有賢士,你們暫且退下吧。” 眾人便離開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文王騎在馬上,心里一直思索著這歌聲。又走了一段路,他與文武官員們舉杯暢飲,興致盎然。此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景色宜人。正走著,只見一個人挑著一擔柴,一邊走一邊唱歌︰“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魚未遇隱溪;世人不識高賢志,只作溪邊老釣磯。”

    文王听到這歌聲,不禁感嘆道︰“這里面一定有大賢。” 散宜生騎在馬上,看著那個挑柴的人,覺得他很像曾經打死王相的武吉,便說道︰“主公,方才唱歌的那個人,很像武吉。” 文王卻反駁道︰“大夫此言差矣!武吉已投身萬丈深潭而死。此前我推演先天數,怎會有武吉還活著的道理?”

    散宜生仔細辨認,確定那人就是武吉,于是命辛免︰“你去看看,是不是武吉,把他帶過來。” 辛免策馬向前,武吉見是文王的車駕,躲避不及,只好放下柴擔,跪在地上。辛免一看,果然是武吉,便回去向文王啟奏︰“確實是武吉。”

    文王听後,滿臉通紅,大聲怒斥︰“匹夫!怎敢如此欺瞞我!” 隨後對散宜生說︰“大夫,如此狡猾之民,必須加重審問。他殺傷他人,卻企圖逃避重罪,其罪與殺人無異。若讓武吉逃脫,那我的‘先天數’豈不是出現差錯,以後還如何取信于人?”

    武吉哭著跪在地上,奏道︰“我本是守法奉公的百姓,不敢狂妄悖逆。只因誤傷人命,便去請教一位老叟。離此地三里,有個地方叫溪,那老叟是東海許州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號飛熊。他讓我拜他為師,還叫我回家挖一個坑,讓我睡在里面,用草蓋住身體,頭前點一盞燈,腳後也點一盞燈,在草上撒一把米。他說睡到天明,以後只管去打柴,便不會再有麻煩。千歲爺,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怎會不惜性命呢?”

    這時,散宜生在馬上欠身祝賀道︰“恭喜大王!武吉剛才提到‘此人道號飛熊’,正應了當年建造靈台時的夢兆。昔日商高宗夜夢飛熊,而後得到傅說;今日大王夢飛熊,應當得到姜子牙。如今大王出來游玩,恰逢求賢的好時機。希望大王赦免武吉無罪,讓武吉到前面的樹林中去請賢士相見。”

    武吉連忙叩頭謝恩,隨後飛奔著向樹林中跑去。且說文王君臣一行人即將到達樹林前,他們不敢驚動賢士,在離樹林還有數箭之地時,文王便下馬,與散宜生一同步行進入樹林。

    武吉匆忙跑進樹林,卻不見師父姜子牙的蹤影,心中十分慌張。此時文王也走進了樹林,散宜生問道︰“賢士在嗎?” 武吉回答︰“剛才還在這里,這會兒卻不見了。” 文王又問︰“賢士還有別的住處嗎?” 武吉說︰“前面有一間草舍。”

    武吉帶著文王一行人來到草舍門口,文王伸手輕輕撫摸著門,生怕太過魯莽。這時,里面走出一個小童打開門。文王面帶微笑,輕聲問道︰“老師在嗎?” 小童回答︰“不在,和道友出去閑游了。” 文王接著問︰“什麼時候回來?” 小童說︰“不一定,或許馬上就回來,或許一兩天,也或許三五天。我師父行蹤不定,遇到山水佳處,或是踫到師友,便會一起談玄論道,所以沒有固定的歸期。”

    散宜生在一旁說道︰“臣啟奏主公,求賢聘能,禮數應當虔誠。今日我們來意不夠誠懇,所以賢士才會遠避。上古時期,神農拜見長桑,軒轅拜見老彭,黃帝拜見風後,湯王拜見伊尹,都必定先沐浴齋戒,選擇吉日去迎聘,這才是敬重賢才的禮節。主公暫且請回,等準備周全再來。” 文王听後,說道︰“大夫所言極是。” 于是命武吉跟隨車駕一同回朝。

    文王走到溪邊,只見這里景色奇特,林木幽深空曠,不由得詩興大發,作詩一首︰

    “宰割山河布遠猷,大賢抱負可同謀;此來不見垂竿釣,天下人愁幾日休。”

    又看到在綠陰之下,坐石之旁,魚竿飄在水面,卻不見姜子牙,心中十分郁悶,又吟道︰

    “求賢遠出到溪頭,不見賢人只見釣,一竹青絲垂綠柳,滿江紅日水空流。”

    文王心中留戀不舍,散宜生再三懇請,文王才隨眾文武回朝。傍晚時分,回到西岐,來到殿廷。文王傳旨︰“令百官都不必各自回府,都在殿廷齋戒住宿三日,一同去迎請大賢。”

    大將軍南宮適進諫道︰“溪的垂釣老叟,恐怕只是徒有虛名。大王還不知他是否真有才能,卻要用隆重的禮節去迎請。倘若他名不副實,不過是白費主公一片真誠,反倒被一個粗俗之人愚弄。依臣之見,主公不必如此費心。待臣明日親自去把他請來,如果他真有才華,與名聲相符,主公再以隆重禮節相待也不遲。若只是虛名,直接斥責不用便是,又何必讓主公齋戒之後再去請見呢?”

    散宜生在一旁嚴厲地說道︰“將軍,此事不能這麼說。如今天下動蕩,四海沸騰,賢人君子大多隱居在山谷之中。如今飛熊應兆,這是上天垂示的跡象,特意賜下大賢來輔佐我朝基業,這是西岐的福氣。此時正應當學習古人求賢的態度,打破資格限制的舊習,怎能像如今這樣,指望賢人主動出來自薦呢?將軍切不可再說這樣的話,以免讓諸位大臣心生懈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文王听後,十分高興,說道︰“大夫所言,正合我意。” 于是百官都在殿廷齋戒住宿三日,之後再去聘請姜子牙。後人有詩贊曰︰

    “西岐城中鼓樂喧,文王聘請太公賢;周家從此皇基固,九五為尊八百年。”

    文王听從散宜生的建議,齋戒住宿三日。到了第四日,沐浴更衣,極其虔誠。文王端坐在鑾輿之中,讓人扛著聘禮,車馬排列成行,前往溪,去迎接姜子牙。同時,文王封武吉為武德將軍。一路上,笙簧齊奏,隊伍浩浩蕩蕩地出了西岐城,不知驚動了多少百姓,大家紛紛扶老攜幼,前來觀看迎請賢人的盛況。只見︰

    屈分五彩,戈戟鏘鏘,笙簧拂道,如鶴淚鸞鳴,畫鼓咚咚一似雷聲滾滾,對子馬人人喜悅,金吾士個個歡欣。文臣在東,寬袍大袖;武將在西,貫甲披堅。毛公遂、周公旦、召公𠺖、畢公、榮公,五賢輔佐君主;伯達、伯適、叔夜、叔夏等,八俊相隨左右。城衙中香氣彌漫,郭外瑞彩結成祥瑞;聖主駕臨西土,不負五鳳鳴岐山的吉兆。萬民共享太平盛世,宇宙間呈現出八百年的和樂景象;飛熊預兆著周室的興起,引得文王前來聘請大賢。

    文王帶領文武官員出了城,徑直前往溪。走了三十五里,早早來到那片樹林之下。文王傳旨︰“士卒們暫時在林下駐扎,不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賢士。” 文王下馬,與散宜生一同步行走進樹林。只見姜子牙背對著坐在溪邊,文王悄悄走到他身後,靜靜地站在那里。姜子牙早已知道文王駕到,故意作歌道︰

    “西風起兮自雲飛,歲已暮兮將焉依?五鳳鳴兮真主現,垂鉤竿兮知我稀。”

    姜子牙作完歌,文王開口問道︰“賢士,您在這里過得快樂嗎?” 姜子牙回過頭,看到文王,急忙放下魚竿,側身伏地,叩拜說道︰“子民不知道大王駕到,沒能及時迎接侍候,希望賢王能饒恕我的罪過。” 文王趕忙伸手扶住姜子牙,說道︰“我長久以來就傾慕先生,之前前來拜訪未能相遇。我知道自己禮數不周,今日特地齋戒,誠心前來拜謁。能夠見到先生的尊容,實在是我的幸運。” 接著,文王讓散宜生扶起賢士,姜子牙這才躬身站起。

    文王滿臉笑容,拉著姜子牙來到茅舍之中,姜子牙再次下拜,文王也回以一拜。文王說道︰“我一直敬仰先生的高明,卻始終未能相見。今日有幸見到先生的風采,聆听先生的教誨,這實在是我三生修來的福氣。” 姜子牙回拜說道︰“我不過是個老朽之人,才疏學淺,實在擔當不起您的垂詢。論文,我不足以安邦定國;論武,我不足以平定天下。承蒙賢王屈尊前來,實在是讓您的車駕蒙羞,辜負了您的聖意。”

    散宜生在一旁說道︰“先生不必太過謙遜。我家君臣沐浴齋戒,滿懷誠意,特意前來聘請先生。如今天下動蕩,局勢剛稍有平定又陷入混亂。當今的天子疏遠賢能,親近奸佞,沉溺于酒色,殘暴地虐待百姓,諸侯紛紛叛亂,民不聊生。我家主公日夜憂心,難以安睡。他長久以來仰慕先生的大德,特地來到這溪,誠心聘請。先生若不嫌棄,與我們一同輔佐明主,那將是我家主公的大幸,也是天下百姓的大幸。先生何苦隱藏胸中的奇謀,忍心看著百姓深陷苦難之中?為何不施展您的才能,拯救這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讓他們過上太平日子?這是先生您普濟天下的大德,是世間少有的仁義之舉啊。”

    散宜生說著,將聘禮一一擺開。姜子牙看了,趕忙讓童兒把聘禮收下。散宜生又把鑾輿推到姜子牙面前,請他登上鑾輿。姜子牙跪地說道︰“老臣承蒙大王的厚恩,以如此大禮相聘,我已經感激不盡,怎麼敢乘坐鑾輿呢?這實在是超越名分的舉動,我絕對不敢。” 文王說道︰“我事先準備好這鑾輿,就是特意來迎接先生的。先生一定要乘坐,這樣才不辜負我的一番心意。”

    姜子牙再三推辭,堅決不肯乘坐。散宜生見姜子牙心意堅決,便對文王說︰“既然賢者不願乘坐鑾輿,希望主公能依從賢者的請求。可以把大王的逍遙馬牽來,請賢者乘坐,主公您乘坐鑾輿。” 文王說︰“要是這樣的話,就有負我這幾日的虔誠之心了。” 雙方又推辭了幾次,最終文王乘坐鑾輿,姜子牙騎著馬。一路上,歡聲笑語,人歡馬叫,場面十分壯觀。當時正值吉祥喜慶的時辰,姜子牙前來的時候,已經八十歲了。有詩感嘆道︰

    “渭水溪頭一釣竿,鬢霜皎皎白于紈;胸橫星斗沖霄漢,氣吐虹霓掃日寒。

    養老來歸西伯宇,避危拚棄舊王冠;自從夢入飛熊後,八百余年享奠安。”

    話說文王聘請姜子牙進入西岐,百姓們紛紛前來圍觀,個個歡欣喜悅。姜子牙來到朝門下馬,文王登上大殿,姜子牙朝拜完畢,文王封姜子牙為右靈台丞相,姜子牙謝恩。隨後在偏殿設宴,百官相互祝賀,舉杯暢飲。此時君臣得以相互輔佐,猶如龍虎有了依靠。姜子牙擔任丞相後,治理有方,安撫百姓也有良策,事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西岐開始建造丞相府。

    這時,有消息傳到五關,泛水關的首將韓榮,寫了奏疏送往朝歌,報告姜尚擔任了周國的丞相一事。不知姜子牙日後還會有怎樣的經歷?且看下回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古典白話合集》,方便以後閱讀古典白話合集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古典白話合集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並對古典白話合集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