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幽深難測,其中的奧秘難以捉摸,一旦道破,恐怕連鬼神都會為之驚駭。它蘊含著宇宙的無窮力量,能剖析玄奧的光芒,這等真正的快樂,世間無可比擬。在靈鷲峰前,如來佛祖拈出寶珠,那寶珠綻放出五彩華光,明映四方。光芒照徹乾坤,世間萬物、芸芸眾生皆沐浴其中,知曉此道者,壽命如同山海般長久。
話說三藏師徒四人告別樵夫,下了隱霧山,踏上大路繼續前行。走了好些日子,忽然看見前方有一座城池。三藏說道︰“悟空,你看前面那座城池,是不是天竺國?” 行者擺擺手說︰“不是!不是!如來所在之處雖稱極樂,但並沒有城池,而是一座大山,山中建有樓台殿閣,叫做靈山大雷音寺。就算到了天竺國,也不是如來的住處。天竺國離靈山還不知道有多遠呢,這座城想來是天竺國的外郡。到跟前才能弄清楚。”
沒過多久,他們就來到了城外。三藏下馬,走進三層城門。只見這里民生凋敝,街道冷冷清清。再走到集市口,看到許多身穿青衣的人在兩旁整齊排列,還有幾個頭戴冠帶的官員站在房檐下。師徒四人順著街道行走,那些人也不避讓。豬八戒生性愚鈍,伸長了嘴拱了拱,喊道︰“讓路!讓路!” 那些人猛地抬起頭,看到他們的模樣,頓時嚇得渾身發軟,跌跌撞撞,紛紛叫嚷道︰“妖精來了!妖精來了!” 嚇得房檐下那些頭戴冠帶的官員,戰戰兢兢地躬身問道︰“你們是從哪里來的?” 三藏擔心徒弟們惹出禍事,趕忙上前一步,對眾人說道︰“貧僧是東土大唐皇帝御駕派遣,前往天竺國大雷音寺拜佛求經的。路過寶地,一來不知道這里地名,二來還沒找到落腳的人家,剛進城時多有失禮,還望各位恕罪。” 那些官員這才施了一禮,說道︰“這里是天竺國的外郡,名叫鳳仙郡。連年干旱,郡侯派我們在這里張貼榜文,招募法師祈雨救民。” 行者听了,問道︰“榜文在哪里?” 官員們說︰“榜文在這兒。剛才才打掃完廊檐,還沒來得及張貼。” 行者說︰“拿來給我看看。” 官員們立刻展開榜文,掛在檐下。行者師徒四人上前一同觀看。榜文上寫著︰
“大天竺國鳳仙郡郡侯上官,為張榜聘請高明法師,尋求大法事。只因本郡地域寬廣,軍民眾多,卻連年大旱,荒災不斷。民田受災,軍地貧瘠,河道干涸,溝渠空空。井中無水,泉底無津。富人勉強能夠維持生計,窮人卻難以活命。一斗粟米價值百金,一捆柴薪要價五兩銀子。十歲的女孩只能換得三升米,五歲的男孩只能被人帶走。城中百姓畏懼律法,只能典賣家當來維持生存;鄉下百姓則公然違抗官府,甚至出現打劫吃人來保命的情況。為此特出榜文,期望十方賢能之士,能夠禱雨救民,必有重謝。願以千金相酬,絕不食言。特此張榜。”
行者看完,問官員們︰“‘郡侯上官’是什麼意思?” 官員們回答︰“上官是姓,這是我們郡侯的姓氏。” 行者笑著說︰“這個姓可真少見。” 八戒說︰“哥哥你沒讀過書吧。《百家姓》最後有一句‘上官歐陽’。” 三藏說︰“徒弟們,先別閑聊了。你們誰會求雨,就給他們求一場甘霖,救濟百姓,這可是積德行善的好事;要是不會,就趕緊趕路,別耽誤了行程。” 行者說︰“祈雨有什麼難的!我老孫能翻江攪海,移星換斗,上天入地,吐霧噴雲,擔山趕月,呼風喚雨,這些事兒在我小時候就像玩耍一樣,有什麼稀奇的!”
官員們听了,立刻派兩個人急忙回郡中報告︰“老爺,天大的喜事來了!” 郡侯正在焚香默默祈禱,听到報喜的聲音,連忙問︰“什麼喜事?” 那人說︰“今天去領榜文,剛到集市口準備張貼,就來了四個和尚,說是東土大唐派往天竺國大雷音寺拜佛求經的,看到榜文就說能祈得甘雨。特地來向您報告。”
郡侯馬上整理好衣衫,徒步前往,沒有乘坐轎子,也沒帶很多人,徑直來到集市口,以禮相邀。忽然有人報告︰“郡侯老爺來了。” 眾人紛紛閃到一旁。郡侯一見到唐僧,也不怕他徒弟們模樣丑陋,當街就倒身下拜,說道︰“下官是鳳仙郡郡侯上官氏,誠心拜請老師祈雨救民。還望老師大發慈悲,施展神功,救濟百姓!” 三藏回禮道︰“這里不是說話的地方。等貧僧到了寺觀,再行祈雨之事。” 郡侯說︰“老師請跟我到衙門,那里有清淨的地方。”
師徒們于是牽著馬、挑著擔,徑直來到郡侯府,與郡侯一一相見。郡侯馬上吩咐看茶、擺齋飯。不一會兒,齋飯準備好了,八戒放開肚皮狼吞虎咽,像餓了許久的老虎一般。嚇得那些端盤子的人膽戰心驚,來來往往地添湯添飯,如同走馬燈一樣。剛把飯菜供上,八戒直到吃得飽飽的才罷休。齋飯過後,唐僧謝過郡侯,然後問道︰“郡侯大人,貴地干旱多久了?” 郡侯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們這鳳仙郡隸屬大邦天竺國,由我治理。
連續三年遭遇旱災,荒草叢生,五谷不生。
大小人家買賣難做,十戶有九戶都在啼哭。
十分之三的人餓死了,剩下十分之七的人也命如風中殘燭。
下官張貼榜文,四處尋求賢能之士,幸好遇到各位高僧來到我國。
如果能降下一點雨水救濟百姓,我願奉上千金酬謝大恩大德!”
行者听了,滿臉歡喜,呵呵笑道︰“別說什麼千金酬謝,要是這麼說,半滴甘雨都不會有。但要是論積功累德,老孫倒是可以送你一場大雨。” 郡侯原本就十分清正賢良,愛民如子,馬上請行者上座,低頭下拜說︰“老師如果真的大發慈悲,下官必定不敢違背恩情。” 行者說︰“先別多說了,請起。麻煩你好好照看我師父,等老孫去祈雨。” 沙僧問︰“哥哥,怎麼祈雨呢?” 行者說︰“你和八戒過來,就在這堂下幫我打下手,等老孫召喚龍王來行雨。” 八戒、沙僧謹遵吩咐,三個人都站在堂下。郡侯焚香禮拜,三藏則坐著念經。
行者念起真言,誦動咒語,不一會兒,只見正東方一朵烏雲漸漸飄落到堂前,原來是東海老龍王敖廣。敖廣收起雲腳,化作人形,走上前,對著行者躬身施禮道︰“大聖召喚小龍,有什麼吩咐?” 行者說︰“請起。辛苦你遠道而來,也沒別的事。這里是鳳仙郡,連年干旱,我問你為什麼不來下雨?” 老龍說︰“啟稟大聖,我雖然能行雨,但我是奉上天派遣行事。上天不派任務,我怎敢擅自來這里降雨?” 行者說︰“我路過此地,見百姓因久旱受苦,特地叫你來施雨救濟,你怎麼推脫?” 龍王說︰“不敢推脫!但大聖念真言召喚,我不敢不來。只是一來沒接到上天的御旨,二來沒帶行雨的神將,怎麼調動雨部?大聖既然有救濟百姓的心意,容小龍回海點兵,麻煩大聖到天宮奏明玉帝,求得一道降雨的聖旨,讓水官放出龍來,我才能按照聖旨的要求降雨。”
行者見龍王說得在理,只好讓老龍回海。他跳出罡斗,把龍王的話詳細地告訴了唐僧。唐僧說︰“既然如此,你就去天宮求旨,千萬別撒謊。” 行者于是吩咐八戒、沙僧︰“好好保護師父,我上天宮去了。” 好一個大聖,說走就走,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郡侯嚇得膽戰心驚,問道︰“孫老爺去哪兒了?” 八戒笑著說︰“駕著雲上天宮去了。” 郡侯十分恭敬,馬上傳出消息,讓滿城大街小巷,無論是公卿士庶,還是軍民百姓,家家供奉龍王牌位,門前設置清水缸,缸里插上楊柳枝,供奉香火,拜天祈福,暫且不表。
再說行者一個筋斗雲,徑直來到西天門外,早看見護國天王帶著天丁、力士上前迎接,問道︰“大聖,取經的事情完成了嗎?” 行者說︰“也差不多了。如今走到天竺國界,有一個外郡,叫鳳仙郡。那里已經三年沒下雨了,百姓生活十分艱苦。老孫想召喚雨水拯救他們,把龍王叫到那里,可他說沒有玉帝旨意,不敢私自降雨。所以我特地來朝見玉帝請旨。” 天王說︰“那邊恐怕是不該下雨。我以前听說過,那郡侯撒野,冒犯了天地,上帝降罪,立了米山、面山、黃金大鎖,只有等這三件事有了結果,才該下雨。” 行者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一心要見玉帝。天王不敢阻攔,讓他進去了。行者徑直來到通明殿外,又遇到四大天師,天師們問道︰“大聖來這里有什麼事?” 行者說︰“因為保護唐僧,走到天竺國界的鳳仙郡,那里沒有雨,郡侯召集法師祈雨。老孫把龍王叫來了,本想讓他降雨,可他說沒有玉帝旨意,不敢擅自行動,所以我來求旨,解救百姓的困苦。” 四大天師說︰“那地方不該下雨。” 行者笑著說︰“該下不該下,麻煩你們幫我奏明玉帝,看看老孫的面子如何。” 葛仙翁說︰“俗話說︰‘蒼蠅包網兒,好大的臉皮!’” 許旌陽說︰“別亂說了,先帶他進去吧。” 丘弘濟、張道齡與葛、許四位真人帶著行者來到靈霄殿下,啟奏道︰“萬歲,孫悟空走到天竺國鳳仙郡,想要求雨,特來請旨。” 玉帝說︰“那郡侯在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巡監察萬天,遨游三界,駕臨他處時,見那上官正不仁道,把齋天的素供推倒喂狗,還口出穢言,犯下冒犯之罪。朕當即立下三件事,放在披香殿內。你們帶孫悟空去看看。如果這三件事有了結果,就降旨讓他降雨;如果沒有,就別管閑事。”
四天師馬上帶著行者來到披香殿,只見有一座米山,大約有十丈高;一座面山,大約有二十丈高。米山旁邊有一只拳頭大小的雞,正一下緊、一下慢地啄著米吃;面山旁邊有一只金毛哈巴狗,正一長一短地舔著面吃。左邊掛著一座鐵架子,架子上掛著一把金鎖,大約有一尺三四寸長,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焰正燎烤著鎖梃。行者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回頭問天師︰“這是什麼意思?” 天師說︰“那郡侯觸犯了上天,玉帝立下這三件事,只有等雞把米啄完,狗把面舔完,燈把鎖梃燎斷,才該下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行者听了,大驚失色,不敢再啟奏,走出殿來,滿臉羞愧。四大天師笑著說︰“大聖不必煩惱,這事只有行善才能化解。只要有一念善慈之心,驚動上天,那米山、面山馬上就會倒下,鎖梃馬上就會斷開。你去勸那郡侯向善,福氣自然就來了。” 行者听了,也不上靈霄殿向玉帝告辭,徑直來到下界,回到凡間。不一會兒,來到西天門,又見到護國天王。天王問︰“請旨結果如何?” 行者把米山、面山、金鎖的事情說了一遍,說︰“果然像你說的,玉帝不肯傳旨。剛才天師送我出來,讓我勸那郡侯向善,這就是福氣的根源。” 于是相互道別,行者駕雲降落到下界。
郡侯和三藏、八戒、沙僧以及大小官員等人簇擁過來,紛紛詢問情況。行者對著郡侯大聲喝斥道︰“就因為你這家伙在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才致使百姓遭受苦難,如今上天不肯降雨!” 郡侯嚇得趕緊跪在地上,問道︰“老師,您怎麼知道三年前的事?” 行者說︰“你把齋天的素供怎麼就推倒喂狗了?老老實實說來!” 郡侯不敢隱瞞,說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我在衙門內舉行齋天儀式,準備進獻供品,可妻子不賢惠,跟我惡語相向,當時我一時氣憤,失去理智,推倒了供桌,潑灑了素饌,確實叫狗來把供品吃了。這兩年我一直把這事記在心里,心神恍惚,卻不知該如何補救。沒想到是冒犯了上天,給百姓帶來災禍。如今遇到老師降臨,懇請您明示,上界到底是怎麼安排的。” 行者說︰“那天正好是玉皇大帝下凡巡查的日子。他看到你把齋供喂狗,還口出穢言,玉帝當即立下三件事懲戒你。” 八戒問道︰“哥,是哪三件事?” 行者說︰“在披香殿立了一座米山,大概有十丈高;還有一座面山,大約二十丈高。米山旁有一只拳頭大的小雞,一下緊、一下慢地啄著米吃;面山旁有一只金毛哈巴狗,一長一短地舔著面吃。左邊還有一座鐵架子,架子上掛著一把黃金大鎖,鎖梃有指頭粗細,下面有一盞明燈,燈焰燎烤著鎖梃。只有等雞把米啄完,狗把面舔完,燈把鎖梃燎斷,這里才該下雨。” 八戒笑著說︰“這有什麼難的!哥,你要是帶我去,我變出法身,一頓就能把米面都吃光,弄斷鎖梃,保證能下雨。” 行者說︰“呆子,別胡說!這是上天定下的計策,你怎麼能破壞?” 三藏說︰“照這麼說,該怎麼辦才好?” 行者說︰“不難!我臨走時,四天師跟我說,只要一心向善就能化解。” 郡侯立刻伏地叩拜,哀求道︰“只要老師肯指教,下官一定一一照辦,一心向善。” 行者說︰“你要是真心悔過,從今往後就趕緊念佛誦經,我還能幫你想想辦法;你要是還像從前一樣不知悔改,我也沒辦法,不久之後上天就會降罪,你的性命都難以保全。”
郡侯連連磕頭禮拜,發誓從此一心向善。當下便召集本地的僧道,舉辦道場,各自撰寫文書,向上天申奏。郡侯帶領眾人拈香瞻拜,答謝天地,反省自責。三藏也為他們念經祈福。與此同時,又派人飛速傳報,讓城里城外的家家戶戶,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燒香念佛。從這時起,一片向善之聲在耳邊響起。行者這才面露歡喜,對八戒、沙僧說︰“你們倆好好護持師父,老孫再去一趟。” 八戒問︰“哥哥,又要去哪兒?” 行者說︰“這郡侯听了老孫的話,果然願意受教,心懷善念,誠心念佛。我這次去再奏明玉帝,求些雨來。” 沙僧說︰“哥哥既然要去,就別耽擱了,我們還得趕路呢,一定要求得一場雨,也算成就我們的功德。”
好一個大聖,再次駕起雲頭,一直來到天門外,又遇到了護國天王。天王問︰“你今天又來做什麼?” 行者說︰“那郡侯已經一心向善了。” 天王听了也很高興。正說著,只見直符使者捧著道家文書和僧家關牒,來到天門外準備傳遞。直符使者看到行者,施了一禮說︰“這可都是大聖勸善的功勞。” 行者問︰“你要把這些文牒送到哪兒去?” 直符使者說︰“直接送到通明殿上,交給天師,再轉呈給玉皇大天尊。” 行者說︰“這樣的話,你先走,我隨後就到。” 直符使者便進了天門。護國天王說︰“大聖,不用去見玉帝了。你直接去九天應元府,借調一些雷神,讓他們去那兒打雷閃電,馬上就能下雨了。”
行者果真听從了天王的建議,進入天門,沒有去靈霄殿請求旨意,而是轉身前往九天應元府。只見雷門使者、糾錄典者、廉訪典者都迎了上來,施禮問道︰“大聖怎麼來了?” 行者說︰“有事要見天尊。” 三位使者隨即進去通報。天尊立刻走下九鳳丹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