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等一班文武官員進宮去見漢獻帝。華歆上奏道︰“臣等看到魏王自從登位以來,仁德遍布四方,恩澤惠及萬物,超越古今,即便唐堯、虞舜在世也不過如此。群臣經過商議,都認為漢朝的國運已然終結,希望陛下能效仿堯、舜禪讓的做法,把江山社稷禪讓給魏王。這樣一來,上能順應天意,下能合乎民心,陛下也能安享清閑,祖宗和天下百姓都會深感慶幸!臣等商議已定,特意前來奏請陛下。” 漢獻帝听了這一番話,大為震驚,半天說不出話來。他看著百官,痛哭流涕地說道︰“朕想到高祖手提三尺寶劍,斬白蛇起義,平定秦朝,滅掉楚國,開創了大漢基業,世代相傳,至今已有四百年。朕雖說沒有什麼才能,但也並無過錯惡行,怎麼忍心就這樣輕易地拋棄祖宗傳下來的大業呢?你們百官再重新商議一下吧。”
華歆拉著李伏、許芝走到漢獻帝面前,上奏道︰“陛下要是不信,不妨問問這二人。” 李伏上奏說︰“自從魏王即位以來,麒麟降生,鳳凰飛來,黃龍現世,茁壯的嘉禾生長出來,甘露從天而降。這都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表明魏國將取代漢朝。” 許芝接著上奏︰“臣等負責掌管天文歷法,夜里觀察天象,發現漢朝的氣數已經走到盡頭,陛下的帝星隱匿,黯淡不明;而魏國的天象,卻極為昌盛,難以盡述。況且,這還與圖讖相呼應,圖讖上說︰鬼在邊,委相連;當代漢,無可言。言在東,午在西;兩日並光上下移。由此來看,陛下應當早日禪位。鬼在邊,委相連,合起來就是‘魏’字;言在東,午在西,是‘許’字;兩日並光上下移,是‘昌’字。這表明魏國在許昌應當接受漢朝的禪讓。希望陛下明察。” 漢獻帝說︰“祥瑞和圖讖,都是虛妄之事,怎麼能因為這些虛妄之事,就急著讓朕舍棄祖宗的基業呢?” 王朗上奏道︰“自古以來,有興盛就必有衰落,有強盛就必有衰敗,哪有永不滅亡的國家、永不破敗的家族呢?漢朝傳承了四百多年,到陛下這里,氣數已盡,陛下應當早點退位避讓,不可遲疑,否則恐怕會生變故。” 漢獻帝放聲大哭,轉身進入後殿。百官們看著他的背影,紛紛嘲笑,然後退下。
第二天,官僚們又聚集在大殿,讓宦官進宮去請漢獻帝。漢獻帝憂心忡忡,害怕得不敢出來。曹皇後問道︰“百官請陛下上朝,陛下為什麼推辭不去呢?” 漢獻帝哭著說︰“你兄長想要篡位,讓百官來逼迫朕,所以朕不出去。” 曹皇後大怒,說道︰“我兄長怎麼能做出這種謀逆的事呢!” 話還沒說完,只見曹洪、曹休帶著佩劍走進來,請求漢獻帝出殿。曹皇後破口大罵︰“都是你們這些亂臣賊子,貪圖富貴,共同謀劃這叛逆之事!我父親曹操功勞蓋世,威震天下,尚且不敢篡奪皇位。如今我兄長繼位沒多久,就想著篡漢,上天一定不會保佑他!” 說完,哭著走進宮中。左右的侍者們也都跟著唏噓流淚。曹洪、曹休極力請求漢獻帝出殿。漢獻帝被逼無奈,只好換好衣服,來到前殿。
華歆上奏說︰“陛下應當听從臣等昨天的建議,以免遭受大禍。” 漢獻帝痛哭道︰“你們都吃了漢朝的俸祿很久了,其中還有很多漢朝功臣的子孫,怎麼忍心做出這種不忠的事呢?” 華歆說︰“陛下要是不遵從眾人的意見,恐怕很快就會禍起蕭牆。這可不是臣等不忠于陛下。” 漢獻帝問道︰“誰敢弒殺朕呢?” 華歆厲聲說道︰“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沒有做君主的福分,才導致四方大亂!要不是魏王在朝中,想要弒殺陛下的,難道只有一個人嗎?陛下還不知道感恩圖報,難道真想讓天下人一起討伐陛下嗎?” 漢獻帝大驚失色,拂袖而起。王朗用眼神示意華歆。華歆快步向前,一把扯住漢獻帝的龍袍,臉色一變,說道︰“到底答不答應,趕緊說句話!” 漢獻帝嚇得渾身顫抖,說不出話來。曹洪、曹休拔劍大喊︰“符寶郎在哪里?” 祖弼應聲而出,說道︰“符寶郎在此!” 曹洪索要玉璽。祖弼怒聲斥責︰“玉璽是天子的寶物,怎能擅自索要!” 曹洪喝令武士把祖弼推出去斬首。祖弼大罵不止,最終被殺害。後人寫詩稱贊道︰“奸宄專權漢室亡,詐稱禪位效虞唐。滿朝百闢皆尊魏,僅見忠臣符寶郎。”
漢獻帝嚇得渾身顫抖不停。只見台階下有數百個披甲持戈的人,全是魏國的士兵。漢獻帝哭著對群臣說︰“朕願意把天下禪讓給魏王,只求能留下一條性命,安度余生。” 賈詡說︰“魏王肯定不會辜負陛下。陛下可趕緊下詔,以安撫眾人之心。” 漢獻帝只得讓陳群起草禪讓國位的詔書,讓華歆捧著詔書和玉璽,帶領百官徑直前往魏王宮進獻。曹丕十分高興。詔書宣讀道︰“朕在位三十二年,遭遇天下動蕩,幸好依靠祖宗的神靈,才轉危為安。然而如今仰望天象,俯察民心,漢朝的國運已然終結,天下大運落在了曹氏一族。所以先王曹操已立下神武功績,如今魏王曹丕又彰顯光明之德,順應了這一時期的天命。歷數如此昭然,確實不容置疑。大道施行之時,天下是公眾的。唐堯不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因而名聲流傳千古,朕對此十分仰慕。如今朕效仿堯典,將皇位禪讓給丞相魏王。魏王請不要推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曹丕听完,就想接受詔書。司馬懿勸諫道︰“不可。雖然詔書和玉璽已經送來,但殿下還是應該上表謙遜推辭,以免遭受天下人的指責。” 曹丕听從了他的建議,讓王朗寫了一份表章,自稱德行淺薄,請求另選賢能繼承皇位。漢獻帝看了表章,心中十分驚疑,對群臣說︰“魏王如此謙遜,這該怎麼辦?” 華歆說︰“從前魏武王曹操接受王爵的時候,三次推辭,詔書不允許,最後才接受。如今陛下可以再下一道詔書,魏王自然會答應。” 漢獻帝迫不得已,又讓桓階起草詔書,派遣高廟使張音,持符節捧著玉璽前往魏王宮。曹丕打開詔書,讀道︰“魏王,你上書表示謙讓。朕深知漢朝國運衰落,已有很長時間。幸虧武王曹操,德行順應天命,奮起神武之力,鏟除凶暴之徒,平定華夏,保衛了我大漢宗廟。這不僅是朕一人受益,天下百姓都蒙受了他的恩賜。如今魏王曹丕繼承先王遺業,德行光輝昭著,聲威教化遍及四海,仁德之風席卷八方。天命所歸,就在你身上。從前虞舜立下二十項大功,唐堯將天下禪讓給他;大禹有疏導洪水的功績,虞舜將帝位禪讓給他。漢朝繼承堯的運勢,有傳位給聖賢的大義,順應神靈旨意,秉承上天之命,特命御史大夫張音,持符節奉上皇帝玉璽。魏王你就接受吧!”
曹丕接到詔書,滿心歡喜,對賈詡說︰“雖然已經有了兩道詔書,但終究還是擔心天下後世會指責我篡權竊國。” 賈詡說︰“這件事很容易解決。可以再讓張音把玉璽帶回去,然後讓華歆讓漢帝修築一座壇,名叫受禪壇。選擇一個吉日良辰,召集大小公卿,都到壇下,讓天子親自捧著玉璽,把天下禪讓給大王,這樣就可以消除眾人的疑慮,杜絕各種非議了。” 曹丕十分高興,立刻讓張音把玉璽帶回去,並且再次上表謙遜推辭。張音回宮向漢獻帝奏報。漢獻帝問群臣︰“魏王又推辭了,他這是什麼意思?” 華歆上奏說︰“陛下可以修築一座壇,名為受禪壇,召集公卿和百姓,公開進行禪位儀式。這樣一來,陛下的子子孫孫,必定能蒙受魏國的恩寵。” 漢獻帝听從了他的建議,于是派遣太常院的官員,在繁陽挑選地址,築起一座三層高的受禪壇,選定在十月庚午日寅時舉行禪讓儀式。
到了約定的日子,漢獻帝請魏王曹丕登上受禪壇接受禪讓。壇下聚集了大小官僚四百多人,御林虎賁禁軍三十多萬。漢獻帝親自捧著玉璽獻給曹丕,曹丕接了過來。壇下的群臣跪地聆听冊文︰“魏王!從前唐堯把帝位禪讓給虞舜,虞舜又把帝位禪讓給大禹,可見天命並非固定不變,只會降臨在有德之人身上。漢朝國運衰落,天下失去秩序,到了朕在位時,大亂滋生,局勢愈發昏暗,群凶肆意叛逆,天下陷入動蕩。多虧武王曹操神武,在四方拯救了這場危難,平定華夏,保衛了我大漢宗廟。這豈是朕一人得到安寧,天下九州都因此受益。如今魏王曹丕繼承先王遺業,德行更加光輝。拓展了文王、武王的大業,彰顯了你父親曹操的偉大功績。皇天降下祥瑞,人神都來宣告天命。大家都認為你能勝任,因此朕順應眾人的推舉,把帝位傳給你。你的氣度能夠媲美虞舜,希望你遵循我朝的典章制度,恭敬地接受這個皇位。啊!天命已經落在你身上,你要恭順地舉行大禮,接受萬國朝拜,以恭敬地承接天命!”
冊文宣讀完畢,魏王曹丕接受了八般大禮,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賈詡帶領大小官僚在壇下朝拜。曹丕將延康元年改為黃初元年,國號定為大魏。曹丕隨即傳下旨意,大赦天下。追謚父親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華歆上奏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漢帝既然已經禪讓天下,理應退居藩國。請陛下降旨,把劉氏安置在什麼地方呢?” 說完,扶著漢獻帝跪在壇下听旨。曹丕降旨封漢獻帝為山陽公,讓他當天就出發。華歆按著寶劍指著漢獻帝,厲聲說道︰“立一個皇帝,廢一個皇帝,這是自古以來的常理!如今皇上仁慈,不忍心加害于你,封你為山陽公。你今天就出發,沒有宣召不許入朝!” 漢獻帝含著眼淚拜謝,上馬離去。壇下的軍民看到這一幕,都十分傷感。曹丕對群臣說︰“舜、禹禪讓的事,朕現在明白了!” 群臣都高呼萬歲。後人看到這座受禪壇,寫詩感嘆道︰“兩漢經營事頗難,一朝失卻舊江山。黃初欲學唐虞事,司馬將來作樣看。”
百官請曹丕答謝天地。曹丕剛要下拜,忽然壇前卷起一陣怪風,飛沙走石,急如驟雨,對面都看不清人,壇上的火燭也全都被吹滅了。曹丕嚇得暈倒在壇上,百官急忙把他救下壇,過了半晌他才甦醒過來。侍臣把他扶入宮中,曹丕好幾天都無法上朝。後來病情稍有好轉,才出來到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賀。曹丕封華歆為司徒,王朗為司空,大小官僚也都一一得到了升遷和賞賜。曹丕的病還沒有痊愈,他懷疑許昌的宮室有很多妖怪作祟,于是從許昌前往洛陽,大規模地修建宮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早有人趕到成都,向劉備報告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還在洛陽建造宮殿,並且傳言漢帝已經遇害。漢中王劉備听聞後,整日痛哭流涕,下令百官都要掛孝,朝著北方遙望祭祀,給漢帝上尊謚為 “孝愍皇帝”。劉備因為此事憂慮過度,以致染病在身,無法處理政務,便將所有事務都托付給孔明。
孔明與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商議,認為天下不能一日沒有君主,打算尊奉漢中王劉備為帝。譙周說︰“最近有吉祥的風、喜慶的雲出現;成都西北角有數十丈黃氣沖霄而起;帝星出現在畢、胃、昴星宿的區域,明亮得如同月亮。這正應了漢中王應當即刻登上帝位,延續漢朝的統治,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于是,孔明與許靖帶領大小官僚呈上奏表,請求漢中王劉備登基稱帝。漢中王看完表章,十分驚訝,說道︰“你們這是想把我陷于不忠不義的境地啊!” 孔明上奏道︰“並非如此。曹丕篡漢自立,王上您是漢室後裔,理應繼承漢室正統,延續漢朝的祭祀。” 漢中王勃然大怒,臉色驟變,說道︰“我怎麼能效仿逆賊的所作所為!” 說罷,拂袖而起,走進後宮。眾官見狀,紛紛散去。
三天後,孔明又帶領眾官入朝,請求漢中王出來議事。眾人都在殿前伏地跪拜。許靖上奏說︰“如今漢天子已被曹丕殺害,王上若不即刻稱帝,興兵討伐逆賊,就稱不上忠義之舉。如今天下之人無不希望王上成為君主,為孝愍皇帝報仇雪恨。倘若王上不采納臣等的建議,就會失去民心。” 漢中王說︰“我雖是景帝的子孫,但並未給百姓帶來多少恩澤。如今一旦自立為帝,這和篡權竊國又有什麼區別!” 孔明多次苦苦勸諫,漢中王卻堅決不肯听從。
孔明于是想出一計,對眾官說︰“我們如此這般行事。” 之後,孔明便稱病不出。漢中王听說孔明病情嚴重,親自前往孔明府上,徑直走到臥榻旁,關切地問道︰“軍師患了什麼病?” 孔明回答說︰“我憂心忡忡,命不久矣!” 漢中王又問︰“軍師在憂慮什麼事?” 接連問了好幾次,孔明只是裝作病重,閉著眼楮不回答。漢中王再三追問。孔明長嘆一聲,說道︰“臣自從離開茅廬,遇到大王,一直追隨至今,大王對臣言听計從。如今有幸大王擁有兩川之地,沒有辜負臣往日的期望。如今曹丕篡位,漢朝的祭祀即將斷絕,文武百官都想尊奉大王為帝,滅掉魏國,復興漢室,一同成就功名。可沒想到大王堅決不肯,眾官都心生怨言,過不了多久,必定會全部散去。倘若文武官員都走了,東吳和魏國來攻打,兩川之地就難以保全了。臣怎能不憂慮呢?” 漢中王說︰“我並非有意推辭,只是擔心天下人議論罷了。” 孔明說︰“聖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什麼可議論的呢?難道沒听說過‘上天賜予的東西若不接受,反而會遭受災禍’嗎?” 漢中王說︰“等軍師病好了,再商議這件事也不遲。” 孔明听後,突然從榻上一躍而起,猛擊屏風,外面的文武眾官立刻都走進來,跪地拜伏,說道︰“王上既然已經答應,就請選擇吉日舉行登基大禮吧。” 漢中王一看,原來是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青衣侯向舉、陽泉侯劉豹、別駕趙祚、治中楊洪、議曹杜瓊、從事張爽、太常卿賴恭、光祿卿黃權、祭酒何宗、學士尹默、司業譙周、大司馬殷純、偏將軍張裔、少府王謀、昭文博士伊籍、從事郎秦宓等眾多官員。
漢中王驚訝地說︰“把我陷于不義之地的,都是你們啊!” 孔明說︰“王上既然已經答應眾人的請求,就可以修築祭壇,選擇吉日,恭敬地舉行登基大禮了。” 隨即,眾人送漢中王回宮,一面命令博士許慈、諫議郎孟光負責掌管禮儀,在成都武擔山的南面修築祭壇。一切準備就緒,眾多官員安排好鑾駕,迎接漢中王登壇祭祀。譙周在壇上高聲朗讀祭文︰“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初一,過了十二天到丁巳日,皇帝劉備,冒昧地向皇天後土宣告︰漢朝擁有天下,國運長久。從前王莽篡權,光武皇帝震怒,出兵誅殺王莽,使社稷得以恢復。如今曹操擁兵自重,殘忍無道,殺害君主和皇後,罪惡滔天。曹操的兒子曹丕,更是肆意行凶,叛逆無道,竊取了皇位。眾將士認為漢朝的祭祀已經荒廢,劉備應當延續漢朝統治,繼承高祖和光武皇帝的遺志,親自執行上天的懲罰。劉備擔心自己德行不足,有辱帝位,于是向百姓咨詢,甚至詢問了遠方的部落首領,他們都說︰‘天命不可不回應,祖宗的基業不可長久廢棄,四海不能沒有君主。’天下百姓都仰望劉備一人。劉備敬畏天命,又擔心高祖和光武皇帝的大業會毀于一旦,因此謹擇吉日,登壇祭告,接受皇帝玉璽,統治四方。希望神靈庇佑漢室,使國運長久!” 讀完祭文,孔明率領眾官恭敬地獻上玉璽。漢中王接過玉璽,捧在壇上,再三推辭說︰“我沒有什麼才德,請選擇有才德的人來接受這個皇位吧。” 孔明上奏說︰“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著于天下,況且又是大漢的宗室,理應正式登上帝位。如今已經祭告了天神,還有什麼可謙讓的呢!” 文武百官都高呼萬歲。舉行完參拜行禮的儀式後,劉備改元為章武元年。立妃子吳氏為皇後,長子劉禪為太子;封次子劉永為魯王,三子劉理為梁王;封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大小官僚都一一得到升遷和賞賜。同時大赦天下。兩川的軍民,無不歡欣鼓舞。
第二天早朝,文武官員參拜完畢,分列兩班。先主劉備降詔說︰“我自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發誓同生共死。不幸二弟關羽被東吳孫權殺害,如果不報此仇,就是違背了當初的誓言。我打算出動全國的兵力,討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話還沒說完,班列中一人跪在台階下勸諫道︰“不可。” 先主一看,原來是虎威將軍趙雲。正是︰君王未及行天討,臣下曾聞進直言。不知道趙雲勸諫了什麼,且看下文分解。
喜歡古典白話合集請大家收藏︰()古典白話合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