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關于吳友仁,還有一番評價,是朱元璋說的,那就是“寇漢中,起兵端,致明氏失國者,吳友仁也!”】
【簡而言之,一句話,最後明夏政權完蛋,最開始的開端,那就是吳友仁這件事情。】
嬴政搖頭︰“其實最晚,從明玉珍一死,明夏就開始亂了。”
明玉珍還活著的時候,明夏政權內部的情況到底如何、各個官員的情況、吏治情況、軍隊情況等等不好說,但是至少至少,最晚最晚,從明玉珍身亡的時候開始,明夏政權的內部就已經開始混亂起來了。
而這種混亂的表現之一,就是吳友仁在自己鎮守的地方起兵反叛,以“清君側”的名號。
當然,這種混亂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發生在吳友仁起兵反叛之前的,萬勝私自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而他自己又被明昭矯詔殺死……
所以,事實上就是,在吳友仁起兵反叛之前,明夏政權就已經出現嚴重的問題了!
朝廷重臣私下派人殺死另一名重臣——這就是天大的事兒!能發生這種事情,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只能證明,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而吳友仁起兵反叛,甚至只能說是一個必然結果。
如果沒有吳友仁,那也會有其他人,因為,中央朝廷的問題、混亂乃至虛弱,是地方上的許多人都能看得出來的。
這種時候,會有那樣的忠臣堅決維護朝廷,也會有有心之人覺得有機可乘。
當然,如果從明夏政權的整體情況、疆域領土這方面來說,那吳友仁這件事情,倒也確實是拉開了明夏徹底崩塌的一個開端。
畢竟,萬勝和張文炳這件事情,還不是不能處理,也不是不能挽回。
但是吳友仁,他先是叛亂,而明夏政權還幾次三番鎮壓不下去,最後還接受了對方的條件……這完全是把朝廷的問題徹底給漏出去了。
像是這種亂世政權,你沒事兒別人還要打主意呢,現在,明明白白地你有大事兒了,那怎麼可能讓其他人不動心不打主意?
【至于說明夏政權,最後還是被朱元璋了結的。】
【朱元璋先是北伐,在北伐成功,統一了大部分地方之後,他開始處理蜀地這邊的事情。一開始是勸降,派了許多次使者,但是明升都不願意歸降;直到後來,洪武四年,廖永忠、湯和等人帶著軍隊抵達重慶,明升才歸降。】
【歸降之後,朱元璋封他為歸義侯。】
【不過,洪武五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據說,歸義侯明升,以及陳友諒的次子、歸德侯陳理這兩人,時常郁郁不樂,對明朝和朱元璋都怨言頗多,朱元璋知道之後表示,“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話語而已,本來不算什麼,但擔心他們被小人蠱惑,最終反而導致大禍,不得善終,所以,還是要處置一下”。】
【因此,明升和陳理兩人,連帶他們的家眷,被一起打包扔到了高麗。】
“打包扔出去了?”劉徹相當欣賞這個方法,“確實是個好用的法子。”
如果條件合適,這種扔出去確實不錯,既能保有名聲,又能把這些人給解決了,多好!
反正那些個藩屬國也沒有什麼能耐,說要幫助這些人、讓這些人殺回中原來——變相的流放嘛。
讓他想想,讓他想想,現在大漢這邊,有沒有這種不好殺掉,但也最好不要讓其能夠出現或者活躍、或者和其他人接觸的人呢……
要是有的話,就給他們挑一挑地方,把他們扔過去就好了。
至于說理由,這世上,最好找的就是理由了。
“高麗?這高麗能樂意嗎?”這操作,確實讓百姓們開了眼界,他們之前還真的從未想過還能夠這麼把人扔出去的。
一般來說,不就是砍頭、流放、圈禁之類的麼,竟然還能直接把人給扔到其他的地方?
那這被選中的高麗能樂意嗎?
“樂意不樂意的有什麼所謂,他們是藩屬國,上國讓他們辦點什麼事情難道還要推三阻四?”一個人冷笑一聲,“而且,這又不是要他們的命,也不是要他們的錢或者糧,只是要讓他們接收幾個人而已,算得了什麼?”
反正又不是要讓他們上戰場、出糧草錢財,也不是要直接殺他們的人,只是接受幾個人而已,這都不願意,這都辦不了,那還要他們干什麼?
【再簡單講一下張士誠。】
【之前提過,張士誠起義,隨後抵擋住了元朝的鎮壓,然後脫脫帶領的百萬大軍也原地潰散,因此,張士誠的危機暫時解除。】
【隨後,他就開始擴大自己的地盤,先後打下了常熟州江甦常熟)、江陰江甦江陰)、平江路江甦甦州)、昆山州江甦昆山)、嘉定州上海嘉定區)、崇明州上海崇明區)、松江府等地。】
【隨後,他又把都城遷到了江甦,他把這個地方從平江路改為了隆平府。】
【簡而言之,在這個階段,張士誠還是頗為順風順水的,勢力擴大,遷都成功,屢戰屢勝。】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和朱元璋的交集變多了——從地圖上就能夠看出了,張士誠的重心在上海和江甦一帶,然後朱元璋當時在安徽那一片,挨著江甦。】
【因此,雙方不可避免地產生摩擦和沖突,朱元璋當時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和平相處,各自管各自的,具體真的有什麼矛盾,那也等到日後壯大了再說。】
【但是張士誠並不樂意,加之朱元璋當時也被韓宋任命官職,算是也要听一听韓宋的命令、支援一下韓宋的軍隊,因此,最終雙方還是比較早地發生了沖突,而沖突的結果就是,張士誠總體上呈現敗績。】
【不僅整體上呈現敗績,張士誠的親弟弟,張士德還被朱元璋俘虜了。】
【朱元璋沒有殺死張士德,是因為他希望能夠通過張士德來勸說張士誠歸降,因此,還讓張士德向張士誠寫信,但是張士德在信中並沒有勸說張士誠歸入朱元璋或者韓宋麾下,而是直接建議張士誠投降元朝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