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梟講完,眾人也就開始研究了起來。
有了研究方向,這一次研究的速度很快,不過五個月,就研究完了整體框架的一個搭建。
不過這距離研究完成還差很遠。
還有很多技術需要研究。
像是自旋穩定技術、跟蹤測量技術、信號傳輸技術、溫控技術、結構設計技術、固體火箭技術等等!
這些技術想要研究出來,可沒那麼容易
就拿自旋穩定技術來講,它的作用就是在太空無空氣阻力的環境中,如何保持穩定的姿態,讓信號天線、遙測設備對準地球,如果無法保持的話,那麼很可能就會導致信號傳輸失敗。
讓地球丟失目標位置,而它自轉的要求必須120 轉\分鐘。
其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利用角動量守恆原理,像陀螺一樣維持姿態穩定。
不過原理雖然簡單,但想要制造出來可沒那容易,首先就是它的自旋,要由運載火箭第三級在入軌前賦予,那麼如何保證能達到120 轉 \ 分鐘是個問題。
這個是早就計算好的,這速度既能保證姿態穩定,又不會因為自旋速度太快,而導致內部儀器損壞。
這還只是第一步,如何抑制自旋的偏差,這個就要用到液體阻尼器。
液體阻尼器它可以通過密封腔內的 油,在旋轉的時候產生粘滯阻力,從而來吸收姿態偏差的能量,讓自旋穩定。
不過這個國內可沒有,還需要研究設計。
跟蹤測量技術也是一樣,同樣不容易實現,跟蹤測量技術就是要掌握軌道位置、飛行速度和姿態狀態。
只有這樣才能夠查看出衛星是否正常,有沒有出現問題。
而解決的方案也很簡單,就是微波雷達跟蹤+光學跟蹤,光學跟蹤這個比較容易實現,就是在各地建設設微波雷達站,然後通過發射微波信號反射定位,測算出衛星的距離。
微波雷達站這一技術國內已經研究了出來,只要選擇合適的地點建造基地就能實現這一功能。
但光學跟蹤這個就難了。
它需要高倍光學望遠鏡,然後在全國各地在建設站點,在配合攝影測量,就能夠記錄衛星過境時的軌跡。
但現在國內根本就沒有高倍光學望遠鏡,這個就需要國內自己進行研究。
信號傳輸技術也是一樣,也是有很多技術是國內現在不具備的。
它的作用就是向地面傳輸衛星的遙測數據,也就是衛星內部溫度、電源電壓等狀態,其次向全球播放《東方紅》。
而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采用超短波頻段 + 編碼技術。
編碼技術就是要利用電子管組成的 “脈沖編碼調制” 電路,但這些國內同樣不具備。
其次天線要采用“向螺旋天線”, 必須360° 覆蓋地球,這種天線也需要研究。
其次就是《東方紅》的播放器,它不是真正的音樂,而是通過二極管、電容以及電阻組成的振蕩電路,生成簡譜音階,然後再將音階信號疊加到遙測載波上發送出去。
但如何保證音階精準度,以及信號抗干擾,這兩者是一個問題,也是需要研究的。
此外還要解決發射功率與重量限制的矛盾、誤碼率控制難題、頻率資源分配與干擾問題,以及天線技術如何適應太空的環境,這些都需要一一解決。
溫控技術,雖然就是讓衛星溫度均衡,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畢竟衛星內部儀器,需要在5c~40c 範圍內工作,否則就很容易失效。
但要知道太空向陽面溫度可達100c以上,背面則是在150c以下。
溫差相當的大。
這如果放在後世不算什麼,但在這個年代想要解決完畢,可是一個大難題,這還是有了解決方法的情況下。
而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依靠 “材料 + 結構設計” 來實現被動控溫。
像是衛星外殼它是由72 面體組成,這些72 面體組成,不能夠涂抹一樣的材料,不同面必須涂不同材料,像是向陽面,就要涂 “白漆 + 鍍鋁薄膜”,這樣一來就能反射出去80的熱量。
背面則要涂層 “黑漆”的顏色,吸收宇宙中微弱的熱量。
此外還需要多層隔熱材料,衛星內部的布局也要合理化,發熱量大的儀器不能全部安裝在一起,需要分散開,以避免局部熱量過高。
但無論是表面涂層,還是隔熱材料,這些國內很多也沒有,也需要重新研究。
衛星的框架更是要輕量化和硬度兼備,畢竟衛星重量要保持在173千克,不能超過這個重量。
但現在這個重量下,框架還要高強度這個就很難了。
除了在結構上想辦法外,還需要研究新的材料,否則的話很難做到。
這些可不是他們一個研究所能夠完成了,畢竟他們整個研究所,加在一起目前也不過二十多人,這些人如果想要研究出這麼多技術,至少也需要五六年。
不過他們完不成不要緊,這一項技術本來就不指望一個研究所能否完成。
就像是離心機,導彈想,需要“全國協作”才成。
在研究出大概的框架後,李梟就打了報告,由衛星研究所牽頭,聯系了17個研究院所共同討論問題。
檢驗這些設計的合理性。
這一次討論會,17個研究所加上衛星研究所,總共來了100多人,在一機部的安排下,找了一個大型會議室。
就討論起了衛星上所需要解決的21項核心技術,以及200多項普通技術。
21項核心技術包括了火箭末級協同控制、液體阻尼器、姿態控制系統、多普勒測速、光學跟蹤、微波雷達、遙測信號編碼、全向螺旋天線、涂層隔熱、固體發動機、姿態控制等等!
200多項次一級技術,則是分為了三大類。
其中包括了分系統級項目,也就是能源系統、科學探測儀器、地面觀測系統,總共30個研究項目。
關鍵元部件項目則是包括了高穩定石英晶振的研究、微型繼電器的研究,還有鍍鋁聚脂薄膜,約170個技術項目。
最後則是材料的攻克難題,包括了耐高溫合金鋼、 油阻尼液、電子管電路,總共50項技術。
再確定好這些研究後。
就開始下發任務,上海機電設計院、儀表廠、合成縴維研究所、機電設計院、中科院自動化所、南京14所、天文儀器廠、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東北輕合金加工廠、航天部 203所等等。
把這些技術總共下發到了全國20多個省市,近200家單位,要求協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