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邊回來,李梟也開始做起了關于衛星研究的計劃書。
對于衛星他之前就研究過,也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在發射第二顆衛星的時候,要把國內80年代以前衛星上的功能盡可能集中起來。
不過第一顆衛星,老老實實把“東方紅一號”給制造出來就完事了。
“東方紅一號”,的結構很簡單,主要分為三個結構。
外殼、儀器艙和承力筒。
外殼顧名思義,就是整個衛星的外觀,它是一個直徑1米的球形72面體,全部都是由鋁銅合金制成。
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中間還有一個環形腰帶。
而在上半部分設計了一個40厘米長的超短波天線,腰帶上則裝有4根長3 米的短波拉桿天線,以及兩組微波天線。
衛星就是靠著這幾組天線,向地面發送信號。
儀器艙就是裝在衛星內部的裝置,在里面裝的都是各種各樣的設備,像是樂音發生器、短波發射機、微波應答器、超短波信標機、電池等等!
而為了能夠保證儀器艙不受損傷。
儀器艙的設計更是費了大心思。
當初設計人員,通過結構設計、環境控制、防護措施、安裝固定這四大核心手段入手,這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首先技術在結構層面。
就是采用了密封與承力的雙重保障。
就拿密封性來說,就利用了專用密封圈,以及精密的機械加工工藝,實現了艙室的完全密封,這樣一來就能隔絕太空中的高真空環境,也能避免因為真空導致內部氣體泄漏。
在承力方面,它與承力筒進行了連接,這樣一來在發射的時候,儀器艙就能把沖擊力均勻傳遞到承力筒上。
也能夠避免因為力量太大,導致儀器艙因受力不均發生形變。
承力筒就是儀器艙底座,也是衛星的主要承力結構件,在發射的時候,就會與運載火箭連接在一起,所以制造他的材料就很重要了。
因為承力筒不僅要承受衛星自身的重量,還要承受運載火箭的推力。
可以說設計的結構並不復雜。
不過雖然說結構不復雜,但要研究起來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畫完設計圖紙,李梟就開始寫了一些需要研究的技術。
首先就是高低溫,要知道太空溫差超200c,向陽面溫度可以達到100c以上,背陽面則是100c以下。
如何保證衛星不會因為溫控失效失靈這是一個難題。
而解決辦法倒也簡單,就是利用其他儀器余熱調節溫度,利用特殊涂層和材料組合實現熱平衡。
播放樂音的裝置也是一個問題。
想要在太空中播放音樂,就是要確保電子樂音裝置在振動,在真空環境下不變調,至于解決的方法也給出了答案。
那就是用6個音源振蕩器,來模擬鋁板琴音色,然後程控線路生成節拍。
此外就是天線該如何展開,這個倒也很好解決,就是用套管式彈性天線,唯一需要解決的就是要如何保證,在離心力作用下順利解鎖,但這個其實也不難。
至于制造的四大目標,也就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見、看得見”。
上得去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把衛星送到太空中去,能夠確保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這個就要依靠運載火箭了。
抓得住就是要保證可以精確追蹤與軌道測定。
這個解決的辦法需要兩種,一種是多普勒測軌技術,也就是利用無線電頻率變化,來計算衛星速度與距離。
第二則是建立全國測控網,也就是八個地面站,然後在通過通信線路傳輸數據,從而實現“三台計算機八地聯試”。
這個對于李梟來講也不難,唯一難的就是八個基地的建造,以及通訊線路的建造。
計算機之前的聯通這個就不用說了,李梟最有信心的就是這一個。
听的見就是可以听到東方紅這一首音樂,這個不用多說。
看得見就是要通過儀器,可以觀察看衛星,這個就要“借箭顯星”了,給衛星加裝一個鍍鋁聚 亞胺薄膜“觀測裙”,等到衛星入軌後,就將它撐開,撐開後的“觀測裙”,就會形成一個直徑4米的反光球。
這個“觀測器”可以將衛星提升到類似北斗七星的亮度,在地面觀察足夠了。
這四項要求看似簡單,不過在當時制造的時候,可是凝聚了全國500余家單位,數萬名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李梟這一次可以說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把這些給拿了出來。
不過這些想要完成,也是需要全國各單位合力研究生產,他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對的方向、思路,不至于走冤枉路。
這些資料他整理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一個星期就給整理了出來。
雖然臨近過年廠里有些忙,特別是今年,各種物資短缺,都快愁壞了他和張奎,不過這件事也是大事,關乎著衛星什麼時候可以上天,可馬虎不得。
整理完這些資料,李梟就直接去了一機部。
來到黃部長辦公室門口敲了敲門,這才走了進去,看到是李梟,黃部長也猜到了李梟的來意,立刻道︰“衛星研究計劃報告寫出來了?”。
“寫出來了?部長你看看。”,說著李梟就從背包里,掏出了一個報告遞了過去。
聞言黃部長也是笑著道︰ “那我可要好好看看。”。
李梟報告上寫的很詳細,最開頭點出了這一次衛星設計的四大核心問題,也就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見、看得見”。
下面則是對這四大問題的詳細解釋,為什麼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見、看得見。
以及想要完成這些問題,可能需要面臨哪些難題,每一項都寫清楚了。
以及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像是結構設計工程師、能源與熱控工程師、.電子與通信工程師、總裝工藝工程師、材料與特殊工藝專家、測控與軌道工程師、試驗與驗證工程師。
這些都需要。
就算國內沒有這麼多技術人才,也要進行慢慢培養,李昂這一次研究衛星不只是為了衛星能夠發射。
還是要培養國內專業性的技術人才,只有他一個人可不行,那樣就廢了。
必須要培養專業性的人才,去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可以說這一次也是一次大練兵,把技術人才鍛煉出來,這樣等到以後,才能夠獨當一面。
至于解決那四大核心的方法,這個李梟並沒有寫,時候再提出來也不遲。
黃部長看的很仔細,前前後後看了三遍,這才方向報告書道︰“你這個想法好,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見、看得見,這些總結的很到位,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工。”。
“過完年吧!年前事情太多,沒那麼多時間。”。
“那就過完年,剛好我退休前也最後幫你把這這事辦好了,這些人才也好找,58年的時候領導就想著研究衛星,不過當時國內開展的項目太多,
就暫時推後這一項目,不過一些基礎的基礎,各大學校已經開始進行了研究,想要為以後做準,現在好高可以把一些人調過來。”。
這倒是讓李梟愣了一下,國內各大高校開展技術研究的事情,他也知道,讓他詫異的是黃部長的退休也就道︰“部長,你這是要退休了?”。
“再過幾年我都70了,精力跟不上了,也該退休了。”,黃部長感嘆了一句。
李梟這才意識到,黃部長歲數確實不小了,兩人剛認識的時候,都五十多歲了,快六十了,也該退休了。
而黃部長感嘆完一句後,又道︰“到了明年九月份,段部長會接替我的位置,段部長你也認識,到時候你們好好配合,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找他,就像是找我一樣,”。
聞言李梟也是點了點頭,段部長他知道是誰,作為一機部的副部長,這些年下來他們也接觸過不少次,倒不陌生。
只不過黃部長的退休,確實讓他沒有想到。
兩人聊了一個多小時,李梟這才從辦公室內出來,平時他還沒多注意,現在確實注意到了。
和以前比起來,黃部長的精力確實大不如從前,也怪不得要退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