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事了沒有?”,對于黃部長突然打來的電話,李梟有些疑惑道,計算機研究所那邊,雖然這兩個月沒過去,但應該也不會出了什麼事。
“這個沒有說,不過听黃部長的語氣,應該不是什麼大事。”。
“不是大事就行。”。
和媳婦倆聊了會天,逗了逗孩子,李梟就又去了書房,轉身進了空間,查找起了關于機械農具的資料。
雖然他之前設計手扶拖拉機的時候,查找過不少類似的資料,但當時注意力都在手扶拖拉機上了,還真沒注意其它農具。
這一次李梟就想著干脆就把一些設計比較簡單的農具,一次性都弄出來。
只不過讓李梟沒想到的是,國內研發的半機械農具竟然那麼多,也是讓李梟有些佩服這個年代人們的創造力。
就比如雙輪雙鏵犁,所謂的雙輪雙鏵犁,就是雙輪雙鏵的犁,它是在手動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增加了兩個兩個鏵頭和兩個輪子,雖然設計簡單,但比起手動犁要省事不少,可以日均耕地10—12畝。
並且耕深可以達到16厘米,耕寬可以到40厘米,無論是速度還是耕深、耕寬都要比傳統犁要優秀。
不過根據李梟查的資料,這種犁在今年的時候已經開始進行推廣,但因為比較笨重、轉彎困難,特別是在南方的水田里,所以這種犁在北方用的比較多,根據實驗顯示地增產可以達到9.2—22.2。
還有新式步犁也是一樣,南方用的就比較多了,深耕可達到15厘米,耕寬18厘米,日均可以耕5—10畝,雖然比不上雙輪雙鏵犁,但比起傳統犁還是要強上百分之二三十的。
又詳細查了查,最後李梟發現這款犁,在今年也已經定了形,不過這也是好事,越早制造出來農民也能更省事。
找來找去他最終把目標放在了6樣半機械農具上。
水田犁、腳踏\手搖水車、快速割禾器、馬拉搖背收割機、五齒輕便耘鋤和開溝器上。
像是水田犁,它是在傳統犁基礎上優化,專為南方泥濘水田設計,比起曲轅犁效率可以提高40,並且防下陷結構,還能減少陷泥故障,可以適應更多地區,就比如丘陵、濕地地形。
腳踏水車也是一樣,是由安徽一個叫做張福來的人,在1958年設計出來的三輪腳踏水車。
快速割禾器則是1958年的時候研究出來的,結構極其簡單,只需要鐵架+鋸齒刀片,這種割禾器比傳統鐮刀快2倍,每日可以收割小麥、水稻4到6畝。
馬拉搖背收割機出現的年代要更遠一些,1960年的時候才在毛熊的技術上進行了本土化,比人工收割快5倍,但需要馬來配合,日收可以達到20畝,還可以自動捆扎秸稈。
當然結構比快速割禾器要復雜多,含齒輪傳動、曲柄搖臂、捆扎機構。
五齒輕便耘鋤則是1962年的時候出現的,比手鋤除草快3倍,還可以調節深度,結構也是比較簡單的。
鐵制五齒+可調行距支架就可以。
開溝器則是1959年為南方澇區研發,比起傳統技術來講能快上4倍,每日能排開水溝500米。
看著這一條條數據,李梟一個個都記錄了下來,這些可都是好東西,把這些記下來後,為了防止沒有遺漏。
李梟就又找了找,還真又被他找到了兩款機器,一款叫做人力脫粒機,它可以換篩網適配小麥、為大豆脫粒,8小時脫粒2—3噸,能降低70的成本。
還有一款叫做三腿密植耬,也是耬車的改良款,可以做到三行播種,每行行距在15—20厘,並且還可以進行調節,可以實現小麥密植增產10—15。
最後一款就是一個叫做“人力手動插秧機”的東西,這個半機械農具就要比其余的都要復雜了。
其結構包括了秧箱、分秧機構、插秧機構、行走裝置等部件,秧箱的作用是用于放置秧苗,分秧機構則是為了將秧苗分離,插秧機構顧名思義,就是把秧苗插入田中。
這種機器不僅體積小,造價低,並且適應性還強,可以適應多種不同的地形,無論是丘陵、平原,還是山地都可以適應,此外他最快插秧頻率可以達到120棵 \ 分鐘。
除了手動的以外,還有自動的設計。
像是其他半機械農具,到了後世大部分都被淘汰,想要看見實物,甚至還要去博物館,但人力手動插秧機,直到後世還有售賣。
至于其他東西雖然過不了十年二十年就會被淘汰,但在這年代可不一樣,都是好東西啊。
這也讓李梟慶幸又好好查了查,否則這要錯過這個好東西。
記錄完畢,看了看時間,還沒到10點,李梟就又查找起來機械農具。
這一次網上的信息,就要比半機械農具多了,機耕船、56型動力脫粒機、聯合收割機、碾米磨面機、55型水田犁、機滾船、豐收牌t737型打稻機、東風2s機動插秧機等等!
大大小小幾十種,每一種類的樣式也有很多,這讓李梟看的有些頭痛,不知道該選那個。
想了想他還是打算以後在慢慢研究,先不著急,先弄出那些半機械農具來再說,倒是無意中又讓發現了三款半機械農具。
腳踏式脫粒機、手搖薯類切片機、手搖玉米脫粒機,也就又記錄了下來,看看制造出來有沒有用。
畢竟就算同一種農具,也不是全國使用,有些北方感覺很好用,但到了南方就不一樣了,而有些南方好用,到了北方則反之。
對此李梟倒是感覺很正常,中國這麼大,地形那麼多,不可能說一樣農具可以適應全國地形。
也是需要根據地區調整的。
弄完這些東西,李梟也就出了空間,去洗手間洗了一個洗澡,這才回了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