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桂枝湯變化方一)
沈卓然說道︰“老爸,雖然說按照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方,桂枝湯比現在的常用劑量多達五倍,看著怪嚇人的,但實際上用不了那麼多,我覺得李可大師在實踐應用中的劑量比較實用可靠。”
“李可大師按照《傷寒論》原方劑量,取一半為基礎劑量,比如原方中桂枝45克,芍藥45克,生姜45克,皆取一半20到22克左右,炙甘草30克,取一半15克左右,大棗12枚,取一半六枚,這樣的劑量既比原來的藥方減少一半,又比現在的常用劑量,多了一倍左右,安全性和有效率都會得到大大的提升,也容易讓人接受,不至于像原方中的藥量那麼迅猛。”
沈學文點點頭︰“兒子,你說的對,我現在就經常按照理科大師的劑量給病人用藥,確實治病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安全性,可靠性同樣和以前差不多。”
“兒子,其實別看桂枝湯,只有區區五味藥材,而且沒有什麼名貴中藥,但是它的治病思路,以及藥方的配伍都是非常精妙的,特別是通過加減化裁,一個桂枝湯就可以變換出十多種治療各種不同疾病的方劑,這種一方多用的思維,才是中醫學的精華。”
“兒子,你都知道桂枝湯有哪些變化嗎?”
沈卓然點點頭說道︰“《傷寒論》中桂枝湯作為調和營衛的核心方劑,通過加減化裁衍生出多種方劑,體現了張仲景“隨證治之”的辨證思想。”
1︰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中把桂枝用量增加,從原方桂枝三兩,增加到五兩。
主要治療心陽不足,寒氣上沖,心痹之癥。
心陽是心髒功能活動的動力,心陽不足則心髒推動血液運行等功能減弱。同時,人體陽氣有溫蘊、防御等作用,心陽不足時,外界寒邪或體內陰寒之氣就可能趁機上逆,即“寒氣上沖”,引發各種病癥。
由于心陽不足,下焦陰寒之氣循經上逆,就會出現從下腹部向上沖至心胸的感覺,患者可能會有氣上沖的自覺癥狀,同時可能伴有心胸部位的憋悶、疼痛等表現。
心痹之癥類似于現在的心絞痛,當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心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的以心悸、胸悶、心痛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癥。這里說心痹類似于現在的心絞痛, 是因為其癥狀與心絞痛有 相似之處,遇到患者有上面這樣的癥狀,可以考慮用該方治療。”
2︰桂枝加芍藥湯。
把原方中芍藥三兩,增加至六兩。
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包括運化水谷 精微和運化水濕等功能。當人體脾髒功能虛弱,導致運化功能失常,不能將食物充分消化吸收並轉化為氣血等營養物質,也不能正常代謝水濕,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癥。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當人體脾虛時就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同時脾主統血,脾虛則統攝血液的功能減弱,容易出現氣血運行不暢或血液不循常道等情況,進而導致氣血之間的協調關系失衡,即“氣血不和”。
脾虛則運化失常, 水谷、水濕等在體內停滯、積聚,就會出現腹部脹滿的癥狀。同時,氣血運行不暢, 不通則痛,但這種疼痛不是實證的那種劇烈持續疼痛,而是時有時無、隱隱作痛,。
因為脾虛,氣血不足, 導致腹部的髒腑、經絡等失于濡養,不榮則痛,這種疼痛是由虛證引起的,疼 痛程度一般相對較緩和,多表現為隱痛、陣痛、喜溫喜按等 特點,與實證腹痛因邪氣阻帶等導致的疼痛有明顯區別,出現這樣的癥狀,用該方治療比較適合。
3︰桂枝加葛根湯。
把桂枝湯原方加葛根四兩,把芍藥減少為二兩。
中醫的經絡學說中, 太陽經包括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循行于人體的頭項、腰背等部位。當太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 經氣阻滯,可能是由于外邪侵襲等原因導致。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潤濡養等作用。正常情況下,津液在體內依靠陽氣的蒸騰氣化等作用向上輸布。當津液不能正常地向上輸布至頭面、肌表等部位,可能是因為太陽經氣不利,影響了津液的輸布運行。
太陽經循行經過項背部, 當太陽經氣不利,氣血運行受阻,津液又不能濡養項背部的筋脈肌肉,就會出現項背部肌肉緊張、僵硬、不舒展,甚至疼痛的感覺。
由于太陽經氣被邪氣所擾,肌表的衛氣功能失調,衛外不固,汗液就會不由自主地排出,同時,肌表不固,風邪容易侵襲人體,所以患者會對風邪特別敏感,出現“惡風”的癥.狀,患者出現以上的癥狀,用該方治療效果比較好。
喜歡中醫玄學我最強請大家收藏︰()中醫玄學我最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