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文物修復之難
不得不說,王文翔和趙忠林不愧是文物修復廠的老師傅,對故宮的一草一木真的非常了解,講起故事來,更加傳神。
讓張啟明一行參觀的同時都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不知不覺間,已經參觀完了幾座宮殿。
“張先生,不知道有沒有興趣去我們的文物修復廠參觀?”王文翔說道
趙忠林熱切道︰“張先生可能不知道,我們文物修復廠,很多香江同胞都有去參觀過。
像是包船王、霍鷹東先生、胡應香先生…等每次來京城,都會到我們那里參觀。”
到了此時,張啟明已經明白過來,這才是兩人真正的目的。
被算計的張啟明本來是不感興趣的,但是听到包船王、霍鷹東、胡應香這些大佬都去過,頓時也來了興趣!
說道︰“會不會耽誤你們的工作?”
“不會不會,我們熱烈歡迎你們參觀!”王文翔笑熱情道。
王文翔和趙忠林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張啟明雖然拒絕了官方接待,但並不代表,到京城的事情沒有多少人知道。
張啟明昨天讓孫國棟租大巴,請王京生當導游時,他們就已經猜到他目的。
他這樣一個千億大富豪出現在京城,雖然沒有明確的說要在京城投資。
但不代表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員,沒有想法。
他們早就在盯著張啟明的一舉一動,只要出現在他們的地盤,想方設法都得讓這位愛國同胞投資。
張啟明在鵬城投資那號稱全球最大的電子科技工業園,可是讓他們眼饞不已。
這可都是妥妥的政績,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鵬城市委書記李京和其一眾官員。
這些人因為張啟明的投資,未來的前途可以說是一片光明。
要是不能讓張啟明在京城投資,那就是他們這些當官的失敗。
知道張啟明要到故宮參觀時,平日里都是過苦日子的文物修復廠,心里就已經打定了主意。
說什麼也要讓這位愛國同胞,知道他們文物修復廠過的有多艱辛。
指不定同情之下,張啟明這位千億大富豪大手一揮,就直接捐款了呢。
他們之所以這麼篤定,是因為早就干過很多次,可以說是輕車熟路。
包船王、霍鷹東以及其他來這里的華人富豪,大多數都捐過。
這些富豪能不知道他們的小算盤嗎?
肯定知道。
只是他們清楚文物修復廠沒有什麼壞心思,只是想拿到捐款,有更多的資金去修復文物。
捐款,對他們來說,平時都是常做的事,所以並不介意被小算計。
………
故宮文物修復廠就位于故宮博物院內,所以兩者之間的距離很近。
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修復文物,在50年代時期,就在院內設立了專門的文物修復廠,這樣便于對文物進行及時和專業的修復工作。
張啟明一行在王文翔、趙忠林兩人引路下,沒多久就進入文物修復廠內。
入眼處,到處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珍貴文物,只不過都不完整,很多甚至已經支離破碎。
文物修復廠很安靜,只有一些修復師正全神貫注的修復著文物。
對于張啟明一行人的突然到來,只是抬頭看了一眼,就繼續埋頭忙著手中事情。
顯然在他們心中,手中文物更加重要。
或者有特殊規定。
損壞的文物想要一比一還原修復,需要修復師全神貫注,稍不注意,可能就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
張啟明也沒有打擾這些修復師工作的意思。
他對啟明科技實驗室就有要求,一切以研發工作為先,即便是他親自到實驗室,如非必要,也不需要和他打招呼。
有些實驗靈感,就在那一剎那,一旦打斷,可能會花費更大代價,才能達到相同效果。
就在張啟明一行參觀時,一位頭發已經有些花白,戴著老花鏡的老人,走到他們身側。
王文翔為張啟明介紹道︰
“張先生,這位是我們修復廠廠長劉元蒲劉廠長。”
隨即又為劉元蒲介紹道︰
“廠長,這位是香江首富張啟明先生,張先生今天來故宮參觀,我們正好遇見,就邀請他來我們修復廠參觀。”
劉元蒲打量著張啟明,贊嘆道︰“張先生,你真是年輕有為啊!
去年包先生和霍先生來參觀時,不止一次提到你,說你是我們華人的驕傲,在商業上讓那些西方人,都不得不服。”
張啟明微笑道︰“劉廠長,過于夸贊了!我所做的不過是商業小道,都是為了錢在工作。
與您和修復廠的修復師們,所做的事情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這些文物傳承我們華夏的文明,修復他們,就是在傳承我們華夏文化。
這些工作,換我來做,還做不來。”
劉元蒲微笑道︰“張先生,謙虛啦!術業有專攻,沒有貴賤之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強行劃分等級,那是封建殘余思想。
我們新華夏現在都是人人平等。
商業更不是小道,國家現在都是在大力發展經濟,您們願意回來投資,就是在為人民做貢獻。”
“劉廠長說的有道理!”張啟明點頭笑道。
隨即目光看向修復廠的破損文物,問道︰“劉廠長,我看到這文物很多,可修復師卻不是很多。
修復文物本來就耗時耗力,這麼多修復得完嗎?”
劉元蒲听到張啟明這麼問,臉上嘆了一口氣。
說道︰“張先生,不瞞你說,根本修復不完。
全國現在有1000多萬件文物需要修復。
想要完全修復,得2000多年,修復不完的。
單故宮現在就有100多萬件。
你看到的這些,只是一部分需要緊急修復的文物。
國家現在到處都需要錢發展,得為活人服務。
文物修復師需要大量時間培養,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加上之前發生的一件事情,持續多年,導致大量人才流失。
現在文物修復廠面臨修復師人員緊缺,甚至有些青黃不接。
文物修復需要合適環境和先進設備。
可國家現在沒錢,每年撥付的款項不足1000萬,還是全國各地文物修復廠共同使用。
這點資金哪里夠用。
各種急需修繕和維護的文物沒有及時得到保護,只能眼睜睜看著無法修復,徹底損壞。
心疼啊!”
劉元蒲說到這里,聲音都哽咽起來。
喜歡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請大家收藏︰()香江1985之科技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