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傻柱來到陳建的校園敲門“陳兄弟,走了”,听到聲音的陳建出來打開門“柱哥,咱們走吧”說著鎖上房門和傻柱一起向四合院外走去。
兩人走到門口,陳建看傻柱媳婦劉翠和何雨水正在門口等著兩人,陳建問道“嫂子和雨水也去?”
“去,都去,嬸子挺喜歡雨水的,雨水也喜歡她,干脆我就都帶著了,也讓你嫂子和嬸子學習下怎麼帶孩子”何雨柱說道,劉翠听了他的話臉都紅了,在陳建看不到的地方掐了傻柱一下,傻柱嘴一咧看了媳婦一眼,就當什麼都不知道。
“柱子哥,听你這話的意思是準備要孩子?剛結婚就打算要孩子了?”陳建看著他問道
“這不是提前學習一下嗎,結婚了,下一步不就是孩子嗎?誰不想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哥哥我現在就差一孩子了,再有個孩子生活就美滿了”傻柱一臉憧憬的說道。
“好吧,那祝你和嫂子早點有孩子”陳建說道
“接你吉言了,快走吧一會時間就完了”劉翠見兩人還要繼續孩子這個話題,趕緊打斷兩人說道。
陳建和何家三人出了胡同,在路邊找了一輛板車,坐著板車往正陽門而去,幾人一路顛簸,終于到了正陽門。傻柱率先跳下板車,然後扶著劉翠和何雨水下來。陳建付了車費後,也跟著走進正陽門附近的街道。此時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傻柱帶頭往小酒館走去,陳建幾人緊隨其後。剛到門口傻柱就大聲道“二叔,嬸子,我們來了”話音落下人已經進了屋里了。蔡全無看著這個剛認識的佷子“來就來唄,那麼大聲干什麼,趕緊讓小陳兄弟坐下,我去拿酒你也來去做兩個菜今天我也嘗嘗你的手藝”接著又對著何雨水說道“丫頭,你和你嫂子去後院找你嬸子去吧”何雨水應了一聲就拉著嫂子去找徐慧珍了。
陳建隨著傻柱進到屋里,看到蔡全無打了一聲招呼。蔡全無和陳建說道“小陳,你先坐著稍等一會,我去拿酒讓傻柱去做菜,一會我也陪你喝兩杯”蔡全無很快給陳建拿來了酒和兩樣小菜讓陳建先喝著,他則去招呼酒館的其他客人去了,陳建也是在桌上一邊喝酒一邊听著小酒館內眾人說的話,他感覺這些人說話有意思極了。
傻柱的動作很快,不一會就做好了三菜一湯,給後院幾人盛了一半後剩下的都端到了桌上,邊上人們聞到菜香紛紛轉過頭來,好奇的聞著彌漫在空氣中的香氣,終于有人忍不住了,對著蔡全無問道“我說蔡師傅,你們這什麼時候招了這麼厲害的廚師了,這是打算把酒館改成飯館呀,別說菜的味道聞起來還挺香,光聞菜味就知道一定非常好吃”
“改什麼飯館啊,這是我佷子,軋鋼廠的廚師,可不是我這招來的廚師,人家可看不上咱們這麼大點的小地方”蔡全無說道
傻柱吧菜放在桌子上也在桌邊坐下,陳建見小酒館現在不忙了,招呼道“蔡師傅,現在也不忙,你也過來坐下吧”
蔡全無坐下後道“小陳兄弟啊,今天叫你來呢,就是要感謝你上次的幫忙,幫我找到了家人,如果不是你,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找到他們”蔡全無笑著說。
陳建看蔡師傅如此客氣連忙擺手︰“蔡師傅,您客氣了,這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傻柱在一旁大口吃著菜,含糊不清地說︰“就是,二叔,陳兄弟又不是外人,你再這麼客氣,陳兄弟都不好意思了,嘴上說還不如來點實際的呢”蔡全無笑了笑“你小子”,拿起酒杯敬陳建一杯。
三人正喝著,後院傳來一陣笑聲,原來是劉翠和何雨水陪著徐慧珍抱著孩子出來了。傻柱眼楮一亮,湊過去逗弄孩子。蔡全無見狀打趣道︰“柱子,看你這麼喜歡孩子,可得抓緊了。”傻柱听了嘿嘿直笑。
陳建看著傻柱逗孩子的模樣,心中一動,想著或許不久之後傻柱真的能有自己的孩子,到那時易中海還真有可能放棄傻柱當養老備胎的事兒。這時,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傻柱手忙腳亂地哄著,大家都被他的樣子逗得哈哈大笑。徐慧珍看傻柱的樣子,上前接過孩子抱到後院哄睡覺去了。
酒過三巡,蔡全無拍了拍陳建的肩膀說︰“小陳啊,以後有空常來坐坐,這里永遠歡迎你。”陳建點頭答應。
天色漸晚,傻柱一家人和陳建準備回去了,蔡全無出來送幾人,臨分別時蔡全無塞到陳建手里一個盒子。
陳建問道“蔡師傅這是?”
蔡全無“給你的謝禮,一定要收下”
陳建見蔡全無的樣子只好收下,之後傻柱他們再次坐上板車,路上傻柱還在和劉翠討論著孩子的事,劉翠嗔怪著卻滿臉幸福。回到四合院,鄰居們好奇地問著今天的事。傻柱得意的說著今天做了什麼菜,自己的手藝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夸贊,還特別提到喝了多少酒,人家那里的酒多麼多麼地道,听得眾人直流口水。
回到家中,陳建打開蔡全無給他的盒子,發現里面是一個上等的玉扳指,玉質純淨無瑕。他把玩著手中的玉扳指,這麼好的玉扳指可不多見,放在後世最少值個幾百萬,心里滿是感慨,沒想到為了算計易中海才給傻柱找了一個長輩,還能得到這麼大的好處。
陳建回到房間,回想著今天的經歷,不禁感慨這平凡生活中的溫暖。他知道,在這里,像傻柱、蔡全無這樣的人給他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樂趣,更是一種歸屬感,讓他能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傻柱等人也是實實在在的人,不是游戲世界的npc。他決定要好好融入這個充滿煙火氣的世界,珍惜身邊這些善良樸實的朋友。
喜歡四合院我住西跨院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我住西跨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