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初一為朔,新月。
月逢十五為望,滿月。
貞觀四年農歷三月望日,正值陽歷清明。
江南、河南、河北等地早稻已作田下稻種。
自七天前接到長安電報詢問迫擊炮一事,李泰和張望合計一番,將工匠分為三個班次沒日沒夜趕制迫擊炮。
迫擊炮的產量不在于人手多寡,六道工序僅需十五人。
技藝在身的工匠只需四人,其他多為體力活,隨意一名煉鐵廠工人皆可勝任。
關鍵在于機械設備緊缺,如空氣錘沖壓炮彈,車床精修加工。
如今迫擊炮的生產已初具流水線作業,合理錯開機械使用時段,每天十二個時辰可制造10至12架迫擊炮,60幾枚空炮彈。
今日一早李泰命人電告長安,126架迫擊炮和620枚空炮彈已制造完畢。
比甦塵預計的九天提前了兩天,且無需秦王府現有的37架迫擊炮,還多出二十幾架。
如此一來,便不會佔用李恪前往伊州的行程,按照原計劃,李恪當于今日出發前往伊州。
由于迫擊炮數量不夠,因此延遲了行程。
御書房。
今日無早朝,李世民與六位近臣探討兩個月後春季科舉一事。
今年春闈科舉考三場,明經、明算、進士三科。
考題已出,就在李世民面前案台上。
進士最難,明經主要考貼經解經,死記硬背總歸還有一點希望,進士科主考詩賦和策論。
接到煉鐵廠發來的電報,即刻做出安排,“速命李君羨前來听令!”
“喏~!”老李躬身應‘喏’,正要邁步離去時,忽然頓了頓,“啟稟陛下,李統領近來有要務在身,因此……”
李世民微微點頭,似乎已經忘了李君羨被甦塵調去,配合孫思邈提煉雷汞。
思索片刻,李世民提筆寫下一封簡短聖諭,下筆的同時吩咐道︰“先去將那小子接來宮中,再派人駕車前往秦王府傳諭二位軍長!”
“喏~!”老李躬身接過聖諭。
李世民在口諭中命令李恪和薛仁貴,一人前往煉鐵廠運回迫擊炮,另一人提取火藥。
甦塵要求炮彈必須在秦王府,由炮兵裝填火藥。
第一師第二旅三千火箭軍出發已有六天,訓練結束的兩百炮兵也于三天前啟程。
安排好要緊之事李世民看向書房三人,正欲開口又止,“三位愛卿,方才所議何事?”
房玄齡拱手道︰“陛下,近日氣溫有所回升,依臣看來不致誤了今歲春耕時機!”
李世民點點頭微笑道,“玄齡所言不差,朕亦有同感!”
“陛下,臣有要事相奏,事關朝廷用人,刻不容緩!”
君臣七人氛圍清閑,各抒己見商談著軍國大事,長孫無忌的話語頓時令御書房和諧的氣場,多了一絲嚴肅。
“輔機,何事如此緊要盡管奏來!”李世民抬眼看向長孫無忌,目光如炬。
隱隱猜測與近日各部主事官,不斷告急有關。
“啟奏陛下!依據吏部統計,自去年年初各部運轉驟然加速,六部及各司曹調撥官員頻繁,新增職缺歷年常例!”
“如今司曹公文已初顯積壓,常此以往恐政令難行,非官吏懈怠,實乃人手奇缺!”
“一人身兼數職者,亦不在少數!”
長孫無忌話音剛落,房玄齡幾人出聲附言。
李世民默默點頭,自去年起,皇宮沒有再打造一件金銀器,工部的工匠幾乎被甦塵挖光了!
從最初的玻璃作坊至煉鐵廠,將作監幾近人去樓空,如今只剩下金銀器匠人在制作銅線。
陶瓷、紡織、冶煉、漆作、木匠等等,各行業工匠都成了外放官。
就連織染署也不能幸免,只有御史台的官員不曾被甦塵使喚。
長孫無忌繼續說道︰“陛下!貞觀二年春秋兩場科舉取士二十人,去歲二十六人,與官吏外流相較實為杯水車薪。”
當下科舉錄取率極低,若無出眾之才即使進士榜前三者,短時間內無法入朝為官。
李世民雙手捧起水杯,拇指摩挲著杯口,深邃的目光看向長孫無忌,而後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
“啟復舉薦制?”
在場六人雖算不得世家之流,但無一例外皆為士族。
往上數三代,皆有族人入朝為官。
貞觀二年初,甦塵尚未進入李世民等人視線之前,為了杜絕世家門閥人才壟斷輸出,李世民禁絕了官員舉才制度。
按照前隋以及武德年間舊例,五品以上官員,歲舉一人。
李世民放下手中不見熱氣上升的水杯,身體後靠,眼神中有一絲復雜之色。
心知長孫無忌等人心思,且斷定不存私心。
但此例再開,恐難再次杜絕,如若不然大有朝令夕改之嫌。
十幾分鐘的沉默,李世民瞥了一手腕上的手表,無聲輕嘆︰
“公等可知,當初朕力排眾議推行科舉,正是為了打破門閥壟斷,廣開寒門進仕之階,使天下有才之士盡入朕彀中,此乃國本!”
“如今……朕要開倒車,復行易生黨同伐異,門蔭復熾之制?”
房玄齡等人噤若寒蟬,無人敢應答,默默低著頭,如坐針氈!
片刻過後,魏征起身向李世民深揖一禮,“陛下,臣有話說!”
李世民伸手虛禮,面色平淡開口,“玄成請講!”
魏征直起身再次對李世民拱手一禮,聲間光亮目光炯炯有神,“臣啟陛下!今時不同往日,且放眼歷代五百年,哪個王朝能與我朝現今光景相媲美?”
“糧食、物產、醫療、交通、民資、軍械,乃至日漸完善的全民識字!”
“陛下收服朔方,派出十二位各部屬官,伊吾歸唐派遣三十位六部官員!”
“假以時日……東突厥盡歸唐土,為使統一施政官員從何而來?”
魏征話語稍頓與李世民對視幾息。
李世民嘴角扯起一絲笑容,抬手示意魏征繼續往下說。
“懇請陛下新時施新政,令京官五品以上以及各州刺史都督,各舉所知,唯才是舉,不限門弟!”
“所舉之人經吏部銓選、陛下親試,合格者授以實缺,以充各部急務!”
魏征說完作揖一禮,等待李世民做出回應。
“臣等附議!”眾人紛紛起身出列,躬身拜道。
“陛下,科舉取士乃萬世良法,如涓涓細流,而如今朝廷用人卻如江河決口,亟等堵漏!”
“舉薦之法雖有弊端,然其選人迅捷!”
“所舉之人多為地方或部衙歷練多年,熟悉庶務之干才,稍加考校便可赴任,以解各部缺員之困!”房玄齡語氣輕緩向李世民剖析科舉與舉薦制利弊。
官員舉薦他人入朝為官,並非簡單安排同族或是有利益關系的白身,多數是將京外品餃較低的外官推舉入朝。
此時甦塵默默無聲來到御書房,走到書房門口時,正好听到魏征的最後一段發言。
老李親自將他接來皇宮,而後另行安排內侍駕車前往秦王府。
李世民視線被擋,沒能覺察甦塵的到來。
思量幾許,李世民心中已經沒有太多排斥舉薦制,“諸位且歸坐,此事明日早朝再議!”
“謝陛下,陛下聖明!”
房玄齡等人道謝歸坐,長孫無忌第一個發現眾人身後的甦塵。
“各位早啊!”甦塵滿面笑容揮手向眾人打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