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別怕,我有掛

第188章 遼軍投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神馬呀1 本章︰第188章 遼軍投降

    “那還有一位將領,不知是何人物?”馬邑城牆上方,耶律夷列朝著下方的林沖再次詢問。

    林沖看著城牆上方耶律夷列緊張的神情,微笑著說︰“你所說的那位將領,應該是王進王將軍吧?他是此次大軍的都統制,是我的上級。”

    “王進,武力排行榜上排名第三的王進,”耶律夷列不由得脫口而出。

    “如此說來,那你們的主帥武植已抵達了河東?”

    耶律耶烈也未曾料到,武植剛剛平定西夏,這麼快就帶兵進駐河東路。要是早知這樣,他肯定不會擅自出兵攻打代州。這些舉動只是他南院大王的決策,並未經過遼國朝廷同意。

    如今不僅未能攻克代州城,反而被宋軍反攻入遼國境內,己方遼軍更是一敗涂地。他不由得內心極度惶恐起來。如此慘痛的失敗,必定會被朝廷問責,雖說他貴為遼國王族,但這樣的責任他也難以承受得起。

    耶律夷列看向下方的林沖,努力克制住心中的恐慌,說道︰“你們大宋軍隊攻入我遼國境內,難道不怕我遼國王庭集結重兵對你們宋朝發起進攻嗎?”

    “哈哈哈哈哈,”林沖听後不禁大笑起來︰“耶律夷列,你身為遼國南院大王,竟然出兵攻打我大宋的代州,破壞了《澶淵之盟》,如今我大宋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而已!”

    林沖說完,望向眼前的馬邑縣,卻並未發起進攻。

    此時雖說遼軍已被嚇得魂飛魄散,可城內還有兩萬遼國騎兵,而己方僅有一萬多人,想要攻城,必須得等到王進所率領的步兵前來才行。

    他望著眼前投降的遼國騎兵,命令眾將士卸下他們的兵器,然後朝著後方撤去。

    此時,在遼軍與宋軍交錯的戰場上,王進正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大宋將士對那些投降的遼國步兵收繳武器。

    這些步兵多數是由燕雲十六州的漢人構成,雖然與宋軍進行了一場戰斗,可人員傷亡並不多,投降的人數就有一萬五千余人。

    正當王進將這些遼國降兵繳械完畢,卻看到林沖也押著一隊遼國降兵返回。

    被林沖俘虜的遼國騎兵約有五千人,他們皆是在撤退時來不及進入馬邑縣,從而被耶律夷列所舍棄的。

    兩人將這些降兵分成兩份,然後派將士嚴加看守。看著多達兩萬的遼國降兵,兩人對視一眼,不禁面面相覷。

    “林兄,為何遼國士兵的戰斗力如此差勁?”此時王進也忍不住開口說道。

    “是啊,我們五萬大軍與他們六萬大軍交戰,起初他們的攻勢較為猛烈,之後便一直是我們宋軍在反擊,他們在逃竄。一場大戰下來,遼國六萬大軍有兩萬人逃入了馬邑縣,兩萬人投降,僅有兩萬人戰死。”林沖此時已覺得不可思議。

    可他們哪里明白,如今的遼國早已不再有開國時的驍勇。當今遼國朝中,文官貪戀錢財,武官畏懼死亡,軍備荒廢松弛,將疲兵怠,其戰斗力恰似5年前大宋那龍衛右廂禁軍一般,根本沒有多少戰斗力可言。

    而他們所統率的西北軍,長久以來在西北與西夏作戰,將士全是歷經無數戰役的老兵,其戰斗力在整個大宋堪稱首屈一指。

    倘若讓大宋的其他軍隊與這遼軍交鋒,或許兩支軍隊實力相當,誰勝誰負猶未可知。

    由于存在兩萬余人的遼國降兵,此時王進和林沖並未揮師攻打馬邑縣,而是就地安營扎寨,等待著武植的到來。

    可他們並不知曉,當武植率領著兩萬河東軍以及一萬多人的龍衛右廂禁軍正準備與他們會合之際,接到探馬的回報,稱此時整個遼國西京路的兵馬都已被集結到了馬邑縣。于是,武植決定,不與林沖、王進兩人會合,而是直接發兵攻打遼國重鎮朔州城。

    果不其然,此時的朔州城內僅有5000遼兵駐守,並且都是漢人步兵。武植把王進從陝西路帶來的六門紅衣大炮安置到了朔州城牆前處。

    經過兩輪攻擊後,朔州城城牆依然完好無損,然而城牆上的遼軍士兵早已被嚇得魂飛魄散,幾乎沒做多少抵抗,就在那漢人將領的帶領下打開城門投降了。

    朔州城門前,望著那率領遼軍前來投降的漢人將領,武直並未感到意外。此時整個遼國朝廷腐敗,將士早已失去了建國初期的勇猛。

    而且朔州屬于燕雲十六州之地,駐扎的遼兵大多都是漢人。雖說遼國經過百年的融合,但是對于契丹族與漢族的差別還是很大。一般而言,遼國軍隊中精銳的騎兵大多為契丹族,而當作炮灰的步兵大多為漢族。

    那漢人將領年齡大約三十六七歲,帶領著剩余的四千多遼國步兵走出朔州城門後,朝著武植大軍陣列的方向走來。

    呼延灼看著行來的遼國降兵,剛想帶兵上前,武植擺了擺手,沉聲說道︰“不必如此,你看他們如今皆已卸甲,並且手無寸鐵,根本不可能詐降。”

    呼延灼听聞,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氣,但是他那一雙目光仍舊警惕地看著向武植走來的降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少頃,那漢人將領以及四千余名遼國降軍抵達了武植軍陣前。他抬頭望著前方那森然的陣列以及氣勢恢宏的大軍,深吸一口氣。

    隨後屈膝跪地,雙手抱拳,朗聲道︰“降將郭藥師願率四千兄弟棄暗投明,歸降大宋。往昔投身遼營,實乃無奈之舉。如今良禽擇木而棲,望將軍垂憐,給予我等報效大宋、洗刷前塵之機會。”

    言罷俯身叩地,其身後的四千將士亦隨之齊刷刷跪地。

    “郭藥師,”武植听聞眼前這漢人將領自報家門,神色不覺微微一震,目光如鷹隼般狠厲地射向跪地的郭藥師。

    而此刻的郭藥師內心忐忑至極,他偷偷抬頭看向武植,恰好對上那銳利似劍的眼神,心中猛地一哆嗦。即便此時已然秋霜降臨,寒意絲絲,可郭藥師的額頭依舊不由自主地冒出了冷汗。

    回想著前世記憶中關于郭藥師的記載,武植臉色微微一冷。這郭藥師在北宋末期,先是率軍投降宋朝,而後在後金攻擊宋朝時,又轉而投向後金,致使宋朝前線防御瞬間崩潰,堪稱是造成“靖康之恥”的罪魁禍首之一。

    對于這種反復無常的小人,武植心中著實厭惡。若有可能,當下斬殺他是最好不過。可如今他既然已率軍投降,交出了朔州城,自己也不能做得太過分,否則日後若要收復失地,率軍攻伐遼國,恐怕就不會再有將士願意投降了。

    立于馬上的武植面無表情,那幽幽的聲音緩緩傳到郭藥師耳中︰“郭將軍,你既已率軍投降我大宋,此前為遼國效命之事,本帥便既往不咎。不過,還望郭將軍能一心一意,切莫做那隨風搖擺的牆頭草,否則休怪本帥無情。”

    跪地的郭藥師聞言,急忙開口說道︰“請大人放心,今後藥師若有二心,叫我不得好死!”身後的四千降兵也齊聲高呼︰“願為大宋效死!”

    武植微微頷首,隨即便招來劉光世,讓他負責處理此事,暫時帶領這四千遼國降兵。

    劉光世在南宋時期乃是中興四將之一,雖說其軍事才能相較其余三人略遜一籌,然而對于收攏這些殘兵敗將以及歸降之士,他頗有一套手段。所以,武植便將這四千遼國降兵交予他來統領。

    武植率領著三萬將士,踏入了朔州城。城中百姓目睹這一幕,先是神色一怔,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驚訝與疑惑,繼而又迅速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燕雲十六州已在遼國的統治下度過了近百年歲月,使得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漸漸適應了這種統治秩序。

    盡管朔州城內絕大多數皆是漢人血脈,但面對宋軍的突然降臨,他們的神情和舉止間卻並無明顯的傾向,既未因“王師北歸”而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亦未顯露出絲毫的抵觸與反對之意,只是靜靜地佇立在街道兩旁,默默注視著眼前這支陌生而又熟悉的軍隊,眼神中透著復雜而又難以言喻的情緒,仿佛在這一瞬間,歷史的滄桑與變遷都凝固在了這一片平靜之中。

    武植騎在馬上,緩緩穿行于朔州城的街道,目光掃過道路兩側那一個個漢人百姓。他們的眼神平靜,冷漠中透著疏離,武植不禁嘆息了一聲。

    歲月如流,當真冷酷無情!遙想當年燕雲十六州初入遼人之手,無數漢家好兒郎不惜舍生忘死、奮起抗爭,那是何等的熱血與壯烈。

    奈何時光悠悠而逝,他們的子孫後代竟似迷失在歲月長河之中,血脈中的抗爭之魂漸漸黯淡,麻木地適應了遼國的統治,歷史的滄桑巨變,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來到朔州城府衙後,武植召集了眾將校聚議軍情,留下一萬大宋將士,由韓世忠帶領駐守朔州城,而他自己則和呼延灼等將校率領其余將士以及那投降的4000遼國降兵一同前往馬邑縣,與林沖、王進等統領的大軍匯合。

    “韓將軍,朔州城乃遼國重鎮,今為我大宋所佔,恐會面臨遼國重兵反撲之險。一旦事不可為,本帥可許你以保全我宋軍將士為要,率軍暫退。”

    韓世忠面色堅定,拱手抱拳︰“大帥放心,末將定當為大宋守住這朔州城,絕不讓其再回遼國之手!”

    武植微微頷首,韓世忠、劉光世等將校有討伐西夏之功,武植上奏朝廷,將他們的官階直接往上提升一階,如年僅二十歲的韓世忠,已然是從五品的游騎將軍了。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郎別怕,我有掛》,方便以後閱讀大郎別怕,我有掛第188章 遼軍投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郎別怕,我有掛第188章 遼軍投降並對大郎別怕,我有掛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