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副使孫固上前一步,拱手道︰“官家寬心,有武大人在河東坐鎮,憑借河東數萬大軍,足以應對遼國此番犯邊之警。且武大人久經沙場,定能運籌帷幄,保我大宋河東之地。”
宰相曾布也出言道︰“孫大人所言甚是,官家可授權給武大人,全權指揮應對遼國出兵事宜。”
“官家,不知為何遼國會突然出兵犯境呢?”蔡京出言詢問道。
“武愛卿在密報中提到,遼國此次出兵是為了逼迫我大宋放棄對西夏割讓的五州之地,並且撤走在西夏境內的將士。”
蔡京眸光一閃,連忙出列拱手道︰“官家,如今我大宋剛對西夏用兵,將士們身心俱疲,元氣未復。此時若貿然交戰,恐怕于我朝不利。臣懇請陛下派遣使臣前往遼國,與其和談,一來可讓我軍將士得以喘息,二來或能避免生靈涂炭,化解干戈,此乃穩妥之策啊。”
蔡京如今可是見識到武植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了,可謂是逢戰必勝。
他心中暗自思忖︰“要是再讓他統兵與遼國交戰並取得勝利,那自己與高俅想要在和武植爭鋒的希望就越發渺茫了。”
因此,眼下只要存在能夠阻止武植領兵作戰的契機,他必定是絕對不會放過。
可他這一舉動卻將趙佶惹惱了,要知道如今的趙佶繼位才幾年時間,而且因武植的出現,致使蔡京、王黼、梁師成等歷史上有名的“六賊”都還未得到重用。
沒有“六賊”這些奸妄之臣在他身邊溜須拍馬,因而他心中還有著收復被遼國所佔領的燕雲十六州之地的想法。
如今听到蔡京要向遼國議和,冷哼一聲︰“蔡卿,我記得上次西夏犯我邊疆時,你也是提議要和西夏議和吧?這次遼國侵犯我邊疆,你又提出與之議和,不知是何居心?”
蔡京聞听趙佶語氣冷冽,心中一凜,趕忙拱手解釋道︰“官家明鑒,微臣所作所為,皆為我大宋社稷著想。如今局勢,若貿然興兵,必然勞民傷財,且遼國並非西夏小國,若兩軍交戰,必有損傷,到最後,苦的必定是我朝千萬百姓啊。”
“好了,不必再說了。至于是否與遼國交戰,朕自有決議。”望著下方還在喋喋不休的蔡京,趙佶大為惱火。
如果不是這蔡京平日里都向自己敬獻一些古玩字畫以及奇珍異寶,趙佶早就想把他下放到地方任職去了。
看到趙佶發怒,蔡京知道事不可為,趕忙抱罪,返回了文官列隊。他心里清楚,這次怕是觸怒了皇帝,得小心行事了。
“遼國撕毀澶淵之盟,入侵我大宋疆域,朕若不反擊,有何面目面對列祖列宗?”
趙佶說完,轉頭對著身旁的宦官道︰“傳旨,命武植為陝西、河東、河北諸路宣撫處置大使兼北面行營都部署,全面負責遼國戰事職責。”
下方的曾布、韓忠彥、甦轍等大臣聞言,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氣。
此前武植已然成功解決了西夏帶來的憂患,如今遼國撕毀澶淵之盟來犯,他們身為朝臣,心中也懷揣著期望,盼著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大宋能夠收復那意義重大的燕雲十六州,一雪前恥,讓大宋的疆土得以完整,國威得以重振。
傳旨事畢,趙佶神色莊重威嚴,目光緩緩掃視殿下諸位大臣,繼而沉聲言道︰“諸卿,今我大宋已消除西夏之患,此乃幸事也。然那燕雲十六州,自上古起便為我中原正統之域,如今卻淪于遼國之手已超百年。此乃我大宋之傷痛,朕期望諸卿此後能摒棄私心雜念,為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奮力向前,彰顯我大宋國威,恢復我祖宗疆土,以慰藉萬民之期望!”
此刻,趙佶已將心底那埋藏已久的抱負毫無保留地說出,殿內一時寂靜無聲,唯有其聲音鏗鏘有力,久久回響。
下方的眾大臣聞言,紛紛齊聲抱拳,高喝道︰“臣等謹遵官家旨意!”
早朝諸事商議完畢,皇宮之內,又有一隊負責宣旨的宦官走出皇宮,離開汴京城,前往河東太原府而去。
河東代州城內,盡管遼國南院大王耶律夷列已將遼軍從河東路撤離,回到了遼境,可遼國竟然擅自撕毀澶州之盟,發兵攻打代州。倘若大宋此時不做出反擊,那麼大宋朝廷的顏面極有可能會蕩然無存,恐怕朝廷之中的趙佶也無法容忍。
因此,武植在率軍抵達代州城後,便迅速召集了軍中將領前來議事。
“諸位,遼國擅自撕毀澶州之盟,入侵我大宋,且殘忍殺害我大宋代州知州,此仇本帥定報!我想朝中官家及大臣知曉後,肯定會給我們授權,讓我們展開反擊。”
武植端坐在代州府衙大堂之中,神色凝重地對著河東、陝西兩路將校沉聲說道。
王進、呼延灼、林沖、畢仲游、韓世忠、劉光世等將領,此刻听聞武植所言,皆面露欣喜之色。
其中王進、林沖、韓世忠等將領,他們唯有通過戰爭才可建功立業。而畢仲游則一心欲為好友代州知州報仇雪恨。
“大帥,不如由我率領陝西路兩萬禁軍作為先鋒,向那遼國南院大王耶律夷列發起進攻,也好讓他見識見識我大宋西北的精銳之師。”武植話音剛落,林沖便率先抱拳拱手,沉聲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武植擺擺手,說道︰“諸位稍安勿躁。如今本帥召集眾位前來,只是進行商議,對遼國的伐擊,並未想即刻發動戰爭,還需等朝廷旨意前來才可,否則本帥在朝中的政敵又要在官家面前進獻讒言了。”
就在武植話音剛落時,突然有將士在大堂外前來稟報︰朝廷派來傳旨的隊伍抵達了代州城。
武植聞言,暫時先壓下心中思緒,是以帶著眾多將校走出了代州城,前去迎接。
此次前來代州城傳達朝廷旨意的隊伍,攜帶著趙佶對武植等人所封賞的聖旨,帶隊之人為翰林學士。
本來他們從汴京城經過五天的行程,終于抵達了河東路的太原府。可剛到太原府,便被太原知府姚佑告知,武植因遼國出兵事宜已移師代州城,于是他們又花費了兩日的時間趕到了代州城。
代州城門外,武植帶領著一眾將校走出城門,望向那前來傳旨的人員時,面色不由得一怔,眼前此人,他有著印象,不就是五年前自己參加會試時的主考官之一,那位姓劉的翰林學士嗎?
沒想到如今五年多的時間過去,在這離京師千里之外的地方,還能遇到自己熟悉的朝臣,武植不由得面露笑意,向前走去,說道︰“劉大人,沒想到官家竟會派你來宣旨,在下當真是受寵若驚。”
劉姓翰林學士望著武植的身影及那年輕的面孔,心中滿是感慨。五年前,眼前之人只是一個參加會試的學子,而自己曾作為會試主考官,沒想到五年之後,自己卻淪為了在他與官家之間的傳話人,當真是世事無常啊。
他壓下心中的感慨,臉上露出笑意,拱手抱拳道︰“武大人如今戰功赫赫,五年不見,已成為我大宋的國之砥柱。在下幸得官家信任,得以對武大人宣旨,實乃榮幸之至。”
兩人寒暄了片刻,隨後劉翰林神色正了正,對著武植說道︰“官家有旨,武大人接旨吧。”
武植聞听此言,神色一凜,當即拱手抱拳,高聲應道︰“臣,領旨!”
隨後劉翰林取出對武植封賞的聖旨,朗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武愛卿勛業昭著,功高蓋世,朕心甚慰,決意予以重賞。今將其文階官職晉升至特進,進爵秦國公,委以河東、秦鳳、永興軍三路節度使重任,兼授開府儀同三司之殊榮……。”
劉翰林把聖旨旨意宣讀完畢之後,遞給了武植。
武植接過聖旨,神色平靜,抱拳拱手說道︰“多謝官家厚賞,還請劉大人轉告官家,臣定會為大宋竭力盡忠。”
劉翰林聞言微微頷首︰“武大人如此年紀便得官家如此恩賞,我大宋百年來也是少有之人,可見官家對你厚愛有加啊。”
隨後又望向了武植身邊的眾多將校。“武大人,官家也對武大人麾下的將領進行了封賞。這里乃是對武大人麾下幾位主要將領賞賜的聖旨。”
說完,劉翰林讓身邊的隨從取出了幾份聖旨,遞向了武植。
隨即說道︰“武大人作為他們的主帥,便由武大人代官家前去對他們進行封賞吧。”
武植望向手中的幾份聖旨,听著劉翰林之言,眼目中閃過一絲感激之色。
要知道,朝廷對于將領進行封賞的聖旨,一般都是由朝廷派出的人員前來宣讀旨意,以此體現朝廷對將領的恩寵。
而若將聖旨交由將領的主帥前去宣旨,如此便更能彰顯主帥的權威,從而讓其麾下將領更加願意追隨自家主帥建功立業。
劉翰林身為朝廷的宣旨人員,除了向武植宣讀封賞外,定然還需對其麾下的將領進行宣讀。
可當下,劉翰林將宣旨之事直接交予武植,這對于武植而言,實乃一個天大的人情。
武植望著手中對其麾下將領封賞的聖旨,對著劉翰林鄭重說道︰“那本帥就替麾下將士多謝朝廷賞賜了。”
劉翰林擺了擺手,開口言道︰“這都是武大人及麾下將士應得的賞賜,對于武大人麾下將士的職位差遣,官家已有旨意,武大人可自行決策,之後向朝廷報備便是。”
語畢,劉翰林也深知如今遼國犯境,武植定然公務繁忙,便不再多言,與武植拜別之後,領著宣旨隊伍離開了代州,朝著汴京城返回而去。
喜歡大郎別怕,我有掛請大家收藏︰()大郎別怕,我有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