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皆不由己
不久後,山濤伯伯來衙署找我了……
他一直似笑非笑地看著我,讓我有些不自在,直到他看到了我佩戴的白玉。
“昭兒,你想繼承你父親的志向嗎?”
“您賜我延祖的字,不就是這樣想的嗎?”
“呵,昭兒,那天陛下召見你,你為什麼要推辭立功的機會呢?”
“我只是如實陳述。”
“你能推舉人才值得稱贊,但以後也要想想,有立功的機會也不容易。
還有,私下里對陛下些心里話倒是可以,陛下寬厚仁慈,知道你無惡意,可若是朝堂上,就不能隨便說話了。
如果有人拿著你說話的漏洞來攻擊你,你要怎麼做呢?比如按你說的,他們非要讓你說出是誰在吃空餉,又是誰在爭名利,你如何回呢?”
我看著山伯伯答道︰“回山伯伯,父親說真正忠臣烈士的氣節是臨朝讓官、臨義讓生,立功不立功的沒什麼關系。至于怎麼回復他們的刁難,我問心無愧,如實說不就好了。”
山伯伯輕嘆了口氣道︰“你所謂的實如何就是實呢?他們要是否認呢?”
“那就查。”
“可若是查不出或者查出不實呢?”
“我不怕。”
“你不怕有什麼用呢?沒有把握就隨口去得罪別人,像你這樣做官不怕連累你身邊的人嗎?”
說到身邊的人我低下了頭……
“我……請山伯伯教我。”
“昭兒啊,你個性看著穩重,其實還是很急躁的。朝堂不比家中,必須謹言慎行,你父親也教過你吧?”
“是,可陛下問我,我又如何能說假話呢?”
“當然不能說假話,但也決不能說無法落實的真話。
昭兒,你不是一個愚笨的人,所有後果你都能想到。
我不反對你為了大義剛直不屈,可在小事上要靈活,朝堂上的斗爭一不小心就萬劫不復,不要當做小事。”
“山伯伯,我知道了。”
他放松地喝了口酒,好像他很怕我繼續 下去……
可剛喝到一半他就看到我歪著的腦袋,無語地放下了酒杯,“你還有什麼想不通?”
“按您所說陛下都知道這些事,可他為什麼不管呢?”
“唉,這朝堂腐敗比你想象的要嚴重的多,陛下也都知道,可要改變太難了啊。”
“這有什麼難的?皇帝要做什麼不是很簡單嗎?”
山伯伯呵呵一笑,“哪有那麼簡單,你呀,還是這麼天真。
漢時外戚和宦官的斗爭一直都很激烈,其實質就是皇帝和權貴的斗爭,很多時候都跟能力無關,都是勢的變化。
皇帝和權貴的斗爭就使得地方勢力逐漸不受控制,到了光武帝就是靠著地方豪強的武裝力量才得以復國。
從光武帝以後豪強擁有了很多特權,甚至跨入中央把持官爵,成為所謂高門大族。
門閥士族並不可怕,讓他們做官給他們榮耀也造不成什麼威脅,讓他們變地可怕的主要有三點︰
一、土地封賞和兼並讓門閥們圍繞土地形成頑固的勢力,然後他們繼續用現有勢力持續的兼並土地,形成惡性循環。可以說只要不犯大錯,就能讓他們擁有屹立不倒的本錢;
二、家族觀念逐漸強過國家概念,小集體的優越感讓讀書人不想著報效國家只想著光大門楣,以家族為單位肆意把持官爵形成壟斷。在他們的運作下井田制逐漸崩潰,孝廉舉士也慢慢成了笑話;
三、多年的邊境戰亂和流民政策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直屬軍隊,最直接的就是張角起義,讓地方勢力從政治影響變成了直接的軍事威脅。
這三點缺任何一點都不足為懼,無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徹底的壟斷,但偏偏大勢所趨就讓他們滿足了。
大族們聯合起來的力量很強大,導致漢末各割據勢力都要依靠他們。
戰爭是顛覆秩序最直接的方式,曹操征戰半生控制了軍權,更是提拔了很多寒門子弟,但饒是這樣仍舊沒有擺脫士族的影響。
你告訴我,讓你回到過去,你能解決這些事嗎?”
我仔細想了一下說道︰“不能。每一個時期都有都有國家最大的矛盾,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然要依靠士族,直到士族們變成最大的問題,這或許就是歷史演變的必然性吧。”
“所以說啊,誰都不傻,可有什麼辦法呢?
曹操死後曹丕也急著想要擺脫士族控制,但他想要稱帝卻又不得不依靠士族,而他采納的九品中正制,也算是一種妥協吧。
所謂九品官人法,只是把清議品評人才那一套搬到了選官制度,主要以家世和德才等項考察人才。
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及下下,這你都知道,朝廷根據中正做的這些評價來委任官職。
這樣一來就給世家大族大開方便之門,讓他們可以合理地以權謀私。但另一方面,大中正是由曹丕親自指定,也就是說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提拔人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在初期曹丕確實提拔了一些德才兼備的人才,他也能依靠大中正的位置來分化打壓士族。
可誰讓他太短命呢,士族們本來就互相聯姻盤根錯節,他死後朝臣們更加沆瀣一氣了。士族們利用中正大肆安插自己的子弟,最終徹底絕了寒門子弟的路。
因為是各州中正選拔人才供中央選擇,所以後來各州也順理成章因這一制度直接壟斷了權利。
慢慢的選拔人才便只看家世了,所以流傳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說,上品即是上上、上中二品,以下皆為下品。
後來曹爽統領天下兵馬想要打壓士族,可悲哀地發現偌大朝堂竟然無人可用……
朝堂上讀聖賢書的儒生們個個嘴上說的好听,一到大事便都只想著家族。
反倒是何晏、夏侯玄這些談玄的人,他們對禮教的批判成為了曹爽的突破口。
曹爽利用談玄破格提拔自己想要的人才,這些人也願意為了國家得罪士族,他們針對現狀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而且夏侯玄他們的談玄之風也在漸漸松動著固有的家族觀念。
他們當時提出了三個舉措,一是削弱州中正,把選拔人才的權利收回到中央;二是裁撤郡一級建制,只留州縣兩級;三是阻止奢靡之風。
士族基本把持著各地方郡,致使很多國家政策根本實行不下去,而且郡官跟州官很多職權重復,冗余的官員只增長了士族的勢力。
若是能打通郡這一關節,那各縣人才便有了上升渠道,再加上削弱州中正,更可以有力打擊士族對地方官職的壟斷。
這一舉措就像是捅了馬蜂窩,大臣們要麼據理力爭要麼裝病潛伏,郭太後更是為了家族利益要求曹爽把權利還給小皇帝。
除了少數幾人,各級官員沒一個出力的,就是皇帝又有什麼辦法?
另外,曹爽他們太過天真了,沒有分化擊破,反而一出手就是無差別打擊,引發了眾怒。更要命的是,他們明明得罪了天下的士族,可卻仍舊優柔寡斷……
他們既沒有順勢而為,也沒有殺伐果決,這就是談玄之臣的通病吧。”
“是啊,談玄就該遠離朝堂,出仕就該為國盡忠,這本就是矛盾的啊。山伯伯,您說如果強行鎮壓會成功嗎?”
“誰知道呢,最有可能的便是天下大亂,士族們會投敵叛國,敵國也會趁機發動戰爭。”
“好吧,那後來呢?”
“後來就是天下名士減半,爭利小人當道,為國之士寒心。
而後先帝靠門閥支持成勢,陛下上位也像曹丕一樣要借助士族,陛下大肆封賞搬出三公舊制,甚至三公不足以封賞直接湊足了八公。
陛下汲取了曹魏孤軍奮戰的教訓,大肆分封藩王,各地兵權也大都控制在自家叔伯兄弟手中。
難道他不知道七國之亂嗎?可有什麼辦法呢?
現在朝中勢力錯綜復雜,所以在平定天下之前,士族仍舊是要以安撫為主的,看不清大勢,你就只會成為犧牲品。”
山伯伯說完後我沉思了很久,晉朝除了太監,硬是湊齊了漢朝所有的問題,像一鍋亂炖,掌勺的人也不知該如何下手了吧。
可我還是有一件事不明白,問山伯伯道︰“山伯伯,治國不是得用忠臣嗎?陛下為什麼要重用賈充那樣的小人呢?”
“呵,前車之鑒,誰敢任用曹操劉備這樣的英雄呢?賈充有才能卻無大志,擅權謀而無威望,他也是最怕司馬氏失勢的人,用他不是最安心嗎?”
“山伯伯,那陛下為什麼要讓賈充出鎮秦州,後來又听信馮 他們的收回成命呢?”
“你以為陛下為什麼肯讓賈充出朝?
賈充把女兒嫁給齊王司馬攸讓陛下有了危機感,陛下怕賈充倒向齊王才對賈充有了意見,所以當太子娶了賈充另一個女兒後,陛下便能繼續信任賈充了。
昭兒,我知道你不喜歡荀勖,但這個人真的很會做官啊,他提出的每一項建議都是陛下心里所想,你最好不要跟他起沖突。”
我嘆了口氣說︰“我大概明白了,可這樣的話當官做什麼呢……
朝堂上一堆人亂哄哄地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堂堂一個皇帝,卻只能信任幾個阿諛小人,這恐怕就是自身不正累積的後果吧。”
“所以要有耐心啊,這世界的事都是順勢而成的,貿然去做變數太大,受苦的最終都只會是百姓。
昭兒,你現在也為官了,不要說這些話了,我已經說了很多不該說的了,以後你要自己琢磨。
讀過的書要用,孔子雲︰‘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山伯伯教訓的是,我以後不說了。”
山伯伯走後我陷入了沉思……
皇帝也不好做啊,身邊蟄伏著太多的危險,甚至連兄弟都不能信任,既想做些什麼又怕打破平衡。
權貴們個個都在爭,他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圈層,用盡一切來維護它高大優雅的形象,不斷地強化自身政治文化影響來排擠圈子之外的人。甚至寒門出身的武將明明官職在他們之上,仍舊要受他們蔑視。
寒門呢?該在躍躍欲試等著動亂吧,動亂了他們就可以趁勢立功,不然就只能慢慢等著變成平民。
平民呢?朝不保夕也延續不了幾代,他們倒是沒什麼大的理想,畢竟除了從軍能有一絲希望外沒任何出路。
流民和奴僕呢?他們又該如何?就像路邊的落葉,多幾片少幾片沒人在乎吧。
我明白人們追求玄學的原因了,人們個個都在爭,個個都活的很累,所以不禁要問,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我邊思考邊送山伯伯上了馬。
當山伯伯走後,我回頭正好發現路邊一個少年,他正抱著自己死去的老狗嚎啕大哭……
每當我自以為看懂了世故,就會覺得人間很沒意思,也會懷疑天理到底存不存在。可當我把視線從寬泛空洞的大局轉移到個人身上時,卻經常會被他們的真情所打動,這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本身就已經是奇跡了。
會不會是人們都在掙扎中被迫做著惡心的事,而心底純真的善意卻一直都在,時常于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然後我們就叫它天理了呢?
唉,我突然也有點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沖動了。
喜歡逆轉因果倒尋因請大家收藏︰()逆轉因果倒尋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