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了學我正準備穿過花園回去吃飯,熱鬧的涼亭里傳出一個高亢的聲音︰“這不是奚康之子嗎?”
我回頭看了一眼,只見一群衣著華麗的世家子弟正紛紛轉過頭看著我,那些眼神似乎是想看什麼笑話。
我裝作沒听見轉過頭沒理他們,然後那個聲音明顯怒了,“小子好生無禮啊,如何不回話?”
我本想不理他們,可幾個狗腿子跳出來攔住了我的去路,“賈公子對你有興趣是你的造化,你怎地如此無禮?”
見走不了我只好回過頭去,走向問話的那人說道︰“不知是哪家的賈公子?我父年歲長你並已逝世,你直呼我父名諱,不知是哪里的賈家竟有如此教養?”
那賈公子身後一個少年怒叱道︰“放肆,賈公子乃名儒賈逵後人,當朝魯郡公尚書令賈充之孫,稱呼一個罪人需要什麼敬稱?他豈是你這鄉野小子可以羞辱的?小心拿你見官!”
我忍著怒意壓低聲音說道︰“哦,原來是這個賈家啊,那就不奇怪了,是我不該提什麼教養。賈公子叫住我是有什麼事嗎?”
那賈公子雖然看著心術不正,但很快就壓下了怒火,“是我賈家如何就不奇怪了?你在說我沒教養?
算了,都是這袁仁挑動,本是一場誤會。
我叫賈謐,本是敬仰你父親,所以打算跟你結交,不想一時脫口而出,希望奚兄不要怪罪。”
他踢了一腳那個叫袁仁的,然後拉著他一起給我行禮。
見他施禮我不得不還禮,這人明顯是想以勢壓人,見我不懼便想著拉攏。
這賈家受曹家三代的倚重和禮待,但賈充依附司馬家甚至親自教唆成濟當街弒殺曹髦,最不要臉的便是他賈家了。
成濟兄弟死前在房頂罵的那麼難听,當時人們都听到了,很多大臣建議殺掉賈充但都被司馬召駁斥了,現如今他家確實風頭正盛。
就在我要回答時,一個蒼老的聲音晃悠悠從身後傳來。
“老朽听說郭氏善妒,因賈充的親近,故而連殺兩位小公子的奶娘,可憐前後兩位賈公子都小小年紀死于思念乳母。難道賈充中年又得子了嗎?”
這話說完所有人大氣都不敢出一聲,賈謐更是滿臉通紅,緊握拳頭卻不敢發難,只能對著從花園處踱出來的老人施禮說道︰“見過大儒孫先生,家母乃是賈午,我雖是外子,但取賈姓以延續賈家香火。”
“哦,這麼說我就明白了,當時竊玉偷香一詞可謂家喻戶曉啊,你也算從小就是名人了。”
賈謐緊咬鋼牙緊閉著嘴唇,臉更加紅了,深呼吸幾口氣說︰“這些都是好事人無故編排,羞辱中傷我賈家,大儒先生該明察秋毫才是。”
“哦?反倒是我老糊涂了嗎?郭氏因妒忌害死無辜四人,卻沒有任何處置,賈女偷人遺香反倒傳成了佳話,原來這些都是誤傳啊。”
賈謐硬著頭皮點頭道︰“是啊,都是旁人詆毀,沒這回事。”
“哦,我就說嘛,賈逵與馬融、先師鄭玄同為經學大家,家風怎會如此不堪。”
我實在是快憋不住了,孫先生實在太陰了,誰都知道這些事是真的。賈謐此時已經快成了火人,卻又無法發作,只能強行解釋自家門風。
“對了,听說那成濟死前說弒君是賈充指使的,大概也是誤傳吧,哪有聖人的學徒會挑唆弒君的?”
這時候從花園外轉來一個浪蕩子弟,二三十歲模樣,徑直走到孫炎面前。
“您一個近百歲的老人家怎麼為難一個小孩子呢?”
孫老先生一瞪眼說︰“老夫哪里為難他了?只不過是問一些事罷了。你是誰?怎麼不自報身份?還一副浪蕩的樣子?”
那人掏了掏耳朵說︰“後輩王愷,家父王肅,問老先生安。”
孫炎一听王肅的名字立馬瞪大了眼楮,都這麼老了還是那麼大的火氣,“王肅?他倒是好福氣,老大不小了竟然還有你這麼年輕的兒子。怎麼,你王家不是自稱得孔子真傳嗎?跑我這里來做什麼?”
“回老爺子,我是來找賈謐的,朝廷召他做官,我來慶祝他。”
賈謐一听頓時激動了,但孫老爺子卻一臉傷感,“你們快離開這里吧,我這廟小容不下各位。”
然後一個人落寞地向後堂走去。
我看著這個老人突然有些可憐,上去攙扶著他慢慢走回去。
走了一段路後老爺子擺擺手讓我回去,隨口說道︰“為了尊父的名聲,離那些人遠點。”
我點點頭說︰“小子知道,老爺子保重。”
我剛走出去沒幾步就踫到了劉宣,他像是故意在等我,一起吃了飯後我問出了心里的疑惑。
“孫老師和王肅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學派之爭,你要是想知道的細致點,這說來可就話長了,這涉及今文古文經學之爭。”
“經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我對經學了解不多。”
“一兩句話很難說清啊。”
我起身向老師一拜說︰“老師能不能教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哈哈,當然可以。”
說完劉宣就一邊煮茶一邊跟我說起來。
“周之前的故事大多以神話的形式流傳,後來形成的典籍也不多,經過孔子挑選整理最後形成了《詩》、《書》、《禮》、《易》、《樂》和《春秋》為主體的經典。
其中《樂》有人認為亡于始皇帝焚書,也有人認為《樂》本無文字,只是流傳的樂音。
我結合自己的想法說給你听吧。
上古時期人無私家,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這類似于我們草原上的一些原始部落。
他們除打獵和戰爭外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祭祀,而祭祀由巫祝掌管,能通靈的巫祝們通過祭祀祈求上蒼的保佑,進而傳達神靈的指示。
因為環境惡劣所以人人都相信神靈,這樣便逐漸形成了以祭祀為主體的秩序。
祭祀時需要人們遵守的規則便是《禮》,祭祀時演奏的樂舞就是《樂》,祭祀時唱誦的祝詞便是《詩》。
禮樂詩便是流傳下來最原始的教育方式,也代表著最初的權力。
部落里的人們都要听從並輔助巫祝以便于祭祀,不管巫祝是不是真能通靈,部落成員相信便是最大的力量。
人們因禮而獲得秩序,這便是禮的作用。
在祭祀之外,生產中因為工具簡單環境惡劣,所以部落首領便以整個部落的生存為唯一目標,此時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部落的滅亡,所以必須保證成員間公正公平。
原始部落根本不可能像你們現在一樣等級分明,古人很簡單,首領要是不公正,可能立刻就會被生氣的一方用石頭砸死。
這就是“允執厥中”,如果不把提繩掛在秤桿的最中間來分食物,就會非常危險。
所以我認為,孔子想要的理想社會其實是環境太過殘酷而被迫形成的。
既然以部落生存為唯一目標,那麼勞力便是一切,所以婚禮和喪禮便顯得尤為重要。巫祝們沿用祭祀的禮節設置婚禮和喪禮的標準,讓人們能夠在和諧的秩序中學習生和死,也能避免產生摩擦導致勞力受損。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禮節越來越多,詩和樂的形式也越來越廣,逐漸形成了統治的基礎。
至于《尚書》便是上古時帶有神話色彩的歷史,也沒有其他流傳下來的史,所以只能不加改動讓它繼續流傳下去。
《春秋》是孔子當時所在魯國的國史,是孔子想要復興王道的理想。後又經不同的人立傳解釋,分為《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
其實孔子所堅持的理想早就沒有了現實的基礎,人們生存環境變好,不公正的分配不會導致立刻就餓死人,而財富和權利的分配也不需要部落成員參與了。
首領官員們有了過多的財富需要有護衛守護了,這時候沒有哪個首領能被人一石頭砸死了。
所以,道德淪喪不是很正常的事嗎?這時候誰還會關注公平與公正呢?
也只有像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才會奔走呼號,他們想要追求先前的公義,想要恢復先王的仁德,想要百姓們都能安生的過日子。
唉,談何容易啊。
他整理了所有能讓周朝秩序穩定的法寶,但周朝畢竟一去不復返了。”
喜歡逆轉因果倒尋因請大家收藏︰()逆轉因果倒尋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